其他
年终来信:不假装知道答案,所以送你6首心里的歌
经济增长并不是稳定且连续的;
我们习以为常的发展模式已经不再适用;
人们希望回到疫情之前的生活状态也许是一种幻想;
简单地用乐观与悲观来看待外部世界的变化,并不能找到答案;
当我们被限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中寻求可能性的时候,考验的不再仅仅是生存的能力,还需要有与自我、与世界和解的定力;
数字技术与持续创新依然是解决问题的出路之一,但是由此带来的冲击也让人不安;
伴随着市场波动,消费乏力,经济增长放缓等影响的企业,需要找到如何在当下活下去又能够具有未来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01
不假装知道答案
02
寻找变化中的不变
面对增长焦虑,面对长期增长的困局(短期增长非常容易,算账就行了,但是一个持续的长期增长真的非常非常难),我们只有调整视角,才可能破局。 我一直相信,转化看待问题的方式,而非解决问题本身,往往才是最关键的办法。 而这里面最难的一个转变,就是如何从一个追求增长的视角,变成价值创造的视角,从一个“我如何得到增长”,变成“我如何成为一个值得被奖赏增长的人”。 只有进入这样的视角,才有可能去做真正有利于长期增长的事情——比如在巨大的趋势面前去做开创性事情;比如关注用户并且提供超额价值;比如立足于长期去做积累。 否则,找再多的方法,喊再多次长期主义都没用,毕竟问题出在那颗“心”上,而非那个大脑上。 那么怎么切换这个视角呢?之前有一次参加曾鸣书院的活动,当时曾鸣教授有一个观点带给我巨大的启发,就是现在的战略最重要的就是怎么面向未来、面向用户。 对比大部分企业和个人,实际的出发点是面向过去、面向自己、面向资源的,这背后都是一种“争抢的视角”。 而真正要去摆脱这种视角,最难的不在于方法论,而是3种“勇气”: 面向未来而非面向过去的勇气; 面向用户而非计算利弊的勇气; 积累价值而非抓取资源的勇气。
03
创造客户价值,努力陪伴客户
04
推开一扇新窗
不能光说不练。
于是我们响应宗旨的感召,极具“野心”的做了一些,回头看仍然觉得很酷的事情。
比如年初时我们和华律合作,做了一季法律圈的“十三邀”——《十日谈-破局》。
我们采访了陈少文老师在内的多位各有特色的法律人。希望给青年律师“推开几扇新窗”,为他们的职业发展提供一些路径参考和思路启发。
当我年末再回看当时的采访后记,仍然别有一番滋味:《向问题出发——“对话陈少文”的采访者幕后……》
在7月份,我们还干了一票大的——腾讯公益广告大赛。
我们选择了难度最大的整合营销组,和各大4A公司和创意热店“正面刚”。
我们的参赛作品聚焦于“城市新青年”这个群体,希望通过技术公益,为希望在大城市扎根的“新青年”们,提供帮助。
这也是新窗公社旗下法律行业工作室——增长律和文创设计工作室——萤火主艺的联名作品。
这一次我们把线上作战发挥到了极致,80%的工作,都在线上进行协同,最后方案定稿也是在飞书上协作的。关键环节,团队熬了几个通宵。
这既是对新窗模式的考验,也是对我们在线协同能力的锻炼。
苦心人天不负。
我们最终入围了千里挑一的决赛圈,参与了整合营销组的十强答辩。
虽然没有得到那唯一的大奖,但团队伙伴一起经受住了考验,同时掌握了全案策划的能力。
没有“大棒加胡萝卜”的老板,只有身心完整的伙伴,在不断进化的宗旨感召下,用自主管理推进工作,最后取得成果,这也许就是青色组织的魅力吧。
05
我们走上青色变革的真正理由,并非是因为向往一个理想的国度, 而是因为那些时过境迁的老套路我们不愿继续为之。 因此,如果要做比较,就跟你所摒弃的老套路去比,不要和完美化的想象去比。 ——《沿途洞见》第1.7集 “如何把握进化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