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刊讯 | CSSCI《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语言学 2024-02-19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阅读本文前,请先点击上方的蓝色字体“语言学”,再点击关注,这样就能天天免费收到精彩文章了。每天都有更新,完全是免费订阅,请放心关注!


为了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我们组建了若干微信群,每年开放1次,每人只能进一个群,若已进入我们的微信群系列,请不要再加。资源有限,望理解!


下列四个群还有部分名额,限时开放:


1.语言学3群;

2.简牍学2群;

3.学术与生活1群


请在公众号界面回复“加群”,获取进群信息~(不要发私信)





本期目录


本期摘要

专栏:语言测试研究(特约主持人:辜向东)

【主持人语】(重庆大学 辜向东教授)如何提升语言考试各利益相关群体的语言测评素养,以确保语言测试的有效性与可靠性,成为语言测试学科最近十余载关注的焦点。其中Fulcher(2012)提出扩展意义的语言测评素养构念框架意义尤为深远。该框架包含实践、原则和环境3个层面:实践层面指从设计到使用语言测评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原则层面即实践指南,强调理论基础、行为准则和道德规范;环境层面指将测评实践和原则置于更广泛的历史、社会、政治和哲学背景下,考量语言测评的机制及其给社会、机构和个人带来的作用和影响。本期“语言测试研究”专栏的3项研究对语言测评素养这一构念的不同层面进行了阐释:辜向东、汪咏、黄晓琴一文探究了“超语实践”在语言测评学术知识体系建构过程中的形式、功能及阶段性特征,对语言测评人才实践层面的发展进行了有益探讨。徐鹰、李小东、王浦程一文和邹润一文分别侧重故事复述评分标准和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的开发及效度验证,是语言测评素养在原则和环境层面的体现。3项研究借鉴扎根理论、效度验证框架、互动理论框架等,关注硕博研究生、高中生、本科生不同受试群体的日志、故事复述、配对口语等产出,采用历时质性、混合式、量化研究等范式,聚焦语言测评学术知识体系建构、评分标准/量表的开发与效度验证等语言测试学科的重要议题,阐释语言测评素养的构念,对如何提升语言测评素养具有借鉴意义。


“超语实践”在中国硕博研究生学术知识体系建构中的功能及形式

——基于“语言测试”课程学生日志的历时质性分析

辜向东,汪 咏,黄晓琴


摘 要:本研究基于“超语实践”理论,采用历时质性研究方法,以选修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学术课程“语言测试”的9名硕博研究生撰写的72份课程日志为语料,探究“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的功能、形式及历时特征。研究发现,“超语实践”功能包括概念、命题、例证、应用和评价建构,形式为中英文混合和图像。历时特征表现为课程理论阶段以命题、概念和评价建构为主,应用阶段则以命题、应用和评价建构为主,而中英文混合始终是最常采用的形式。本研究提出基于过程的“超语实践”建构学术知识体系框架,为学术课程设计和学生的学术知识体系建构提供了路径参考。


关键词:超语实践;中国硕博研究生;学术知识体系;语言测试;课程日志


基于数据的故事复述评分标准的效度验证

徐 鹰,李小东,王浦程


摘 要:本研究采用Knoch(2009)评分标准效度验证框架,从信度、构念效度和实用性3方面收集证据对基于数据的故事复述评分标准进行了效度验证。定量数据包括5位评分员评60份考生录音的分数,定性数据包括他们提供的评分理由和评分后的回溯性访谈。定量分析结果表明:该评分标准区分度较好;虽然评分标准3个维度的难度具有显著差异,但不存在非拟合或过度拟合的情况。定性分析结果表明:评分员能准确理解并合理运用该评分标准进行评分,不存在评分理由和评分标准不相关的情况;他们认为该评分标准可操作性强,能充分表征任务构念。


