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杜泽逊:如何做研究生 ——在山东大学文学院2022级研究生“开学第一课——院长有约”活动的讲话

小语 语言学 2023-05-17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如何做研究生

杜泽逊

2023年2月23日


各位同学下午好!

王萌书记让我给大家讲讲研究生的“开学第一课”,我想谈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


01 | 研究生与本科生有何不同

第一个问题是研究生和本科生有什么不一样

我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注重的是中国语言文学的基础性知识;而研究生就文学史来说则一定要抓重要的作家作品,要有分级分等的判断,要讲究专业性、研究性。因此,同学们的学习安排也应该体现出这种不一样。

首先,研究生一定要抓重要的作家作品。举例来说,《汉书》中的《古今人表》记载古今人物,把人物分为九等,这就体现出了人物分量的差别。而《古今人表》中记载的这些人在《史记》、《汉书》中有列传的又有几个呢?司马相如有,屈原、贾生有。还有一些人有合传,比如孔子的77名学生都在《仲尼弟子列传》里,因此与司马相如相比,他们一个人的分量恐怕只有其七十七分之一,这也体现了人物分量的差别。

再举一个文学流派为例。宋代的江西诗派有“一祖三宗”的说法。其中的“一祖”是指杜甫,这是江西诗派的成员自己追认的,不能算做其成员。另外的“三宗”里最优秀的当属黄庭坚,但他无法与苏轼相比。因此整个江西诗派的成员都很难成为主流。

那么什么才是文学史上的主流?现在国家提倡要有标志性的成果,有了上面的例子,想必大家很容易理解,那些经典作家和代表性作品就是文学创作中的标志性成果,就是文学史上的主流。有句话叫“不入主流,难成一流”,因此如果同学们的论文选题没有选择那些重量级作家,没有选择《红楼梦》这种经典作品的话,恐怕写得再好也很难称为标志性的成果,而你也很难成为代表性学者。

所以我们读书要先抓重要的。有一次著名的画家范曾先生来山大作报告,他谈到自己只看古今中外最好的画。大家思考一下,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取法乎上得乎中,取法乎中得乎下”,如果想训练自己的文学境界、鉴赏能力,那就要看最好的东西,不能乱读书。

这就对同学们提出了第二个要求,要对历史上发生过的事情、对于各种书籍具有分级分等的能力。如果缺乏这种能力的话,就要留心别人分的等级。我们会发现,这种等级是与个人各方面的贡献、尤其是对国家的贡献直接相关的。如果大家整天考虑自己的成绩和排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恐怕将没有你的名字,因此一定要胸怀大志,把个人的前途和国家的前途联系起来,这叫做“入流”,只有进入主流,才有可能成为一流。

最后,研究生要讲究专业性、研究性。到了研究生阶段,大家把课本都背下来是不能解决一切问题的,要想文章写得好,一方面要做到对基础知识的牢固记忆,另一方面要有创造性。也就是说一名优秀的研究生,要具备两种本领:一是能记住,二是有探索未知的能力。我们国家搞新文科建设,这是一件面向未来的大事,而面向未来就是面向未知。同学们把书本上的知识都学会了,这只完成了一半的任务。另一半的任务就是要去探索,弄明白那些不清楚的问题。



02 | 研究生怎么研究

第二个问题是研究生怎么研究

第一条就是多读书,而在读书当中重点要读原典。比如研究先秦文学的同学,务必要老老实实地读《诗经》、《楚辞》。在读《诗经》时候,还应该读《毛诗正义》。如果你手里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太多的书,那么有一部《毛诗正义》你就可以开《诗经》的课了。因为在孔颖达之前关于《诗经》的各种书几乎都已经失传,而其中的主干信息都保存在《毛诗正义》当中,这一本书就顶十部、二十部。

阅读《楚辞》要看王逸的《楚辞章句》、洪兴祖的《楚辞补注》,这是一切的根,没有王逸,《楚辞》大半很可能都读不懂。当同学们读这两部书的时候,希望大家能把注解当正文对待,把正文和注当成同等重要的东西。

