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预制菜,“烹”然心动

郑钰潇 重庆瞭望 2023-10-17
重庆人的舌尖地图,一定是“3D”的:

万州烤鱼、涪陵榨菜、梁平张鸭子、城口老腊肉、丰都麻辣鸡块……美食遍及巴山渝水,滋味各有千秋。如今,它们也有了另一个共同的名字:预制菜。

什么是预制菜?简单地理解,它是一种提前做好的便捷菜品,只需稍微加热或简单蒸炒即可食用。它离我们的日常生活很近,罐头、速冻水饺等,都可归纳进预制菜的范畴。

预制菜的本质,是食用农产品生产加工物流消费的新产品、新业态。前不久,第二届西部预制菜产业发展大会暨2023西部预制菜博览会在梁平区举行,展示产品品类近千种。今时今日,这一道菜,如何再次让人“烹”然心动?

▲嘉宾参观预制菜机器人。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套用一句网络流行语,预制菜身上,生动地诠释了什么是“质疑、理解、成为”。

质疑预制菜,出自对它的不了解、不接受;理解预制菜,是看到它伴随着消费习惯的变化而诞生,有其存在、发展的合理性;成为预制菜的消费者,则更多地流露出对它“真香”的认可。

许多数据,都印证着预制菜的“真香”。比如,京东发布的《2023春节假期消费趋势》显示,春节期间,以酸菜鱼等为代表的预制菜,成交额同比增长超6倍。

小农户连接着大市场,小菜篮盛放着大民生。在品尝到“真香”的同时,我们更应看到,预制菜作为一种提质增效的现代农业新业态,在助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乡村振兴等领域,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

顶层有设计。今年2月,中央一号文件发布。文件指出,在“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这一块,要“培育发展预制菜产业”——这是预制菜首次被写入中央一号文件,传递出重要的政策导向信号。

地方有跟进。在今年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里,预制菜与火锅食材、重庆小面等,一并成为重点打造的产业集群。6月,重庆提出要着力打造“33618”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在被列为3个5000亿级支柱产业集群之一的“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里,再次出现了预制菜的身影。

市场有反馈。在多重政策利好的催动下,市场给出积极反馈。7月,人民网研究院发布的《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指出,2022年我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达4196亿元,并有望在2026年成为万亿级市场。

如果说宏观的政策、庞大的产值,构成了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的底色,那么不断更新的技术手段和产品种类,则为预制菜写下最鲜活的注脚。

技术成熟提供保障。预制菜全过程、可视化的追溯制度,让食品安全得以保障;冷冻技术的进步和冷链物流体系的完善,为预制菜行稳致远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新消费形态带来市场。“Z世代”的懒宅经济、未婚青年的单身经济、独居老人的银发经济、对食品要求更高的健康经济……都在不断拓宽预制菜的消费边界。

多元化产品满足需求。即食食品、即热食品、即烹食品、即配食品四个大类构成的预制菜矩阵,如今正凭借着更多样的食物类型,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多的选择。

预制菜品尝体验活动。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热闹背后,还是要多一些“冷思考”,审慎地看待预制菜。

无论是舆论场上,还是现实生活里,关于预制菜的争论一直都在,不少观点还比较激烈,甚至撕裂。

预制菜本身,也呈现出复杂的面貌:一边很“热”,政策加持之下,它被视作新的赛道、风口;一边遇“冷”,被称为“预制菜第一股”的某品牌接连闭店,“选餐馆如何避坑预制菜”等话题冲上热搜……

热冷之间的预制菜,本身就是一道复杂的大题。食品安全、口味复原程度、性价比等关键因素,都是这道题的“题眼”。

安全性怎么保障?

食品安全是最基本的民生。艾瑞咨询发布的《2022年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趋势研究报告》指出,47.8%的消费者认为食品安全问题需要改进。

“安全”体现在多个方面:原始食材是否安全,长期保存是否安全,经常食用是否安全等。很多人还对预制菜存在刻板印象,觉得它“添加剂多”“没有营养”。

需要指出,根据现行的生产工艺,很多预制菜产品并不需要添加防腐剂。食材经过高温烹饪后,再通过超低温冷冻,能够抑制微生物繁殖。只要其后续的运输、存储等环节符合冷链要求,不需防腐剂也能保鲜。

当然,标准是前提,落实到位才能提供保障。比如梁平区,就联合重庆市市场监管局,发布《预制菜生产加工行为规范》等地方标准,和《预制菜生产经营安全监管标准体系》指导性文件,抓建设、强监管,让标准护航预制菜生产。

个性化如何体现?

