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回顾|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对话 第二期:基础教育专场
2023年9月19日,由西交利物浦大学主办的“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行动(下简称“行动”)第二场年度候选人现场考察对话——基础教育专场,在西交利物浦大学隆重举行。
“行动”发起人西交利物浦大学执行校长席酉民教授与常州大学尝试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常州工学院师范学院名誉院长邱学华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文化研究分会副理事长、上海当代好课堂教育发展中心理事长冯恩洪教授;海尔学校总校长、海尔园区教育总顾问、中国教育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孙先亮教授围绕“解码教育基础与基础教育”这一主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吸引了线上线下观众的广泛关注与参与。
本次对话在新华社现场云、网易新闻、新浪新闻、中国网、抖音、西浦未来教育学院CCTalk和西浦视频号等多家新媒体平台直播,共计吸引近230万观众在云端观看。
本场活动主持人,西交利物浦大学领导与教育前沿院院长张剑澜教授在开场讲话中表示,“西浦作为教育的变革者和重塑者,希望能够为教育步入健康轨道提供方案,为减少社会焦虑发声和做出贡献。我们希望通过全社会的讨论,让更多人理解教育如何帮助孩子和社会成功走进未来。”
张剑澜教授
邱学华教授、冯恩洪教授和孙先亮教授(排名不分前后)分别分享了各自在基础教育领域的创新探索历程。
邱学华教授从“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影响”这五个方向阐述了自己73年的教育历程和感悟。邱学华教授经过20多年的推敲、思考与尝试,以及40多年的实验研究,逐步形成了“尝试教育理论”。
邱学华教授强调,“该理论的核心就是要求学生能在尝试中学习,以达成学生能尝试、尝试能成功、成功能创新流程。尝试是人的本性、尝试是学习的本性。尝试教育理论顺应了孩子的天性,发挥孩子尝试的潜质,有利于培养孩子德智体美劳素质的全面发展。”
邱学华教授在教育实验中发现,通过尝试教育的操作模式、六段式的课堂结构、学生自主学习的新模式,能够解答“学生尝试有没有可能性”、“尝试教学与创新教育”等关键问题,并通过国内外教育专家、媒体杂志等权威的评论,论证了尝试教育研究产生的巨大社会影响。
邱学华教授
冯恩洪教授讲述了他在三所学校颠覆教学的经历,向大家分享了他独具特色的教育创新理念。在建平中学的教学生涯中,冯恩洪教授主张分层教学;规范为主,选择为辅的教育理念,构建了全员全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在大山深处,冯恩洪教授成立当代好课堂实验中心,三年的教学实验让冯恩洪教授开始思考如何颠覆传统课堂,系统性的进行课堂创新,让讲堂变成学堂。他主张学生分组学习,教师分层教学,发展分类管理,推动学生充分发展,走出了优质教育实践之路。
在西安市东城第二实验学校,冯恩洪教授提倡尊重学生、研究学生,发展学生。他为孩子提供100多个校本课程,独创15+30式教学方法(教学不超过15分钟/让学生的发声超过30分钟),让学生主动选择课程,成为学习的主体,使学生从“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冯恩洪教授
孙先亮教授以“行走在激扬生命的教育之路上”为题,强调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学校教育发展的创新理念。他指出:“基础教育教给学生们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素养、自我认知,以及面向未来的勇气。”孙先亮教授以自身在青岛二中担任校长期间的素质教育改革为例,向大家分享了 “实施组织教育不动摇,打造办学特色不动摇,课堂教学能力改革不动摇,创建国际名校不动摇”这四个坚持不动摇决定。
孙教授提出了“互联网+教学”的模式、MT(吸引力团队)平台架构、星光课程体系、每天一节体育课等多种以变革撬动学校永续发展的具体实践方式。要求教育者要站在未来教育和世界教育的角度审视学校,达成学校平台化、教师创客化、学生个性化的结果。在教育过程中,孙教授不断思考,提出了教育即尊重、教育即环境、教育即创值、教育即幸福的教育理念。
在新的平台上,孙先亮教授提出了全新办学目标和育人目标。让学校成为现代教育的风向标,未来教育的领航者。学校将以学生发展内驱力为核心,探索未来教育,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素养,实现人的发展价值的最大化。
孙先亮教授
对话教育家
对话现场
教育的坚守与理解
面对未来教育,教育者如何坚持初心?
