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实用影迷手册:没有媒体证,手把手教你看遍全球新片

K姐 陀螺电影 2022-06-29




华语地区四大电影节展,哪个更香?

这篇文章说清楚了





上一次发了一篇资深电影记者小A写的电影节生存指南内容还是比较偏向如何以媒体身份参加欧洲三大和多伦多电影节,点击可以回顾这篇干货👇



然后这一次,影迷群里的K姐写了一篇更加“接地气”的长文,K姐是资深影迷,常年利用假期去电影节看片,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适合大陆影迷刷片的四个电影节展:北影节、上影节、港影节和金马影展。非常全面地涵盖了衣食住行、排片购票,以及只有亲身经历者才会知道的每个电影节的小细节,非常实用,希望这篇文章给有心想去看电影节的影迷朋友们一些帮助。




由于经常去看电影节或者展映,常常会被问到一个问题:“你的工作是不是和电影相关的啊?“于是我在豆瓣上的签名写着一句话,叫“我的工作和电影无关,但我的假期与电影有关”。确实如此,基本上每年的假期都会安排去不同的电影节,而近两三年,更是将华语地区的电影节去了个遍。

 

作为非电影从业者,使得我跟其他的影迷无异,都是拿着业余时间和假期,花着自己的钱,也不享受媒体待遇。所以我觉得写这么一篇总结,应该对所有向往电影节,并且希望通过华语电影节开始体验的影迷朋友会有些帮助。

 

所谓华语地区四大电影节展,是指在内地举办的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以及在台北举办的金马影展香港国际电影节尽管内地还有其他的新兴的电影节,但综合排片场次、辐射人群、影响力规模都和北上的两节无法比拟。而港台其实日常也有很多大小影展,金马也孵化出金马奇幻影展、金马经典影展的小展,而香港则有夏日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节等时长在2周以上的大范围影展。

 

为了让大家有一个直接的感知,我这里整理了四个电影节各个主要项目的图片对比:





香港国际电影节



香港国际电影节在3月底或者4月初,今年办到了第43届了,今年将柏林电影节上最耀眼的三部作品《感谢上帝》、《同义词》、《我们都是小僵尸》纳入了他们的片单当中,按捺不住就花了3天的时间去看了,最终只有《感谢上帝》没有赶上。


香港的电影引进与国际接轨,基本上也不会有什么审查的门槛,很快就对接上柏林电影节的新片。但除了紧接柏林以外,在新片方面并没有很占优势,往往上一年度的杰作在2月前后就已经出好资源有了中文字幕。


彼时香港的形势还不如现在那么紧张,也因如此,当时的住宿还挺贵,花了将近300/晚才住到了油麻地的一个比较干净的青旅的四人间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票务和香港很多的演出票务一样,都在城市售票网上购买这个网站略矫情:当天10点开票,但9点半到10点之间网站维护,不让登录;每次登录只限制你在线15分钟,不能提前登着准备。好处也是有的,它有收藏夹和购物车的概念,单次可以结算20张票,你可以将想看的场次收藏夹,在开售的时候直接打开收藏夹全部放入购物车,结账就可以了。像我今年买票的时候,还以为会很难买,但我只是在10点准点登录,放购物车,结算。也都不用选座。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票根
以及可以免费索取的订票手册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票价不算贵,尤其是对比日常动辄120港币的票价来说,原价80-120港币的票价不算贵了。如果是香港当地影迷会的会员,或者有学生证,或者单次购买10张以上,就可以获得不同程度的优惠。也可以购买VIP PASS,有两种,一种是无论什么场次都能排;另一种是非满座场次能排。和北上电影节的取票方式不一样,城市售票网的每一个取票机都能取出你所购买的电影节影票。