我始终强调要重视原典。如果一本书形成于21世纪,那么21世纪出版的就是原典,不是说只有古老的书才值得读,这主要和个人的专业有关。陈寅恪先生很厉害,但他很少谈先秦的事情,人都有短板,这没有关系。《三字经》上说了“教之道,贵以专”,你守住自己的专业,守住自己专业的经典就可以了。

第二条就是要看一看期刊。我们文学院的图书室期刊库现在窗明几净,各类期刊也排列得非常整齐。但事实上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里,我们的期刊库是很杂乱、甚至进不了人的,在2020年初我们用了很多的时间才把它改造成今天的样子。

在改造的过程当中有一种错觉:以为是因为我们的书太多,所以期刊库进不了人。于是学院就发动我们的中青年学者去挑选那些可以淘汰的期刊。在这个时候,丛新强教授给我写了一封信,信中表示这些期刊全都不能淘汰。为什么说不能淘汰?因为同学们如果翻开1958年的期刊去阅读,看看那上面发表了谁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内容,你就到了那个年代。如果是靠知网去搜这篇文章,这样的感受是没有的。

为什么要请大家去翻当年的报纸,看当年的期刊呢?为什么要做无目的的翻阅呢?这是要让你看那个时代的风貌,这是一种调查研究的方法。不做田野调查,怎么能做出优秀的学问?所以一定要考察,了解实际的风貌。

第三条是要有选择地听报告会。记忆中上世纪80年代我上大学的时候,季羡林先生来山大做过报告,先生具体讲些什么东西我都记不清了,只记得他说孙悟空这个形象是从印度来的。他说孙悟空一个跟头可以翻到斯里兰卡(当时叫锡兰)。还讲到一本书《佛本生故事》。还说新疆发现一部古书,拿到北京让他看,第一次翻译出书名,第二次又来,翻译出内容,是一部吐火罗文的古书。

还有王利器先生来做过报告,我记得王先生提到李卓吾(李贽)的童心说。我知道李卓吾和童心说就是从那时候开始的。王先生讲的时候,中文系主任张可礼先生在一旁写黑板,他写出“李卓吾”、“童心说”,我印象深刻。王先生在讲完了之后让大家提问题,于是有些人把自己的问题写在纸条上递给先生。王先生拿到纸条以后,无论问题是《周易》还是明清文学,都立刻予以回答。这就让人不得不钦佩,并且留下深刻的印象。当时是春天,王先生还穿棉衣,戴帽子。

还有一位叫李何林的先生来做过报告,比这两位先生稍微又晚了一点,他是鲁迅研究专家,我现在完全不记得这位老先生讲的内容,但是我牢牢记住了他的名字。

还有一位语言学家金有景,他研究南方少数民族语言。西汉刘向《说苑》里有篇《越人歌》,有汉文文本、越人语言文本。金先生通过现代南方民族语言调查,拟出音来,就知道属于哪个民族的语言了。了不起。

因此同学们要听报告,也许这场报告不是你的专业,可能听完也没记住什么,但是也有可能会终身留下印象。当然不能整天听报告,更不能为了见见某某名人去听报告,大家的心里应该有一种态度,听这个报告是为了受到启发。

此外还可以旁听一部分课程,旁听那些有学问的人的课,听课的时候要注意记录好时间、地点、课程内容、教师姓名等信息。

第四条就是要参加学术活动。如果同学们的导师要办会,或者学院里要办会的时候,大家应该去旁听。坐在后面听听先生们在谈什么。他们谈的话题的绝大部分都是前沿问题,所谓的前沿问题就是面向未知,同学们可能不了解什么是未知领域,这时听一听大有好处。

如果在听的时候有问题,应该记录下来,有机会的话提出来,当然提问题的时候要报上自己的身份和姓名,要讲究与老师交流的礼节。

还有一些学术沙龙可以参加,可能会获得参加讨论的机会。现在还有一些青年论坛也可以参与,可以正式报名参加,也可以担任会务工作,因为有旁听的机会,同时也可以学习组织会议的方法。

