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教你打坐呼吸及调息

请​点击关注👉 道炁开脉轮 2023-08-24

 关注·萨度 

生命·命运·健康<共同体 

识空有可互生,

虑心田消昔因。

行善护共同体,

道净炁禅心明。



 开脉轮 调百病 

 乐明空 慧心净 




一、调息的主要方法
 
1、功前准备:
 
在正式打坐之前,做好一些必要的准备工作,可以使调息训练得到更好的成效。主要方面如下:-
 
A、打坐前,先净身。先排尽大小便,以免功中憋得难受。然后漱漱口,使口中清淡,没什么味,容易静心。
 
B、关好门窗,堵上风源。可以防止功中伤风,也可以防止意外惊功。保证室温在10度以上,亦不可过热过闷。
 
C、可以对室内光线进行调整。拉上窗帘,防止室内过亮。打坐时,要背光打坐。
 
D、最好坐在硬板床上或凳上,这样比较稳当,要垫上软的东西,如坐垫,利于气血运行。
 
E、宽衣解带,凡是不利于气血运行的,象手表、眼镜,发卡,领扣,皮带等,最好都解开,松开。松紧带不宜过紧。
 
F、若功前有做较大的体力劳动或量大的体育运动。先休息一阵,放松平静后,再开始打坐练功。


 
2、打坐的姿势及要领:
 
可以采取盘坐式或普通坐式练功。盘坐可以用单盘、双盘或普通盘。要求要坐稳。加个意念,不摇不动。两手可以结定印:“两手拇指指尖相触,左手四指置于右手四指上(或相反),然后置于下丹田处。两肩自然下沉,两肘自然下垂。稍稍用意调整两手臂的角度,调整到百会气感最强时为度。这是古今实修者共同总结的东西。正确的姿势,可以采集宇宙超能。有助于自身功能功力的迅速提高!亦可将两手置于两膝盖上,两手心向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虚灵顶劲:其要领是以头顶百会穴为中心,头有意识的向上顶,往虚空中顶。好象要顶着一个东西似的。上顶的过程中,注意体会身体自然直起的感觉。然后再对胸背自然调整,将胸口微微内收,不要挺胸。体会腰背在虚灵顶劲的过程中,自然拔直的感觉。同时注意颈部,腹部以及全身放松的感觉。具体姿势的细节问题,可以参考《气功修炼三大基本要素》一文中的调身部分。
 
若是自然坐,则坐于椅子边缘,这样身形自然拔直,两手心向上,放两膝盖上。有高血压或头部疾病的,手心向下。


 
3、辅助功法及作用:
 
在进入正式调息之前,做一些辅助的小功法,具有一定的养生保健作用,对正式调息也有很大的辅助功效。建议按以下程序进行:
 
A、盘坐后,可以先放松身体,注意呼吸。特别是身体在活动后,呼吸比较粗重,心情比较兴奋,先放松下来,平心静气的坐一会,等心情平和,呼吸平缓后再开始吐纳。
 
B、吐浊纳清:可以面向东方,先行“赤龙搅海”用舌搅舌下华池(下颚,下牙以内的空腔处),来回数遍,然后吐浊纳清,先转头向非东方的地方(南方或北方),微微张口,以口呼气,想着将身中的混浊之气全呼出去,呼到天的尽头,呼气要缓和,以耳中听不到呼吸声为度。然后以鼻柔匀细长的吸气,将东方清气吸入体内,如此一呼一吸为一息,共做三息或九息以排除身中浊气。
 
C、舌顶上颚候津生:津,在这里就是指口水。是略带甘甜的口水。古人称之为琼浆玉液。认为炼津可以化精。古人认为这个津是非常重要的,对人体培育元气有非常好的作用。可以滋补身体。现代人研究发现,口水中含有很多的活性酶,对人体的营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练功中,有津液产生,一定不要吐掉,要分口下咽。下咽时,要注意感觉咽下后,其流入下丹田的感觉。这对培养元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舌顶上颚,可以促进口中津液的生成,可以治疗内分泌失调而导致的干燥综合症。在呼出身中浊气以后,可以以舌顶上颚,并以意观照舌下玄膺穴,则生津效果更为明显。舌顶上颚,是用舌顶住上齿后那一排似牙印的内凹的地方。顶时要轻松,要自然,不要用力,僵直。玄膺是舌下舌系带中间的穴位,它位于舌下玉液、金津的两个穴位中间。有些针灸书上,把玄膺的穴位标为海泉。玄膺一穴是津液之海、升华之源,能用内视去观照玄膺,则真精自然摄提而上,金液,玉液不仅是练功有效产生的一种现象,重要的是它是一种大药,吞腹和灌溉全身后,对祛病健身、滋养身体有很好的效果。