关键词:故事复述;评分标准;效度验证;构念效度


基于Rasch模型的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的效度研究

邹 润


摘 要:本文基于互动能力理论框架和前期研究成果开发了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并采用多层面Rasch模型对该量表进行了效度验证。研究结果发现,总评分量表与互动能力子评分量表均可以有效地区分不同口语能力和互动能力的考生;评分员的松紧度存在显著差异,但评分员内部一致性和稳定性均在可接受范围内;总评分量表和互动能力子量表中各维度之间的难度存在显著差异,但总体评分结果与模型拟合比较理想,评分结果可靠。因此,本研究所开发的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可以作为可靠、有效的工具衡量不同能力的考生。


关键词:Rasch模型;配对口语测试;评分量表;互动能力;效度验证


专栏:美国文学中的族裔书写(特约主持人:王卓)

【主持人语】(山东师范大学 王卓教授)作为世界上拥有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美国文化和文学的整体样貌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多元性和复杂性。正如埃默里·埃里奥特(Emory Elliott)在其主编的《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中所言:“美国文学的历史不是一个故事,而是很多个不同的故事。”美国文学的多元“故事”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有以下两点:其一,美国各个少数族裔在经历了漫长而艰难的历程后,发出了各具特色的声音。由于种族歧视和种族压迫等特殊的社会历史原因,美国族裔文学长期处于美国文化和社会生活的边缘地带。20世纪60年代之后,随着美国少数族裔政治权力运动的风起云涌,美国族裔文学才逐渐打破了边缘与中心的界限,悄然融入了美国文学和文化的整体框架之中。这个曾经的边缘地带如今星光璀璨,形成了美国文学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其二,美国作家对种族关系的书写成为重要主题和叙事范式。种族关系视域形成的中心和边缘、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是美国族裔文学最显化的主题之一,并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美学特征。本专栏的3篇论文分别从不同角度聚焦美国的种族关系书写,探讨在复杂的种族关系网之下自我与他者、主体与客体独特的表征方式,是对以上书写范式的集中体现。胡俊的论文以如画美学为切入口,聚焦美国作家库柏的经典小说《最后一个莫西干人》,极富思辨性地阐释了在种族刻板印象的鬼魅之下,成为“风景”的印第安人如何进入被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装裱过的画框,成为被现代化进程抛弃的尘封记忆。李正财的论文聚焦美国本土裔作家厄德里克的《圆屋》,通过考察厄德里克对联邦印第安法律宰制下印第安人对种族暴力的复杂抵抗方式,揭示了美国法律本质的殖民性,彰显出文学作品在情感与政治之间强大的张力。刘智欢的论文以美国非裔作家怀特黑德的《尼克尔男孩》为研究对象,以“流动性”为核心理念,探讨了“流动性”背后的政治性,指出“流动性”对美国非裔建构种族和文化身份认同、追寻“空间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最后一个莫西干人》中如画的印第安人,装裱的荒野

胡 俊


摘 要:19世纪美国作家库柏的代表作《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将如画美学、荒野以及印第安人相挂钩,他的“如画观看之眼”不仅仅看到了美国的独特风景——荒野,还捕捉到了如画的人物——荒野中的印第安人,他们的“野性”被认为强化了荒野之野,他们那不可阻挡的消逝更是增强了画面的感染力。库柏的“如画观看之眼”因为受到了民族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影响,所以最终呈现的荒野是装裱过的荒野,这样的荒野必须要被文明收编,而印第安人也只能在画作中作为客体存在,却不能作为主体在文明社会中出现。


关键词:库柏;最后一个莫西干人;如画;荒野;印第安人


论《圆屋》中的情感政治及联邦印第安法律的去殖民化

李正财


摘 要:在小说《圆屋》中,美国本土裔作家厄德里克书写了联邦印第安法律宰制下印第安人的矛盾情感反应,拷问了法律制度的殖民性,彰显出文学情感的政治动能。印第安人的情感矛盾缘于法律制度的不公,揭示了联邦印第安法律的内部殖民性,激发印第安人由被动的情感压抑转为主动的情感克制,寻求去殖民化的情感策略。通过情感书写,小说不仅呼吁法律改革的紧迫性,还强调转变对印第安人的文化态度是去殖民化的关键。


