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朋友们,我们怎样与自己好好合作?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360 篇原创文章
作者:陶明瀚 编辑:陶明瀚
01
缘起
在8月5日的工作坊中,在蓝海盘环节(不断澄清我们亟待解决的,最重要的问题是什么),有伙伴提到了“与他人和团队合作”这个主题,一度这个主题还占据高票,但最后,大家用“团队建设”取代了这个主题。
这个讨论的过程很有意思,大家一度各抒己见,争得面红耳赤。但最击中我的是这个结果本身,在工作坊尾声,我问大家:
我们聊了这么多“整合资源”,“与他人合作”,“团队建设”,但有没有想过怎样与自己合作?
大家都愣了一下。
确实,大部分律师朋友的工作场景,都是扮演独行侠较多。
我们的业绩较多的依靠个人贡献,但好像我们对于自己关注得还远远不够。
为什么我会关注到“和自己好好合作”,除了工作坊上的启发,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有一个“失联”半年的律师朋友。
她毕业于普通大学的法学院,拖着一个空箱子,只身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打拼,十年时间,从被本地同事排挤的异乡人,一路奋斗,成为全所业绩贡献最高的合伙人。
她靠自己的实力,买了几套房,换了保时捷,取得让人羡慕的成绩。
本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但最近这一两年,她却肉眼可见的变得更加焦虑了,用她的话讲,“我获得了成绩,却迷失了自己”。
原来热热闹闹,丰富多彩的朋友圈,变成了寥寥无几“不知所云”的更新,最后,她在我的朋友圈“失联”了。
偶然看到她的消息,我都会回想起,在嵩山脚下她聊到想开一家自己的律所时,那对未来充满希冀,有光的眼神。
我不希望更多有光的眼神,慢慢黯淡下去。
所以想和大家分享我对好好与自己合作的思考,有三个层次:
1,找到自己
2,成为自己
3,超越自己
02
找到自己
外界总有太多的标准,甚至规训,让我们入一个“成功律师”模子。
比如穿什么牌子的衣服,开多少万的车,30岁要挣到多少钱,买怎样的房子,小孩上什么学校,有哪些闪亮的头衔……
似乎按这样做,才符合外界(行业)对于“成功律师”的期待。似乎人生是一场考试,一切都有标准答案。好像大家都沿着“既定的轨道”亦步亦趋。
但大家都这样,就意味着我们也只能这样吗?
大家都这样选,就意味着只有这一种选择,一个答案吗?
我的回答是:人生有轨道,但人生更是旷野。
我们每个人都是一颗种子,在人生的旷野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不同的种子,结一样的果子,短期看,见效快,长期看,实则是自己给自己挖坑。
不同的种子,结不同的果子,才符合天性,才是真正找到了自己。
人生,在有的人眼中,是填空题,开头和结尾都已经固定,中间的选择自然有限。
在一部分人眼中,人生是问答题,并没有标准答案,能够回答成什么样子,由答题者的水平决定,起点并不能决定终点。
而在少数人眼中,人生根本没有“题”,我们主宰自己的人生,我们自己才是那个“出题的人”。
我喜爱的作者西风写过一段话:
有路的地方就像有盗洞的墓,路上人多的地方就像盗洞密集的墓。
一个墓,不仅有盗洞,而且遍布盗洞,你觉得值得挖么?
见路不走的原因是但凡是条路,就不值得走,人越多,越不值得走。
路,首先是值不值得走,其次才是走不走的通。
如果一条路,根本不值得走,走得通有什么用呢?
顺着盗洞肯定能抵达墓穴,问题是,有什么用呢?
审视我们所在的律师行业,有没有大家一拥而上,最后一地鸡毛的事情?
