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年底了,律师团队的总结规划还可以怎么做?

陶明瀚 增长律
2024-08-26

「增长律」公众号原创首发(总第 395 篇)

作者/陶明瀚 编辑/白粥



最近我和20多位律师朋友,一起共学了刘润老师的年度演讲《进化的力量|2023》。


当讨论不断打深一层,我们一起发掘出了9个核心洞察:


1,服务业的最后解法不是专业性而是服务性。

2,只有专业没有情绪价值的服务很冰冷,那不如去找GPT。

3,在一对无穷多的服务中,找到情绪价值的植入点。

4,律师也要去做创造性的事情,不要高高在上指手画脚,俯下身子,挽起袖子和客户一起共创。

5,所以好的演讲更多的是影响听者的情绪,而不是只展现讲者的专业。

6,客户可能还是喜欢听故事的。也更想通过故事,来知道我们是什么样的一群人。

7,过程让人感同身受,细节让人身临其境,我们的观点让更多人认识我们。

8,让客户感受到我们是鲜活的,我们是客户的眼睛。

9,我们与客户是同行者。


把这9个洞察,发到朋友圈,有朋友反馈说有醍醐灌顶的感觉。


但我知道,洞察只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给世界带来真实的改变。


没办法迁移到实践的学习,某种意义上,是无效的。只有将新知迁移到自己的实践场景中,才不会只是听个热闹。


为了避免闭门造车,我又带着这些洞察,组织了一场跨界私董会,和做餐饮,做旅游,做医药的朋友们一起“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一个多月密集的与行业内的“有结果的人”交流,加上跨行业的验证,让我更加笃定,有一些思考,可能已经力透纸背。


年底了,如何规划明年的战略,也许是朋友们要做的最重要的事之一,如何抓住律师行业未来三年的发展机遇,回答好以下12个问题,也许解法就浮出了水面:


01

服务业的最终解是什么?


服务业的最后解法不是专业性而是服务性。


这是大家的共识。


做服务的我们,经常会表达“我们可以提供\用户需要,专业的服务……”


“专业的服务”——专业只是定语,服务才是主语。


最后的落脚点还是回到服务上,不能倒置或者混淆。


从市场竞争的视角看,服务比的是总成本控制之下的用心,专业只是用心的表现之一。


02

谁是服务的交付者?


感觉这是一个常识性问题,但回归常识,做出判断,可以帮我们拨开非理性的迷雾。


虽然科技进步很快,但至少5年内,服务行业,交付服务的主体依然是人。


在类似律师这样的高端服务业,甚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还是会依靠人去服务客户。


那怎样评价服务的优劣呢?


从客户体验角度看,是否交付了情绪价值,是占比极高的考量因素。


03

由谁去交付情绪价值?


情绪价值这个概念,在今年很火。


但你仔细想一想,很多情绪价值的传递或者营造,都是在一对一场景下,俗称“大明湖畔的夏雨荷”——那人,那天,那情景才有那一瞬间的感动。


这种类型的情绪价值交付,时空挤占性特别强。想要规模化很难,商业化更难。(什么?你想做海王?)


真正有商业价值的情绪价值,都必须打破时空挤占性,做到“一对无穷多”的交付。


比如拍一部好电影,比如做一个好玩具,甚至于做一个好游戏都算。


最近冲上steam付费第一的全动态真人实拍剧情互动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大家有机会可以感受一下,在技术加持下“一对无穷多”的情绪价值交付。



回到人去交付服务的领域,要做到“一对无穷多”的交付情绪价值,做的最好的,我认为是以迪士尼为代表的主题乐园。


依靠颗粒度极细的服务设计,主题乐园有着强大的氛围营造能力,游客只要进入乐园,就能被氛围所感染。


▲给一家100+直营店的服务企业做服务设计内训时拆解了乐高的案例,可以感受下这个颗粒度


这是在体验设计加持下“一对无穷多”的情绪价值交付,也是一种“钞能力”。


律所如何做好自己的服务设计,能够稳定且持续的交付情绪价值呢?


