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有毒”攻略的“流量病”该治治了

钱洋 程正龙 重庆瞭望 2023-11-09

前不久,有博主发帖分享所谓的“旅游省钱妙招”,称如果旅游订不到房间,可以到医院急诊室挂号留宿,价格低而且很舒适。


此帖文一出,便遭到网友的声讨。许多人认为这是对医疗资源的浪费和滥用,不是妙招而是损招。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UGC(用户生成内容)模式成为互联网发展的新趋势,越来越多的用户在网络上自发地创作和分享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在此背景下,在旅游、出行前,到各大社交平台查找攻略,已成为很多人的习惯。


旅游攻略、美食攻略、拍照攻略、脱单攻略……各类攻略不断玩出新花样,满足着人们的多样化需求。


需要肯定的是,这些攻略不仅是一份份生动的行动指南,更是爱心的涌动与传递,成为网络社交中十分质朴的善意。


然而,在分享善意的同时,一些攻略和妙招却不同程度患上了“流量病”,时常因违背道德规范或触碰法律红线,成为饱受诟病的“有毒”攻略。

▲虚假“种草”平台。朱慧卿 作/新华社


什么是“有毒”攻略?


结合当前社交平台上的一些典型案例,笔者发现患上“流量病”的“有毒”攻略大致有以下三种“症状”:


耍小聪明,乱抖机灵。很多时候,一份实用的攻略不仅能帮助人们完善规划,更能够节约金钱和时间成本。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特种兵旅游”“大学生穷游”等新型旅游方式的兴起,许多网友主动在网络上分享省钱小妙招,“薅羊毛”式攻略逐渐开始流行。


“打不到车报假警可以搭警车”“天黑潜入景区能逃门票”“网购后给差评可以得到几元赔偿款”……诸如此类的攻略看起来占了便宜,实际上是在耍小聪明,挑战社会的道德底线。


虚假“种草”,谎言惑众。社交平台上的好物“安利”、好物“种草”,实际上都是购物攻略的转化形式。人们互相分享好物的初衷,是想让网友拥有更多的消费选择,避免“踩雷”。但如今,很多博主借着分享生活之名,行虚假传播之实。


以“种草鼻祖”小某书社交平台为例,在早期,小某书凭借独特的分享功能吸引了大量用户。然而随着“种草”消费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选择,网友却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刷到的95%的好物推荐类笔记都是软广,根本不敢相信。”而且,虚假“种草”行为正朝着专业化和组织化的趋势发展。


无视底线,肆意妄为。一些旅游探险类博主为了博人眼球,不顾生命安全,疯狂“凹造型”、晒“大片”,由此催生了一批“野生”网红打卡地。因为这类“有毒”攻略而导致的悲剧,频频上演。


比如,青海省格尔木市境内G315国道上的U型公路,凭借奇特地貌被称为“网红公路”。但由于其是交通要道,许多重型货车经常从这里经过,近几年来,不少游客在公路上拍照打卡,引发了多起交通事故。


在西南大学新闻传媒学院副院长秦红雨看来,这些“有毒”攻略既误导了网友,带来了不安全的因素,同时又伤害了平台的信用,不利于平台的长远发展,其中的风险不容忽视。

▲网红景点的滤镜。/重庆瞭望截图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攻略容易患上“流量病”?


受“爆款至上”误导。在这个“用数据说话”的时代,“唯流量是图”逐渐侵蚀了部分博主的创作初心,同时,流量往往成为一些商业公司衡量博主是否具有价值的重要标准。


不少创作博主的心中都有类似的爆款公式:炸裂的标题+特定关键词+锁定用户需求。以美食探店类攻略为例,很多博主通常会使用“千万别停产”“好吃到扶墙”“某地美食天花板”等夸张的关键词来制造噱头,以此激发用户的点击欲望。


利用审核规则钻空子。不管是视频类攻略,还是图文类攻略,其公开发表都要经过社交平台的审核。随着官方对自媒体的监管力度不断加强,熟悉平台的审核规则已经成为博主运营账号的必修课。


这本是一件好事,有利于博主自我约束,净化网络社交生态。但这也给了一些博主钻空子的机会,在发布容易引起争议的内容时,他们为了避免被封号、限流,通常会把违禁词汇改头换面“二次包装”,然后再发布。


冒险猎奇的不良示范。虽然有些攻略看起来就荒诞失真,经不起推敲,但总是有不少“叛逆”的网友被吸引,愿意跟着冒险,甚至还有人会主动搜索猎奇式的攻略来寻找刺激感。


去年夏天,浙江省杭州市的一个废弃矿洞成为避暑热门打卡点,许多博主把废弃矿洞比作“世外桃源”。帖子在社交平台快速传播,吸引网友纷纷前往矿洞打卡,有人甚至“组团”去探险。实际情况却是,所谓的“世外桃源”危机四伏,岔路多得像迷宫,随时可能有落石,早已年久失修。

 ▲上海警方对一虚假“种草”团伙现场取证 。/新华社
目前社交平台上的攻略铺天盖地、千奇百怪,有些攻略是素人网友单纯地分享,有些攻略却和利益直接挂钩。如何给“有毒”攻略对症下药、有效“排毒”,已成为互联网发展新的重要课题。


直击病灶:博主要守住底线,探索用户体验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


虽然现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但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绝不能以分享攻略为名,剑走偏锋,触碰道德和法律甚至是生命安全的红线。


根据《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网络信息内容生产者应当遵守法律法规,遵循公序良俗,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


同时,对于那些以发布攻略类笔记、视频为职业的专职博主,探索用户体验与商业化之间的平衡点则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足够优质的内容,急于将攻略内容快速变现,终将会被大众所抛弃。


分阶段治疗:平台在攻略发布前要当好“把关人”,发布后也不能做“甩手掌柜”。


有些博主能在违禁词汇等方面钻空子,这既说明其本身不够自律,同时也说明平台的审核机制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在攻略发布之前,平台要仔细筛选,落实主体责任,让违规攻略无处可藏;同时,平台的审核人员要加强信息审核能力,为用户提供更有价值的浏览内容。


另一方面,在攻略发布之后,平台也不能做“甩手掌柜”,要积极运用科学手段,做好运营推广和管理工作,对于“有毒”攻略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做好心理防护:用户要提高警惕、仔细甄别,理性“拔草”。


在查找攻略时,用户要提高自己辨别是非对错的能力,拒绝“无脑”攻略。在涉及生命安全时,更要小心谨慎,不能抱有侥幸心理。旅游和探店可以多次“踩雷”,但生命只有一次。并且,在面对让人眼花缭乱的攻略选项时,要明白一个道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今年上半年,短视频博主“打工仔小张”因为拍摄《如何如何》系列视频走红网络,一个月内涨粉百万。如何去医院看病、如何坐高铁、如何逛菜市场,这些看似大部分人都熟知的生活常识竟然受到热捧。


这其实也给博主的创作带来了一些启示:不管攻略的类型如何多样,精准把握用户的需求永远是核心竞争力。若是所推荐的攻略能真正契合普通大众的日常需求,即便是生活中的点滴小事,也能迎来“泼天的流量”。


“有毒”攻略实在不可取,绝不能任由其“野蛮生长”。希望可以通过多方努力,让用户看见更多实用、贴心的妙招,帮助人们减少“第一次”的无助和窘迫。




责编丨周宝琴
责校丨杜铠兵 郑钰潇
主播丨万媛熙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这条“路”,未来重庆这样走

● 重庆民企如何借“路”出海?

● 赛马加一鞭,制造业改革迎来新标尺

欢迎扫码加入重庆瞭望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