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让“守口如瓶”的律师,分享干货

陶明瀚 增长律
2024-08-26

这是 增长律公众号 的第 370 篇原创文章

作者:陶明瀚  编辑:老斑鸠


我们去律所驻场服务,经常会在各种需要“头脑风暴”的会议上,见到团队老大一个人在“慷慨陈词”,发动大家参与讨论,实现群策群力,而团队伙伴只是随口附和,甚至“藏着掖着”。


这种奇怪的“一言堂”为什么会变成普遍现象?怎样让律师在面对同行时,敢于展示自己,把内心的想法和干货分享出来?


在上周三,我在重庆组织了一场城市闪现见面会,和来自三家律所的6位律师朋友聊了一个下午。



虽然我是见面会的发起人和引导者,同时也是律师业务增长的咨询顾问,但这三个多小时的交流,没有变成我的独角戏。


见面会在大家的群智涌现之下,产出了很多真知灼见,挑选3个我觉得最有洞察力的成果,分享给大家:


01

“专业不等于专一。”


这是当天最让大家醍醐灌顶的金句。


源于有伙伴困惑自己是否应该贴上某个行业或者专业领域的标签,因为他纠结于如果贴上了标签,当有其他非标签指向的客户,或者标签之外需求的业务,可能也在自己的能力圈,但客户可能因为某个标签,而质疑他在非标签领域的专业性。


现实中就出现了,客户误会他现在只能做某个领域,其他事做不了,导致没有签单的情况。


未来,当他再遇到类似质疑时,“专业不等于专一”这句话,就为他提供了一个和客户消除误会的沟通角度。


▲ 大家把自己内心最想解决的问题,贴到了墙上,在充分沟通后,大家又投票选出了两个当天一起解决的问题


02

“市场逻辑>专业逻辑。”


当下的法律服务市场不单是整体上是一个“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甚至在各种细分领域也杀成了红海,律师同行之间竞争激烈。


行业内,低价竞争成为常态,普遍挣了业务,“亏”了钱。


在这样的背景下,要保持业务合理的利润率,抢到高价值业务,或者搭建“价值高低”,“周期长短”互补的业务结构,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这考验的不只是律师作为专业人士的专业能力和认知,更考验律师是否具备“生意人思维”,能够敏锐地识别市场机会。


在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了某些ZF主导的高端商事和高价值执行案件中,“杀猪——吃肉——喝汤——反过来看”的市场分析框架。补强大家在专业能力之外的市场逻辑。


03

“想清楚要挣谁的钱很重要。”


这次见面会,大家来自不同的律所,有大所的高级合伙人,有精品一体化所的合伙人,也有10人所的主任。但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苦恼,如何在不吃吃喝喝的前提下,拓展案源,续签客户。


大家都在行业摸爬滚打多年,已经有了一些客户积累和成功案例,这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但同时又很容易成为自我设限的路径依赖。


比如有位伙伴擅长在劳资纠纷中作为资方的代理人,当下的大环境,客户成本压缩得很厉害,属于基本不挣钱的边缘,但似乎又找不到新的增长点。


因为他服务制造业公司较多,我提醒他注意中企出海的情况,很多生产型企业,为了规避“脱钩”的政策风险,把工厂搬到了东南亚和墨西哥。


这里面就藏着劳动用工类业务的新机会,但需要跨界到涉外领域或者在当地找到“业务合伙人”。


除了代理资方,在当下各个产业园,纷纷引进高端人才的大背景下,这些“高净值劳动者”,也是另一个增长机会。


听完我的建议,伙伴一拍大腿说:“我刚好手上有个,引进人才与产业园关于安家费落实和住房分配的纠纷,原来新的路就在我脚下”。


三个多小时的见面会,很多伙伴感觉一会就过去了,自己还密密麻麻记了好多东西,这些内容,都是大家共创中生发的,不是我灌输给大家的。


晚上有伙伴给我发信息说,当时劝合伙人过来参加,合伙人觉得可能就是平时那种“自吹自擂”甚至“夸夸其谈”的分享,结果完全和想象的不一样,几个人回去又聊了一路,确实解决了内心里的一些问题。


很多朋友会好奇,为什么我可以做到,让“守口如瓶”的律师,滔滔不绝地分享干货呢?


因为我用工作坊作为咨询的载体,为咨询插上了引导技术的翅膀。



上面这张图叫“张力之弓”,是利用工作坊更高效解决问题的底层逻辑。


我们从开题到解题,一步步经历“打开复杂性——重构复杂性——处理复杂性”的过程,也是场域内张力从生长到释放的过程。


通过调动群体动能,拉动“张力之弓”,我们可以朝着解决问题的方向,射出关键一箭。


而做团体咨询和工作坊的适用场景很类似,都是话题复杂度和人际复杂度的双高。



正好可以利用“张力之弓”,将大家解决问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同时把握好“问题澄清——提出解决方案——制定行动计划——跟进落地”四个核心流程。


促使参与的伙伴,更好地融入流程,表达心声。


在8月5日,我们做的增长律工作坊线下探索版中,我们用的就是这个方法,从参与律师朋友们的反馈看,效果不错,有兴趣的伙伴可以阅读:


《第一次参加“律师线下工作坊”,他们感觉怎么样?》


《没有核心嘉宾发言的“律师论坛”,是怎么玩起来的?》


《律师的“两轮摩托”,其中一个轮子是“识别”》


工作坊除了在咨询维度可以更高效解决问题,还能帮助律师团队中,各个伙伴打开自己,建立信任,促进协同,落地组织建设。


参加过工作坊的律所主任已经在和我约工作坊团建的档期,她希望用工作坊这种方式,更广泛的凝聚共识,让团队拧成一股绳。



从组织能量的角度看,团队关系能量场的激活,对团队展开具体行动的活动能量场,促进作用是极为明显的。曾经有客户在结束团队咨询后,问伙伴们:“之前在XXX也或多或少接触过大家,对陶总也有所了解,但完全不是现在这个感觉,这一年多时间,你们是如何完成迭代的?”


同样的人,不同的感受,这是为什么?


这可能就是组织建设的结果。


好的组织,会极其敏锐的感知机遇,高效回应,最近在和律师朋友们的交流中,以及近期辅导陪跑团队业务拓展中,发现了很多增量机会,打算好好和朋友们聊聊:



下周二(9月19日),我们内测会见。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一起成为独角兽律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