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露营爆火背后的幕后推手是谁?

IC实验室 IC实验室
2024-08-28

露营的火爆,在社交平台和流行文化的共同催化下,形成了一场应激型的集体行为艺术。






前几天我的北京朋友给我发了好多照片。照片里他们在亮马河畔看书拍照,露营野餐,享受假日春光。



还有人在河边毯子一铺,叫了师傅捏脚。因为过于悠闲甚至成了微博热点。



果然,只要心中默念Aloha,遍地都是夏威夷。

这几年,热衷野餐和露营的人越来越多了。

但是慢慢地,这种景象开始出现在了我的朋友圈里。有人开车去野外露营,还有更多人直接在城里风景好的公园里搭一个帐篷,玩城市露营。

这期我想从露营活动的起源开始,聊聊露营是怎么就火起来了,这样的活动究竟只是一阵风,还是会越来越普及,成为我们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01

对原始部落和游牧民族来说,露营其实是生存的一部分。

比如印第安土著和加拿大原住民会使用一种由动物皮毛和木杆制成的圆锥形帐篷。我国古代的游牧民族也会用蒙古包形式的帐篷作为日常居所。



除此之外,露营也会作为各国行军打仗途中的临时栖息地,就是我们所谓的安营扎寨。

到后来,露营慢慢演变成了一种兼具政治和娱乐目的的大型庆典活动。就如我国古代延续多年的围猎传统,像清朝的木兰秋狝因为一些影视剧的展现最为人熟知,皇帝每到七八月,都会带着八旗子弟以及亲兵们进行狩猎、露营等活动。



这种「生存训练」的概念延伸下来,就形成了现代露营的雏形。

现代露营主要还是源自欧美。

1853年,还只有九岁的托马斯·霍丁(Thomas Hiram Holding),跟随父母乘坐一辆大货车在美国穿越了1200英里的大草原,晚上睡觉都是靠露营,这段经历,直接导致他后来成长为露营史上最重要的KOL之一。



也就在霍丁穿越美国之时,各类露营活动在美国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1861年,弗雷德里克·冈恩(Frederick W. Gunn)夫妇开办了一所学校。当年夏天,他们带领学生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徒步旅行,让他们尝试露营、划船、钓鱼和捕猎等活动,以此训练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1869年,被称为户外运动之父的美国牧师威廉·亨利·哈里森·穆里(William Henry Harrison Murray),出版了一本叫做《野外探险:阿迪朗达克山脉的露营生活》的书。

在书中,他描绘了自己在阿迪朗达克享受大自然的度假生活。

书一上市,就受到了当时人们的追捧,并引发了一股「穆里热」,大批露营者、猎人和垂钓者跟随他的脚步,来到阿迪朗达克体会露营的美妙。



而且,他第一次把露营赋予了「朝圣般」的意义。这为后来露营活动的中产阶级化埋下了伏笔。

此外,以基督教青年会为首的宗教团体也在之后的70年代相继开展了以休闲和教育为主的露营活动。

到了20世纪,一个组织的出现,改变了露营文化的进程。

1907年,英国陆军中将罗伯特 •贝登堡,在英国的白浪岛举办了第一次童军露营,把他自己的户外经验和训练士兵的方法,用来训练20名十几岁的男孩。



这次露营在当地广受好评,很快就传到了美国。美国陆续成立了几家儿童组织以军事化训练为目的,试图通过野外露营培育美国儿童的生存技能和公民精神。

1910年,威廉·迪克森·博伊斯 (William D. Boyce) 创立了美国童军。他合并了此前的一些儿童组织,逐渐发展成美国最大的青年团体之一。

小时候我们在猫和老鼠等各种影视剧里,经常能看到童子军的形象:



孩子们穿着黄绿色的短袖衬衫,戴着小方巾,排着队伍到野外露营。

童子军的出现,在客观上让露营这种文化从孩童阶段就得到宣传和渗透。随后这种组织形式也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顺便说一下,童子军现在已经凉了,原因是性侵儿童。

可以看到,一直到20世纪初,露营活动都带有强烈的「生存训练」的意味。在那个战争频繁的年代,露营本身的确是一种实用技能。



02

但如今的露营,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实用性了。

如今在各大社交媒体平台上刷到的露营,更偏向于一种享受型的、娱乐型的露营,带着明显的社交目的。

以至于为了定义此类型的露营,诞生了一个新词叫做Glamping,可以翻译为「精致露营」。由Glamorous(精致)和Camping(露营)两个单词结合而来,其强调的是露营的「精致感」和「野奢风」



这个词最早于2005年出现于英国,并于2016年才被收录进牛津英语词典。由此可见,当下这股露营流行之风完全得益于消费时代的发展 。

那么,露营又是怎么样从一种生存手段,变成了一种娱乐手段的呢?

