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习律师到“知乎新知答主”,他经历了哪些探索?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303 篇原创文章
文字整理:白粥、老斑鸠 编辑:老斑鸠
增长律的各位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欢迎来到增长律的视频号直播间,我们今天非常开心邀请到一位在安徽执业,也是知乎年度的新知答主——丁大龙律师。
我们聊一聊问答社区的那些事情,比如说在公众号文章上的推送,到问答社区的整个运营,它会有什么不一样?像律师这样的专业人士是怎么样和公众号,或问答社区一起成长?
包括,我们也知道丁大龙律师通过内容平台就直接完成了一些变现,它到底有哪些实际可行的渠道和操作,这些都是我们感兴趣的问题。
在这一次直播前,我去看了丁律师的知乎,十分有意思,比看大家的朋友圈还要有意思,问答更能够反映出一个人的想法。那我们今天主要会聊四个方面的内容,关于平台的选择,关于内容的创作,然后在品牌和营销这四个板块的内容。
这一次内容,因为我不了解律师朋友们对知乎的了解程度,所以我当时在朋友圈发送了一个邀请,问问大家有什么想聊的,所以我们这一次的很多问题,其实是我们的律师朋友们在直播前,通过微信群发给我们,或是通过微信一对一发给我们。所以也希望今天我们与丁律师的分享,能够让大家看到另外一种样子。
好的,我们正式开始,第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选择知乎作为主阵地?
——视频号连线采访人:九月(增长律团队),直播开场白
内容来源:2023年05月10日,增长律新书策划会
载体:增长律直播间(视频号)
主题:知乎平台运营
连线:九月 × 丁大龙律师
以下主要内容
为丁大龙律师直播分享文字实录:
大家好,为什么我选择了知乎作为我的主要推广平台。实际上,如果说选择的话,可能有点牵强,因为我最早开始使用知乎时还没有执业。当时我并没有刻意选择知乎,因为当时能够供律师推广的问答平台并不是很多,主要有知乎和百度知道,那个时候今日头条还没有崛起。
我开始使用知乎是因为我的导师王亚林老师告诉我,作为律师一定要会写东西,并且要经常写。因此我开始寻找一个合适的平台来写作,思来想去,我尝试过公众号、知乎、百度知道,最后发现知乎可能更适合我的性格和风格,所以其他的都没有坚持下去,反倒我一直坚持在知乎上写作,至今已有多年了……
分享嘉宾:丁大龙律师
安徽金亚太律师事务所 高级合伙人
安徽大学 刑法学硕士
知乎优秀答主、年度新知答主、知乎认证众裁官
知乎粉丝数14W+
那刚刚开始写知乎的时候,还不是律师,那你会写一些什么内容呢?
——九月
那时候我写的是一些普法方面的内容。当时我也快进入执业期,开始写了一些东西,但是刚开始时我没有经验,也不太确定用户到底喜欢看什么样的内容。
我的第一个回答非常简单,第二个则非常生硬,给人一种板板正正的感觉。虽然并不是有很多人喜欢看,但我写得越来越多,摸索出了一些经验,最终写出了一些既专业性又有趣味性的内容,能够把它们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慢慢地,我的回答才开始有了一些流量。
接下来的问题是,那最早的时候,大概是哪一年?就是现在的知乎和五、六年前刚开始做的时候有什么区别?然后会给你本身带来什么样的一些调整和改变?
——九月
在2017年上半年,我是2017年10月执业的,当我开始玩知乎,当时的知乎还没有那么吸引用户,吸引那么多人去玩。那个时候的知乎,真的是大家分享知识见解和经验的一个平台,每一个人都很用心地、很专注地写自己专业范围内的东西。
但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开始有各种各样的猎奇的、八卦的、娱乐的,还有抒发情绪的内容慢慢混杂进去。
当然这是一个网络平台,一旦开始逐渐增加用户,难以避免的问题就是,内容会越来越杂,想要看到最纯粹的知识类、科普类的东西就需要更多的精力去检索和培养自己的大数据。因为所有的平台都用大数据推荐,需要经常看哪一类才会给你推荐这方面的内容。但如果你不培养自己的大数据,它可能会推一些你并不是很感兴趣的东西。
但是这同样也有一个好处,随着用户的不断增加,作为答主,每一个回答的流量相对的可能会有更多的人看。这是利弊都有的一个情况。
▲ 连线丁大龙律师预告海报,扫码可查看直播回放完整版
那如果是现在的青年律师他们去做内容,他们现在有类似于 5 年前、 6 年前知乎类似这样的平台吗?他们还有这样的机会吗?
——九月
我个人感觉,现在的知乎可能已经不如六七年前那个时候好做了。那个时候,只要认真写科普、做内容、内容踏实,就能够很快走红,我当时也认识了很多法律板块的博主。但是现在,随着入驻的人数增加,我发现即使是那些内容思想深刻、内容高质量的法律答主,他们也很难得到正反馈,很难坚持下去。
现在的知乎已经不再那么纯粹了。在过去,只要写出高质量、专业性强的内容,就能很快收到正向的反馈,鼓励你坚持下去。但是现在,如果你没有抓住公众关注的点,没有得到足够的流量,可能很难得到正向的反馈。完全用爱发电,很难坚持下去。所以现在的律师,尤其是青年律师,进来可能会面临更大的挑战。
那我们继续在内容问题展开,怎么样去回应一些比较敏感或有争议的一些案件?
