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 | 方一新:《论“掘”有秃义的来源——兼考“受诎”“受屈”二词》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论“掘”有秃义的来源
——兼考“受诎”“受屈”二词
浙江大学文学院/汉语史研究中心 方一新
摘要
中古时期,“掘”有秃、短义,时贤已有释义,但表秃、短的“掘”有异文作“屈”“堀”,与“掘”是何关系?“掘”本义为挖掘,其秃、短义的来源如何?大型语文辞书对相关字词的解说是否妥当?与此相关的“受诎”“受屈”二词究为何义?文章对上述问题聊加梳理,酌作考察,以补正成说。
关键词:掘 屈 秃 尽 受屈
壹.引言
中古时期,“掘”有秃、钝义,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掘”条已发之,举《太平广记》卷三二〇引《幽明录》“十指垂掘”,谓“即十指将秃,为磨铠所致”。《太平御览》卷五二引《幽明录》“掘头舟”,谓“指平头之小舟”。《南齐书·王僧虔传》“常用掘笔书”,谓“掘笔,即秃笔”。梁释宝志《谶诗》“掘尾狗子自发狂”,谓“‘掘尾’即秃尾”。所说均是。唯举《抱朴子(内篇)·仙药》“又千岁燕,其窠户北向,其色多白而尾掘”例后征引:“孙星衍校勘云:《御览》九百八十八引‘尾’下有‘曲’字。”“继昌、陈其荣《校勘记》云:‘“而尾掘”,《御览》九百二十二作“而尾屈”,九百八十六作“而尾毛堀”,一本作“而尾毛掘”。堀、掘皆与屈相当。’”认为:“此说不妥,作‘屈’、‘曲’盖不明‘掘’有秃义而误改。”①
这里提到《抱朴子内篇》“而尾掘”,或作“而尾屈”、“而尾毛堀”,究竟是“堀、掘皆与屈相当”,还是因“不明‘掘’有秃义而误改”;“掘”有秃义,其得义由来如何;值得作更深入的考察。以下就“掘”有秃、短义的来源、大型语文辞书对相关字词的解说以及“受诎”“受屈”二词究为何义酌作考察,以就正于方家。
贰.“掘”之秃、短义的来源
“掘”的本义是发掘、挖掘,《说文·手部》:“掘,搰也。”“搰,掘也。”②
《易·系辞下》:“断木为杵,掘地爲臼。”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君亦見夫爲社者乎?樹木而塗之,鼠穿其間,掘穴託其中,燻之則恐焚木,灌之則恐塗陁,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
按:从“掘”发掘、挖掘之本义,当引申不出秃、短之义,二者之间看不出联系。
中古文献里“掘”作秃、短义用,当为“屈2”(jué)③字之借。④
“屈2”,本义就是无尾。《说文·尾部》:“屈,无尾也。从尾,出声。”清桂馥义证:“《埤仓》:‘
古书有“屈尾”之例:
《韩非子·说林下》:“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
《淮南子·说山》:“飞不以尾,屈尾飞不能远。”
“屈尾”殆即短尾之义,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在“屈,无尾也”下引许慎《淮南子注》:“屈,短也。”是也。
“掘”从“屈”声,可借作“屈2”(音jué),如《老子》:“天地之間,其猶橐籥乎?虚而不掘,動而愈出。”唐陆德明释文:“掘,河上作‘屈’。屈,竭也。顾作掘,云犹竭也。”⑤故在竭、尽和短、秃这两个义位上,“屈”与“掘”本就相通。
裘锡圭先生曾论及“屈”的古义,略云:
《孙子·作战》:“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曹操注训上文中的“屈”为“尽”。这是古书中常见的义训,例如:《吕氏春秋·安死》“智巧穷屈”,高诱注:“屈,尽也。”《荀子·王制》“使国家足用而财物不屈”,杨倞注:“屈,竭也。”“竭”“尽”义同。“屈”字篆文本作从“尾”“出”声,《说文》训为“无尾”。“无尾”、“竭尽”二义是明显相关的。……训“无尾”或“竭尽”的“屈”字读jué,字音也跟“屈伸”之“屈”有别。“屈伸”之“屈”可以看作“诎”的假借字。⑥
这样看来,“掘”有二义:掘1,挖,挖掘。掘2,通“屈2”,短、秃。二义都读jué,《广韵》其月切。
“屈”则有二读二义:屈1,读qū,《广韵》区勿切,弯曲,委屈,屈服等;⑦屈2,读jué,无尾,竭、尽;短、秃。《集韵》居月切。
因此,蔡镜浩《魏晋南北朝词语例释》“掘”条在列举《抱朴子(内篇)·仙药》“又千岁燕,其窠户北向,其色多白而尾掘”例后征引继昌、陈其荣《抱朴子内篇校勘记》云:‘“而尾掘”,《御览》九百二十二作“而尾屈”,九百八十六作“而尾毛堀”,一本作“而尾毛掘”。堀、掘皆与屈相当。’”认为:“此说不妥,作‘屈’、‘曲’盖不明‘掘’有秃义而误改。”实属不当。“掘”有短、秃义,当读作“屈”,《抱朴子》“尾掘”,《太平御览》或引作“屈”者,前者用通假字,后者用其本字耳,并非“不明‘掘’有秃义而误改”。⑧
至于《太平御览》卷九八六引作《抱朴子内篇》作“而尾毛堀”者,“堀”亦读为“屈2”。堀,《广韵》“衢物切”,音jué。
在先秦以来的古籍里,“堀”可通作“掘”,如: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对曰:‘君亦见夫为社者乎?树木而涂之,鼠穿其间,堀穴託其中。熏之则恐焚木,灌之则恐涂阤,此社鼠之所以不得也。’”⑨
东汉仲长统《昌言下》:“且夫堀地九仞以取水,凿山百步以攻金。”
宋释月磵《月磵禅师语录》卷上:“荐福当时若见,只消深深堀雪,一坑埋却。”(卍新纂大日本续藏经,70/512a)
唐五代音义书已注音释义:
慧琳《一切经音义》卷四〇《圣威德金刚童子陀罗尼经音义》“掘去”条:“上群郁反。《考声》云:‘穿也。’从手。亦从土作堀。”(54/571b)
五代可洪《新集藏经音义随函录》卷五“深堀”条:“巨月、巨勿二反,穿也。正作掘。又音窟,非。”(高丽藏34/780a)
因此,《抱朴子内篇·仙药》“其色多白而尾掘”,《御览》或引作“而尾毛堀”,正如“尾掘”之“掘”当读作“屈2”(jué)一样,此例“堀”也当读作“屈2”(jué),继昌、陈其荣《抱朴子内篇校勘记》谓“堀、掘皆与屈相当”,正确可从。
此外,古语有“尾掘(屈2)”“掘尾”,也有“掘头(舡、船)”,如:《太平御览》卷七六九引《续搜神记》:“少顷,见一掘头舡,渔父以檝,拨舡如飞,载序还之,云送府君还。”《北堂书钞》卷一三七引《幽明录》:“阳羡小吏吴龛乘掘头舡过溪,获五色浮石,取之,乃变为女,自称是河伯女。”又可作“撅头船”,萧旭《群书校补》考之已详,可参。⑩
叁.与“屈”相关表竭、尽或短、秃义的一组词语
“屈2(jué)”表短、秃义,清代的朴学大家段玉裁、王念孙都已经作过考论。
《说文·尾部》:“屈,无尾也。”段玉裁注:“《韩非子》曰:‘鸟有翢。’翢者,重首而屈尾。高注《淮南》云:‘屈,读如秋鸡无尾屈之屈。’郭注《方言》隆屈云:‘屈尾。《淮南》屈奇之服。’许注云:‘屈,短也。奇,长也。’凡短尾曰屈。《玉篇》巨律切。《玄应书》、《广韵》衢勿切。今俗语尙如是。引伸为凡短之偁,山短高曰崛,其类也。今人屈伸字,古作诎申,不用屈字。此古今字之异也。钝笔曰掘笔,短头船曰撅头,皆字之假借也。”
是段玉裁已经指出,“屈”又作“崛”、“掘”、“撅”等,表“凡短之偁”。
《广雅·释诂二》:“侏儒……