 
D:鼓漱咽津:在舌顶上颚观照玄膺一段时间以后,口中会津液满口,这时就开始鼓漱,象我们平时嗽口一样,来回鼓漱十几遍后,分三口咽下,每咽下之时,也有咕嘟之声,而后用意注意其下流至丹田的感觉。-
 
E:叩齿凝神:叩齿,就是上下牙互相敲击,叩叩有声。叩齿,古人认为有凝神的作用,也就是能聚敛较高层次的能量。另外,现代人还认为叩齿有固齿的作用。所以,不练功时,平时都可以适当叩齿,一则炼能,二则固齿。一次的次数,以三十六次为宜。
 
以上辅助功法完成以后,则心意也相对清净,可以开始入手调息了,调息之前,先再次舌顶上颚,然后面带微笑开始观息。这里强调面带微笑,其作用是:第一、面带微笑的时候,人的心情也会随之愉悦,这就有利于我们修炼。第二、微笑是最好的放松法,人在微笑的时候,全身都会处于松驰状态。第三、笑是入静的法门,人在笑的时候,大脑会处于一种空白状态。有利于我们入静甚至入定。第四、人在微笑的时候,会有提肛缩肾的感觉,是很好的强肾功法。


4、调息的方法
 
经过前面的辅助功法的训练,我们心意基本上清宁了,气缓神清,这时候可以开始两眼垂帘或闭上眼睛。至于是垂帘或闭目,要根据你自身掌握的情况来决定。如果你能垂帘观祖窍,眼皮能放松,不累不难受,那就用垂帘。这样成效来得快,也不容易昏沉。如果你这个掌握不了,眼皮沉重难受,很累,那就干脆闭上眼睛守息。我们根据你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训练。
 
先说说垂帘的方法:就是两眼自然下垂,微闭,但不全闭,眼留一线光,观注鼻端,眼前有虚白的一片模糊虚白光亮。然后意会鼻前呼吸出入的感觉。这里的要领是:心意微微注鼻端。眼皮要松,自然下重,不要刻意半睁半闭。为什么这么做呢?有两个原因:
 
一则,一般人打坐,闭目,看不到光,神气就容易昏暗,特别是在比较困的时候练功,很容易昏睡。造成神昏气暗。坐着坐着,就睡着了,即使不睡,也是昏沉沉的,一点清灵的感觉都没有。这叫昏沉,是静坐练功的大忌。所以,我们眼留一线微光,这样眼睛有光线的刺激,则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二则,这是一个快速见性光见本性的妙法。佛家的释尊顿法,道家北宗的安神祖窍都是这么训练。在这样凝神鼻端时,心能很快静下来,配合上调息训练,能很快进入虚无的先天清源状态,加上凝神的训练,则性光能很快的显发出来。


 
但这里要注意的是,虽然这个是顿法,但一般人不容易掌握。一则眼皮放松不好,眼睛累,难受,静不下来。二则,要凝神要求你心要能快速清净下来,心未调好,心不静,强行凝神,不但见不到性光,还会头昏脑胀,甚至血压升高。如果做不到这些,我们倒不如把眼睛闭上,先调息入虚无,再凝神显性光。
 