关键词:圆屋;路易斯·厄德里克;情感政治;联邦印第安法律;去殖民化;土著女性


论《尼克尔男孩》中的流动性政治

刘智欢


摘 要:科尔森·怀特海德在新作《尼克尔男孩》中探讨了流动性的政治。他揭示出美国的系统性种族歧视如何限制黑人在地理空间和社会阶层中的流动,同时也肯定了自主的黑人流动以及蕴含其中的变革现实的能力,指出流动性对于非裔美国人争取平等权利、建构身份认同和追寻“空间正义”的重要意义。怀特海德改写了美国主流话语对黑人流动性的负面表征,参与了流动性多元社会文化意义的生产与再生产。


关键词:科尔森·怀特海德;尼克尔男孩;种族歧视;流动性;非裔美国人


语言与语言学研究

文化语境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作用研究

张德禄


摘 要:本文力图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基础上,探讨适用于多模态话语分析的文化语境概念。本文首先讨论了文化和文化语境的基本研究范围和主要组成部分,然后分析了文化语境对话语建构的促动和制约作用,以及其在多模态话语的模态配置模式建构中的作用,最后探究了文化语境在多模态话语意义模式建构中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语境为每个符号系统提供了动因,包括它们在多模态话语建构中的配置模式,又由符号系统实现。文化具有整体性,但符号系统通常是在一定的领域或机构内被激活的,因此符号系统具有机构性特点。


关键词:文化语境;多模态话语;系统功能语言学;符号系统


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现象对比分析

赵永刚,缪思思


摘 要:软腭塞音软化是常见的语言现象,在英语和汉语中都存在,是汉语多音字本义读音向引申义读音转变、形声字声旁读音向字音转变的变化机制之一。本文采用对比的研究方法,从交替模式和触发条件两个角度,分析了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现象。在交替模式上,英语完全保持带声性对立,汉语送气音段和不送气音段可相互转化。在触发条件上,紧邻软腭塞音后面的非低前元音是英汉软腭塞音软化的一大共性。英语加缀类软腭塞音软化还受形态因素影响,表现为后缀{-ian}触发/k/→[ʃ]类软化,后缀{-ish}、{-y}及其替换拼法{-ie}不触发软化,其中,后缀{-ish}不触发软化应有其发音考量。通过特征几何理论分析发现,软腭塞音软化的实质为非低前元音的[COR,-ant]延展至其前的软腭塞音所引起的音变。


关键词:软腭塞音软化;英汉对比;交替模式;触发条件;特征几何理论


析最简方案句法框架下“合并是否受限”的新近发展

邓昊熙


摘 要:作为一种建构性操作,合并在近年来的最简方案句法研究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围绕“合并是否受限”这个问题主要有“合并受限”和“合并自由”两大思路。文章首先从合并的两种形式(外合并和内合并)分析了这两大思路的主要观点,其次讨论了它们所面临的主要问题,以及合并的演变及合并受限可能的来源。分析认为,合并需要受到限制,但这些限制不是来自特征的限制,而是来自3个方面:与运算高效性有关的条件、可参与合并的成分和接口层所施加的条件。


关键词:合并受限;合并自由;句法构件;最简方案句法


角色参照语法视域下组合类双关歇后语的幽默机制探析

葛婉君,吴 霞


摘 要:角色参照语法近年来不断得到国际学界的认可与推广。其多界面互动的表征框架可以有效地呈现双关的识解过程,为阐释双关型歇后语的幽默机制提供新思路与新工具。本研究发现:从无标记向有标记释义切换时,组合类双关歇后语的句法关系类型和语义关系类型从关系级阶的松散端转向紧密端分布;后部核心谓词的动词类型发生改变;实际焦点域有向句尾缩小的趋势。双关的识解过程揭示出幽默机制的运作过程,后部句子成分的动态组合是消解乖讹的关键。


