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饭圈”如何走出怪圈

秤砣 重庆瞭望 2023-12-28

万物皆可“饭圈化”,正在反噬诸多行业的生态。

近日,在董宇辉“小作文”事件中,原东方甄选CEO孙东旭在直播时摔手机和“坚决对饭圈文化说不”的言行引发观众不满,被指以“饭圈”名义对粉丝进行污名化。而就在不久前,全红婵粉丝现场斥责裁判“故意压分”的不当行为也引发网友声讨,多家媒体呼吁警惕体育“饭圈化”。

流量经济时代,“饭圈”在为一些行业注入巨量红利的同时,也裹挟着网络戾气,让行业生态变得高度紧张、脆弱至极,仿佛走入了一个“怪圈”。

如若不能打破这个怪圈,“饭圈”终将画地为牢,圈住自身。

▲12月18日晚间,“小作文”风波后,董宇辉重回东方甄选直播间。/重庆瞭望截图
“打call”“pick”“C位”……不知你是否注意到,这些本属于“饭圈”的小众词汇,现在成了媒体和社会生活中的常用语。可见,“饭圈”文化已经深刻影响了公众的话语体系。

“饭圈”是个什么圈?

事实上,“饭圈”并不是新概念。“饭”即英文“fan”的音译,“饭圈文化”可以看作“粉丝文化”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型演绎形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彭兰在其著作《新媒体用户研究》中指出,“饭圈”是指某个(或某几个)偶像的粉丝们组成的共同体圈子,以不同偶像为中心会形成不同的“饭圈”,彼此之间界限清晰。

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饭圈”一词并无明显的褒贬之意。随着互联网将普通人与偶像之间的距离步步拉近,网友键盘下的“权力”也越来越大,“饭圈”逐渐成为一个组织化、规模化的实体,而相关领域的监管作为“追逐者”,始终会慢半步。这样的“野蛮生长”,充满生机,又暗藏危机。

“饭圈”作为新兴文化现象,为产业和文化发展注入了一股活水。有学者认为,“饭圈”正在从标签化的刻板印象和偏见判定中逐渐走向成熟,其构建出群体专属的话语体系和运作规则,具有建设性和积极意义。

比如,在疫情期间,“饭圈女孩”就展示出了强大的组织能力和执行能力,她们利用“圈”内资源,迅速筹集到大批量的资金和物资,并形成了资金使用和监督机制,组织起一股高效透明的援助力量。

再比如,“饭圈”可以提升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延长文化产业链条。“一场演唱会唱火一座城”成为今年文旅消费的一大亮点。明星演唱会“一票难求”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文旅、住宿、餐饮等产业增收。以海口为例,周杰伦在该地举办的4场演唱会共吸引超过15万人次的观众入场,相关收入达9.76亿元。

值得警惕的是,在万物皆可“饭圈”的大潮之下,“饭圈”文化也正在走向异化和失范的危险边缘。

一方面,“饭圈”文化呈现扩大化态势。从最初的娱乐偶像领域逐步蔓延到体育、历史人物、公众人物甚至是大熊猫身上。在不少年轻人的眼里,万物皆可“饭圈化”。

近日,北京一医生因相貌出众,在网络走红后引发网友挂号打卡的现象就引发热议,被认为是“饭圈”文化对医疗资源的占用和浪费。

另一方面,“饭圈”也有被滥用和污名化的趋势。一旦遇到网友集体进行网络声讨等情形,即使是正常的诉求反馈,也容易被扣上“饭圈”的帽子,进而招致网络骂战,加剧矛盾和对立。

▲“饭圈集资”追星形成产业链。刘道伟 作/新华社
过度“饭圈”化带来的种种乱象,正在线上线下两个空间同时显现。

部分粉丝丢失理性,沉溺于“饭圈”制造的“甜蜜的假象”。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朱丽丽用“拟态亲密关系”来形容粉丝和偶像之间的关系,而在偶像工业化的时代,粉丝甚至可以直接参与到偶像的养成过程,影响偶像的生活事业抉择,造成了一种偶像与粉丝亲密无间的假象,于是便有了诸如“老婆粉”“妈妈粉”“丈母娘粉”等组成的“饭圈”。

沉溺“饭圈”让部分粉丝失去理性,丧失了追星的边界感,进而袒护偶像失格行为,恶意攻击偶像的竞争对手,甚至在现实生活中频频做出不理智行为。

此前全红婵粉丝因不满比赛成绩,在现场无端斥责裁判“故意压分”的行为,就因扰乱比赛秩序遭到网友和媒体指责。

“饭圈”变相圈钱,灰色产业寄生于“隐秘的角落”。

当粉丝沉溺于造星神话和虚拟关系的维持时,他们中的多数人并未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资本眼中的“猎物”。“饭圈”看似“为爱发电”,实则成了很多灰色产业的寄主。