邱学华教授分享道,“在我73年的教学生涯中,中国五千多年的文化史和两千多年的教育史和多元化的教育体系与流派是我教学理念的支撑。目前国内有138种教育理论,其中16种在全国范围内有巨大影响。中国的教育应从中国实际出发,不能照搬照套外国教育理论,中国的教育者们在教育实践中既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教育之精华,又要面向未来,反映新时代对教育的新要求。”
如何看待当代教育中的“适合”理念?
冯恩洪教授分享道,“严格的讲,适合是一个生活概念,我们买衣服要合适,我们买鞋袜要合适,我们选择餐饮要适合自己的口味。但是当代,我们忽略了教育的适合,当我们的课堂给不一样的孩子一模一样的内容的时候,孩子们当然也会出现接受、享受、忍受和难受的情绪。
因此,教育要符合三点,第一点是教学内容上要合适,第二实现教学内容的过程要合适,第三教育要与国家发展目标合适。合适不是简单的意义上内容和方法的合适,优秀的教育是属于时代的,未来的教育一定是顺应时代的教育。今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成功地不仅支撑了中国GDP 的增长,也对自主创新的高科技发展交出一张鲜活的时代大卷。”
席酉民教授表示,“我们必须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这一概念。顺应人的本性、教育规律的教育升学率不会下降,只有状元率会下降。我们要通过好的教育,让我们的学生走在一条正确的路上,去释放自己的个性。”
席酉民教授
如何理解素质教育?
孙先亮教授强调,“目前中国教育的缺失部分是对于‘人’的教育”。做教育就是要让孩子们个性化发展,使孩子们能够站在未来的视角上,将自己的能力转化为创造力,为我们的社会贡献更大的精神与物质支持与贡献。基础教育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尤其是在高中的办学问题上,如果不解决课堂教学和素质教育平衡的问题,实际上这所学校肯定没有生存的余地。因此,我们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生态,为孩子们提供多样化的平台,孩子们在多样选择下就会涌现更多的创造力!”
教育的价值
冯恩洪教授阐述道,“中国有很多‘补短教育’,‘补短教育’经常会造成‘哪壶不开提哪壶’了,因为‘补短板’最容易补的是分数。但是中国的教育不能过度的注重‘补短教育’,还要发展‘扬长教育’,要‘哪壶先开提哪壶’,通过每一个人的充分发展来实现一代人的全面发展。”
冯恩洪教授
邱学华教授认为,“搞教育一定不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模式,要考虑教育方式是否符合中国国情。尝试教育理论就是扎根于中国、易于操作的教育理论体系。尝试是学习的本质,不要照搬别国理论,要走中国化的道路,要搞我们自己的教育理论。”
邱学华教授
未来教育中的国际化育人理念
孙先亮教授强调,“教育在国际化改革进程中,要用全球公民意识培养孩子。”全球公民是指要站在全球的视角去思考问题,站在全球的视角去汇聚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去解决问题。教育要立根于中国,要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基于现实的人才培养标准体系,培养有家国情怀的创新人才以及国际化人才。”
孙先亮教授
冯恩洪教授阐述道,“在21世纪的时代背景下,最好的教育是融汇中西方教育之长,融合中西方教育之精华。中西方教学课堂的差异表现在‘老师带着真理走向学生’和‘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真理’。优秀的课堂是老师带着学生走向真理的同时让阅读、质疑、合作和展示生成发生,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
席酉民教授表示,“尽管有时候我们的教育会有批评或者质疑的声音,但是十步之内,必有芳草。我们一定要关注未来的趋势,未来的教育是要顺应个性化、终生学习、兴趣驱动、人机结合等发展趋势。我们也要关注如何培养人才能在不确定、模糊、多变、复杂的未来世界生存。真正的教育是改变人的思想观念,改变人的价值方式,改变人的行为方式。”
现场提问精选
新时代中国教育如何培养全人人才?