是王念孙也已论及从“屈”与从“厥”之字声近义通,并多举其例;进而以今证古,提到“今江淮间犹呼鸟兽之短尾者为屈尾”,足资参证。
推而广之,此类具有同源关系的词甚多⑪,条而分之,约有以下两类:
一类是从“出”得声之字,⑫如:
有“柮”,《说文》:“柮,断也。从木出声。读若《尔雅》‘貀无前足’之‘貀’。”
有“貀”,《说文》:“貀,兽,无前足。从豸出声。《汉律》:‘能捕豺貀,购百钱。’”
有“黜”,义为减少、减损。《广雅·释诂二》:“黜,减也。”《左传·襄公十年》:“初,子驷与尉止有争,将御诸侯之师,而黜其车。”晋杜预注:“黜,减损。”又《襄公二十二年》:“九月, 郑公孙黑肱有疾,归邑于公。召室老宗人,立段 ,而使黜官薄祭。” 晋杜预注:“黜官,无多受职。”沈钦韩《左传补注》:“黜官者,减省其家臣。”
有“绌”,义为短缺、减损。《荀子•非相》:“与时迁徙,与世偃仰,缓急嬴绌,府然若渠匽檃栝之于己也。”《史记•韩世家》:“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时恤民之急,而顾益奢,此谓‘时绌举赢’。”
有“䘿”(亦作镼)”,义为衣短。《广韵·物韵》:“䘿,衣短。”⑬
另一类是与“屈”声近义通、具有通假关系的词,多从“厥”声,如:
厥,jué,《廣韻》居月切。《左传·宣公十二年》韩厥,《公羊传·襄公元年经》作“韩屈”。宋刘攽《贡父诗话》:“今人呼秃尾狗为厥尾;衣之短后者,亦曰厥。”厥,短;厥尾,短尾。
阙,quē,《广韵》去月切。缺乏,稀少,空缺。《国语·楚语下》:“民多阙则有离叛之心。”《左传·昭公二十年》:“过齐氏,使华寅肉袒执盖,以当其阙。”杜预注:“阙,空也。以盖当侍从空阙之处。”
撅,jué,《广韵》其月切。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短头船曰撅头。”
蹶,jué,《广韵》居月切。竭尽,穷尽。《荀子·成相》:“成相竭,辞不蹷。”《汉书·食货志上》:“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蹷!”颜师古注引应劭曰:“蹷,倾竭也。”
橛,jué,《广韵》其月切。短木也。慧琳《一切经音义》卷三一“门橛”条引《考声》云。又卷六八引《考声》云:“橛,短尖木也。”
镢,jué,《广韵》其月切。磨齐曰镢。玄应《一切经音义》卷九“铜橛”条引《通俗文》云。按:磨齐,谓把刀具等磨平,则亦有短、秃之义。
因此,表示竭尽、穷尽以及短少、短秃义上,从“屈”(出)得声之字,与从“厥”得声之字,常可相通。
肆.“受诎”“受屈”词义辨考
黄耀明《“受屈”探源——兼论《孔子家语》《孔丛子》《列子》的成书时间》(下简称《探源》)一文,分两部分⑭,对“受诎”“受屈”的来源和词义进行了探讨。
关于“受屈”之源,作者指出:“受屈”当另有以下六个源头,即:
(1)西汉司马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徼
(2)东汉班固《汉书·司马相如传》:“徼
(3)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卷八:“
(4)《孔子家语·屈节解》:“是以虽受屈而不毁其节。”
(5)《孔丛子·公孙龙》:“辞胜于理,终必受诎。”
(6)《列子·杨朱》:“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
《探源》指出,前三例均引自司马相如《子虚赋》,《说文解字》所引“受屈”与《史记》之“受诎”虽字形不同,但因古代“诎”与“屈”互为通假,故可看作一例。
关于“‘受屈’之本义”,《探源》认为:《史记》“徼