这是一个价值百万的好问题。


04

服务的胜负手是什么?


多年以前,有幸被选派到韩国三星服务学院进修。



很多内容都已经模糊,但我还记得那位妆容精致落落大方的美女老师,带我们参观时,遇到了一对夫妻带着小孩,向她问路。


老师先是礼貌的回答夫妻的提问,然后拿过他们的导览图,拿出笔,在图上画出路线,耐心的再讲了一遍。


夫妻俩很是感谢,让身边的小朋友也敬礼致谢,这时,老师优雅的蹲下身,和小男孩平齐,笑着夸奖他懂事,叮嘱他要听父母的话。


在挥手告别后,我内心甚至怀疑,这套行云流水的服务场景,是不是韩方提前安排好的“示范教学”。


正在发愣,老师转过来,用有的蹩脚的汉语说:“服务,是,从心到心!”


哇塞,一瞬间,我被击中了。


服务的胜负手——谁用心,谁有心,谁赢!


那如何让“从心到心”的服务落地呢?


05

为什么服务标准化很难?


要落地“从心到心”的服务,大家最容易想到的解法是“服务标准化”。


请一个专业老师,买一套行业标杆的服务标准手册,做一些“本土化”改良,然后全员培训,再督导落地……


这样做好像没有什么问题,似乎大家也都是这样做的。


但我们仔细想想,“世界上没有一模一样的两片树叶”,交付服务的人也是不一样的,再强化的训练,最多也只能做到在某个时间段,甚至时间点(比如督导在的时候)“像一个模子出来的”——好好交付。


没办法真正像流水线生产汽车一样,长期可持续保证动作不变形,“无论刮风下雨都始终如一”,毕竟大家都是人,毕竟大家还是人。


所以,我个人的观点是“可以制定服务标准,但持续按标准落地服务,是在“人服务人”阶段,无法实现的伪命题。”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军”——依靠服务设计,服务流程(sop)相对好做;“一将”——动作不变形的将标准落地很难。


如果做不到“服务标准化”,那是不是意味着服务水平不能有效提升呢?


06

服务对场域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要有效提升服务水平,我们可能先要思考,服务对于一个场域而言,他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思考另一个问题——思考的权力和思考的能力间的关系?


按进化论用进废退的观点看,如果你有思考的权力,你能经常思考,那你思考的能力大概率会越来越强,反之,如果你长期不思考,那思考作为一种能力,也许会退化。


这个思考条件设置好像很极端,谁难道会剥夺我们思考的权力吗?


是的,这样的事情其实每天都在发生。


当服务一线的伙伴(员工),按标准操作流程(sop),严格的展开服务动作时,因为一切都有了标准答案和动作完成标准,不需要思考,只需要照做。


从这个角度看,各种标准流程(sop)正在剥夺很多服务交付者思考的权力,进而导致其思考能力的退化。


最后,在这样的机制之下,培养或者筛选(留下来的)都是“听话的人”。


当世界变化相对较慢时,我们的执行标准还可能跟得上时代的要求,而当环境的不确定越来越强,僵化的机制如何能够跟得上时代?


当出现操作手册上,没有写到的情况时,被剥夺了思考权力,思考能力已经退化的“听话的人”,大概率麻木的听之任之,视问题为无物,或者内心想,既然手册上没写,那我为什么要“多此一举”,即便多做了贡献,老板也不会多发钱,甚至“多做多错”。


更有甚者,偷奸耍滑才是常态,老板在和不在,两幅面孔。


前几天在和一位律所主任交流时,他分享了上半年团队发生的一件事。


按他们的案源转化流程,负责向客户推荐交付方案的伙伴,按sop,调用成熟模板,很快完成了交付,客户也付了钱。


伙伴按sop的操作,却忽略了客户公司可能会有涉及几千万的股权类业务服务机会,只推荐了一个几万元的常规服务方案(这也是他们的主力产品),忽略的原因竟然是“这个执行手册上又没写”。


