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为基层减负,这六种病症得治

王祥 重庆瞭望
2024-09-08


基层减负是块难啃的硬骨头。不久前召开的重庆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专题研讨班,再次聚焦这一问题。研讨班上,市委书记袁家军指出:

要深化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持续健全基层减负常态化机制,完善基层权责清单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充分发挥舆论监督作用,让基层干部把心思精力集中到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和为群众提供最优服务上。

自2019年以来,中央屡次强调为基层减负,但年年减负年年负。一些基层干部左手材料右手报表,白天开会晚上加班,进门与电脑为伍、出门拿手机待命,根本没时间走近群众。

基层干部是中转站,既要“上接天线”,也要“下接地气”,本就十分不容易。要奋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要让老百姓的生活更顺畅更幸福,就要解决基层负担的各种“病症”,让基层干部聚焦为民服务的主业,轻装前行。

▲4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在重庆九龙坡区谢家湾街道民主村社区考察。记者 谢环驰 摄/新华社


层层的“摊派症”

基层负担重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什么事都压给基层。某市一位党务工作者反映,区委组织部给国资委下发了党建任务,要求国资委完成。但国资委又将任务摊派至区属国有企业,无形中增加了负担。

现实中,基层村社也是被摊派的“重灾区”,前不久就曾出现“村支书办理20张营业执照以完成市场主体数量指标”的荒唐事。而其实2022年“两办”印发的《关于规范村级组织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的意见》早就明确,不得将村级组织作为行政执法、拆迁拆违、招商引资、安全生产等事务的责任主体。

不可否认,层层分解任务是科学的管理方法,但分解任务不等于直接摊派。一些部门接到任务就全部“打包”扔给基层,自己则当起悠闲的“二传手”,仿佛没了下级部门自己就不会做事。

泛滥的“报表症”

对“表哥”“表姐”来说,过多的报表材料令他们头疼不已。即便一些材料和数据可以从系统中获取,但一些上级部门基于“谁报送谁负责”的免责心理,依然喜欢重复发文索要,甚至不能发红头文件的就钻空子,用白头文件代替,让基层干部闻“表”色变。

以残疾人相关报表为例,在一些地方,民政、农业农村等部门会发文向镇街要信息;但像姓名、持证状态、家庭经济状况等信息,同级的残联已经掌握,完全可以建立数据库,从中直接调取,不给基层增加负担。

一位基层干部甚至反映,其单位被巡察后,区里很多部门都来索要整改报告。但他们交的都是同样的内容,而每上交一次,都要重新套红、签字、送上门,大大增加了负担。凡此种种,说明泛滥的“报表症”背后,既存在怕担责的思想,或许也缺乏统一的部署考量。

▲如山重负。朱慧卿 作/新华社

单向的“考核症”

考核是重要的“指挥棒”,能激发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也能让尸位素餐者没有生存空间。但一些地方却把考核用偏了方向,比如,上级部门只考核基层,不考核自己;考核指标不顾基层实际,“一套衣服大家穿”,让基层干部无所适从。

有社区干部直言,社区工作很多都无法量化,无法在数据上得到体现。实际工作中,为了完成上级的考核指标,他们只能减少入户时间,一心围着指标转,下不了基层。

推动事业发展,既需要自上而下的坚定执行,也需要自下而上的考核反馈,只有“双向奔赴”,才能减少误差。近期,重庆正着手建立基层减负双向评价机制,让区县和市级部门互相评分。相信这一兼具纵向贯通与协同配合的评价机制,能打捞到更多基层声音,更好为基层减负。

过度的“留痕症”

前两年热播的电视剧《县委大院》中,扶贫干部肖俊学被贫困户刘喜拿捏得死死的,既给他倒水抓药,搬米搬油,还要给他做饭。而这一切,只是因为肖俊学的工作需要留痕——刘喜签字了才算数。

事情虽发生在电视里,折射的却是基层现实。像村干部发现电线杆上有一个小广告,首先想到的是拍照;会“处理”痕迹工作的年轻干部升迁快,在乡镇成为“香饽饽”等,都是过度“留痕症”的表现。

痕迹管理是一门科学,但不能把它用成了教条。比如,餐馆偶尔外摆占了人行道,提醒一下就行,不用非得整成“创新经验”。而像基层的一些党支部会议,完全不必使用LED屏,更不用制作视频。留痕是标准化工作的必须,但留痕不是所有工作的必然。

▲成效初显。徐骏 作/新华社


功利的“作秀症”

工作是做出来的,不是写出来的,更不是演出来的。去年有媒体报道,有的地方跟风建设网红打卡地,却对村民增收、看病就医等“刚需”置若罔闻;有的地方功利化盛行,只顾围着“美化指标”转,却没有时间围着群众转。


适当的功利心可以激励进步,但若花大力气来为形式主义“美颜”,不仅增加干部负担,也经不起群众检验。有干部就反映,全镇的垃圾分类工作推进效果不佳,但领导为了出成绩,让大家“闭门造车”玩文字游戏,在总结经验上搞创新。


基层本来就人少事多任务重,领导干部不能总是“屁股决定脑袋”,用别人的辛苦来为自己的仕途作秀铺路。


扎堆的“调研症”

调查研究是我们党的传家宝,许多政策的出台与矛盾的解决,都要靠它。但一些部门片面理解、机械执行调查研究,导致扎堆调研、只调不研等现象不断出现,大大加重了基层负担。

有干部直言,如今的基层调研是“麻雀少了,不够解剖”,言语中透露出扎堆调研带来的沉重负担。今年1月,中央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会议就看到了这一点,明确表示要“解决调研集中扎堆、只调不研等问题”。

焦点访谈关注基层减负。/央视


除了上述六种病症,基层负担里还存在粗暴的“问责症”、频繁的“检查症”、浮夸“评比症”等,而这些,都指向同一个“病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

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天津、湖南、重庆、山东考察时,都强调为基层减负,足见这一工作的紧迫性。要切实解决基层负担各类“病症”,既要用好“一表通”等技术手段,也要从机制上完善权责清单,更可以发挥好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

基层不应该只有“五加二”“白加黑”,也不应该只有走不出的狭小办公室和写不完的材料报表。基层,是干事创业的广阔舞台,那里有青春,有奉献,有激情,有成就,有空间,别让干部天天在基层,却没空下基层。


责编丨冉苗俊
责校丨杜铠兵 伏一晨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重庆新一轮开放的着力点在哪里?

转专业自由,高校的这一改革为何广受关注?

重庆何以烟火气?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修改于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