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丰收的“三重境界”

王方杰 重庆瞭望 2023-10-17

今天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秋分,也是一年一度的中国农民丰收节。

全国各地都在开展“庆丰收 促和美”庆祝活动,重庆各个区县也是热闹非凡,打糍粑、舂辣椒、搞展会、开直播……展现劳动智慧、展示农耕文化、共享丰收成果。


今天上午,重庆市和美乡村乒乓球邀请赛(村TT)总决赛暨沙坪坝区2023年中国农民丰收节系列活动启动,来自不同区县的8支队伍在这里“乒”出精彩,赛出和美。


丰收的场景五彩斑斓,丰收的味道甜美喜悦,庆祝丰收的活动更是热火朝天。农民丰收节,农民是丰收的关键,更是节庆的主体。


那么,在新时代语境下,中国广大农民如何看待丰收,什么是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丰收?笔者认为,中国农民丰收有三重境界,或者说三个维度。


▲游客在重庆市大渡口“金鳌田园”庆祝丰收。/重庆日报

农村物质条件极大丰富,让农民真正富起来。


就在昨天,习近平总书记在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祝贺和诚挚问候的同时,再次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步伐,坚持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生活越来越美好,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

说一千,道一万,增加农民收入是关键。有了收入,就有了底气。不难看出,总书记对“让农民腰包越来越鼓”这件事是非常看重的。

中国农民历来对丰收充满渴望,希望有个好年景,希望风调雨顺,希望五谷丰登,但遗憾的是,有时候,“增产不增收”,看着产量增加了,但菜贱伤农、果伤农、谷伤农的事情时有发生。

这里面的原因很多很复杂,如人力成本太高、农资价格太贵、农产品价格偏低、好东西没有卖出去等,这些都可能造成丰产不丰收,也就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丰收。

真正意义上的丰收是作物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今年上半年,重庆实现第一产业增加值686.33亿元、增长4.5%,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442元,增长6.9%。客观看待这份成绩单,我们仍要清醒地认识到,重庆跟发达地区相比、跟广大农民心理目标相比,肯定还有差距。

值得期待的是,重庆正在大力推进“四千行动”,努力改变这一现状。千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行动,让粮食丰产更有保障;千亿级生态特色产业培育行动,让重庆山地农业更有辨识度;千万农民增收致富促进行动,让广大农民更有积极性;千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示范创建行动,让乡村更有想象空间。

再比如,重庆还不断深化改革,提出了“强村公司”等令人耳目一新的改革实践。

所谓“强村公司”,就是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投资、参股组建公司实体或入股县、乡级联合发展平台等,实行公司化运营兼顾社会效益的企业。其有利于以项目联建等形式统筹辖区内农村集体资产资源,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增加就业机会和分红收入,为广大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更多可能。

▲重庆某稻田连成一片金色海洋,沉甸甸的稻穗在微风中摇曳。何乾健 摄/涪陵区融媒体中心
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盈,让农民随时笑逐颜开。

随着农业机械化的逐渐普及,农民的生产力得到了解放,农忙亦可“偷闲”,生活品质也得到了很大提升。广大农民曾经焦虑的面孔,正在不断舒展开来,变得笑逐颜开,他们的精神面貌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精神丰收正在成为中国农民的追求目标。


随着农民接受教育的机会日益增多,农民的文化素质逐渐提高,文化自信也为他们追求精神丰收提供了更多可能,而广大农民的精神丰收又为乡村振兴赋予了文化之力。

文化是有牵引力的。相比产业发展而言,乡村文化的发展就显得相对滞后。我们每个人心中的那份乡愁,那种在潜意识里“渴望回归”的力量,本质上就是一种文化的牵引力,就像村口的古树、门前的老井、斑驳的瓦房,都是乡村文化的要素和载体。这种文化回归的力量越强烈,被召唤回乡参与乡村振兴的人就会越来越多,并形成聚集效应,产生磅礴伟力。

文化是有创造力的。乡村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环境保护理念和人生哲学,通过推动乡村文化的发展,可以引导乡村居民形成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模式,形成纯洁和谐的邻里关系。此外,乡村文化的“丰收”,还可以促进乡村与城市的互动和交流,创造性地推动城乡文化发展,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

文化是有传承力的。不久前,国家九部委联合发文,鼓励退休教师、医生、技术人员回乡参与乡村建设,重庆瞭望曾刊文《乡村振兴,期待乡贤归来》,引发大量网友留言,表达他们对乡村振兴的期待。某种意义上,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接力。通过这种接力,可以让乡村居民重新认识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他们对乡村的归属感和自豪感。

可喜的是,各级地方政府越来越重视乡村文化的建设,软件硬件都有了一定的改善,不少地方都建了村史馆、农家书屋、篮球场、电商平台。今天,农村大爷大妈们跳广场舞的姿态,和城里人一样优美。

▲智慧农业园空中草莓馆。/新华网
农民身份标识逐渐模糊,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重大突破。

以前,网上流行一句话,叫“城市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现在,则流行另一句话“城里有房,农村有家”。短短几个字的变化,折射出来的意蕴,迥然不同。

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2022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首次突破2万元大台阶,达到了20133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从2012年的2.88下降到2022年的2.45,城乡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完全有理由相信,随着农村条件的大力改善,农民收入的稳步增长,农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富足,城乡融合的步伐必然加快。“富了口袋和脑袋”的广大农民,他们的身份标签必然会逐渐模糊。

相反,随着“新农人”的下乡,他们将为新农村带去更多的资金、更好的技术、更优的项目、更前沿的观念,农村生活方式也必然发生新的改变,他们将重新定义和诠释什么是“农民”,什么是“丰收”,为乡村振兴写下新的传奇。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广大农民是“中国饭碗”的忠实缔造者,他们是大国粮仓的最美守护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农民的丰收,是包括你我在内每一个中国人的丰收,中国农民丰收节,是所有中国人的节日。

今天,我们以丰富多彩的形式感恩土地、欢庆丰收,让我们用心触摸沉甸甸的收获,分享丰收的喜悦和美好的期待!



责编丨王祥
责校丨程正龙 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市长的“朋友圈”

● “国货之光”照亮了什么?

● 你可能被假视频忽悠了!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