幸好,被合伙人偶然发现,重新约见客户,谈成了7位数的业务。后面主任知道了这个机械照搬sop,差点错失百倍机会的情况,差点气晕过去。


重新回到刚开始的问题——服务对场域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事物会自发的从有序走向无序,物理上,把这个过程称为“熵增”。


我个人认为:用心的,带着思考的服务,是减缓场域熵增的关键力量。


一个公司,一个组织,一个团队,从成立起,熵增是必然,走向崩溃是必然,这是无法改变科学定律。


而服务是制衡熵增的重要手段,讲个故事:


2019年圣诞节,我和家里领导度蜜月,去东京迪士尼乐园玩,一个热门游乐项目,已经排队几个小时,突然下起大雨,我们被告知设备暂停开放,玩不了,当时我心里只想骂人。


▲2019年12月24日,几周后……怀念那恍如隔世的时光和世界


这时一群服务员,举着大伞,来给我们表示歉意,他们自己淋着雨,给你撑着伞,想送你去附近可以避雨的室内项目,看到这一幕,我的火气瞬间就没有了。


当我的怒气,这个乐园(场域)的熵,在增加时,好的服务,消解了我的怒气,减缓了熵增。


而这样“从心到心”的服务行为,我相信不是依靠一本操作手册,或者是因为有督导监督,或者是培训特别抠细节,就能实现的。


07

如何才能让“从心到心”的服务落地呢?


道理很简单,把人当人,就可能激发出“从心到心”的服务。


但做到很难,因为需要投入资源,进行个人意识和组织范式的进化。


不再把人异化为流水线上的零件,把人还原为“身心完整”的人。


这样才能是“人去服务人”,而不是“零件去服务人”。


什么是“身心完整的人”,摘录一段周贤老师的话:


身心完整,并不是指每天都是好情绪,或者任何事情都很顺利,或者我想干嘛就干嘛;也不是简单的表达一些温暖的感情,或者交流私人的感受。


它指向的是:无论发生什么,无论在哪里,我能够随时随地的感知情绪/身体/心理/和他人的关系... 恰当的看待自己当下的情绪/身体/心理/关系.... 对自己当下的感受和需求,做出自由而准确的表达,并能够得到及时的响应。


我手写我心,我口说我言,我行我所想,而不用畏惧和害怕,不用带着面具,不用被迫切割,不用遮遮掩掩,不用违心或者消音.... ,也许不那么愉快或者依然会有很多不确定,但我(这个人)此刻是自由的,我是完整的,我是心身呼应的。


这种身心完整的体感,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从小到大,在家庭里,在学校里,几乎从来没有感受到过。


不仅如此,如果在一个组织或一个社会中的身心完整,自然就从个人的 Free (自由人/完整人)进入到 在群体中的liberated (自由人/完整人)。那么,这时候的身心完整,多了更为复杂的视角,我们就更困惑了。


在一个不同人构成的群体里,身心完整意味着什么,他人的边界在哪里,我的边界在哪里?他人的情绪如何,我能够感受得到吗?我自己的情绪又如何?整个场域里大家的感受如何?在众人面前,有张力该如何表达,我对他人有异议,该如何沟通?我害怕什么,我担忧什么?我们是否能够真正的倾听彼此,自发寻找出新的第三条路?