《探源》认为:“(上述6例)单从字形看,《孔丛子》的‘受诎’与《史记》《汉书》相同,似乎保存着汉代的词形,其书似汉代文献。但从词义演变看,汉代用的均为本义,此书与《孔子家语》《列子》用的均是东汉之后的引申义。所以根据词义由实而虚的引申规律,我们认为此三书均在东汉之后成书,这与大多数人认为成书于魏晋时期的看法不谋而合。再参考西晋杜预注‘言其性急不能受屈’,其‘受屈’也是心愿遭到屈抑之意,如此可知《孔子家语》《孔丛子》《列子》的‘受屈’均与西晋用法相同,可推测其皆成书于西晋。或者说《孔子家语·屈节解》《孔丛子·公孙龙》《列子·杨朱》三篇写成于西晋。”
《探源》还说:我们知道,“词义的演变……有一个主要的趋势,就是从实到虚。将(‘受屈’‘受诎’之)‘获得体态屈曲的野兽’与‘心愿(志向)受屈抑’比较来看,根据词义发展由实到虚的规律,可以推断前义当早,可能是本源义,后者似引申而来。”
按:笔者以为,《探源》征引相关文献,从释义和举例两方面,对《汉语大词典》等辞书作了补正,确有必要,这点值得肯定。但毋庸讳言,《探源》存在的问题较多,对“受屈”的考证、结论均有可商之处,条陈如下。
首先,是《子虚赋》“受诎”与《孔子家语》等“受屈”,是否同一个词,是否存在着词义由本义到引申义的演变过程。
先看《子虚赋》例证。
司马相如《子虚赋》:“于是楚王乃弭节俳徊,翱翔容与。览乎阴林,观壮士之暴怒与猛兽之恐惧,徼
《子虚赋》的“诎”指力竭,极度疲劳。“徼
而“屈”表示“竭尽,穷尽”义时,应读作jué,《广韵》“居月切”。古书用例较多,如:
《孙子·作战》:“攻城则力屈。”《汉书·食货志上》:“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颜师古曰:“屈,尽也。”
“诎”与“屈”常通用,但实际上是两个词:“诎1”同“屈1(读qū,《广韵》区勿切,表弯曲,屈服,屈辱,委屈等)”;“诎2”同“屈2(读jué,《广韵》居月切)”,理应区别。
而例(4)、例(5)、例(6)的“受屈”“受诎”当是“(蒙)受委屈”,此三例“诎”或“屈”应该不表“竭尽,穷尽”义。
许慎引《子虚赋》解释“
徼
因此,《探源》一文混淆了“受诎(屈,jué)”捕获、猎取筋疲力尽的野兽,与“受屈(qū)”承受委屈、蒙受挫折屈辱二詞,实际是两个同形异义之词,不能混为一谈。
该文据此而推测“《孔子家语》《孔丛子》《列子》的“受屈”均与西晋用法相同,可推测其皆成书于西晋”“或者说《孔子家语·屈节解》《孔丛子·公孙龙》《列子·杨朱》三篇写成于西晋”,失之轻率。
另外,《探源》一文对“屈”的讨论也值得商榷。作者列举了“屈”“尸”二字的古文字字形后,认为:“‘屈’……是一个突出尾巴的‘人’形。而‘尸’……《古文字释要》:‘(许慎认为)尸,陈也,象卧之形’。……(容庚认为)‘象曲之形’。陈梦家认为‘象人横陈之形’。笔者认为这种弯曲的人形正是在陷阱中的状态。因此,从字形看,‘屈’的本义当是:臀部有尾饰的‘人’从陷阱中被弄出来的样子,即受伤后或被饥渴折磨得身体虚脱而呈弯曲卧倒状。”
按:《探源》对“屈”字形、本义的考证均值得商榷。《说文·尾部》:“屈,无尾也。从尾出声。”“出”为声符,“尾”省形为“尸”,其本义应该是无尾或短尾,由此引申,则有诸多义项,都与此有关,而非“臀部有尾饰的‘人’从陷阱中被弄出来的样子”。
伍. 《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的注音、释义问题
为了考释“掘”“屈”和“受诎”“受屈”等词的词义,笔者查检了目前国内最权威的大型字典《汉语大字典》(下简称《大字典》)、最权威的大型词典《汉语大词典》(下简称《大词典》),发现在相关字词的注音、释义方面,都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单音词“诎”“屈”“掘”“堀”“淈”