至于观影氛围,香港这边一直强调不许屏摄,影迷的素质都挺不错的。但不对号入座也带来了一些不便,有迟到的影迷就需要在场地内找寻自己的座位,不得不亮起手电筒造成干扰。另外一点香港特有的是字幕问题,如果这个电影来不及做中字也没有发行方打算引进准备好硬字幕的话,他们可能就直接只提供英文字幕了(比如《同义词》),甚至会出现如果电影是英文对话的,会没有字幕,购票的时候,手册上会有标记注明字幕提供情况,注意筛选。因为不常提供外挂字幕,香港影院对于字幕机的准备也不充分,比如今年看《2001太空漫游》的时候,他们在银幕下方多拉了一块白布,然后占据了几个皇帝座,来放置投影仪,将字幕额外投影上去…


香港国际电影节比较少单放字幕的场次,

临时设施也弄得比较简陋


香港国际电影节的周边设计颇为精美,有胶卷、文件夹、T恤等,他们也有订票手册,是免费索取的;还有颁奖礼场刊,是要额外付费购买的,100港币一本。订票手册有A4大小,用料非常足的一本。


和香港国际电影节挂钩的是火鸟大奖,由于在1个月后还会颁发金像奖,基本上火鸟大奖处于NBCS的状态。




北京国际电影节




北影节设置在每年4月,大概从清明节放假后就开始放映,持续16天左右,今年办到了第9届。


提起今年的北影节,大家也许不一定会记得它的片单,但一定会记得它的海报,周边部分就不提了,基本不设周边贩售,只有合作方淘票票提供的贴纸和票夹。


2019年第一场《日日是好日》

以及淘票票所发放的票夹


由于所处位置的原因,北京国际电影节受到的制约很多,时间也不大好,柏林电影节结束不久,新片可能还没来得及谈下来,或者谈下来了没过审,时间没比香港宽裕多少,但是手续却多很多。加上4月开春之后,有些电影会赶在天气比较舒服的时候开机,手里有活的大导演不会来,也不像上影节那样被国内片方视作暑期档的宣传前哨站。


尽管在新片上不算出彩,但老片北影节还是相当给力的,每年都会有2位甚至更多的大师单元,比如今年是黑泽明和希区柯克,去年是伯格曼,前年是安东尼奥尼和是枝裕和;配合资料馆的日常策展相互呼应。对于经典国片的关照,也是北影节最具特色的一部分。


 著名的北影节海报

(图片来自网络)


因为是“家门口的电影节”,每年我的参与程度都会很深,动辄就50+的观影场次,不过由于对热门场次预判比较准确、手速也快,基本上每年抢票都没有什么遗憾。北京影迷当中的老司机往往会以资料馆为中心,辐射周边的影院,也因只有资料馆会在工作日的白天还会排片。


另外,北影节的排片公布也有很多抓马,每年4月1日开票,一般要等到30日晚上甚至31日才能看到排片表,还真是在微信群里相互传阅的Excel版本,淘票票更是通宵达旦地将排片录入app,以便影迷进行线上排片,有不少影迷都是排片排到4月1日凌晨,一大早起来又紧张兮兮地开始抢票了。所幸的是,最近2年淘票票接管了北影节的开票以后,都能做到准点开票,能保障影迷比较流畅地完成购票流程。


2018年,属于墨镜王的一天,背包却是金马的周边


北影节的观影氛围会比院线略好,但也与影片、影院有关系,原先是商业影院的可能氛围会相对差些,碰到可能会出现迷妹的,尖叫+屏摄也都不能幸免。加之由于赶场、提前买票却无法按时到达影院等原因,总有迟到打手电筒的、带着食物进影厅的人。北影节官方对于文明观影的宣传力度稍弱,倒是民间的影迷会或者淘票票在派发物料的时候会提倡文明观影。


 2017年北影节,是枝裕和在《比海更深》的映后


北影节会提供免费领取的排片表,比较薄的一本,除了排片以外基本没有其他信息,手册主要给媒体或嘉宾,派送给观众的往往有特定的条件,譬如凭票根兑换。去年北影节的手册则是限量出售,60一本。


和北影节挂钩的是天坛奖,天坛奖的作品水平忽高忽低,也不一定开放给市民观赏。




上海国际电影节




上影节设置在6月,如果运气好的话还会涵盖上端午的假期,时间比北影节短,只有9天,今年办到了第22届。今年的海报请到了黄海进行设计,大闹天宫的湛蓝色主视觉博得了大家的一致赞许,也顺势推出了周边贩售。周边分成海报主视觉和SIFF元素两个系列,目测海报主视觉的销量要明显好一些。