对于一些忠实拥趸而言,中餐的魅力在于“法无定法”,少许、适量等词语,仿佛成了中餐“神乎其技”的代名词。在他们眼中,标准化量产的预制菜,缺乏个性,难以打动人心。

事实上,餐厅酒店等使用预制菜,已不是新鲜事。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发布的数据显示,国内已有超过74%的连锁餐饮企业使用了中央厨房,其中超过半数的餐饮品牌在研发预制菜品及标准化成品。

不过,很少有商家会主动对消费者说,自己卖的是预制菜——这与消费者的认知度、接受度有关。站在商家角度,使用预制菜可以提高效率、节省成本;对消费者而言,吃的是没有烟火气、价格还不便宜的预制菜,心理多少有点不平衡。

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预制菜首席研究员张春晖看来,“目前中式预制菜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工业转换”。比如,要复刻“锅气”,这要求工业化对风味形成过程进行解析并还原,做得较好的预制菜,品质复原度要达到80%~90%。

预制菜加工车间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安全性也好,多元化也罢,归根结底,是要读懂预制菜背后的“大食物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树立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多途径开发食物来源。”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健康”,“大食物观”在助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同时,也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

“大食物观”为预制菜定下基调,日益丰富的预制菜也在不断充实“大食物观”的内涵。重庆工商大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中心研究员莫远明认为,预制菜产业可以成为带动全市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县域经济差异化发展路径的重要试验,有利于全域推进城乡融合发展。

在以预制菜为抓手,推动农产品加工业高质量发展中,梁平交出了高分报表。

去年4月,梁平提出打造“中国西部预制菜之都”。2022年,梁平预制菜全产业产值达236亿元,其中工业总产值85亿元,推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位列渝东北第一。仅今年上半年,全区新增的预制菜产业市场主体就有3227户。

为什么是梁平?从地理上看,梁平是“川东第一大坝”,物产丰富。从交通上看,梁平是重庆中心城区东向开放的重要支点,郑渝高铁等横贯全境。更重要的是,梁平拿出了“真金白银”,在政策措施、人才引进等方面,营造出诚意十足的营商环境。

眼下,多地都在加快培育壮大预制菜产业,梁平如何把预制菜“烹”得更香?

烹制特色,让爆款产品成为龙头。去年,柳州螺蛳粉全产业链销售收入600.7亿元,其中预包装螺蛳粉销售收入达182亿元。梁平也应立足巴渝特色,深度挖掘经典川菜菜式,着力打造重庆酸辣粉、小面等市场普及度较高的产品,使其具备能与螺蛳粉这类头部选手“掰手腕”的能力。

烹成系列,让应用场景更丰富。有数据指出,目前国内预制菜的渗透率只有10%~15%,而美国、日本预制菜的渗透率已达60%以上。梁平预制菜,要在做好预制菜溯源体系建设、全链路守护食品安全、提升营养水平等的前提下,积极向社区食堂、校园食堂等扩展,带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烹饪数字化,让数字经济为预制菜赋能。在数字重庆建设的大背景下,梁平应充分借助数字化历练自身,强化预制菜产业的“长跑能力”。从供应链管理、仓储物流配送,到流量引入、场景链接,打造全过程数字化协同体系。

▲主播通过直播带货预制菜品记者 谢智强 摄/视觉重庆

风口之下,仍需头脑冷静。莫远明提到,当前重庆预制菜产业还存在着总体规模不大、产业集聚度不显著、产业链融合度不高等问题,预制菜要得到消费者的认可,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最终决定预制菜命运的,还是消费者。吃得放心、吃得舒心,看上去“一本正经”的预制菜,也可以灵动俏皮,充满打动人心的魅力。


责编丨杜铠兵 责校丨冉苗俊主播丨伏一晨实习丨胡雪莹 刘洋审核丨王方杰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往期精彩内容

● 重庆与新加坡,合作新篇章新在哪?

● 发展县域经济,重庆如何抢抓机遇?

● “青春”如何助“夕阳”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