或者我们举个具体的例子,假如在疫情期间,其实你也在知乎上进行了一系列关于疫情的回答,怎么样去在这种问题中处理好自己身份的敏感,包括内容的敏感,你是怎么样去考虑这件事情的?要是我,可能我不太敢写。
——九月
哈哈哈,其实说实话,做律师时间长了后,特别是做久了,我们已经将风险内化为自己的一部分。但是在大脑中始终有一根弦,叫做“从心所欲不逾矩”。也就是说,虽然你看起来可以轻易地写这些内容或那些内容,但是你的大脑中始终有这根弦。当你有可能越过这个界限的时候,你自己是会意识到的,并立即进行调整。
当然,有时候在那段时间,特别是去年下半年,由于我们从事的是刑事业务,这几乎是没有办法开展工作的。民事律师可能还好一些,但是由于我们不能进入看守所会见客户,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根本性的致命打击。因此,对于我们所有从事刑事业务的律师来说,那段时间非常烦闷,写作时不可避免地会有情绪上的影响。其实,如果你看我以前的回答,就会发现有时候也会有一些情绪上的宣泄。包括我经常写一些抱怨疲惫的内容,这种牢骚也存在。但是,这绝对仅仅限于情绪上的抱怨,对于当地政策、其他政策等方面,我不会直接提出任何批评。
相反,有些人会写一些回答,表达对那些因伪造黄码而被治安拘留等行为的同情,并对其进行理解,仅仅限于这种程度。如果再更严重一些,例如对防疫政策进行直接评价,我不敢尝试。如果这样做的话,我的回答可能无法保证,我的账号甚至可能会受到影响。红线始终是存在的。
那这是一个政治上的红线,还有一个是内容上的红线。
因为有很多人会在知乎上进行个案的咨询,你会直接给他们提出一些法律建议吗?以及,如何去避免在没有足够多背景信息的情况下,避免去给他们提出不恰当的法律建议?
——九月
这个是我在知乎上写回答,会尽可能避免个别案例的咨询或提问,例如:“我的弟弟犯了什么事?会有什么后果?” 尽管我曾写过此类回答,但在回答时,我会尽量摆脱案例的限制。
例如,如果他说:“我的弟弟有个事情,他在路边看到一辆车,去拉车门,有些车主疏忽大意没有锁门,他打开车门并盗窃了车内物品,总金额为1万元。这种情况可能会被判多久?会有什么后续?” 对于此类有针对性的个案咨询,我会简单评价一句话,例如:“偷窃1万元属于数额较大,刑期三年以下。” 然后,我会以另外一个角度切入,例如:“安徽省盗窃罪量刑指导意见是如何规定的,在这种情况下,2000 块钱起刑,基准刑是6个月,然后每增加1500块钱,量刑增加一个月。”
通过这种方式,我可以快速解决个案咨询的问题,接下来回答的内容都是普遍适用的。
另一种方式是拒绝回答此类个案问题,如果他私信我,我会要求他进行付费咨询。在付费咨询中,我可以更详细地了解案件的背景、细节以及我需要的其他信息,并且给出更准确有效的咨询,这是对当事人负责任的一种行为。
知乎用户的付费意愿更强吗?客单会更高吗?
——九月
在我所使用过的所有平台中,知乎用户的付费意愿最强。他们对知识的尊重也是最强的。很多用户私信我时,主动提出付费咨询的请求。他们会说:“丁律师,我有一个问题,可以付费咨询您吗?”我会回答“可以”。有些人甚至会说“可以加您的微信来咨询吗?”,我也会同意。我在其他平台(如抖音和今日头条)也做了一些宣传,但很明显,来自抖音和快手的咨询只要提到付费,用户就很可能会离开。
与此不同,来自知乎的咨询提到付费时,大多数用户都会接受,甚至有些人会主动要求对我进行付费咨询。只有少数人会说“那我再考虑一下”而离开。总体而言,知乎用户的付费意愿最强。但如果要谈到客单价,那么和其他网络平台的用户相比,就没有那么明显的差别了。因为网络咨询存在一个问题:双方没有私下面对面的交流,这种信任度肯定不及当面咨询的信任度。有些案件即使谈成了,用户往往也会采用分期付款的方式,比如先付一部分款项。这种情况下,我们是理解这种情况的,因为我在陕西或山东,你是在合肥,如果我把钱付给你,我不知道你是否会来,我不知道我给你钱后,是否能找到你,因此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反而是在建立了信任关系之后,后期的收费可能会更好。
都会存在这样的一个问题,只有在网络平台,不论是知乎平台也好,还是其他的平台也好。如果你真的有付费能力,你的朋友圈里应该都有认识的律师。寻找律师的用户往往是年轻人或者付费能力相对较弱的人,他们的社交圈较小或不认识律师。因此,想通过网络推广来找到客单价特别高的案件不容易。
然而,这个事情也不好讲。我在知乎上接到的最高收费的案子是一个涉及黑社会的案子。当事人来自河南,在看到我的回答后,通过渠道联系我,连夜开车来到合肥,最后在我们所的主任介绍下,以50万的价格达成委托。这可能是我在知乎上接到的收费最高的案子,其他案子的收费水平并没有那么高。
接下来还有个问题,是晓晖想要问的,你作为文字工作者,有没有被抄袭过的经历?被抄袭之后心态上,会有哪些变化,以及接下来会有哪些动作?