但是在这片土地上的我们,从小到大都没有机会来感受和练习,很难真正体会这到底是什么意思。读书的时候,都是“在一起各自学习,听老师的就好”;工作的时候,“组织如何其实和我也无关,反正我说了也不算;我跟着领导或者按规矩办事就好”。


从上面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讲清楚个人意识和组织范式的进化,至少需要一天时间,有机会专门做一期工作坊。


我把进化组织范式,降维成投入组织形态的选择和建设,可能大家更好理解。


请允许我对律师行业的组织形态,做一个比喻:泡沫、气球、铅球、篮球。


泡沫型组织——看起来很美,一团和气,从外面看起来,五光十色,甚至珠光宝气,阳光照耀下,还会闪闪发亮,网红感十足,但其实没有组织,成员之间没有真情实感,只有表演的“恩爱”,只能打顺风局,一有风吹草动,马上被刺破,幻灭感十足,来的快,去的也快;


气球型组织——组织像小朋友牵着的气球一样,可以快速膨胀,实现“规模化”扩张,但内外部张力极强,依靠一些商业协议和利益捆绑,组成了气球的表皮。看起来胀鼓鼓的,但经不起细看,细看都是漏气的洞(小朋友的气球买回来,两天就瘪了)。当利益绑定不了张力时,气球可能会暴雷。当气球堵不赢泄漏点时(5个锅盖,10口锅),气球很快就瘪掉,空余一个无力的空壳,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铅球型组织——内部强控制,外部看来铁板一块,强调刚性,强调执行,“很快可以把限制自己的天花板砸穿”,在一个细分领域快速突破,在行业弄出些动静,但很考验老大的决策,一旦打错了方向,“押错了宝”,那可能就大家一起沉入海底。更严重的情况是,铅球和铅球,因为竞争,撞到了一起……


目标是刻在石头上,方向不可轻易变更;而计划是写在沙滩上,围绕着目标随着形势变化而改变。而如果组织太过于刚性,没有柔性空间,在多变的内外张力之下,会发生什么?


篮球型组织——内有筋骨,外有厚皮,中有气囊,能上能下。有清晰的战略边界,围绕边界构建组织(篮球表皮下有加强筋),可以根据不同场地(细分领域和大环境变化)充放气,调整内外张力水平,适应环境。有韧性,落下去,还能弹起来。有目标,一切围绕有效进球做功。有耐心,在上上下下的螺旋式进步中,日拱一卒,不断靠近进球的瞬间。


不同类型的组织,会塑造出不同类型的人;不同的人,也会选择不同的组织。


你所在的律所,你所在的团队是那种类型的组织?


08

组织建设与业务落地如何融合对齐?


这是前几天饭桌上,一个律所负责流量运营的合伙人问我的问题,非常棒,一针见血的好问题。


当合伙人提出这个问题,就是说明律所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可以超越业务本身的视角,看到更深,更远的图景。


对于他们来说,组织建设,已经由兴趣题变成必答题。


答好这道题,获得的奖励是丰厚的,比如在造车新势力里面遥遥领先的理想。



10月份,理想汽车单月销售突破了4万辆,增长非常亮眼。这背后的原因是是什么呢?


在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李想又提到了那句话:组织是对内的产品,业务是对外的产品——原来,组织本身也是企业经营的成果之一。


在过去,企业竞争优势的核心体现,往往会在业务层面——好产品或好服务。但有一个问题很关键:好产品和好服务,是如何来的?


那一定是经营组织的结果——通过一系列流程、机制与文化的打造,让好产品源源不断,让优秀人才层出不穷,这才会有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经营组织?本质上还是要回到人,回到行为方式与价值观,回到人性与人心。


回到律师行业,组织建设已经是战略竞争的工具和长期竞争的胜负手,僧多粥少之后,大家都认知到竞争加剧,行业陷入红海的长期“厮杀”中,比的就是谁的组织更健康,更能适应环境。


我坚信,几年后,你可以用新的组织范式,连接多少人和你协同,比你律所有多大,装修有多好更重要。


09

为什么我会笃定组织需要进化?