第五条,如果有机会的话,要积极参加科研项目。科研项目是面向未知领域的。我在研究生班毕业之后就参加导师王绍曾先生的项目《清史稿艺文志拾遗》。项目还没完成,国务院古籍整理规划项目《四库全书存目丛书》就要我去参加,我从1993年开始参与,到1997年的10月底才完成。

几年后国家开始修清史。清史委员会找到我们山东大学,我的老师当时已经90多岁了,无法主持项目,他殷切地希望我参加。于是我带头主持了两个项目《清人著述总目》、《清史艺文志》(后者清史委更名《清史典籍志》)。《清人著述总目》这个项目从2004年9月1日开工,目标是把清朝人的著作开个分类的清单出来,开出来了,共22万7千种。参加项目的学生先后有300多人。

等到这个项目基本完成了,又开展儒学高等研究院的重大项目“《十三经注疏》汇校点校工程”。后来又承担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委托项目《日本藏中国古籍总目》。最近又接受了更大的国家项目“《永乐大典》存卷综合整理研究”。这都是靠我们的学生团队来做,同学们在工作中不是辅助,而是直接担任主力军。参与过这些项目、现在已经毕业的同学,都认为这种训练非常必要、非常有益。

这些项目打造起了一个科研团队,团队内部的学生通过不断交流以解决问题,这就使得大家的学术信心大大增强。当学生认为国家重大项目的难度不够大,就证明同学们的能力获得了巨大的提升。



03 | 研究生应当写论文并发表论文

第三个问题,研究生应当写论文并发表论文

很多著名学者在本科时期就发表了论文,我们现在已经到了研究生了,更应该发表论文。但同学们不能为了发表而写,一定要有为而发,不能无病呻吟。那么怎么才能找到写作的题目呢?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契机,在某种启发之下,同学们可能就会获得写作的题目。比如在听报告、参加项目过程当中,自然而然就会产生一些想法。或者在读期刊的时候,可能会发现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在讨论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到现在还没有结论。这些都会诱发写作的愿望。

当产生这种愿望之后,一切都好办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去搜集材料、解决问题。这二者在大部分情况下不需要他人指导,相信同学们一定会主动去找到正确的方法。我想提示大家的是,应该做到顺藤摸瓜,弄清楚都有什么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前人在讨论这一问题时提出了哪些证据。应该把这些证据都找出来,查寻它的原始出处,看个究竟。

另外请同学们记住,我们的论文写作要做到有几分材料说几分话,没有证据是不行的,必须要展开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时,要注意把所有可能的证据保存下来。在互联网上得到的信息,一定要记准是从什么网站上获取的,让这些材料具有可回溯性。如果在图书馆阅览的古籍纸本不允许拍摄的话,就应该抄下来。抄写的时候要尽量抄得工整一些,并且要当场校对,因为再看到这些古籍的机会不多。这样一来我们走过的路是步步为营、踏踏实实的,等到要写作的时候,这些材料也都很成熟。

我们调查的过程有的时候可以在论文中呈现,有的时候不写出来。现在的阅读习惯是要求简洁明快,因此在写作的时候要单刀直入,开头的时候要用三五行说明想讨论的问题。应该直截了当地交代清楚自己想解决的问题,这个问题出现的时间,问题尚未解决,或者说解决了而不圆满等等。

在论文的开头部分提出问题后,为了解决自己的问题就要围绕它进行讨论。在讨论的时候应该把掌握的材料摆开来。思考明确先说什么后说什么,这样一来文章的层次就清晰了。每一个小层次都需要有证据,应该把手头的证据合理地分配在每个小层次之下。如果证据过多而又觉得不可割舍,就应该把其中一部分放在页下注里,这样使文章不至于过于冗长。此外,每一段开头都应该有引导性的句子,让读者跟着写作的思路走。这里可以学学导游是怎么引导游客的。关于文章层次方面,同学们可以阅读一些重要期刊上的重要文章,学习别人的谋篇布局的章法。