关键词:角色参照语法;歇后语;双关性;言语幽默机制;双关识解


汉英战争命名模式的认知识解

孙冬阳,胡 江,陈晓扣


摘 要:本研究通过自建数据库,总结了汉英战争命名的模式规律并提供了认知解释。由统计结果得出,性质、参战方和空间是战争命名的最基本要素,并归纳了战争命名的6种抽象模式;基于Langacker(2000,2004,2008)的识解体系,阐释了命名要素种类和例示精确程度对战争命名详略度的影响,对比了汉英战争命名在突显方式和识解视角上的主要差异,解释了不同战争命名模式的意识形态效果。本研究贡献了实证数据,为战争学研究提供了认知视角。


关键词:战争命名;识解体系;意识形态;认知识解


俄语礼貌语境中的恭维语语用研究

任 苒


摘 要:俄语恭维语语用研究是语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语料库语言学数据收集方法,以俄语国家语料库НКРЯ作为数据来源,限定检索范围,构建俄语恭维语语料库,实现对俄语恭维语语用特点的分析和总结。并从汉语语言文化视角对俄语言语行为规则进行阐释分析,以期帮助母语为汉语的俄语学习者更好地掌握俄语语言文化内容及其指导下的具体行为标准,为中俄交流中的言语礼仪规范提供参考,从而达到成功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恭维语;俄语礼貌语;语料库语言学;俄语语言文化


翻译研究

《荒原》赵萝蕤译注中知识溯源的文化功能

魏家海


摘 要: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荒原》发表一百周年之际,考察赵萝蕤的首译本注释中的知识溯源十分必要。研究《荒原》译注中的文学形象重塑、伦理选择和宗教教化的特征与功能发现,译注将原诗中的在场与缺场串联起来,扩大了译本的互文关系,补充了原注的文化知识细节,丰富了《荒原》翻译文化史的内涵,总结了翻译副文本的文化功能,对重新认识《荒原》的文化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荒原;托马斯·斯特尔那斯·艾略特;赵萝蕤;译注;知识溯源;文化功能


《随园食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研究

张 蓓


摘 要:《随园食单》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集大成之作。自1891年翟理斯首次译介,到2018年英文全译本首次出版,《随园食单》受到了英语世界的持续关注。本研究从历时角度对《随园食单》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历程进行梳理,重点分析了译介主体对作品的阐释与评价,试图廓清不同阶段的译介特征,以期能为中国饮食文化“走出去”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袁枚;随园食单;饮食文化;译介


威妥玛的翻译教材及翻译教学思想

马楷惠,王继红


摘 要:威妥玛是英国著名的外交官、汉学家。在华期间,他大力改进译员课程,主编了一系列具有系统性的口笔译双语翻译教材。在教材编写和翻译教学方面,威妥玛坚持口笔译并重,注重课文素材的真实性和鲜活性,提出了实用的口笔译训练方法,有针对性地运用直译和意译的翻译方法,重视文化翻译,这些都是他翻译教学思想的具体表现。威妥玛主编的一系列教材在翻译教材编写史上具有开创性的贡献,应当纳入中国翻译史、翻译教学史的研究范围。


关键词:威妥玛;翻译教材;翻译教学;口笔译;翻译史


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

赵美园


摘 要:情感是翻译过程中客观存在的因素,但译者情感长期被传统翻译理论研究所忽略。本研究首先辨析情感的英文概念,然后将译者情感的作用机制阐释为译前情感准备、译中情感交接和译后情感调整,最后建构译者情感翻译的类型框架。译者对文本有4种基本的情感反应,共情、入情、反情与冷情,进而形成4种情感翻译类型,即共情性翻译、入情性翻译、反情性翻译和冷情性翻译,它们各有其情感表征和译笔特点。


