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今天,向科技工作者致敬

周宝琴 重庆瞭望
2024-09-08

今天是第八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今年的活动主题是“弘扬科学家精神,勇当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活动主题不仅展现了对广大科技工作者的价值肯定,更蕴藏着对他们时代使命的深刻期许。

科技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科技工作者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

那么,我们应如何弘扬科学家精神?又应怎样助力科技工作者,创新争先建功新重庆?

▲科技工作者们勇于开拓。曹一 作/新华社
为什么要设立科技工作者日?

2016年5月30日,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发出向世界科技强国进军的号召。为了彰显对科技工作者的崇高敬意,鼓励广大科技工作者牢记使命责任,国务院将每年的5月30日设为“全国科技工作者日”。

如同警察节、护士节等节日一样,科技工作者日饱含着对科技工作者辛勤付出的赞誉,是对他们个体成就的认可,更是对他们群体价值和社会担当的肯定。

他们是国家的重要建设者。科技进步直接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命运。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捍卫国家安全,众多科技工作者隐姓埋名,在偏远的戈壁滩上建立了科研基地,艰苦地进行科研攻关,最终造出了“两弹一星”,为国家安全立下了汗马功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我国科学技术水平得到长足提高,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蛟龙”深潜、“嫦娥”揽月、“羲和”探日,C919大型客机交付……在无数科技工作者的接续奋斗下,中华民族经历了从科学救国、科教兴国到科技强国的历程,实现了科技实力的飞跃。

他们在经济发展中挑大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工作者们的创新离我们并不遥远,正是他们研发出新产品、新技术,为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重庆来说,正是因为他们的努力,重庆的科技创新能力才迎来了长足进步。2022年,重庆市科技进步贡献率由2019年的58%提高到60.3%,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连续4年保持全国第7位。去年,重庆经济成功迈向了“3万亿”的台阶,科技创新在其中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他们还是人类前行路上的掌灯人。人类历史长河中,不乏宝贵的历史性时刻,而其中那些科学家们洞见真理的瞬间,无疑是最光彩夺目的篇章。它们不仅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也彻底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如果没有麦克斯韦预言的电磁波,我们就无法迎来计算机、手机为载体的信息时代;如果没有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就没有今天GPS的广泛应用。

中国也有很多伟大的科学家,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比如,屠呦呦带领团队发现了青蒿素,为全球抗击疟疾做出了杰出贡献。袁隆平改良的杂交水稻,让我们将中国饭碗端得更稳更牢。

▲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航天科技人员在监测嫦娥五号探测器工作状态。记者 金立旺 摄/新华社

我国科技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离不开一代代科学家的接续奋斗。

李四光、钱学森、陈景润、南仁东等科学家,不仅为祖国和人民作出了彪炳史册的重大贡献,也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为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科学家精神历久弥新,当下,我们应重点向科技工作者们学习什么?

学习他们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发展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科技创新更是高岭之花,需要艰辛地向上攀登,方能取得成果。然而,科技工作者们无论经历多少挫折,都未阻止他们创新的脚步,也没有抑制住他们的创新热情。

比如,重庆去年新入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汉龙,经常与“土”打交道,潜心研究多年,攻克了国家重大工程软弱地基工后沉降控制和复杂施工环境等众多难题,推动了重庆乃至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这种勇于创新、百折不挠、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可以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学习他们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不仅是科学精神,科学家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同样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比如,在建设现代化新重庆的过程中,领导干部只有学习科学家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提升辩证思维、系统思维、创新思维的能力,才能从纷繁复杂的矛盾中把握规律,在关键时刻做出正确决策,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不断向前发展。

更要学习他们心中的“国之大者”。许多科技工作者都心怀“国之大者”,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

比如“中国天眼”工程团队,他们敢创新、能吃苦,远离家乡,常年驻守深山,住工棚、吃食堂、用公共浴室和野外卫生间……最终让“中国天眼”顺利投用,开放运行4年间,“中国天眼”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突破900颗,是同时期国际所有其他望远镜发现新脉冲星数量的3倍多,让中国天文学家站在了人类视野最前沿。

今年1月19日,“中国天眼”工程团队获得“国家卓越工程师团队”荣誉称号。熠熠生辉的金色奖章,映照着他们为国奋斗的朴素情怀。

▲5月25日,重庆科学城重庆大学虎溪校区,一母亲正抱着孩子感受"折射式天文望远镜"。钟志兵 摄/视觉重庆

如今,我们进入到了一个追求加速创新的时代。各个城市都在努力加大科研投入,目的就是促进和激发创新活力,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先发优势。

去年7月,重庆市科技创新和人才工作大会召开,提出了“416”科技创新布局,其目的之一,也是希望可以通过科技创新,让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新进展、新成果。

在此背景下,我们应该怎样助力科技工作者,让他们发挥出关键作用呢?

相关部门需要提供全方位的保障。当下,科技创新已经成为一个系统工程,很多时候单凭科技工作者的“一腔热血”,并不能结出硕果。特别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的项目,更需要有周密详尽且完善的政策支持。

去年7月,重庆出台了《重庆市进一步完善科技型企业培育体系若干措施》,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支撑产业技术升级、引育科技创新人才、强化科技金融服务、优化创新创业生态、提升政务服务水平6个方面推出了30条措施,让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相互交织、相互支持,拿出“真金白银”,从多个方面保障科技工作者的创新资源。

科研单位和企业,还需给予他们更长远的支持。科学的道路是漫长的、孤寂的,并且十分具有偶然性。许多人数十年孜孜不倦地努力,才能发现一点点真理,取得一点进步。

因此,相关单位要给科技工作者提供一个更宽容的环境,以及更长远的支持。比如,对于很多前沿项目,由于需要完成从“0到1”的突破,科研难度大,需要相关单位给科技工作者更长周期的资金支持。

另外,还需简化束缚科研人员的繁文缛节,让他们心无旁骛搞科研。比如,去年1月,重庆开始启动实施“减负行动3.0”,从“挑大梁、增机会、减考核、保时间、强身心”5个方面着手,为青年科技人才营造更加宽松的科研氛围、积极有力的成长空间。

社会要营造一个爱科学尊重科学的良好氛围。科技创新的迸发离不开包容的社会环境。我们需要通过广泛宣传科技工作者的贡献,科普最新科技成果、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给予科学家足够的尊重,增强科技工作者的使命感与荣誉感。

目前,重庆正在打造西部科普中心,提出通过建设西部科普人才聚集地,搭建科普创新研究新平台,深耕青少年科学教育试验田等举措,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力争到2027年,全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超过17%,为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推动现代化新重庆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长久以来,一代代科技工作者用知识的光芒点亮未知,用技术的力量改变生活,用无悔的青春为国家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今天是科技工作者日,让我们尊重每一滴汗水,尊重每一份知识,尊重每一位人才,尊重每一次创造,让科技工作者们能真正成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排头兵。


责编丨伏一晨
责校丨王祥 冉苗俊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高薪聘任制公务员为何引发争议

“师生同餐”为什么频获家长点赞?

莫让炫富网红消解了奋斗的价值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