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摘要

哲学分析 哲学分析 2021-09-15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封面


《哲学分析》2020年第5期目录、摘要





哲学专题讨论



非理想思维者的贝叶斯合理性

[美]朱利亚·斯塔菲尔/文

刘小涛 罗 涵/译  周从嘉/校 


【摘要】贝叶斯理论包含对信念度的合理性的解释,以及两个支持信念度像概率一样起作用的论证,即精确性论证和荷兰赌论证。贝叶斯理论的问题是高度理想化的,使得人们通常很难遵从它的规范。对于一个有关理想理性的理论怎样才能对非理想思维者而言也有价值,存在几种具体的趋近理想型的方式,它们可以提高非理想思维者的置信度的认知价值。




交流的融贯性、真实性和效率


[美]雪洛琳·劳什/文

张孟雯/译  周从嘉/校


【摘要】为什么我们应该使我们的信念保持一致,或者更一般地说,为什么应该保持概率融贯?保持融贯可以避免落入一种无论拿到什么结果都会输掉的赌局,并且将最大限度地增加一个人持有准确信念的机会。然而,这些理由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信念融贯或不融贯的后果是对于我们自己而言的。不融贯会给他人带来后果,因为不融贯容易误导他人,让他人对我们的信念产生错误的信念,对我们的行为产生错误的预期。真实性的伦理规范约束我们要么遵从听众所预期的逻辑,要么教他们新的逻辑。这并不能说明概率融贯是唯一能使真实交流成为可能的逻辑,但是概率融贯在使交流效率最大化的方面优于其他逻辑。



知识论中的“辩护”与“辩解”


[美]丹尼尔·格列柯/文

刘小涛 罗 涵/译  马知遥/校 


【摘要】长期以来,知识论学者一直在争论什么是信念的辩护,但他们很少讨论什么是信念的辩解,以及辩解与辩护有何区别。这与法学研究的状况形成鲜明对比。在导论性的刑法教材中,辩护与辩解之间的区别是一个突出论题。从法学理论中吸取教益,有助于更好地区分知识论讨论中的认知辩护和认知辩解。法学理论在思考辩护 / 辩解之区分的功能时所使用的一些抉择点,在知识论中也有类似的存在。取决于在抉择点选择什么方向,有一种传统的、非事实性的、大体上是内部论的认知辩护概念,或者一种纯粹事实性的概念,根据这种概念,“真”是一个信念得到辩护所需要的全部条件。不过,从法学理论来看,没有一条明确的路径,可以支持这一观点,即只有那些成为知识的信念才得到辩护。




哲学传统研究



朱熹评胡宏《知言》“善不足以言性”
——旨在批评将“本然之性”与“气质之性”分成两截


乐爱国/文


【摘要】对于胡宏《知言》所谓“性也者,天地鬼神之奥也。善不足以言之,况恶乎哉”以及胡安国所言“孟子道性善云者,叹美之词,不与恶对”,朱熹作了深入分析。他依据程颢所言“善固性也,然恶亦不可不谓之性”,既讲“本然之性,固浑然至善,不与恶对”,又讲“气质之性”之有善恶,认为胡宏所谓“善不足以言性”,是“本然者是一性,善恶相对者又是一性”的“两性”,是“分成两截”,只是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性之有善恶,因而具有“性无善恶”之意。换言之,朱熹并不是批评胡宏主张“本然之性”无善无恶,而是批评他只讲“本然之性”之至善,而没有讲“气质之性”之善恶对待。尤其是,朱熹明确认为,胡宏讲“本然之性”之至善,在根本上不同于告子讲“性无善无不善”。



本体上着工夫

——从朱子到明末工夫论的一项转进


张锦枝/文


【摘要】朱子的工夫论认为,本体本自完满,又无捉摸处,本体上着工夫既无必要也不可能,工夫只能着于本体之发用。阳明的工夫论也遵循本体上着不得工夫这一原则,但因为与朱子对本体的理解不同,阳明更进一步认为心体上着不得工夫。阳明后学邹守益、王畿、罗洪先等在良知本体论的基础上发展出多种路径的工夫论,然而,他们共同遵从本体上着不得工夫这一前提。其中,未发戒惧工夫是这一原则的临界点,在明晚期有所突破。针对当时学界工夫离于本体和只谈本体不谈工夫的两种情况,学者如刘宗周、孙奇逢等不同于前人所谓“合于本体做工夫”,提出工夫应着于本体而非本体之发用上,而并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解决本体与工夫相即一体的问题。