找到自己,找到自己的路,选择自己的路,才能掌握人生的主动权和选择权。
03
成为自己
我们很喜欢给自己贴标签,比如“XX所最年轻的合伙人”,“法律服务产品XXX”,“最懂XX行业的律师”,“谈案专家”,类似这些看起来高大上,与众不同的头衔。
但我们有没有想过,这一顶顶“帽子”,会否是另一种“天下英雄尽入彀中”的把戏。
我们追名逐利,似乎获得了胜利,到头来,还是被别人“预判了我们的预判”。
我们以为成为了自己,但事实上只是别人设计的游戏中的NPC。
《即兴的智慧》里有一句话很击中我:
我们每个人从不同的角度看这个世界,每个人的视角都是独特的。
要相信自己独特的观点是有价值的。
不要再追求所谓的“独特”,你就是独一无二的存在。
很多人,最大的悲剧在于,终其一生,都想成为自己,自我实现,活出特立独行,但其实只是在拙劣的模仿。
我们也许对原有律所的种种现状不满,但当我们自己出来开所,希望做一个新的探索有所改变,但慢慢发现,不知不觉自己竟然也走回了老路。
成为自己这条路,如果只停留在自我实现,往往容易ego(我执)太大。
张一鸣说:“格局大,Ego小”。
如果反过来,愚执的结果,往往就是“屠龙少年终成恶龙的悲剧”。
成为自己,更要守好初心,不忘记自己为何出发。
让我们扪心自问,当初选择做律师究竟是“捍卫法治梦想”,是“对财富自由有所追求”,是“不喜欢体制内的种种”,还是“生活所迫”……也可能是兼而有之。
给自己一个答案,这个答案就是我们的“原点”,我们可以骗所有人,但不能骗,也骗不了自己。
成年人总是“既要又要还要”,这很正常,现实的人生无一不在各种权衡之中。
但如果是“既要又要还要非要”,这个“非要”可能就会变成一堵墙,变成让我们“画地为牢”的南墙。
成为自己,自我实现,但请警惕“我执”。
子曰: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04
超越自己
读到这里,大家也许会发现,“与自己好好合作”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
寻找自己——本我
成为自己——自我
超越自己——超我
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三大概念,作为精神分析的重要框架。
而对于我们律师,因为职业训练使然,往往心防较高,习惯把自己藏起来,习惯把一些事情“合理化”。
所以,要好好与自己合作,就需要深入剖析,了解自己的内在动机。
弗洛伊德用冰山来比喻“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间的关系:
超我(意识)是冰山露出海面的一部分,是能够被人看到的,自我(前意识)是冰山隐藏在海水之下但靠近海面的部分,它与意识之间虽有界线,但不是不可逾越的。
在一定的条件下,前意识中的某些内容是可以进入意识的,就如同海浪的涌动会使得冰山接近海面的部分展露出来一样。
同时,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作为“稽查者”,它的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严防本我(潜意识)中的本能欲望闯入意识中。
律师朋友们,我们在繁忙的工作是否有机会停下来,检视下自己内心的冰山。
看看水面下潜意识的部分是否有扰乱我们的行为:那句冲口而出的恶言,那些对周遭的埋怨,那些求而不得的意难平,那些焦虑真正来自哪里?
06
用意义感对抗倦怠感
当心猿意马难以控制,自我内耗就开始了。
这种心理内耗,让我们很容易陷入“职业倦怠”,即便已经当上了合伙人,甚至主任,每个月总有那么几天疯狂的想“躺平”……
更有甚者,长期倦怠后,最后选择不做律师,告别行业。
自我管理的失控,往往就是职业倦怠的开始,也是律师职业发展的威胁。
如何做好自我管理,破解这种“致命”的倦怠呢?
每个人的表现与其需求息息相关,简称你想要什么,你就会去求什么。
最为大家熟知的,就是人本心理学的代表——马斯洛,提出的需求五层次理论。
管理学家麦格雷戈,根据马斯洛早期的需求五层次理论,将管理理论区分为X理论和Y理论。
X理论是专制主义的管理理论,这种理论假设人们工作是受生理和安全需要的驱使,工作只是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手段。
人在本性上是厌恶工作的,因此管理者对工人必须采取指导、控制、逼迫,甚至惩罚的方式。
麦格雷戈反对这种理论,提出了他的Y理论,作为Y理论基础的是马斯洛需要层次中的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但可悲的是,人本心理学的一套术语逐渐变成了流行口头禅,如自尊、自我价值、自我肯定、自我改善、自我实现等等。
这些名词本身并无过失,只因过度地引用,使得许多人把自己看得比什么都重要,而变成不健全的自我中心,引人误入歧途,自爱变成自私,自由变成不负责任,自我肯定变成不顾他人,自我接纳变成自我放纵……
马斯洛感到五层需求的层次架构不够完整,自我实现并不能成为人的终极目标。
他越来越意识到,一味强调自我实现,会导向不健康的个人主义,甚至自我中心的倾向。