先看“诎”字。
《大字典》“诎”有二读:(1)qū,《广韵》区勿切。第5义是“尽,穷尽”,第6义是“短缩;缺少”。(2)chù,《集韵》敕律切。同“黜”。
《大词典》“诎”也有二读:诎1,qū,《广韵》区勿切。第7、8、9三义分别为穷尽;特指力穷;短缩,缺少。诎2,chù,《集韵》敕律切。通“黜”。
次看“屈”字。
《大字典》“屈”有四读:(1)qū,《广韵》区勿切。①无尾。②短。③弯曲;曲折。下隶无尾、短、弯曲等,……凡18义项。(2)jué,《集韵》居月切。下隶枯竭;穷尽、顽强;固执、高起;突起3义。(3)què,《集韵》丘月切。[屈狄]也作“
《大词典》“屈”有三读:屈1,qū,《广韵》区勿切。①弯曲。②使屈服;屈服,折节。屈2,jué,《集韵》渠勿切。①短。②竭尽,穷尽。……屈3,què,《集韵》丘月切,通“阙”。
就“诎”“屈”二字二典的注音释义而言,综合起来看,我们认为:
关于“屈”,《大词典》对“屈”几个音义的处理较为理想,如屈1(qū)、屈2(jué)分立,短,竭尽,穷尽二义均归入屈2(jué)。⑮相反,《大字典》虽有(1)qū、(2)jué之别,但无尾、短二义均归在(1)qū音下,枯竭、穷尽则归在(2)jué音下;其实这几义均应归在(2)jué音下,方为合理。
关于“诎”,《大字典》、《大词典》均未收其jué(《集韵》居月切)读音;其同“屈”,表尽、竭尽和短、秃之义,二典亦均有阙失——《大字典》《大词典》虽有收释,但均归于qū音下,理应增补jué音,以统系尽、竭和短、秃之义。
再看“掘”“堀”“淈”。
《大字典》“掘”(jué)的第5义是“通‘拙(zhuō)’。愚笨;粗劣。”所举的最后一例是《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此例“掘笔书”非“拙笔书”,“掘”通“屈2(jué)”,是秃、短义,非拙劣义。
《大词典》“掘”(jué)的第3项为“通‘屈’。竭尽;穷尽”,是。
《大字典》“堀”下仅有“kū”一音,无通“掘”“屈2(jué)”的音读、义例,明显有缺漏。
《大词典》收有“堀2”(jué)的音读,是;但仅列“1.突起。参见‘堀2强’”和“2.通‘掘’”二义,未收其通“屈2(jué)”的用法和例证,亦不完备。
《大字典》“淈”字第5义:通“屈(qū)”。竭,尽。《荀子·宥坐》:“(夫水)其洸洸乎不淈尽,似道。”杨倞注:“淈读为屈,竭也。”《逸周书·五权》:“五曰食……极赏则淈,淈得不食。”孔晁注:“淈与屈同。”所举《荀子》《逸周书》2例及注均是,唯标读“qū”音,是未分辨“屈1(qū)”与“屈2(jué)”之别,应予修正。
《大词典》淈(gŭ)下第3义为:“通‘屈’。竭尽。”首举马王堆汉墓帛书甲本《老子•道经》:“虚而不淈,踵而俞出。”谓:“按,今本《老子》作‘虚而不屈,动而愈出’。”次举《逸周书•五权》:“不遵承括,食不宣,极赏则淈, 淈不得食。”朱右曾校释:“淈,读为屈,竭也。”二例均是,唯将此义归于“gŭ”音下,沒有另立“jué”音,其误与《大字典》略同。
(二)关于《大词典》“掘笔”的注音、释义
《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中华书局《南齐书》(修订本)校勘记:“‘掘笔’,三朝本、南监本、北监本、汲本、殿本、局本、洪迈《南朝史精语》卷六、《法书要录》卷五窦臮《述书赋》上注、卷八张怀瓘《书断》中作‘拙笔’,《册府》卷八三六《总录部》作‘屈笔’。按《南史》卷二二《王昙首传》附《王僧虔传》、《永乐大典》卷六八三二引《齐书》、《御览》卷七四八引《书断》亦作‘掘笔’。”(667页)