一般说来,在文末要记录下论文写完的时间,因为如果你在未来成为知名人物,你做的所有事情人们都感兴趣。我想有理想的青年大都会有这样的追求。处处留痕、记录下写作时间,会对后生学者的研究有极大帮助。

写好的论文可以请老师看,也可以请其他的学长看,也可以在群里让同门提意见,然后根据他人提出的意见对论文加以修改。修改之后就要投稿。应该注意的是,我们投稿要学会自投,不要一开始去找老师推荐。被退稿是非常正常的。写论文和发论文是两回事,只要有必要就应该写,即使发表不了也要写。当然如果文章确实有真知灼见,那一定能够发表。

投稿之后要做记录,记住这篇稿件的投稿时间和投稿刊物,不要投重复了。等待回复的时间内要抓紧时间再产出新的论文。大家要想清楚,写文章才是你的任务,发表不是你的任务,因为写文章才是生产活动,发论文是人家的事情。



04 | 硕士毕业论文的写作问题

写硕士毕业论文和平常写论文不太一样。首先,硕士毕业论文不用发表,不用考虑一些期刊的要求。硕士毕业论文要求全面系统地解决问题,原原本本,面面俱到,也正因此它的分量比较重。

硕士毕业论文题目应该什么时候确定呢?有的同学为了心里踏实,刚上研究生就想定题目,这是没有必要的。硕士毕业论文的题目应该是在读书治学,听报告或者参加项目的过程中产生的。如果同学们能够落实前面说到的那些方法,是完全不用为题目发愁的。但大家现在如果碰到好的题目,可以加以记录。比如在读阅读期刊的时候,你发现这个问题还需要再探讨,就可以记录下来。我以前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着很多可以写的题目。

写硕士毕业论文要好好规划。一般要探讨稍微大一点的问题,但字数上一般3万多字就可以了,顶多5万字。要解决该学科可能会引起关注的问题,尽可能不考虑没人选过的题目,这类题目是有可能被忽略的重大问题,但更大的可能性是意义不大的问题,即使解决得再圆满,关注者也不会太多。

刚才我已经讲到哪些是重要问题。比如古代文学、现当代文学,要围绕一流作家、经典作品、关键事件展开探讨,哪怕是这类重大问题的一个角落也很重要。因此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需要系统地读书,尤其是要读原始资料,而不只是读期刊。要制定为完成这篇硕士论文而阅读的书单,有的书要整本细读,才能够找出答案来,在这个过程中你的学术水平会获得巨大的提升。

另外还有一些技术性的问题值得注意。在写硕士毕业论文的时候要规划若干部分,哪一部分成熟了,就先把哪一部分写好。文章的开头,一定是最后写的。积累资料的过程当中一定要记住所有资料的来源,避免论文写到最后还要去查询引文的出处。

在引文中引用同一本书,如果没有特殊理由的话,应该采用同一个版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可能不出自同一个版本,但是在最后的时候要统一引用书目的版本,不能只改出处,需要复核各版本的原文。

引用文献的目录也很重要。引用文献目录大部分情况下要分类,讨论同一话题的文章要放在一起,同一问题的参考文献按写作时间的先后排序。如果不进行分类的话,我建议大家全都按照文献写成的时间排列顺序。因为有些名家的作品不断地再版,如果根据再版时间排,会把这部分内容排在较为后面的位置,但它写作的时间可能非常早。虽然按写成的时间来排列可能比较麻烦,但是排列出来之后就形成了该领域的历史,是很有价值的。


05 | 考博的问题

第五个问题是有关考博的问题

现在的考博采用“申请-考核”制。考生的个人材料递交到学院,老师们按照学生的水平进行排序,按照一定比例通知复试。比如只有一个名额,按照一比二的比例的话,就只能通知两个人来复试,再从中择优录取。老师的名额是非常有限的,即使好学生很多也不能多录取。

所以在考博的时候,大家要注意先进行自我评估。有的同学专门瞄准那两三所顶尖的名校,而在这两三个顶尖名校中又盯着那两三个名师报考,这样难度很高,压力也比较大。顶尖名校当然很好,但是同学们应该权衡一下自己的能力能不能达到。如果没达到的话,就要考虑稍低一点的高校。如果你选择了退一步的方案,选择了这类学校的话,你就有机会选择名师。

