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如何正确打开一部女权商业动作片?

Annihilator 陀螺电影 2021-02-19



随着如今国际上女性主义运动愈演愈热,作为大众艺术的电影和作为名人聚集地的电影圈自然免不了受到其猛烈的冲击:


前有尘埃落定的韦恩斯坦事件,后有争议纷纷的波兰斯基事件。


哈维·韦恩斯坦被判23年监禁


当然,女性主义思潮并未仅仅停留于现实层面的事件碰撞,而是深入到了电影创作的过程中,并最终大大地改变了如今好莱坞商业电影的固有形态,


产生了一大批所谓“政治正确”的“女权电影”,虽然常常遭受到严肃的观众的唾弃,但却总是在颁奖季上大放异彩。


最近,《以寡敌众》(原名《寡妇特工》)时隔两年在内地院线的珊珊迟来,重新引起了人们对于这一特殊类型电影的思考。


《以寡敌众》海报


《以寡敌众》讲述了四个女人为了偿还丈夫死后留下的巨额债务携手策划了一场抢劫。


仅看剧情梗概,它似乎很像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类型片风向的“女性特工/犯罪团队电影”中的一员。


《以寡敌众》剧照


这类电影,2018年的《瞒天过海:美人计》最具代表性,前阵子刚刚释出预告的《355》看起来也是同样类型,主要通过刻画众多不同的女性群像来完成女权命题的叙述,着力于表现女性之间的合作、每位女性的性格成长。


若再将讨论的范畴拓宽,那么这类电影又从属于女性视角的英雄主义电影。


《瞒天过海:美人计》剧照


这类电影由于深深植根于好莱坞的商业片语境之中,因此即使它们在性别议题上表现出十足的叛逆性(近年来,随着女性主义逐渐成为一种主旋律,这一叛逆性也几乎消失殆尽),也必然要遵守一些属于商业片的刻板规则、添加一些取悦观众的陈词滥调。


在主题表达的严肃性和贯彻性上,它们绝无可能超越完全聚焦女性主义叙事的那些电影,如围绕真实事件改编的职场电影/传记电影(《斯隆女士》《爆炸新闻》)、女性主义叙事主导的情节剧/年代剧(《婚姻故事》《牡丹花下》《小妇人》)。


《斯隆女士》《爆炸新闻》

《婚姻故事》《牡丹花下》海报


将这两种诉求和功能不尽相同的电影一概而论是不合适的,你不能指责《瞒天过海:美人计》是一部“伪女权”电影,只因它花里胡哨的外表下似乎缺乏如《婚姻故事》那样的深刻内容。


但无可否认的是,好莱坞女性英雄主义电影时刻面临着两个伦理问题的质疑:


其一,这样的电影并非直接从女性议题内凭空诞生,实际上,它们的基本构架和多数类型元素来自最传统的、男性叙事主导下的商业片——西部片、犯罪片、特工动作片、男性超级英雄电影。


《瞒天过海:美人计》剧照


最为典型的是,《瞒天过海:美人计》是史蒂文·索德伯格的经典男性团队犯罪片《十一罗汉》的续集,而《十一罗汉》最为广受赞誉的是其“复古”质感,其灵感源泉可追溯至上个世纪的好莱坞犯罪类型片。


这也就是说,虽然《瞒天过海:美人计》用当下最主流的女性主义进行包装,但实质上,它的内核却是极其古老的男性类型片的建构模式。


《瞒天过海:美人计》剧照


同样的情况出现在单人主导的女性英雄主义电影中,如漫威、DC出品的女性超英单人电影,以及《极寒之城》这样从男性硬核动作片领域演化而来的女性电影。


如此“换汤不换药”的创作究竟能为当下的女性叙事提供多少价值,是存疑的。


《极寒之城》剧照


况且,在资本和市场的双重推动下,已经开始出现许多更加廉价的“性转版”男性主义电影,它们对挖掘女性心理、剖析女性处境毫无兴趣,只是以男性类型片的老套路往女性主角上生搬硬套,甚至让女演员扮演“充满男性气质”的角色。


皮埃尔·莫瑞尔2018年在网飞平台上线的电影《薄荷》基本就是复刻了他自己导演的、连姆·尼森主演的《飓风营救》,只是主角由男性换成了女性。


这样基于对女性主义的低廉附庸的创作思路,必须予以批判。


《薄荷》剧照


其二,这些女性英雄主义电影的受众是谁?是男性还是女性?