掘笔,蔡镜浩《例释》释为“犹秃笔”,是。但《大词典》两条相关词条却这样解释:
【掘笔】秃笔。掘,通“拙”。《南齐书·王僧虔传》:“孝武欲擅书名,僧虔不敢显迹。大明世,常用掘笔书,以此见容。”清查慎行《得树楼杂钞·掘笔》:“放翁掩胫无全衣,作字用掘笔。掘,犹云‘秃’也。”
【拙笔】1.劣等的毛笔。《南齐书·王僧虔传》:“大明世,常用拙笔书,以此见容。”2.质朴的诗文。清金人瑞《牛叟阎子游元墓有怀故园梅花》诗之三:“束晳《补亡》真拙笔,华光画影便留痕。”3.称自己所作诗文书画的谦词。唐尹程《观秋水赋》:“遂有感于《庄》篇,托微言于拙笔。”元无名氏《碧桃花》第一折:“芜词拙笔,徒污仙眼耳。”
比较两条释义,显然,“掘笔”的释义“秃笔”比较符合文意,也能涵盖其他例证;而“拙笔”的释义“劣等的毛笔”则稍有随文释义(把“拙”释为拙劣)之嫌,不足以信从。
除“掘笔”外,《大词典》“掘尾”一条的释义亦有误:⑯
【掘尾】:翘尾巴。《梁书•侯景传》:“天监中,有释宝志曰:‘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
按:《太平广记》卷四五八“苏闰”条(出《岭南异物志》):“他日,妪治鱼,龙又来,以刀戏之,误断其尾,妪死。龙拥沙石,坟其墓上,人呼为掘尾。”正因为“误断其尾”,才有后面的“呼为掘尾”,可见“掘”不应释为“翘”。
陆.小结
总起来看,“屈”有二义二读,殆即所谓一字二词(一个字形对应两个词),“屈1(qū)”是弯曲,伸屈、委屈等义,“屈2(jué)”则是古义,原为鸟无尾,故有尽、竭义,亦可形容短、秃貌;此义先秦典籍已见。中古文献中多见的“掘头船”“掘笔”等“掘”,与“掘”的本义挖掘无关,均当读作“屈2”。“受诎”“受屈”之“诎(屈)”亦有二音二义,一为(拦截)力竭之兽,读jué;一为(承受)委屈,读qū,分别厘然,绝不相混。
“屈”以及声近义通的“厥”声字表示“禿”“短”義在官话、吴语、粤语、闽语等方言裡仍有保留。⑰
官话系统里,如江淮官话,前已引及清王念孙《广雅疏证》:“今江淮间犹呼鸟兽之短尾者为屈尾。”胶辽官话,《尔雅·释木》:“蹶泄,苦棗。”清郝懿行义疏:“蹶洩者,今登、萊人謂物之短尾者爲蹶,洩音若厥,雪棗形肥短,故以爲名。”已指出“蹶”表短尾义,在今之山东登、莱等地的方言中仍有保留。
章太炎《新方言·释言》:“《方言》:‘
另据《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
广州话有“屈头”一语,有二义:(1)秃的;无尖端的:~扫把(用到最后的扫帚头)∣~船。(2)不能通行的:~巷∣~路。
厦门话“屈头”有三义:(1)绝嗣的人。(2)比喻穷尽的;完全没有了的。~步∣~路。(3)光棍儿。~囝。
广州话、南宁平话都有“屈头巷”,指死胡同。
可见,“屈2”之古义,在当今现代汉语南北方言都有保留,足见其源远流长。
注释
参考文献
本文原刊于《汉字汉语研究》2023年第2期,引用请参考原文。
目前我们共有“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三个公众号,三者有所分工而又互相补充: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专门发布语言、文学、历史、教育、哲学、社会、出土文献 等人文社科讲座预告和学术会议。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编辑:杨忠霞
审核:马玉倩
来源:“浙大汉语史研究中心”公众号
语言学
语言之妙 妙不可言
既可意会 也要言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