请同学们想明白一个问题:自己上学究竟是为什么。还不是为了求知吗?谁掌握的知识多,谁就是名师,而我们就应该跟随名师求学。大家应该记住这个目标,如果说有同学考上了研究生,但没有跟随高明的老师,那么将来就算是凭着那张名校的毕业证去求职,也很难达到一流水平。但有的同学做出不一样的选择,为了自己的学问发展,宁愿报的学校稍低一点,也要把选择优秀的老师放在首位。因为只有掌握真本事,手里有金刚钻,才能从容地面对挑战。我们现在吸引老师进山东大学,主要就是看他的学术潜力,毕业院校不是最重要的。如果拿不出几篇响当当的论文来,那是绝对不行的。

所以报考博士的时候,一定要跟上有本事的老师。另外要对自己报考的老师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他是否存在师德师风问题,这是非常严重的问题,绝不可以轻视。另外如果要考博的话,希望你找自己的老师推荐,推荐在考博的过程中是相当重要的。



06 | 如何搞好师生关系

第六个问题是如何搞好师生关系

想搞好师生关系的第一要点就是要了解、接受老师的思想。陈寅恪先生说:“周一良也好,王永兴也好,从我之说即是我的学生,否则即不是。”这就是说同学们要尽到做学生的本分,要是不信服你的老师,不读老师的书和文章,那算什么学生呢?

可是我们的同学是不是都读过老师的书和文章呢?据我所知,没有读老师的书和文章的学生很多。如果说不出来你的老师写过什么文章、研究什么问题、有什么观点,那作为学生你就是不合格的。

第二要点就是要与老师经常见面。无论老师做任何的演讲都要去听,最好是老师走到哪你就跟着,除非你有事。老师给别的班开的课也要去听,并且坐在前头,随时准备擦黑板倒水。这样一来师生关系绝对不可能不好。

除了与自己的导师搞好关系之外,我想作为研究生还应该多结交学术界的长辈和学术界的朋友。如果你想结交某位先生,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读他的书。读过之后就给他写信,仔细说明书中的哪些段落给了你什么样的启发,但不应该漫评老师。假如发现了书中的问题,可以在最后委婉地提出来,使用的语言不要生硬、过分。

对于学术上的朋友,你在读过他的文章以后,如果这篇文章的确非常好,那么可以考虑在朋友圈里加以赞扬。但是这种赞扬必须实事求是,否则就是阿谀奉承,而阿谀奉承的人大都别有用心。要与实实在在的人交往,交朋友的底线就是实在,否则的话这个朋友不能交。如果能实事求是地评价你的朋友的优长,你就会被作为最好的朋友来对待,对待老师也是这样。


07 | 求职的问题

第七个问题是求职的问题

我认为找什么工作其实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找到工作以后怎么样能稳定地发展。有本事的人,最初的岗位哪怕稍微弱一点,将来他也能出头。那么究竟什么样的人会受重视呢?我觉得应该是有韬略的人。所谓韬略,是指几种精神。

第一种就是踏实的精神。老老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学问,老老实实当老师,不要有任何投机取巧的想法。虽然中国有“捷足先登”这样的成语,但“捷足先登”的前提是必须有充分的准备,这样当机会来的时候你可以迅速抓住机会,你踏出的这一步是踏实的。与你相比,别人没有跨过去,因为他没有准备。所有机会都是给有准备的人留下的,因此一定要积蓄力量,等到关键时刻到来,你就能把握住机会。

第二种就是守信义的精神。从前有两个学生考研,请我向某所大学的老师进行推荐。那位老师很热情地给我打电话,夸奖这两个学生多么好。结果这两个学生一个都没去。这是非常不好的,给对方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这种事情我们绝对不能做,哪怕吃亏也要守信义。