当一众身材性感、颜值在线的女明星在电影中不断扮演着花瓶一般的角色时,我们很难不去怀疑它们的创作动机中是否有迎合男性目光的嫌疑。


在半个世纪前,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就严厉地指责了男性凝视(Male Gaze)所导致的电影产业对女性的剥削:电影由于其商业属性,必然要取悦男性观众,因此银幕上的女性形象便会因此被潜移默化地约束,必须漂亮、性感、以便成为必须成为男性意淫的客体,男性才愿意买单。


《极寒之城》剧照


如今,同样的倾向仍然继续上演着,只是它们反以女性主义作为挡箭牌,实际达成的效果却恰恰违背了女性主义的初衷。


吕克·贝松的近作《安娜》《霹雳娇娃》的最新翻拍版,都是这类“剥削电影”的典型,女性主义对它们更多是“卖点”和“噱头”,以及剥削女性形象的借口,而非真正的主题。


《安娜》《霹雳娇娃》海报


《瞒天过海:美人计》中或多或少也有着此类倾向,但回到我们今天所主要谈论的电影《以寡敌众》,它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上文提到的两个问题对其几乎失效。


《以寡敌众》虽然有着一个类型片式的骨架,但剧本中所填充的细节,却是源于高度现实主义的社区速写,其中不只有四位女性主角,更有从罪犯到市长候选人等一应俱全的大小配角。


《以寡敌众》剧照


电影的表现方式也是基本写实的,完全抛却了一般犯罪片“美好化、浪漫化犯罪过程”的逻辑,而是将女性的困境、人性的丑恶全然展现出来。


四位女性主角们,她们的抢劫计划的实施举步维艰、处处受阻,时时刻刻命悬一线,绝不像《瞒天过海:美人计》中那样蜻蜓点水似的轻松愉快,而电影在抢劫计划的叙事主线之外,也加入了大量对四位女性主角的生活苦难的描绘。


因此,抱着看商业爽片的预期去看《以寡敌众》是一定会失望的。


《以寡敌众》剧照


考虑到该片的编剧和导演是拍出 《饥饿》《羞耻》和《为奴十二年》的史蒂夫·麦奎因,便不难理解为什么它会呈现出如此的效果。


麦奎因始终热切地关注着现实的黑暗面,尤其是暴力、罪恶、人生牢笼的永恒命题,在他的作品序列中反复重现,在性题材、黑人题材之后,这一次,他选择以类型电影为载体,也是相当正常的尝试。


史蒂夫·麦奎因


在《以寡敌众》中,我们看到的那些触目惊心、振聋发聩的暴力展示,在《为奴十二年》中也能看到相似的段落;


而那些看似冗长的独白、心理刻画,同样是麦奎因一贯擅长的,只是这一次,在类型电影的主战场中,这些情感宣泄似乎因为水土不服,显得不那么奏效。


此外,《以寡敌众》翻拍自2002年的同名剧集,新版的剧本则由畅销小说家吉莉安·弗琳执笔,她最知名的作品是2016年被大卫·芬奇搬上大银幕的《消失的爱人》。


《以寡敌众》剧照


从《消失的爱人》的风格看,我们就应该对本片的黑暗基调有所预期。


当然,对于类型片的技巧掌控,大卫·芬奇显然比史蒂夫·麦奎因娴熟得多,因此他比后者更能将吉莉安·弗琳并不算高明的剧本拍成一部张力十足的电影。


但麦奎因自有其厉害之处,开头的警匪火并戏、结尾的偷盗戏都彰显了他在镜头语言方面的炉火纯青。


《以寡敌众》剧照


汉斯·季默作为《以寡敌众》的配乐作者,结尾的偷盗戏中发挥了较为关键的作用;


而众所周知,他是诺兰的御用配乐师。可以这么说,汉斯·季默的配乐出现的每一个特工类型片桥段,都是诺兰的新作《信条》中相似段落所无法达到的理想状态,可见麦奎因的调度之精准毒辣。


汉斯·季默


值得一提的巧合是,《信条》的女主角伊丽莎白·德比齐正是《以寡敌众》中四位女主角之一的扮演者,更巧的是,《信条》女主角的剧情支线中也被加入了与《以寡敌众》一致的女性主义命题——


对男性主导的婚姻关系的反抗,几乎可以说,德比齐在两部电影中扮演了同一个角色。


《以寡敌众》剧照


对比二者对同一命题的处理,《信条》就是典型的,类型片化的,这更能凸显出《以寡敌众》在类型片语境中坚持使用现实主义的方法提炼女性主义主题这一创作思路的弥足珍贵。






-END-







请 以 你 的 爱 找 寻 我


来看吧,11月上线的新片新剧都在这儿


大选之日,从这14部电影里看美国政治


被囚禁的金熊奖导演


这届奥斯卡,轮到哪国拿奖?


这「打工人」纪录片,几分真几分假?






关掉打赏,请多点

「赞」和「在看」吧~↘↘↘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