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打好这张“公园牌”,重庆这样做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3-07-29
长江,承载着中国人的乡愁。

近期,关于长江的新闻不少:文旅部推出10条长江主题国家级旅游线路,其中9条线路涉及重庆;重庆市总河长令(第5号)发布,助推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文旅部专题调研组来渝调研,重点督办全国人大代表提交的《关于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议》……

密集的政策关注里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成了一个高频词。

这个“公园”,会对你我的生活产生哪些影响?没有先例可循,“国家文化公园”如何走出自己的路径?要打好这张“公园牌”,重庆怎么做?

船舶行驶在金色的江面上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相较于更为大众熟知的“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是一件新鲜事物。


简要回顾一下它的发展历程:2017年,我国首次提出“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成为中华文化重要标识”;2020年,“十四五”规划指出,“建设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2022年初,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正式启动建设。


看似简单的“文化”二字,凸显出这个“公园”有别于以往的分量感。作为一个跨地域、多层次的文化复合体,国家文化公园与过去的自然保护区、遗址保护区等均不相同,它更具有超级文化工程的内涵和特征。


将目光聚焦到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上,可以从四个维度来读懂它的重要性。


“长江”的开放性。2022年,长江经济带GDP约达56万亿元,占全国46.3%。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涉及13个省(区、市),既与长江经济带有所重叠,又新纳入西藏、青海两地。它超越了狭义上的“公园”,开放是其鲜明的底色。


“国家”的整体性。目前在建的5个国家文化公园,除长江外,还有大运河、黄河、长征、长城4个。它们有一个核心共通点:中国最具辨识度的国家符号。以“国家”之名组团出道,打造顶流IP。


“文化”的多元性。长江上游的巴蜀文化、夜郎文化,中游的荆楚文化、湖湘文化,下游的吴越文化、海派文化,多元文化交流互鉴、星光璀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在长江身上体现得格外明显。


“公园”的亲民性。不是将沿线景点雕琢成仅供汇报的“盆景”,更不是把公园变为脱离群众的“私家园林”,而是要串点成线、连线成片、集片成面,将公园打造成更加亲民、人人共享的文化景观带。


游客正在观看秀美巫峡龙帆 摄/视觉重庆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难在哪里?


跨区域协调机制有待加强。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所涉省(区、市)众多,建设范围广,加之各地资源禀赋不同、财政状况不一,若不能统筹规划、协调发展,而是各自为战的话,极易造成资源浪费,甚至破坏长江的自然与文化生态。


文化遗产利用理念需要更新。将文化遗产罩上“玻璃罩”,让普通观众难以亲近;把文化遗产视作“摇钱树”,过度开发……这些理念已不适合当前文旅市场的需求。文化遗产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重要资源,应被充分地活化利用。


公众参与度亟待提高。公众是公园建设的受益者,但在公园建设过程中的参与度还偏低。构建文化遗产保护的公众基础,强化公众参与的主体意识,离不开创新体制机制。应赋予其更多的参与权、监督权,让公众成为真正的主人。


▲市民在九龙坡区九龙滩拍照留影龙帆 摄/视觉重庆
长江重庆段,占长江总里程的10.8%。巴渝文化、三峡文化、革命文化等资源禀赋,共同构成了长江国家文化公园重庆段的精神内核。
借着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的“东风”,可探索以文化带动区域协调发展的新模式,优化重庆长江沿线产业布局,开辟国际合作竞争新优势。
机遇在前,如何把握?
增强先手意识,主动抢占高地。重庆市委、市政府对此高度重视,成立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高位推动,加快推进建设实施方案和建设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系统谋划建设项目270个。经过大力争取,重庆被列入长江国家文化公园7个重点建设区之一。
当前,重庆在库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短板,国家相关部委应加强政策扶持,加大长江国家文化公园中央预算内资金对重庆段的投入,对于重点地区、重点项目,更应给予重点关注和适当的政策资金倾斜。
增强精品意识,盘活文化资源。方向决定道路。建设长江国家文化公园,核心目的是“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于地方政府而言,要找准方向、精准发力。不应将项目简单粗暴地塞进国家文化公园的“篮子”里,更不能盲目上马。
对内,不能老是盯着自家那几个已成名的景点做文章,要善于“造景”,将过去一些容易被大众忽略的景点,做出新花样;对外,要充分结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等契机,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讲好重庆故事。
比如,早在2020年,川渝两地的相关机构就签署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开展“考古中国”重大项目“川渝地区巴蜀文明进程研究”,共同推进巴文化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在“活化”资源上下足了功夫。
增强互动意识,激发民众热情。对普通市民来说,“怎么逛”国家文化公园,也成了一道新命题。除常规的打卡游之外,是否还可以走得更深入一点,把目光和脚步投向历史纵深处,让“公园”真正成为我们文化归属感的来源。
时代发展到今天,国家文化公园有很多种逛法。应当充分运用数字化、智能化为公园赋能,甚至可以把长江国家文化公园跟大运河、黄河等4个国家文化公园联通融合,让美丽江山“活”起来,在文旅市场“火”起来。

渝中半岛夜色迷人龙帆 摄/视觉重庆


长江,依偎着重庆人的“诗”和“远方”。

在巫山龙骨坡,200多万年前的“巫山人”,见证了东亚古人类的起源;在涪陵小田溪,高等级巴人墓葬群,记录着远古巴国的辉煌历史。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绝唱,至今回响在白帝城与瞿塘峡;“与其在悬崖上展览千年,不如在爱人肩头痛哭一晚”的神女峰,仍注视着万千舟楫,快哉出峡。

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则有独属于中国人的“乡愁”,一直提醒我们:不忘来路,方得始终。


责编丨杜铠兵 冉苗俊 

责校丨程正龙 戴赐霖(实习)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往期精彩内容


●主题教育如何走在前、作示范

库区应如何强县,怎样富民?

今天高考,最想说的三句话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