双眼微闭以后,你就开始注意鼻端的呼吸。如果杂念还比较重,你就可以数数。数呼吸的次数,数上一阵,感觉杂念少了、轻了,你就开始注意鼻端呼吸一来一往的感觉。开始,我们可以稍稍控制呼吸,让呼吸做到柔、匀、细、长,一来一往。如果,你有鼻炎的毛病,你就注意吸气,注意气吸进来,从鼻根吸入脑部的清爽感觉,呼气只是随之而已,并不太在意。这样可以治疗鼻炎的毛病。如果你没有这类毛病,你就微微的控制呼吸,每一息让它归于气穴。呼吸经细柔匀长,意念控制要轻微,不能重,意重则火重,就是武火呼吸了,容易过火伤身。在进行这样一段时间轻微的控制呼吸后,感觉呼吸顺畅了,一来一往比较畅快,你就不要再控制,这时候呼吸可能会变得更弱,更短,不再那么深长了,也不要控制,顺其自然,你只注意它一来一往的畅快感觉。为什么要注意这个畅快感呢?有了这个畅快感,心情比较愉悦,心意就会轻灵,就不容易昏沉,甚至昏睡。守这个畅快感觉,心会随息再慢慢的深入下去,呼吸变得绵绵软软,细微柔弱了,你就守着这个绵绵软软,细微柔弱,并随之继续深入下去。“顺其自然,坐久愈妙,其静光景种种奇特,直可明心悟道。”此心在寂然灵灵之中,随意而无心的去观照静中的一切意境。境自生动,我心不染不随,只有空明。象静水一潭一样。如此心息相抱,则可返入先天虚无大定之态。总而言之,息在什么状态,心就随之守着它什么状态,心随息行。随之而观。从而最终进入虚无状态。


 
要收功之时,微微加一个意念,我要收功了。然后慢慢的恢复神志,缓缓活动手足,活动开了,再慢慢起身走动一下。却忌在功中或收功时突然动作。收功以后,若身上有麻胀酸的不适的地方,用手给它揉捏开。直至舒服为止。特别是脊柱上有酸胀不适的地方,一定要揉开,否则时间一久,容易得柱病。无法根治。
 
以上即是调息训练的主要方法。
 

二、呼吸的四相
 
呼吸有四种征相,即:风相、喘相,气象,息相。
 
风相:虽然呼吸顺畅,但耳朵能听见自己的呼吸声,似呼呼风声,为风相。守息守此风相,则气不能凝,使气散无功。
 
喘相:虽然呼吸无声,但鼻中似乎阻塞不畅,或是刻意为不出声而强制压低呼吸,使其无声,这样呼吸同样憋闷不畅,或是呼吸始终感觉上气不接下气,这都属于喘相。守住喘相则使气於结不畅,容易造成憋闷气喘。
 
气相:虽然呼吸不喘不滞,往来也很顺畅,耳中也听不到声音。但呼吸一来一往,非常“清楚明显”,这就是气相,守此气相,使人不能真正放松,徒劳无功。


 
息相:呼吸无声往来顺畅,呼吸如游丝一般,绵绵柔柔,似乎消失了,而又似乎存在,非常微弱,心神与气息亦是绵绵细长,神息绵绵相抱,这就是息相。
 
前三种相,都不是调息要达到的状态,调息要达到的是息相。但一开始入功,都不可能直接达到息相。一般都是前三种相的一种或几种。如何处理呢?练功者首先要明白,这三相在练功入手及初期都是正常的,调息的目的就是要把我们这三种非功态的呼吸状态逐步训练,直到调节到息相上来。这里要注意的是:1、不要刻意的要求自己处在息相上,这是做不到的。这样虽然绵绵细长也没有声音,但是是故意压制造成的,实质就是喘相。2、息相是在不断的守息中,由量变产生质变,心息不断归一,最终自然演变而成的息相。所是这里最重要的就是观息法。
 
以上是呼吸的四种征相。
 

三、调息过程中的心息变化过程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一下,在调息过程中,心与息会经历一个怎么样的变化过程,我们了解了这个过程,就能比较对照自己的练功情况,判断自己在调息过程中,处于什么状态,出现了什么样的问题,知道自己是否已经达到入虚无的训练目标。
 