——九月
肯定有的,就连我自己都不知道有多少。但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写了一篇文章,名为《年轻律师如何获得案源》的。我在知乎上写了这篇文章,分享了我自己从业以来获得案件的经验,讲得很详细,也很实用,可操作性很强,那篇文章真的很有用。后来,我们所的主任把那一篇文章发到了我们律所的群里面,当时我一看到这个标题,以为是我自己写的,还觉得有点很不好意思,结果发现作者不是我。
我们主任是从另外一个公众号上转过来的,然后发到我们的群里说,“诶,大家来看一看,这篇文章写得好,对年轻律师很有参考价值,大家可以学习一下。”当时我看到标题,以为是自己的文章,结果点进去一看,发现别人抄袭了我的文章。我立刻向主任说明情况,并将我的文章也发到群里,然后举报了抄袭行为,最终该抄袭者被删除。后来,我在平台上找到了一个维权骑士平台,与其签约后才知道我的文章被抄袭的次数非常多。每一两个星期,都会给我发一份 Excel 表,上面列出了被抄袭的文章,每次大约有二三十条,频率从每周到每两周,直至每周四或每三周发送一次。
所以,我在知乎上写了将近600个回答和130多篇文章,这些作品至少被抄袭了几百次,甚至更多。这种情况很普遍,让人感到无奈。更令我心态爆炸的一次是,抄袭者的点赞量和阅读量竟然比我的还高,那次经历真的让我差点心态爆炸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也是关于怎么样在知乎平台上维护自己的声誉和信誉,因为有一些问题的回答的时候,可能会因为观点的冲突,上升到了其他层次的冲突。
他人可能会攻击你,恶意评价你,甚至是造谣言,以及有些人也会投诉和举报你,怎么样去应对处理这样的事情?
以及回到推广上,你会主动的在回答中,引导用户来找你咨询吗?
——九月
这件事情确实存在。首先,我们来讨论如何在知乎上维持自己的形象和品牌。我在知乎上撰写内容时非常珍惜我的声誉,一般情况下我不会轻易涉足没有定论的热点话题。原因在于如果我一开始就加入这个话题,那么后续可能会有反转,我也有可能被打脸。如果只是偶尔被打脸,那可能是我轻信了别人,但如果频繁被打脸,那只能说明我追求热点的方式有点过头了。所以说,我尽量避免追热点,即使必须追求热点,我也尽量不表现出过于明显的情绪。
此外,在写作时,我会以一个比较普适化的视角,讲解一些法律知识,讨论相关法律问题,并尽可能地避免被打脸。然后还有就是在写内容时,专业性方面一定不能有硬伤,作为一个律师也好,或法律工作者也好,在互联网上所写的内容是有记忆的。即使许多年后,人们仍然会翻阅你所撰写的内容。因此,如果所写的内容存在硬伤,那将会损害我们的形象。
因此,每次引用法条时,即使是熟知的法条,我也会检索一下,查看该法条是否最近有更新。例如,在2018年刑事诉讼法更新时,每次写回答时都要去查找新刑事诉讼法中,是否有哪些内容有变更,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然后,还要针对这些问题,特别是与他人发生冲突时要小心。在知乎上,我很少与他人发生冲突,但也有一次和一个博主掐起来,那次我逮着他猛打,一直搞了很长时间。
至于引导,在知乎平台上,引导用户的功能是在回答下方插入一个付费咨询的卡片,这是平台提供的一种渠道。当我回答一个问题时,如果我认为回答很好、专业,我可能会插入一个付费咨询卡片。这样,看到这个回答或文章的人可以通过卡片直接进入我的付费咨询渠道,有时候我会在下方留下联系方式。
除此之外,我很少采用其他方式,例如像带货那样的方式进行咨询。真正找我咨询的人基本上,都是看了我的回答后觉得有用、能够帮助到他们,然后自己联系我的。有时候,我也想通过展示自己的能力来吸引客户,但我不会去拼命追逐那些咨询用户。客户更希望通过自我展示,让我相信他们确实需要我的帮助,然后主动找我,这种方式更符合他们的需求。
……
今天的文字实录分享暂告一段落,也欢迎感兴趣分享的朋友联系我们报名(添加任意增长律团队成员的微信即可)未来的视频号连线。
如果你想翻阅往期的视频号连线相关文章,可点击下图跳转阅读:
如果你想翻阅往期的连线嘉宾直播回放完整版,可扫码下图二维码跳转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