环境在变得复杂,只有新的敏捷型组织,才能适应这个BANI时代。


BANI时代的BANI取自四个英文单词,B指的是Brittleness脆弱性,A指的是Anxiety焦虑感,N指的是Non- Linear非线性,I指的是Incomprehensibility不可理解,这个词被用来描述描绘当今世界复杂的变化。


BANI体现了一种心理不稳定、持有怀疑和恐慌迷乱的心理特征。


经济学家和大学教授沃伦·本尼斯(Warren Bennis)和伯顿·纳努斯(Burton Nanus)于1985年在《领导者》(Leaders)一书中首次用“乌卡时代(VUCA)”(Volatility易变性,Uncertainty不确定性,Complexity复杂性,Ambiquity模糊性)来描述冷战结束后世界局势呈现的不稳定、不确定、复杂且形式模糊的状态,旨在解释新兴的新世界动态。


这个概念对世界的叙述或隐喻一直有效到2016年,由美国人类学家,作家和未来学家Jamais Cascio贾迈斯·卡西欧创造了巴尼(BANI)一词,而这个词之前也一直处于朦胧之中,在COVID-19大流行才开始走进公众的视野。


当下的律师行业,也处在BANI的笼罩之下。


B 脆弱 (Brittle)

任何表面运作良好的系统都极其脆弱,随时都可能会坍塌,没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


最近这两年,一些堪称行业标杆的律所和律师,因为各种各样让人吃惊的原因“暴雷”,行业“一瓜未平,一瓜又起”。


A 焦虑 (Anxious)

由于系统极度脆弱,加上层出不穷的黑天鹅事件,不确定性最终导致不同程度的焦虑。


律师朋友们最焦虑的就是案源,晚上常常失眠。案子少了失眠,案子多了,反过来也会担心团队跟不上,交付不了,或者担心内部有人“反戈一击”,自立门户。


N 非线性 (Nonlinear)

过去我们习惯用逻辑去解释发生在身边的现象,然而现今的律师行业,在律师人数即将突破70万大关时,变得更加复杂。


很多新“玩家”的加入,让行业内的很多事情将不再按照过往的经验与轨迹。


“多因一果”将越来越普遍,一件事越来越难以简单的归因。(很多故事和案例,只能关起来门来讲)


用一个比喻来描述非线性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在慢节奏时代(农业文明时代),地球是平的(线性的),我们会沉着地走在康庄大道上。


在快节奏时代(工业经济时代),地球是陡的(还是线性的),我们只需要奋力爬坡,就能够超越别人,获得领先优势。


在“颠节奏”时代(大变革时代),地球是凹凸不平的(非线性的),非线性逼迫我们需要有柔性、有韧性,既要能够登得上山峰之巅,也要能够忍受得了低谷的沉寂。这样,才能够不被摔得粉身碎骨。


I 不可理解(Incomprehensible)

信息越来越发达,但未知却越来越多,过去模棱两可的东西在今天看来更是无法理解。


混沌不明与高度不确定性成为常态,这就好比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对于发生的一切都将超乎你的理解与想象。


理解了BANI,再代入我们的行业来自我审视。


曾经有个比喻,把律师行业的传统模式,比作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下的农村,表达要行业要由“农业时代”进化到“工业时代”。


这个洞察在几年前,是有其先进性的,但在当下,我们的行业,已经进入了一个“种瓜不一定得瓜”的非线性时代。


当“一招鲜不再吃遍天”,那抱定某个方式,以为就能赢家通吃,动辄“ALL IN XX”的战略,可能已经变得“幼稚”起来,未来三年也许会栽跟头。


面对BANI时代的挑战,只有强组织,才能应对冲击,涵泳张力。


对于个体,如何应对BANI时代的挑战,这段视频,也许可以给你启发。



我们都身处BANI之中,不假装知道答案,我也在探索与悖论的共生之道,欢迎加我微信,我们一起交流。


对BANI时代缺乏敬畏,是很容易翻车的。


10

刘润老师被骂,关组织什么事?