在我们开始辅助功法的静坐之时,调好身体姿势后,因为刚开始注意自己的心意与呼吸。因为大脑皮层还处在兴奋态中,呼吸还没有缓和下来,心很散乱,杂念很多,有可能越坐越烦,甚至想下坐的情况。而注意自己的呼吸时,发现呼吸很粗重,好象在喘气,有些上气不接下气的感觉。这时候,不要急着开始辅助功法,先平心静气的坐在那里,可以稍稍注意下自己的呼吸与心态,时不时的去注意一下,看看是否平静了,呼吸是否缓和了。没有缓和,也不要去控制,只要静静坐在那里就行。渐渐的,呼吸与心意自然会平缓下来。这时候,能感觉到现在杂念慢慢的沉积下来,心境慢慢的清朗明亮起来,身体也自然松驰顺畅起来,坐着不会累了,很舒服,呼吸也细微,缓和。若感觉身体仍不顺畅,可以再虚灵顶劲,体会身体松直的感觉,进行重新调整。心息达到以上状态时,再开始进行辅助功法的训练。


 
辅助功法训练过程,都是在平心静气,心意清朗的状态下进行的。特别是舌顶上颚观照玄膺时,舌下生起甘甜,心神自然愉悦,心息会为清朗细微。
 
经过辅助功法训练后,进入正式守息阶段,刚开始,可能呼吸会处在风相状态,不喘不滞,但呼吸比较顺畅,耳中粗听,即可听到呼吸一来一往的呼呼风声。若此时觉得自己察觉不到呼吸,那就再反观一下,看看是否是有意控制呼吸,不使呼吸粗重了。若有,则放弃控制,继续观息。过了一段,风声渐细,此时再继续细听,则可听到较明显的风声。风声细后,再进一步微微着意细听。直到感觉呼吸轻柔,听不到声音为止。此时耳中无声,而呼吸仍然一来一往有形有相。这就进入了气相状态。经过一段调息训练后的人,辅助功法完成后,可能直接不控制的情况下,就能直接进入气相状态。进入气相状态后,你再有意注意呼吸,有可有呼吸又明显了一些,那就再把它观细。这时候,心念已经比较细微,似空中游离的尘埃,似存在,而又不明显。因为这时候心细了,往往就未注意心息了,去注意身体的感觉了。这时身体也会产生相应的气感。全身或某部位温热、或清凉、或微胀,或麻酥酥、或哪里发痒,想去抓扰。(这时要忍心住)甚至感觉身体某些部位有气团跳动,窜动或是有压力感。常见的有百会清凉或沉重,或下丹田温热,或清凉等。或是感觉全身通泰温暖等。这是在这个阶段产生的气感现象。这时候,心往往会专注于这些气感。那就可以细心去体会一下这些气感。体会之后,气感可能会慢慢由弱变强,过了一些阶段后,再由强变弱。这时,再将心意回到呼吸上来。


 
经过了气感的调理,身体健康会得到一定的恢复。呼吸会进一步缓和,心意也变得轻微。这时,我们观注呼吸,注意它一吸直吸入丹田气穴,一呼,不在意,随之而已。或是一呼,感觉浊气呼出,一团能量气团直下气穴。这个呼吸可以稍稍用意控制,注意它很细、很柔、均匀而又深长,虽然深长,但不明显。控制一会,就会感觉到身心微起一些畅快感觉,呼吸一来一往,细微畅快。然后就守着这个畅快感觉,不再有任何意识控制呼吸,它长就长,短就短,深就深,浅就浅,慢慢它又会轻微下去,柔弱下去。很快就呼吸微微,心意微微了。
 
再下去,呼吸就变得似有似无,稍稍起意,好象还有点呼吸,但绵绵软软,似乎又摸不着它。只有一点似存似亡的心意与这个似有似无的呼吸相依相应。这就算进入初步的息相状态了。再到后面,则神息绵绵相抱,不即不离,妄念不起,欲念不生。绵绵密密不知所以,则在息相状态中了。


 
在息相状态中,我们不要停止,继续住持在这个息相态中,自然相忘,慢慢就会突然感觉到身形特别高大或特别渺小。或是出现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方向感全消失了。再下去,突然感觉心念似有一动而又没有,突然就感觉不到自己的身体,感觉身心完全化在了虚空当中,只有一点灵灵的微微的意识尚存,其它,整个世界,身体,全消失了。这就算进入初步的虚无态中了。
 