前面我们提到9岁就开始露营的托马斯·霍丁。1908年,年过60岁的他把自己几十年来所积累的野外露营经验,写成了一本指南,名为《露营者手册》。

在这本书里,他详细介绍了该如何扎营,如何使用不同类型的帐篷,以及如何运输设备等等实操问题。



用今天的眼光看,这无疑是最早的露营「种草文」。

也就是凭借这本书,他成为了露营界最早的顶流KOL。

后来,1920年代,英美一部分先富起来的old money,热衷于开拓新的玩乐方式,去非洲狩猎则是当时最受欢迎的一种玩法。

这些有钱人虽然想冒险,但并不想受苦受累,所以想着法儿把露营往「高大上」这个调调上整。

基本的生活起居用品就不提了,一定是必备的,还有什么发电机啊、冰箱啊、可折叠浴缸.....反正家里有的都往营地里搬。此外,还得有专门负责伺候的佣人随时解决各种问题。



我感觉他们是恨不得直接在露营的地方原地盖个酒店。

值得一提的是,这种露营传统如今在非洲还保留着。

这股潮流后来也传到了日本,尤其是在八九十年代,日本泡沫经济之后,很多人都会选择周末开着车去郊外露营,并且把整个家当都随身携带。也就是所谓「搬家式」露营。



这种风格也正是我们国内精致露营的模仿对象。

大概是从2015年左右,「Glamping」之风就吹到了国内。但由于在大家的既定印象中,露营更像是徒步、登山等户外运动的附庸,属于小众圈层的娱乐,所以在那几年,并没有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再加上,客观条件也并不完善,毕竟那会儿,国内仅有415个汽车露营地。





03

而露营真正破圈,最早也是2020年之后的事情了。

一方面,是外部条件更成熟了。2019年底,我国的露营地总量已经达到了1778个。2020年,我国的房车保有量也达到了21.82万辆,同比增长了46.64%。这些都为露营的流行创造了必要条件。



另一方面,疫情是露营爆火的直接催化因素。尽管出国游、跨省游都受到重创,但对于都市居民来说,旅游的需求一直存在,甚至比以往更强烈。

在这个情况下,近郊游就成为了一种旅游代餐,需求大幅提升。再不济,哪怕在家附近的公园扎个营搞城市旅游,假装面朝大海也不错。

去年流行过一阵的格子布野餐热,就可以看作是露营火热潮流的前哨。只是,相比之下,露营比野餐从各个维度来讲,都更为讲究,也就更符合大众的消费心理。



最近在亮马河边扎帐篷的露营爱好者们,某种程度上,也只是来了一次以东北三环外为目的地的,说走就走的旅行呢?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露营还是无法成为一门显学。

在我看来,露营的火爆,更多的是在社交平台和流行文化的共同催化下,一场应激型的集体行为艺术。

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近几年的流行文化中,与露营相关的元素正在逐年增加。

2018年,日本动画《摇曳露营》播出。此后又推出了真人版电影。



而在韩国这边,这几年则有以露营为主题的真人秀《春季露营》、《机智的露营生活》、《露营俱乐部》。



在日韩文化圈都开始创作以露营为题材的作品时,善于从海外同行那里采撷灵感的国内文娱从业者也捕捉到了趋势。光是今年,就有《一起露营吧》、《花儿与少年·露营季》两档综艺。



除了流行文化的带动,另一个因素就是产业和平台的共同推动。

事实上,露营是一条涵盖了目的地开发、汽车购买和租赁、露营用品生产销售、以及广告营销等众多行业的产业链。尤其是精致露营,在本质上就是由消费构成的。

正如公路商店在他们的文章中,对「精致露营」是这么描述的:

「几位穿着钓鱼马甲,内衬着的supreme T恤、戴渔夫帽的男士七手八脚地在一处修剪平整的营地上支楞起The north face、DOD这些高端品牌的帐篷,帐篷的附近还偶尔跑过几个穿着冾洽鸟的儿童。

加上一套钛制的Snow Peak的杯具,还有一个咕嘟咕嘟地冒烟的比乐蒂摩卡咖啡壶,一只压在一本popeye杂志上的B&O蓝牙音箱正播放着city pop。

骄傲地亮着的小灯串从帐篷支架一直缠绵到地上,草地上的一口不经意地入镜的Trangia风暴炉上,一块油花分布密集、滋滋地冒着烟的M8牛排被细致地翻过来翻过去……」



说实话,《小时代》也不过如此了。

可见,只要露营火了,大家都有钱赚。

可以看到,在露营爆火的背后,有一个平台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小红书。

事实上,小红书正是露营热的最大推手。

在被称为「露营元年」的2020年,小红书上关于露营笔记的发布量同比增长了271%,相关浏览量增长了170%。这代表着通过网红博主的推荐,露营得到了高曝光。而在种草逻辑之下,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人被露营所吸引,成为潜在的消费者。

此外,小红书还顺势打造了「露营公社」、「露营季」等一系列活动,网罗了商家和消费者,将更多的资源和流量分配到了露营之中。



他们还签下了本身就是露营爱好者的张震岳,来为平台上的露营内容造势。

经过小红书的传播,露营被打造成了一种最符合当下人们消费需求的新现象。



尤其是那些有那么点钱,又有那么一点消费欲和分享欲的泛中产阶级人群而言,最容易被这种营造出来的时尚潮流击中。

而这些人群,最终又会回到小红书去消费露营相关内容,分享自己的露营心得。

当这些人群聚集在这里,就不怕没有前面提到的品牌来当广告主。

这就是平台的逻辑。



04

最后,关于露营本身,我想谈一点个人的看法。

我们真的能把露营完全当成消费主义塑造出来的「伪需求」吗?



我觉得倒也不见得。

在办公室格子间蹲久了,没有人不希望偶尔把目光从屏幕上挪开,看看真正辽阔的野外。也没有人不想偶尔放下键盘鼠标,去使用一下锤子、扳手之类的工具。



露营在当下如此火爆,本身还是它击中了消费者心里的痒点,那就是「爱玩」。

爱玩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有条件要玩,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玩。

小时候和小伙伴踢足球,没有场地,拿书包堆两堆就能当球门。

后来上学,学校管得严,大家连卡西欧的计算器都能玩出花来。



工作以后压力再大,也不能阻挡我跑到厕所摸鱼玩手机,玩到腿麻才出来。

过去我们习惯于把「玩」这件事放得太靠后,把「学习」、「工作」、「进步」放得太靠前。反而是这几年,我发现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正视「玩」所能给自己带来的正面价值,开始承认自己「爱玩」,想要变得「会玩」。



有人去露营,就有人会去滑雪,有人在阳台种菜,就有人在河沟里钓鱼。

那些新鲜的玩意儿,总是能吸引人们去尝试。

至于露营是不是被消费主义洗脑这件事,我其实有个很好的办法可以解决。

出发之前给自己立个规矩:不发朋友圈,不发小红书,纯粹去玩。然后问问自己,这件事还有多大的吸引力?





参考资料:
1. 《一夜乌托邦》,三联生活周刊
2. 《精致露营风靡:社交媒体和消费主义如何塑造流行?》,澎湃新闻
3. 《 露营的时代分层:经济上升期热衷精致露营,萧条期迷恋「荒野求生」》,元气资本
4.  Thomas Hiram Holding: Meet the father of modern-day camping
5. 《二十世纪的野营文化:为自由,人们重返山川湖海》
6.《我不喜欢“精致露营”这个说法》,公路商店





更多精彩内容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



探讨品牌力量 解读商业新知
关注 「IC 实验室」公众号
进一步了解并加入 Insight Club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IC实验室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