席酉民教授答道,“新时代不是以时间划分的,我们应该关注是时代变迁所带来的变化。全球合作无法回避教育的问题,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各有特点,没有简单的优劣之分,所以我们要相互尊重,相互学习。要站在多元文化的环境下,站在世界、站在未来思考教育。西方教育的优势在分析、哲学、法律、制度、逻辑等领域。东方教育则在处理模糊性、复杂性、不确定性时更有优势。如何在教育中将东西方哲学结合并加上现代的数字化智能知识,形成一种新兴的认知模式才是处于世界竞争不败之地的优势。”
校外教育如何更好的配套基础教育?
孙先亮教授答道,“校外教育要解决学校教育遗漏的部分,例如科创教育、领导力教育等各项支持学生的潜能、个性发展的教育都可以在校外教育中体现。校外教育要补学校教育之短板。”
线上提问精选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如何将教育与科技有效融合,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孙先亮教授答道,“教学变革的主要方向是学习的自主性、学生学习的个性化以及定制性。互联网+教学的融合是有效的,但是需要学生们先学习如何合作内化,教师学习针对、有效的课程设计。要坚持升学为本,师教为要,合作内化。在优秀的顶层设计基础上融合技术会更利于提升教学质量和效果。”
邱学华教授补充道:“教学方式一定要先有实证研究,不要一股风照搬照用。特别在基础教育阶段,要慎重,一定要先实验再慢慢推广。”
寻找“新时代中国教育家”行动旨在发掘在“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这五个维度的领导者和工作者,全方面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三大领域。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的大讨论,不仅是教育专家之间的理论对话,也不简单是教育工作者之间的实践探讨,而是所有关心和参与教育的社会各界人士之间的大讨论,我们欢迎学生、家长、教育工作者、产业界、政府部门以及非政府组织等各行各业的人士参与到这场关乎教育如何促进人的健康成长的对话中。
下期预告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高等教育专场将在10月24日在西交利物浦大学举办,期待您的持续关注和积极参与!后续信息请关注【西浦未来教育学院】微信公众号。
候选人介绍
陈平原
陈平原,现为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北京大学现代中国人文研究所所长、暨南大学潮州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北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六、第七届中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成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讲座教授、中国俗文学学会会长等。获教育部颁发的第一、第二、第三、第五、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以及第四届思勉原创奖、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提名奖等。
先后出版《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中国现代小说的起点》《千古文人侠客梦》《中国散文小说史》《从文人之文到学者之文》《中国现代学术之建立》《触摸历史与进入五四》《当年游侠人》《当代中国人文观察》《学者的人间情怀》《老北大的故事》《抗战烽火中的中国大学》《大学何为》《大学有精神》《作为学科的文学史》《作为一种思想操练的五四》《左图右史与西学东渐》《记忆北京》《想象都市》《现代中国的述学文体》《文学如何教育》《小说史学面面观》等著作三十余种。
作为大学教授,他不忘育人本色,在文学史、学术史研究中更多从教育体制入手。在他看来,所有思想转变、文学革命、制度创新等都必须借助教育才可能落地生根,且根深蒂固、不可动摇。他说:“相对于学界其他同仁,我谈论文学史及文学批评,更多从教育体制入手,这也算是别有幽怀。作为一名文学教授,反省当下中国以积累知识为主轴的文学教育,呼唤那些压在叠床架屋的学问底下的温情、诗意与想象力,在我看来,既是历史研究,也是现实诉求。”
邬大光
邬大光,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特聘教授,厦门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兰州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曾任厦门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中国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副会长、教育部高等学校专业设置与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质量保障联盟理事长等职。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理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历史与文化。