关键词:译者情感;共情;入情;反情;冷情


中越官媒对中国特色词汇的越译对比分析

秦爱玲,张亚洁


摘 要:本文以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国际在线》越南语频道和越南官媒《人民报》网 2021—2022年涉华报道中中国特色词汇的越译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两国媒体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使用的翻译方法之异同。分析发现:首先,在翻译中国特色词汇时,中越媒体均以直译法为主,呈现异化趋势;其次,越媒有英语化和拼音化的趋势,中媒则以越语化或汉越音为主;最后,两国语言文化背景、西方文化影响、意识形态及话语权是影响两国媒体越译异同的主要因素。


关键词:中国特色词汇;越译;中越官媒;翻译方法;拼音化;汉越音


外国文学研究

论伊舍伍德《别了,柏林》中的历史书写策略

黄玲莉,胡 强


摘 要:在《别了,柏林》中,伊舍伍德将个人生活的“小历史”和诗性想象的“伪历史”嵌入柏林图景,在很大程度上磨灭了历史话语与文学话语之间的裂痕,使小说成为大小互涉、虚实互化的有机整体,从而形成了一种独特的历史书写策略。伊舍伍德通过对历史素材进行重新编码,在住房问题、疾病肆虐、道德危机之间穿针引线,钩连出了一战后整个柏林贫困与匮乏的时代症结。面对社会转型过程中复杂的种族矛盾,伊舍伍德以混血儿为引,积极构想了跨种族交往、异族通婚和多元文化共存等方式。小说的历史书写策略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创作意图与和平愿景,这恰恰是该小说难以捉摸的思想内核。


关键词:克里斯托弗·伊舍伍德;别了,柏林;历史书写策略;柏林


传统回归中的民族性探寻:佐藤春夫对日本中世“隐逸文学”的继承

孙天琪,周异夫


摘 要:昭和时期的佐藤春夫文学兼具古典和浪漫特质,尤其体现在对《徒然草》《方丈记》等中世随笔的现代日语翻译和改写方面。其创作继承了“隐逸文学”的无常观和颓废美感,并将日本民族的固有传统属性赋予“隐逸”特征。佐藤春夫对“隐逸文学”的继承可看作是反映民族性的日本传统文化在近代日本的重塑,是一种传统回归的表现,本质上具有浓厚的国粹主义色彩。


关键词:佐藤春夫;隐逸文学;日本古典文学;翻译改写;民族性;徒然草;方丈记;日本中世


优质文史公众号推荐


语言学”专门发布最新的语言研究资讯、社会热点话题的语言学解析等内容;




简牍学”专门发表简牍学及出土文献相关研究成果、学术信息;



讲座与学术”发布人文社科讲座信息和学术热点话题。



敬请新老朋友关注“语言学”“简牍学”和“讲座与学术”公众号,以便及时获取最新资讯!


推荐阅读

2023年9、10月份编务总结会议顺利召开


新书速递丨王诚:《说文段注八讲》问世!


正本清源,走出汉语拼音单韵母“o”的读音误区


会议预告 丨 北京大学2023年“古文字与出土文献”学术研讨会


简帛网|洪帅:《悬泉汉简》语言文字札记(二)


温馨提示


推广内容如有侵权请您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撤销;互联网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我们崇尚分享。其他平台转载请注明(来源:语言学)。


转载仅供思考,不代表【语言学】立场。


今日文章就到这~近期,微信公众号信息流改版。每个用户可以设置常读订阅号,这些订阅号将以大卡片的形式展示。因此,如果不想错过“语言学”的文章,你一定要进行以下操作:


第一步:点击顶部蓝字“语言学”进入公众号主页


第二步:点击右上角“...”


第三步:点击“设为星标”





END

编辑:刘玉婷

审核:丛晨晨

      来源:“语言治理”公众号


扫码关注我们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刊讯 | CSSCI《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23年第5期目录及摘要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