严复天演思想中“天”观念的祛魅与返魅


董起帆/文


【摘要】天演是严复思想的核心概念,其内涵十分丰富,兼有“竞” “择”“进” “道” “合”等多个层面。从 evolution 到天演,严复不仅综汇达尔文、斯宾塞与赫胥黎三者对 evolution 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借助传统中国天道观念,凸显天演概念的形上特征。天演视域中的“天”观念是天演概念的重要面向。通过对“天”的解读,有助于具体地探讨近代天道观的演变。要而言之,严复在界定自然与人文、天道与人道的关系时,一方面学习西方近代以来经验科学的知识,对自然界的演变给出诸多科学的解答,从而为传统中国“天”观念中,具有神秘主义色彩和宗教信仰特征的思想因子祛魅;另一方面他又对近代以来,被过分物质化和原子化的机械自然观保持怀疑和警惕。相较而言,由于深受传统中国思想中人文理性思想因子的影响,严复对“天”的认识,更多地增加了人文理性的特征。从积极意义上来说,这种人文理性视野下的“天”观念,不仅为严复思想的进一步展开提供了基础,同时也为我们重新认识自然与人文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




日常生活的哲学思考



中华民族的“天下观”与“天下情怀”


张自慧  闵 明/文


【摘要】“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是建基于中华民族“天下情怀”之上的价值观。这种“天下情怀”以“万物一体”的“天下观”为哲学之基,以“义以为上” “以德服天下”为实践理路,以“协和万邦” “万国咸宁”为价值旨归,以“精神人文主义”为核心意蕴,是中华民族德性与智慧的结晶。在全球化时代,“天下情怀”是人类共生共存的“道德积蓄”,是国家民族守望相助、互尊互重的“理性枢轴”。



马克思唯物史观视域下中国现代性的创造与超越


田鹏颖  陈 孟/文


【摘要】现代性是涉及现代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整体性社会问题的总概念。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视野中,现代性之所以能跃出地平线是资本逻辑使然,现代性之所以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拓展是资本逻辑所致,现代性之所以危机丛生是资本逻辑作祟;马克思对资本现代性批判的深刻启示在于,现代性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现代性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辩证统一,现代性是必然性和选择性的辩证统一;中国人民正是遵循马克思资本现代性批判的逻辑理路,在革命、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的伟大觉醒中探索并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性,实现了从“修昔底德陷阱”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超越,从“以资为本”到“以人为本”的超越,从理论解释到制度创新的超越,为现代世界贡献了人类制度文明史上一种崭新制度文明。



维护而非创新

——对伯克保守主义改革观的阐释


丁毅超/文


【摘要】意识形态化的改革观将改革描述为一种趋向于理想状态的过程。克否认这种改革观的可行性。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由历史习俗塑造而成的传统政治制度。这种改革观一方面通过渐进的方式保证改革的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拒绝普遍的改革模板强调改革的特殊性。在高度碎片化和表面的自我矛盾之下,伯克的改革观拥有内在的一致性。




科学技术的哲学理解



无解释的理解是否可能


陈嘉明/文


【摘要】“理解”与“解释”不论是在哲学本身,还是在知识论与科学哲学中都受到普遍的关注。就它们两者之间的关联问题,利普顿提出了存在着“无解释的理解”的观点。这一思想遭到一些学者的反对。卡利法认为,理解“为什么”乃是“典型地与解释相同一的”,斯特雷文斯则反驳说,科学中不存在不经解释的理解。本文认为,要获得真正的理解,需要依靠理由;而给出理由就是给出某种解释,因此不存在没有解释的理解。解释可以是显性的或是隐性的。利普顿不适当地限制了“解释”的概念,把归谬法、反事实论证等都排除在解释之外。其实这些都是以不同的方式在给出某种理由,使认识者获得理解,因此都属于一种特殊的解释方式。


 

论事实与命题的同一

——真理同一论的智识资源、核心论题及困境


李主斌/文


【摘要】真理同一论是当代真理论中一个非常显目的版本,根据这一理论,一个命题是真的,当且仅当它同一于某个事实。对同一论而言,命题与事实如何同一,这是它最核心的论题。在这一论题上,存在两种主要的策略,一是把命题推向事实,一是把事实推向命题。在运思这些策略时,同一论者猛烈抨击了真理符合论,认为命题与事实的关系不是符合而是同一。但是,由于通常认为命题属于涵义领域,事实属于指称领域,因此同一论的策略必定会面临严峻挑战。不仅如此,模态问题强有力地表明了,事实并不同一于命题。



从人性化到工具化

——论芒福德的生命技术


郑晓松/文


【摘要】通过批判工具主义人性论,芒福德廓清了技术与人性之间的复杂关系,提出了生命技术的概念,认为生命技术源自人的丰富潜能的释放和表达,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生命技术以人的生活为中心,涉及文化、审美、艺术和发明等,具有多元属性。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生命技术逐渐工具化,被以巨机器为代表的单一技术所取代。





欢迎订阅《哲学分析》

投稿网址:http://zxfx.cbpt.cnki.net

关注公众号:Phil-Analysis或长按二维码 


: . Video Mini Program Like ,轻点两下取消赞 Wow ,轻点两下取消在看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