邬大光教授以中国大学百年迁徙中的“西迁精神”为出发点提出了“大学迁徙”理论。他指出,探索我国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轨迹,了解我国高校发展过程中的艰难与“阵痛”,有助于探讨高等教育的“基因”、精神与文化,有助于理解“弦歌不辍”。同时他提出中国高等教育应该追求“高质量”。质量在高等教育领域既是一个体现价值判断的概念,也是一个在特定时空条件下有相对客观标准的“技术”,追求质量保障和标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具有“生态”性质的质量文化,它是高等教育系统和机构不可或缺的独特文化。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
2023年度计划
本活动的评选方式包括初选、现场考察对话和现场论道三个环节。详细时间轴如下。
1
2022.11.11-2023.02.28
收集候选人信息
本行动共有三种途径收集候选人信息:自荐+他荐+专家委员会提名。
2
2022.02.28-2023.03.20
初选
本行动办公室在每年推荐截止日期后,将对收集的所有候选人按照“有思想、有理论、有实践、有效果、有影响”五个方面形成排序,征求捐资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意见,形成年度推荐名单。
3
2023年8月-10月
现场考察对话
行动办公室将举行三场候选人与席酉民教授的对话,对话的主要内容为未来社会、未来教育及未来人才,以及候选人的教育思想、理论、实践、效果和影响。本年度对话安排如下:
8月29日 新职业教育专场
9月19日 基础教育专场
10月24日 高等教育专场
对话既是考察候选人教育成就的重要环节,同时对话过程将被录像并制作成文字和视频资料,以供传播和促进教育的社会讨论。
4
2023.11.11
寻找“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论道
所有年度提名候选人齐聚一堂论道新时代教育思想,捐资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及现场参与者都将到场参与活动,并最终产生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称号获得者和年度“新时代中国杰出教育家”提名奖获得者名单,举行颁奖仪式。
推荐阅读
更多合作
我们欢迎社会各界人士的通过捐赠、志愿工作、学术支持和战略合作等方式对行动的关注参与。
捐赠者报名
我们诚挚邀请社会各界关注教育发展的人士支持“寻找‘新时代中国教育家’行动”,一同促进未来教育的探索和变革,发现、培养和提升中国教育领导力。
捐赠伙伴(排名不分先后)
✦ 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
✦ 苏州旭创科技有限公司
✦ 深圳雾芯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市众山塑料有限公司
✦ 江苏中石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苏州恒基机电工程有限公司
✦ 海南洲际绿电物流有限公司
✦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贯石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前海创客企业家俱乐部长三角中心
✦ 朱永琪
✦ 徐 伟
✦ 李大路
志愿者报名
本行动所指的志愿者,是指在行动办公室登记建档,不计报酬,基于爱心、信念和责任,利用自己技能与知识,自愿参加并协助行动办公室开展公益工作的社会各界人士。
学术支持机构
为确保本行动的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我们诚挚邀请国内相关学术机构,共同筹划运营相关活动。首批学术支持机构为:
✦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战略合作机构 (排名不分先后)
✦ 清华大学出版社
✦ 海尔教育发展基金会
✦ 北京大学未来教育管理研究中心
✦ 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管委会
✦ 苏州独墅湖科教发展有限公司
✦ 中国宣纸股份有限公司
✦ 苏州极易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
✦ 西浦教育发展基金会
如您有上述合作意向,欢迎您与行动办公室沟通合作事宜。
行动办公室邮箱:Educator@xjtlu.edu.cn
行动办公室联系电话:
0512- 89165341
记者、编辑、新媒体:金晓艳 张晓彤 赵溢漫
摄影:金晓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