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重庆2430000,小个体大能耐

王祥 重庆瞭望 2023-10-17


近日,重庆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消息,全市个体工商户突破2430000户,占全市经营主体的2/3。

2430000不仅是一个数字,也浓缩着重庆个体经济的一路蝶变。个体户,是改革开放的时代符号,如今,它以“毛细血管”之姿,构建起重庆经济的微循环,发挥着稳增长、促就业、惠民生的重要作用。

那么,从0到243万,重庆个体经济呈现出了怎样的特质?环顾当下,又该如何为个体工商户减负,激发这个群体的活力,让其更好发挥微循环的作用?

▲2022年11月1日,重庆发出首张直接变更经营者的个体工商户营业执照。/渝中区市场监管局

这243万里,有小面馆,有乡间农场,有家门口的水果店、理发店、小超市……它们犹如国民经济里的一叶叶轻舟,点亮着城市经济、维系着社区稳定、传承着传统手艺、提供着就业岗位。若来一番庖丁解牛,可从中窥见重庆个体经济的成功密码。

巴山渝水是最佳土壤。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更“养”产业。上世纪90年代初,朝天门批发市场坐拥两江交汇有利位置,引得云贵川商贩前来批发货物,本地商贩也借机壮大起来。1991年,涪陵人瞿伦川借来3万元,在市场里做服装加工,很快便赚到第一桶金。如今,成为渝派服饰领军人物的瞿伦川获评“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这无不真实反映了巴山渝水对个体的培育能力。

政策措施是最优的护航员。如果把市场比作一片森林,那么个体工商户就是花草,任何一点“阳光雨露”对它们都至关重要。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正视不沿海不靠边的劣势,化政策措施为后发优势,在企业注册、市场准入、技能培训、税费减免等方面,升级迭代“政策包”,全力护航个体经济健康成长。

渝商精神是最好的催化剂。骨子里敢闯敢干的性格,激励着无数重庆人在各自领域奋勇争先。在商业领域,这一性格演化形成了“重信重义 自强不息”的渝商精神。渝商精神的代代传承,激发出了许多重庆人骨子里的勤劳致富基因,比如享有“重庆民营经济第一人”的陈克明,便是从手工熬制肥皂的个体起家。

▲民心佳园夜市,“李妹妹葱油饼”摊位前人头攒动。记者 刘旖旎 摄/视觉重庆


从0到243万,40多年时间,重庆个体经济实现了华丽转身。但华丽转身的背后,我们却不能沉醉其中,而应保持清醒头脑。

向外看,重庆个体经济仍需要向榜样看齐。

从数量上看,江苏、山东、广东位列全国个体工商户总数的前三甲,均已突破900万户,而重庆不及他们的1/3。即便除去常住人口上的数量差异,我们仍应奋力追赶。从质量上看,在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表彰的“全国先进个体工商户”名单中,江苏有34名,山东有32名,浙江有29名,重庆则只有8名;并且,重庆上榜的个体工商户品类较为单一,“四新”成色不足。

向内看,重庆个体经济需扫除一些发展障碍。

一是避免沦为平台的“打工人”。“餐饮个体户苦平台久矣”已成为一大行业现象。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的一项调研显示,90%以上的受访个体工商户认为平台企业收费高、收费规则模糊。作为美食之都,餐饮业在重庆个体经济中占比大,如何引导个体与平台之间构建科学健康的合作关系,不让餐饮店主沦为平台的“打工人”,是政府应重视的。

二是让金融活水直达“田间地头”。近年来,金融机构对个体工商户的支持力度加大,但现实中,金融活水往往不能直达“田间地头”。以业内最受欢迎的“经营贷”为例,当前,一些银行改变了其使用规则——业主用经营贷支付货款时,需由银行进行审核,审核后再由银行支付。此举虽有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个体工商户面对的多是小商小贩,一般采用微信、支付宝等便捷方式支付,银行支付显然不适用于日常经营场景。

三是不能让“二房东”卡住政策红利。笔者走访发现,现阶段,房租问题成为许多个体工商户面临的最大困难。疫情以来,重庆出台了相关政策,租借国有房产能享受阶段性减免。但现实中,一些“二房东”“三房东”让个体工商户不能直接与国有房东签合同,卡住了政策红利。

当前形势下,量大面广的个体工商户是稳就业的重要支撑。但也正因为如此,一些地方把注册数作为政绩,以至于“准入不准出”“注销卡壳”等现象也一定程度存在。

位于重庆市江北区洋河中路的老甘家餐馆。/上游新闻
扫除障碍,才能让“毛细血管”畅通无阻,发挥微循环的作用。那么,重庆该如何让“小店经济”繁星点点,串连起整个星空呢?

要有“争当弄潮儿”的勇气。勇立潮头,才能永不落伍。改革开放之初,长三角地区的人们抓住时代契机,众多个体户以开风气之先的首创精神,紧盯打火机、纽扣、旗帜等小商品,先发制人,最终成为时代弄潮儿,在全国确立了霸主地位。

如今,互联网之风强劲吹来,个体经济再次迎来转折契机。商务部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重点监测的电商平台累计直播销售额达到1.27万亿元,直播商品数超过7000万个。重庆个体户数量庞大,如何涌现出更多“@李妹妹葱油饼”,实现自身的网络化、数字化转型,需要政府从产业布局、人才培养、政策服务等方面做好服务文章。

要有“留下一碗饭”的大气。大企业有大贡献,但小个体里也藏着大民生,它们与百姓生活的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重要的就业蓄水池。以重庆小面为例,8.4万家门店虽年产值仅400多亿元,尚不及1家头部企业的营收,但却能帮助全产业链50万从业者实现就业。

当下,一些地方面对压力大搞面子工程,在产业规划上“贪大求全”,在链主企业培育上“斩枝断叶”,甚至将“个转企”作为考核指标,严重挤压个体工商户的生存空间。重庆要兜底民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就不能让大鱼“吃干抹净”,而是要有意识地给个体工商户“留下一碗饭”,留住“烟火气”和“市井味”。

要有“给足安全感”的底气。四川成都2名官员因要求店铺招牌改成拼音被处分,陕西榆林个体户卖5斤芹菜被罚款6.6万元……近年来,监管对个体工商户的“不友好”屡屡出现,使他们的安全感严重受挫。国家发改委某智库在调研中统计发现,23.5%的受访个体工商户反映,目前包容环境不“升”反“降”。

近年来,中央屡屡为民营经济定调发声,重庆也将民营经济视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把民营企业家视为新重庆建设的发动机。这都反映出,只有努力提升营商环境和包容度,才能给足市场主体安全感。

浙江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王建明教授也认为,对个体经济而言,应探索触发式监管机制,建立包容审慎的治理规则,结合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给他们创造更大发展空间和展示舞台。

243万户个体,就如同243万根毛细血管,构建起了重庆经济的微循环。

每一名“个体”,都是一名追梦者、追光者。他们遍布巴渝大地,感知市场晴雨、助推经济发展、守护城市和谐。要推动重庆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这是一股绝对不可缺少的力量。要培育好、服务好、守护好这一群体,聚沙成塔、集腋成裘,让他们在一次次微循环中裂变生长,为新重庆贡献更多的“个体”力量。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伏一晨 杜铠兵
审核丨王方杰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本届亚运会,让世界看见怎样的中国?

● 重庆旅游热如何“保温”?

● 重庆何以“制造”强市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