马斯洛说:“缺乏个人超越的层面,我们会生病……我们需要‘比我们更大的’东西……人们需要超越自我实现,人们需要超越自我”。
痛定思痛,马斯洛在他去世前发表了一篇重要的文章《Z理论》(Theory Z)。
他在文中重新反省他多年来发展出来的需求理论,并增加了第六个需求层次,进而归纳为三个次理论,即「X理论」「Y理论」及「Z理论」,构成了下面的体系:
马斯洛说:“超个人心理学是以宇宙为中心,而不只注意人性需求或兴趣而已,它超越人性、自我及自我实现等观念……这一新的发展趋势很可能为日渐消沉的人们,尤其是年轻的一代“受挫的理想主义者”提供一具体有用又有效的答复……”
“我们试图让一朵玫瑰成为好玫瑰,而不是寻求把玫瑰变成百合……
这就要求你能够对一个或许与你大相径庭的人达成自我实现一事感到愉悦。
它甚至意味着,你应当对每一种人的神圣性和独特性抱有终极的尊重与承认。”
——马斯洛
当我们拥有超越自我的意义感,把自己投入到比自己更大的使命中,比如践行法治理想,那可能我们的焦虑和倦怠感都会少一些。
07
你的能量,超乎你的想象
每个人的外在状态,都是其内在能量的投射,我们形容一个人活力满满,会夸他正能量十足。
反过来,如果这个人很丧很倦怠,我们常称他为“负能量爆棚”。
与自己好好合作,管理好自己的能量,也是题中之义。
在文章《律师朋友们,从种草到增长如何落地?——以“医药行业危机”为例》中,我分享了种草模型的实操。
今天为大家分享种草模型的最后一个要素——能量。
我们种草(转化案源)的效果=(理想客户+产品+场域)能量²。
所以,我们的状态处于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对于我们案源转化的效果,至关重要。
能量又分为两个维度:个体能量层和组织能量层。
在个体能量层,我们是自身能量的源头,简称“我为我的需要负全责”。
关于如何激发个体能量,推荐大家去看个体心理学创始人,人本心理学的先驱——阿德勒的著作《自卑与超越》。
书中,阿德勒通过深入剖析与研究每个人生命中的一系列自卑、不足情结,提供了克服自卑心理,从而化自卑为动力、不断超越自己、追求优越、实现个人与社会和谐发展的有效途径。
阿德勒认为自我可以按照自己独特的生活风格决定自己的行为方式,人是有意识的个体,可以选择自己的生活道路,参与决定自己的命运。
对于活得很痛苦的人来说,阿德勒的话语代表希望。因为阿德勒不要你追溯过去寻找原因,而是告诉你接下来应该怎么做!
而在组织能量层,我向大家推荐《重塑组织》这本书。
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涸,一个人的能量如何持续地得到充能?
答案是融入组织,融入青色组织。
关于组织的部分,我曾经写过这两篇文章《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律师行业,路在何方?》《看不见的手:世界观和合伙人》,供大家参考。
快两年以前,增长律踏上探索青色组织之路,回首来时路,我最深的体会是青色组织所倡导“身心完整”,给个人的赋能。
在传统公司制的组织里面,我算是“卷王”了,一路打怪升级,带领团队“攻伐占取”。
但在这样的组织范式里,“我裂开了”,变成了“两个我”:工作中的我和生活中的我。
每天带着面具,穿好盔甲上班,看起来风光无限,回到家,“丢盔卸甲”回到生活的状态,内心充满焦虑和恐惧。
而青色组织的“身心完整”,让“两个我”合二为一。
不再有工作中的陶明瀚和生活中的陶明瀚的分别,只有陶明瀚每天在更好的工作和生活。
工作和生活不需要再放在天平的两端,看似达到平衡,实则二元对立。
探索青色的组织范式,不等于岁月静好,创业仍旧是一件充满挑战和压力的选择。
不等于不用加班,我们设计了60%时间居家办公线上协同,40%驻场(律所)工作的服务模式,但要达到让客户愿意持续付费的标准,我们更要全力以赴,这个公众号近100万字,360篇原创文章,就是证明。
青色组织更不等于“傻白甜”,我们推进工作,虽然没有谁是谁的老板,但有着不同的角色分工,也会搭建弱层级关系的工作框架。
增长律作为咨询公司,也要不断丰富自己解决问题的工具箱,同时还有充满张力的同侪评估。
作为大家身边6次创业的老朋友,增长律的创业之旅,给了我很多惊喜和感动,这也许就是大家感觉我能量满满的原因吧。
人生是一场无限游戏,一件事情失败了,只是一个阶段结束了,对一个系统来说,反而是下一个阶段的开始。
对于这段话,屡败屡战的我,深有体会。
事情压不垮我们,压垮我们的往往是情绪。
当我们可以好好和自己合作,摈弃外界不良的声音,专注于自己的内心,我们会发现,一切都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难。
写这篇稿时,刚好是女儿100天的纪念日。
很幸运,能够陪伴身旁咿咿呀呀的小朋友成长,我充满心流的写下上面的文字,希望大家都能在自己的游戏,玩的开心。
增长律依然是那个,希望陪伴独角兽律师成长的小公司,我们会努力陪伴大家更久一些。
增长律线下工作坊,在9月份仍会继续我们的探索,欢迎你来感受被同频的伙伴接纳和赋能的感觉。
朋友们,我们9月成都见。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