今年上影节海报


上影节虽短,但是影片的数量、场次,一点也不输给北影节,和戛纳的密切合作是上海国际电影节的一大亮点,在上影节期间,福茂也会来到上海,同时会有几部戛纳的新片参加展映;另一大亮点是日本影片,上海的日影群众基础深厚,众多日影新片都会秒空。


 可以说是上影节的“电影宫”——上海影城


位于新华路的上海影城是上影节的主战场之一,不少外地影迷都会围绕着影城选片,千人的东方巨幕厅会涵盖绝大多数的重点影片,还有规模不小的双立人厅(即2号厅)和另外两个影厅参与排片,而且影城每天的第一场八点半就安排上了,密度非常大。另一点和北京不一样的是,上海有几个是剧院或者剧院改造而来的,除开选座可以选楼上捡漏以外,剧院还会以剧院的水准服务影迷:严格控制屏摄、不让带饮料等等。比如天山虹桥的剧院厅就以一流的服务征服和本地和外地的影迷,而美琪大剧院则以出色的影院周边和场地布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但除了氛围较好的剧院厅,你更有可能会遇到的是……一直在聊天的大妈,抖腿嗑瓜子的大叔,在门口缠着你的黄牛等等。这也算是上海特色吧,部分票可能会通过不同的渠道派发出去,有可能大妈买完菜转手就把皇帝座卖给了黄牛,黄牛卖了给你,你进去就听隔壁的两个大妈在聊天…


 情怀满分的美琪大戏院


在售票方面,上海和北京一样采用淘票票的系统,但开票的瞬间个人感觉上海会比北京要卡顿一些,或许是同时开抢的人数更多。开票的时间往往设置在6月7日左右,比展映开始提前一周,至于公布排片的时间点,上海也是卡着开票前的一两天,比北京稍好的是,公布排片的时候,官网也会同步上线电子版,影迷可以根据影院、日期和影片名称进行检索。


上影节有市民手册,小巧的一本,但装帧还挺精美,内容比单纯的排片表要丰富,可以随意索取。和北京一样,会有淘票票派发的贴纸和票夹,也有即刻等发起的文明观影活动和相应的票夹可供领取。上影节对于文明观影的宣传力度略大,今年就有周冬雨和郑恺两组的宣传片在映前放映。


即刻与SAME合作设计的票夹


与上影节挂钩的奖项是金爵奖,金爵奖在华语地区乃至亚洲地区都有一定的影响力。




台北金马影展




金马奖设置在每年的11月,持续18天左右。之所以放在最后,一方面是因为金马奖的举行时间是最晚的一个,另外我也认为,这个已经办到第56届的电影节展,是最成熟、最友好的一个。


由于时间定在了年底,三大已经悉数落下了帷幕,所以我们很容易在金马看到很多三大电影节的作品(如果尚未在台湾进行公映的话),随后是金球奖和奥斯卡及奥斯卡的前哨战。每年奥斯卡的候选电影都有可能在金马或者台湾的院线看到。加上金马奖的知名度大,台湾的开放性比较强,展映的选片也不会太差,甚至会出现内地不可能出现的大尺度作品,比如去年的加斯帕诺…比如前年有一整个LGBT电影单元,包含了《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每分钟120击》、《春光乍泄》这样的强片。


2017年金马影展期间,

2天之内在IMAX厅看全了

《水形物语》《肉与灵》《无爱可诉》《灾难艺术家》《三块广告牌》《脸庞村庄》《请以你的名字呼唤我》

这样的三大强片+奥斯卡种子选手,

还有库布里克的《乱世儿女》


为什么说它比较友好?