我有一个本科的学生,他想跟我念研究生。我跟他说:“你跟我学习这么长时间,我的这点本事你已经知道了,我推荐你上北大。”于是我向北大一位老师推荐了他。老师对他很赏识,他也很愿意跟这位老师学。这样他就考研去北大,成绩是第二名。当时只有一个直博的名额。后来又来了一个硕博连读的名额,北大打电话征求这位同学的意见,因为他是第二名,正常情况这个名额归他。但这位同学却说要把这个名额让给别人。什么原因?因为我介绍给他的这位导师是硕士导师,如果要这个硕博连读名额就必须换老师。为了守信义,他放弃了这个机会。做这个选择他并没有跟我商量,后来我得知了这件事,就对他说你未来一定不会吃亏。事实证明的确就是这样,到了他硕士毕业要考博士的时候,很快就有名师愿意招收他。

第三种就是忠诚的精神。什么叫忠诚?最平凡的忠诚就是好好对待自己的父母,再高一些就是好好对待自己的老师,再上一层就是好好对待自己的学校,最高的忠诚就是好好对待咱们国家。忠诚是特别重要、特别感人的东西。

20世纪30年代王献唐先生担任山东省图书馆馆长,他认识了一位拉洋车的车夫李义贵。他看这人不错,就问他一个月挣多少钱。最后说洋车不要拉了,跟我当仆人吧。在日本人要占领济南的时候,王献唐带着山东图书馆的国宝撤离济南。撤离的队伍只有三个人,除王先生之外,还有屈万里先生,他也是一位国学大师,还有一位工友就是李义贵。他们三人历尽艰难,辗转把东西带到四川乐山。由于没有生路,王献唐和屈万里都先后找到了别的工作。王献唐在国史馆工作,屈万里到了中央研究院,他们用工资供李义贵保存这些国宝。但是由于时局艰难,资金跟不上,李义贵就一边做生意挣钱一边保护这些国宝,最终一件都没有遗失。李义贵其实根本不知道这些东西的价值,他是王献唐先生的仆人,接受了王先生的委托,就不惜一切地去维护好这些国宝,这就叫忠诚。

但忠诚和单纯听话是两回事,如果你明明知道这件事会出现问题,你不谋求去补救,那又算什么忠诚?

如果一个人具有上述韬略,又很聪明、勤奋,那么他距离成功就很近了。

举两个例子。元代的钟嗣成写了本书叫《录鬼簿》,其中记载了元朝的一些戏曲作家和他们的作品,平心而论这样的工作难度不大。可是研究元曲的人很多都在研究这本书,为它做注释。这是为什么?因为研究元曲离不了它。

清朝有个蒙古族的学者叫法式善,他在翰林院工作,官职是掌院事。近水楼台先得月,他就把各省乡试和会试的主考官、副考官、题目以及第一名抄录下来,编成一本书叫《清秘述闻》。在翰林院里这种资料非常多,做一做记录又有多大难度呢?但是只有他才能做这件事。任何人现在调查清朝的科举史,都需要查这本书。上面两个例子都说明选题的智慧也是非常重要的。

韬略、勤奋、聪明,请大家记好这三者。今天就讲这些。

推荐阅读

《简牍学与出土文献研究》(第三辑)征稿启事


招新丨@全体成员 天青色等烟雨,小语等你的简历~


高邮王氏训诂方法的科学性及其局限


《古汉语研究》2023年第1期目录


王力先生学术讲座(二) | 江蓝生:训诂学的继承与转型——从考证本字和语源等谈起


3月11日-15日讲座38场!经注疏合刻早期进程蠡测;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料的发掘与文学史研究的互动


人大代表:警惕考研高考化趋势。要不要考研?考研的意义是什么?


两会提案:希望增加博士生补贴,从3000提高到1万元/月


快讯!2023年研考国家线发布,网上调剂系统将于3月31日开通 附:历年考研国家线汇总


讲座预告 | 投稿时,C刊编辑会淘汰哪些文稿?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进入“语言学”公众号 → 点击右上角的 「菜单」→ 选择「设为星标」


END

编辑:相子怡

审核:毛雪梅

来源:“汉语史与文献学微刊”公众号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