老斑鸠在共学完年度演讲后发了一条洞察深刻的朋友圈,当时就对他写的第6条很有共鸣:



黑色幽默的是,年度演讲结束不久,刘润老师就“翻车了”。


他分享的折扣MAMA这个案例,被爆出数据做假,而刘润老师在演讲中的表达也有问题。


想前排“吃瓜”的可以查看这篇文章《“撒硬谎,道软歉”,刘润的翻车之路》


最终,刘润老师录了道歉视频,大大方方的承认了自己的错误。


在这场热直播之下,我开始了冷思考:


如果刘润老师的公司,搭建好了组织,那这次打脸是否不会发生。



这么重要的年度演讲,身边的人有没有帮助刘润老师验证数据,预防风险。


组织内的参谋协同,纠错机制,防火墙为什么都失效了?还是根本就没有?


人无完人,谁都会犯错,但组织可以帮助个人提升决策质量,和减少动作变形的可能性。


当一个人,被等着犯错;当身边一群人,看着你犯错时,这样的组织生态,多么细思极恐啊!


当然,每个人都有试错和尝试的权利,创新本身就是错误的累积。


分享瑞-达利欧应对挫折时的原则,供大家参考:


1.痛苦+反思=进步


2.把失败变成好事。


3.不要为你自己或他人的错误而懊恼,要珍爱它们。


4.不要降低标准。


5.在无法充分完成职责时,向上级提出,将问题升级,同时确保你的下属也会主动这样做。


6.接受结果。


7.明白了解真相一点也不可怕。


8.记住在经历痛苦后要反思。


要避免受挫后的痛苦,最佳的方式就是谋定而后动!


11

如何在决策前找到真问题?


我们所做的每一个决策,都是在开启一段因果。


有些领导者在做决策的时候, 是没有什么依据的,纯粹是凭自己的感觉,靠自己的判断。


他们已经离炮火很远了,又不亲自到发生问题的现场,不去理解客户的实际痛点,而是站在局外指手画脚。


他们特别喜欢开会,关起门来搞头脑风暴,不基于事实,全是主观臆测,空对空地做决策。


这样“拍脑袋”做的决策,大概率会错到“拍断大腿”。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我们必须躬身入局,走到现场去,用眼睛去发现问题,用耳朵去倾听不同的声音,用嘴巴去问问题,用心去感知。


唯有如此,你才能看到真实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决断。


这一个多月,我花了70多个小时的访谈,交流,去律所做调研,再用一周时间,让各种信息,观点,洞察在我脑中筛选,沉淀,发酵,才有了这一篇文字。


在写的过程中又有很多思考的结果,在动态调整,迟迟不能定稿,受尽了拖延症的折磨。

12

战略为什么开始变成一个动词?


当我们把眼光看远,以终为始的制定战略时,两个问题的答案很重要:


未来3年,什么不会变?


未来3年,什么大概率会发生?


我想,客户更喜欢低价高质的法律服务,不会变。我想更多的年轻人会涌入律师行业,会发生。


一切都在动态变化当中,所以战略也需要动态的适应环境。


昨天出差外地,为陪跑律所落地了一场战略之旅工作坊。



最近有三场团队战略工作坊要做,如何把静态的规划,迭代为动态的战略,也许需要以下几个前置步骤:


1,一起复盘过去一年;


2,共同看到新的图景;


3,释放组织的内外张力(个体的人及组织的人与能量的连接);


4,共同明确新一年要做的事;


5,把事和组织能量场的连接(事是人做的,所以也是人和组织能量场的连接);


6,把事和时间的连接,建立可检视的结构。


人和能量,事和能量,事和时间,这三个连接做完,才是完整的,年度战略的内容。


这个过程,本质是业务和组织,组织和战略的连接。 


事是人在做,能力要沉淀到组织上,战略要通过组织运营去影响业务,不然就是空中楼阁



能量守恒,所以能量是流动的,能量也是驱动战略落地的核心资源。


欢迎加我微信,了解增长律战略工作坊,我们一起把战略变成一个动词。




点击下方卡片关注增长律

免费领取新读者见面礼资料

一起朝独角兽律师前行




「分享」「收藏」「在看」「点赞」

总有一个选择,能让我们走得更近,↓↓↓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增长律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