第一,在宣传节奏上,金马往往会影展开始前10天开票,又在开票前10天公布排片,这个时间节奏是其他三个电影节都没有的,方便外地游客进行抉择;第二,在其举办范围上,金马的展映影院都集中在西门町的3个影城里面,他们最远只隔了几百米,外地来的游客吃住都安排在西门町,购票的时候也不需要考虑转场的时间,非常舒服;第三,和香港不一定提供中字不同,金马都会有字幕,而且他们的字幕是国语字幕,比香港的粤语字幕要更加亲切一些,而且金马的字幕系统非常成熟,虽然是单独投影的字幕,但是同步效果极好,跟看硬字幕基本无差。


金马的售票在与金马深度合作的售票系统上,只有网页版,可以使用信用卡支付。这个系统出色的地方有两点,一是可以选择电脑选位还是手动选位,电脑选位会帮你按照购票顺序从中间向四周辐射,手动则自主选择座位,私以为比香港和淘票票模式都要周到;二是单次最多可以结算8张票,虽说比香港要少,但是也足够了。如果在影展开始之前就去取票,并且取票金额在4000台币以上,可以兑换一件礼品+一张海报。


今年最新的金马手册设计+全家便利店的联名咖啡杯,颜值喜人

 

台北金马影展的票价也很便宜,日场(非周末,18点以前开始放映的场次),预售价150,现场售价180;夜场(18点以后的场次及周末的场次)预售价190,现场售价260。也就是说,最便宜的日场只要35左右,最贵的也不到60,如遇特别放映,比如VR或者8小时的长片,会更贵一些。台北的院线票价在200左右,影展的价格是比院线略低一些的。关键是,它还可以退!在放映前3天你可以拿着票去补给站(位于西门町的一个服务点)进行退票,转票也很方便,约西门町面交即可,一手收钱一手交票,很安全。


说到金马补给站是金马的一个特色,金马的几个影院在一条路上,补给站也在这条路上,影迷可以在这里买票、取票、购买周边产品等等。金马的手册是付费发售的,80新台币一册,折合人民币20都不到,价钱比较公道,很大的一本,还附上一个印有排片表的小册子。此外在手册上收集印章,还可以享受购买海报买一赠一的优惠。


 金马的影迷补给站


至于食宿费用,比香港会便宜一些(不过现在也不一定),连续2年,我都以200/晚左右的价格住到位置条件比较非常好的,卫生环境很出色的独立单人间。饮食方面也很便宜,西门町遍地特色美食,遍地便利店,遍地奶茶店…都明显比香港便宜一截。当然,今年最让人头疼的是在8月1日以后暂停了个人旅游签注的发放,如果你赶在此之前拿到了一个签注,并且金马影展在签注的时间范围内的话,建议你不要犹豫,去吧。


金马的观影氛围也特别好,观众和香港一样养成了不屏摄不说话的习惯,即便如此,影片开始之前还是会有名演员或导演的语音提示大家把手机收起来,等影片字幕放完再开灯,票根还会附一张观众票选单,跟豆瓣打星一样可以撕出1-5分来评价影片,参与观众票选还可以参与抽奖。金马还会在颁奖典礼当周的周中,在影院门前设置红毯,在最佳影片候选作品放映之前,李安会领着主创团队走红毯,这时候很容易就能拿到签名。也有可能在你观赏某一部文艺作品的时候,发现身边坐着一个戴白帽子的老头,嗯,那个很可能是侯孝贤啦…


金马发放的观众票选单,结束后把票选联撕下投放到箱子里


金马影展和金马奖直接挂钩,所有提名影片均有不少于3场的展映,金马奖在华语地区及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不用特别强调了吧?



---



结语

在参加过这么多届电影节以后,我个人的体会是越是“历史悠久”的电影节,越是成熟,越是氛围良好。但无论成熟与否,相信每个电影节的组委会,都是秉承着让我们能看到更新、更好的电影的目的去为大家服务的,而通过电影节,也可以在短时间内熟悉一个系列、认知一个导演等等,是一个真正属于“影迷”的节日。与此同时,内地也衍生出越来越多或大或小的影展或电影节,在学习大电影节的长处,也在填补大电影节所缺漏的内容空缺。无论是怎样的电影节,都祝福每一位影迷都能乐在其中,有所收获~



-END-



往期回顾·电影节专题




·感谢关注·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