在“饭圈”内部,也有明确的等级和分工,如“打投组”“策划组”“反黑组”等,已然呈现出公司化运作的特征。一些经纪公司为了维持偶像影响力,还会雇用职业粉丝(即“脂粉”)制造热度,而位于上游的“粉头”“站姐”则可能利用手中的资源,涉足黄牛票、明星周边、应援物资的转卖等产业,甚至以众筹名义进行非法集资,不少未成年人被其掏空腰包,更有甚者“贷款应援”。

“饭圈”搅动网络戾气沉渣,社会治理面临“难解的新题”。

“饭圈”文化最大的隐患在于其表现出的排他性,部分“始作俑者”常常以“圈”为界,制造矛盾和对立。一些过激粉丝动不动就“互撕”发表极端言论,对持不同观点的网友进行人身攻击,影响了一些行业的正常生态,也严重污染了网络空间。

比如在一些明星偶像的社交媒体账号评论区,就常常可以看见粉丝群体对骂“互黑”的不当言论,戾气十足。

而从网络空间治理角度来看,“饭圈”作为自发形成的新兴网络群体,在甄别和管理上都缺乏清晰的界限,相应的法律制度尚未完善。如何把握治理的角度和力度,十分考验相关部门的智慧。


▲整治“饭圈”乱象。朱慧卿 作/新华社
“饭圈”泛化的不正之风,亟须刹刹车、降降温了。

而净化网络空间,“饭圈”作为其中的一环,更应该主动打破壁垒,与多方主体环环相扣,多点破题。

可以“出圈”,但不能出格。对于“圈”内的粉丝群体而言,必须在遵循法律和道德底线的基础之上,正确审视自身与偶像的关系,让偶像追捧回归理性,为文化事业注入更多正能量。如此才能为“饭圈”文化正本清源,从根本上破除社会对于“饭圈”的印象偏差。

以近年来受到热捧的相声圈为例,一批年轻的相声演员走红网络,让这门稍显落寞的曲艺形式重回大众视野。优秀传统文化“出圈”的背后,“饭圈”功不可没。

而反观此前一些选秀节目中,粉丝集中购买大量节目指定的牛奶产品,只为扫描瓶盖中的二维码为偶像投票打榜,随后便将牛奶倒掉。有媒体报道,一次打投倒掉的牛奶可达20余万瓶。

通过诸如此类出格行为塑造出来的“偶像”,非但不能起到榜样作用,反而会遭到道德和法律的责罚。

主动破“圈”重构,建成良性“生态圈”。从“饭圈”的组织经营模式来看,整顿“饭圈”乱象的关键是重构偶像经济的运营模式,增强行业规范运作和自律意识,摒弃以流量牟取暴利的短视做法,这样才能充分发挥粉丝经济的长尾效应,形成“饭圈”反哺文化产业的良性生态。

比如可以通过专业的文娱公司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和产品,厘清“饭圈”内部的组织关系,明确“饭圈”的权责范围,为偶像经济的运作设置边界,对“饭圈”违法违规的经营活动进行精准打击,让流量经济、粉丝经济走上健康有序发展的正轨。

积极入“圈”解题,形成管理闭环。对于政府监管部门而言,要主动适应治理阵地向网络转移的趋势,及时研判问题,主动下场干预,并逐步完善相应的规章制度,细化手段措施,提升治理能力。

早在2021年8月,中央网信办就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饭圈”乱象治理的通知》,提出取消明星艺人榜单、严禁呈现互撕信息等10项措施,重拳治理“饭圈”乱象。

而针对近年来出现的“饭圈”乱象新变种,相关部门也要及时刷新认知,更新手段,迅速补齐监管漏洞,形成线上线下、“圈”内“圈”外联动的管理闭环,坚决打击不法行为,治理网络戾气,捍卫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和社会文化环境。

“饭圈”作为文娱领域的新热点新趋势,不能泥沙俱下,什么都往里装。

厘清“圈”内的问题,找准“圈”外的边界。我们期待,一个更加清朗阳光的“饭圈”,将成为驱动文化发展的“车轮”、联结生活与梦想的纽带。


责编丨程正龙
责校|郑钰潇 王祥
主播丨伏一晨
审核丨饶思锐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新重庆如何“城”为心中的样子?

● 勿让隐私成为隐痛

● 三个关键词,解码重庆这场人才盛会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