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生或不生,谁说了算?

观海 重庆瞭望
2024-09-08

近年来,“人口问题”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日前,“2024年我国出生人口或迎小幅反弹”的消息再度引起热议。

人口是一个民族存续的关键,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基石,其动态变化对经济、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都产生着直接且深远的影响。当前,我国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的趋势性特征,加快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已成为共识。

不过,要实现这一目标仍面临诸多挑战:如何让年轻人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生育和抚养子女中?又该如何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以打消每个生育家庭的后顾之忧?

生还是不生?解决“生育问题”,既需应急之策以解燃眉之急,更需长远之谋以筑可持续发展之基。

▲河北省邢台市南和区人民医院新生儿科,一名护士在护理新生儿。张驰 摄/新华社

人口负增长是我国人口发展的新形势。

2022年,我国出现近61年来的首次人口负增长,2023年延续了负增长态势。数据显示,2023年年末全国人口140967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

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强调,要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当前,多地正在积极推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设。这一举措的背景深远且复杂,是对当前人口结构转型、生育观念变化、经济社会压力增大以及政策调整需求等多重挑战的积极回应。

人口结构转型——少子化与老龄化带来双重压力。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导致我国人口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少子化与老龄化趋势日益加剧。以老龄化为例,2023年末,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近2.2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5.4%。这种人口结构的转变,不仅影响了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平衡,也对社会保障体系构成了严峻挑战。

文化观念变迁——生育观念的多元化与个性化。如今,人们的生育观念已然发生深刻变化,传统“多子多福”的观念逐渐被现代生育观念所取代,对生育的态度更加理性和多元化。这种文化观念的变迁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生育意愿,但也为构建新型婚育文化提供了契机。

经济社会发展——生育成本与职业发展的双重考量。以生育成本为例,据央广网报道,一个中国家庭将孩子从0岁抚养到17岁,平均所要花费的成本约为53.8万元。而在一些大城市,养育孩子的成本可能更高。

与此同时,社会的发展使得当下不少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发展和职场规划,他们追求自我实现和职业成长,在面对生育问题时更加谨慎和犹豫。

相关政策调整——从限制到鼓励的生育政策转型。面对人口结构转变和社会发展的新挑战,国家层面及时调整生育政策,从限制生育转向鼓励生育。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全面二孩、三孩政策以及一系列生育支持措施,旨在提高生育率、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

▲生育支持政策。徐骏 作/新华社


短期看,由于疫情积压的生育需求释放、龙年寓意吉祥等多重原因,2024年出生人口和生育率可能会有反弹。但放眼长远,生育形势依然严峻,面临着多方面的挑战和困难。


政策难以精准落地。当前,国家和地方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生育的政策措施,但在具体落实过程中仍存在不少问题。

重庆市委党校(重庆行政学院)副校(院)长、教授,国家社科基金人才委托项目“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制度框架研究”主持人周学馨指出,目前实施的生育保险只覆盖正规就业、缴纳五险一金的育龄群体,不能保障灵活就业群体,生育保险的覆盖面有限;同时,由于相关配套政策的缺乏,教育成本、养育成本较高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育龄群体生育意愿。

还有,尽管一些地方出台了不少鼓励生育的政策,但“口惠而实不至”的情况仍然存在,不少举措缺乏具体的实施细则,难以有效落地。

就业存在“歧视链条”。虽然法律层面已明确强调,保障妇女平等就业权,不得在招聘中以性别为由拒绝录用。但实际操作中,不少企业出于对用人成本的考量,在招聘阶段屡屡对育龄女性劳动者设置门槛。此前,一则“女子入职体检发现怀孕后被拒录用入职”的消息冲上各大平台热搜,类似这种隐性的就业歧视,严重影响了女性的职业发展和生育意愿。

观念尚需与时俱进。比如不少人固守着传统的性别角色观念,认为女性应在家庭中扮演主要角色,忽视了她们在职场和社会中的平等权益,育儿责任主要由妇女承担的传统观念依旧根深蒂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女性的生育决策。

教育亟待后续发力。在教育方面,普惠性学前教育和优质教育资源的配置不均衡问题依然突出。一些地区学前教育资源短缺,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依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迫使许多家庭在面对生育选择时陷入“两难境地”。

▲江苏南京市江宁医院,医护人员跟一个新生儿握手。方东旭 摄/新华社


要让每一个家庭都愿生、敢生、能生,需一体考量婚嫁、生育、抚养、教育等全生命周期问题。这要求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及家庭等多元主体同频共振,协同发力。

“政策友好”,构建完善的生育支持体系。政策是引导生育行为的重要风向标,各地要不断优化和完善经济补贴、税收减免、住房优惠、教育均衡、公共服务等多方面政策,深度挖掘释放政策潜力,确保每个家庭既能“生得起”,也能“养得好”。

周学馨认为,提升生育水平是抑制人口长期负增长、改善人口年龄结构的最终解决方案。对于重庆来说,可以以问题为导向,持续深化生育、养育等“一件事”改革,推动数字社会建设,在目前调整生育假期、强化医疗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多部门联动、全人群覆盖、全周期保障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推进“住、行、教、医、养、籍”等方面公共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经济友好”,以经济能力提升带动生育意愿。经济是生育决策的基础。激发生育意愿,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居民收入是关键。为此,各地可通过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增加就业机会、优化收入分配结构等举措,提高生育家庭收入水平,增强生育和养育的经济能力;也可通过稳定房价、控制物价上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措施,降低家庭的生活成本,减轻生育和养育的经济压力。

“社会友好”,营造“生育光荣”的社会氛围。要健全完善社区、邻里等生育支持网络,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为生育家庭提供互助和支持。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网络等渠道广泛宣传生育友好的理念和政策措施,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生育观念和文化氛围。

“文化友好”,重塑生育文化的价值认同。文化是影响生育意愿的深层次因素。重塑生育文化的价值认同,要挖掘和提炼传统生育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如家庭观念、亲情观念等,为现代生育文化注入新的活力;持续宣传弘扬新型婚育文化,破除婚嫁大操大办、高价彩礼等陈规陋习,引导树立正确的婚恋观、家庭观和生育观。

生育问题事关国家未来,事关民族希望,事关社会和谐,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大事。

在当前人口形势面临挑战的背景下,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当共同努力,通过经济激励、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多种手段,为家庭生育创造更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如此,方能有效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的人口基础。


责编丨杜铠兵 实习生 周欣潼
责校丨周宝琴 郑钰潇 实习生 付涵
审核丨刘海涛

长期征稿,每篇稿费2000~10000元
投稿邮箱:cqliaowang@vip.163.com
往期精彩内容

● 灾情是考验干部的试金石

● 川藏线孕妇插队引冲突,面对规则被漠视应怎么办?

● 央企密集入渝的背后



扫二维码添加重庆瞭望小编微信
邀请加入读者群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重庆瞭望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