进入这个状态,是否就可以开始凝神了呢?还不可以,刚进入这个状态不久,心念尚不能自主,稍一起念,即会回神过来。退出这个状态。所以,此时应住守这个状态,不即不离,渐渐的身心轻安就开始出现。身轻安,就在这个冥冥状态中,突然一震一动,感觉整个身心瞬间都受到了施化,全身温暖快乐,精气充沛,受到了极美妙的滋养。心境安适,轻灵、微微灵灵而似快乐无比。这时,心念似乎开始明朗起来。但与前面的念头似有不同,此念明明,不扰不动,寂静而又可以把握。这就是真意显现了。这时方可以真意微微运转两目,虚守祖窍玄关,知而不守,默而不动,静静等待。不一会,性光遍灵灵欲动的显发出来了。
 
以上就是调息入虚无的心息状态变化的全过程。

点 击 调病扬升寻妙缘

              

道炁开脉轮 福慧安身心


道炁开脉轮简说


快速治病 / 奇异秘法





天 地 根

心 性 命

存心养性·执中贯一

明心见性·万法归一

修心炼性·抱元守一


道可非名永恒,
炁化同体命生。
知灵灵知了了,
识来十八五蕴。

觉湛圆澄世界,悟开明德亲民。智行命运与共,慧止舍得安心。    


道 炁 禅 苑

 我们的 

 家 

🙏

道 者

理   也    乎

炁 者

能  可  乎

道,可。

道,非。

常,道!

夫道也者,位天地、育万物,揭日月、生五行,细入刹尘,大包天地,从无入有,作佛成仙……也者,果何谓也?一言以定之,曰也。


大学之明。明德。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止而后有定,

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常明断句

宇宙即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佛,觉悟

即是佛。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相由心生,万法唯心!

心本无生因境有。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观自在…照见五蕴皆空。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何期自性·本自具足,

本自清净,本不生灭,

本不动摇,能生万法。



性  能


道   法  术

玄者

可  也

恒常无住

其妙莫名也


以儒修身入世间,

以道养骨身心天,

止定静安虑可得,

以佛养心随万缘。


双 运

只修炁,不修道,

炁足更把诸恶造。

只论道,不修炁,

空谈浪得生和死。

道驭炁,炁助道,

理事圆融顺安妙。

八正道,一正炁,

福慧性命向正觉!



无论你是要开悟成佛,

还是要得道成仙,

都必须中脉通畅。

  ——南怀瑾

天地人

精气神

贪嗔痴

欲爱情

命心性

空乐明


回家诀:如如密因,妙觉圆澄。觉明空昧,识觉显能。能所生风,虚碍成金。风金旋火,地火水蒸。能积量变,妄想生身。七情六欲,界我为身。生死无常,失本寂净。世界相续,廿五有本。颠倒倒颠,开启脉轮。天地七魄,正炁精神。正道十善,道心灵魂。身心无二,圆妙于能。万法归一,一无不能。能觉止恶,共同生命。觉己觉他,自利利人。舍无所舍,融通命运。妙有真空,空有互生。非有非无,无所无能。不生不灭,净心实证。〇  。


最近新文点下看:

身体就是接收机与发射台

三关三丹田

人体能量疗愈(光之手训练)

“天人合一”人体功能

《大学》六字诀成道法



感恩作者大爱美文胜过天籁

禅苑动态一览生命允许重来

声明:公众号旨在弘道净炁传播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内容转自网络,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公众号中所载内容仅供参考,若想亲身实践,请咨询相关专业人士。


道炁开脉轮 

道炁禅苑

天天传新文,弘道利共生

明心见性特别链接:

直指人心 见性成佛(当背诵)

元音老人:略说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打坐修行六要点

南怀瑾:什么是明心见性?

释万行:明心见性前前后后

万行大和尚:明心见性

万行法师:如是明心见性

万行和尚:修行入道精气神

南怀瑾:烦恼菩提 · 中脉法

明心见性修炼法

明心见性诀窍17-21(珍贵无比)

明心见性***密码*牧牛

明心见性法-检验

明心见性后怎么修炼?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