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威尼斯|影后被小K提前预定?

德小科 陀螺电影 2022-06-29


✍️



撰文|德小科

编辑|车小爷

排版|小浣熊




©️ 图片除署名外,均来自网络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chillybuster





本届威尼斯电影节前四天的行程可谓是热点不断、星光璀璨。每天我们都能看到大牌明星现身丽都岛,在社交媒体引发一轮又一轮讨论热潮。


然而,纵使集结万众期待,开幕日阿莫多瓦的《平行母亲》和简康平的《犬之力》都稍逊于我个人的预期(可以参见我们的上一篇推送:威尼斯|我对阿莫多瓦和简康平失望了);


随后的施拉德的《算牌人》还有玛吉·吉伦哈尔的首作《暗处的女儿》也没有掀起任何的水花,国际场刊评分里,它们都垫在了后段班里。


除了非竞赛展映的《沙丘》给大家提了提神之外,本届威尼斯电影前四天里比较出彩的主竞赛单元电影有:


索伦蒂诺与网飞携手打造的新作《上帝之手》;



克里斯汀·斯图尔特剑指沃尔皮杯的口碑佳作《斯宾塞》;



以及弗兰马汀诺“令人昏昏欲睡”的新作《洞》。



本次威尼斯,国际迷影协会主办了媒体场刊评分,目前的评分如下(满分为5星):


《犬之力》3.75 

《斯宾塞》3.63 

《洞》3.50 

《幻灭》3.33

《平行母亲》3.22 

《主竞赛》2.88 

《上帝之手》2.75 

《暗处的女儿》2.72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2.56

《算牌人》2.55 

《日落》1.08


如果换算成以往银幕场刊的满分4分制分数可能会更直观:


《犬之力》3.0

《斯宾塞》2.9

《洞》2.8

《幻灭》2.7

《平行母亲》2.6

《主竞赛》2.3

《上帝之手》2.2

《暗处的女儿》2.2

《蒙娜丽莎与血月亮》2.0

《算牌人》2.0

《日落》0.9


接下来就跟大家分享一下上文三部影片《上帝之手》《斯宾塞》《洞》的观后感。


                        《上帝之手》

                          È stata la mano di Dio 

小科评分:★★★★☆

曾凭借《绝美之城》获得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的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这次与网飞联手,带来了他饱含深情与诚意的自传之作《上帝之手》。


电影聚焦于那不勒斯的小镇少年法贝托·希萨和他的家庭。1984年,街头巷尾传言马拉多纳即将加盟意甲的那不勒斯队,而法贝托也迎来了他躁动的青春期。


/ 保罗·索伦蒂诺

性感惹火的小姨总是若有若无地在勾引,八卦的亲戚和邻居总是能带来令人捧腹的毒舌辣评,热爱恶作剧整人的父母争吵又和好……


足球、女孩和海边的盛夏,看似“一切都好,只缺烦恼”的平静生活却被一场意外改变,法贝托不得不成熟起来,而他也发现了自己内心深处真正的渴望:他要成为一位电影导演。


/《上帝之手》剧照

索伦蒂诺在这部极为个人且私密的电影里展现了一个男孩沸腾而炽烈的成长之路。其中,马拉多纳作为一个偶像,为电影提在不同阶段加入了独特的脚注:


一方面,在这部被《银幕》(Screen Daily)评为“与当下性别政治主流话语不一致的、满溢着男性气概的”作品中,足球巨星马拉多纳承载着青春期男孩对男性气质的肯定与渴求。


在电影中,法贝托的哥哥问他,如果“睡到小姨”和“马拉多纳加盟那不勒斯”只能选一个,要选什么?法贝托选择了后者,这暗示着他对某种想象中的男子气的内源性的向往,是电影前半程文本中最重要的一条线索。


/ 《上帝之手》剧照

而另一方面,马拉多纳在1986年世界杯四分之一决赛上打出的那粒著名的“上帝之手”的进球,成为了电影从轻松温馨到悲伤沉重的分割点。


在交叉蒙太奇的剪辑中,欢庆的那不勒斯人民和混乱的家事纷争纠结在一起,复杂的情感一下子涌向观众。而“上帝之手”在这一刻开始发挥它作为电影标题的作用,象征了命运“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无常。


前半程,影片在趣味中徐徐展开,一众亲友配角都贡献了大量的笑料,肥胖的女主人、用电音话筒讲话的老头等等非常卡通化的角色和大量的这本土味的笑话让在场意大利观众狂笑不止。


/《上帝之手》预告截图

而此后电影旋即陷入了阴云之中,变故持续发生,前期看来不疾不徐沉稳有度的叙事节奏,忽然成了塑造压抑的最好帮手。


后半段,情绪的爆发点和转折点出现在一场极其挑衅的性爱戏之后。这场戏犹如费里尼电影里那些猎奇的场景一样,会有令人不适、甚至是被冒犯到的观感,但我却被它深深打动,因为它用最强烈最刺激的方式推动了角色的成长,让故事过渡到了下一个阶段。


对我而言,这场戏就是电影情感的最高潮,此后所有的内容都只是它的余韵。


/《上帝之手》预告截图

作为一部导演的自传电影,《上帝之手》也不例外地贡献了大量的迷影元素。


法贝托最爱看《美国往事》,而他的哥哥还试图去为费里尼的新电影试镜。法贝托路过试镜办公室时看到满墙的美女照片,相信这一幕会令所有费里尼的影迷会心一笑。


但另一个维度上,这个色欲满满的画面却以一种生理性的方式为一位有着电影梦的少年带来了莫大的冲击。


/《美国往事》海报

索伦蒂诺在电影中致敬了他的恩师Antonio Capuano,后者给予了他人生中的第一份编剧的工作。这个角色与法贝托在电影的末段相遇,而这场戏也极好的体现了索伦蒂诺在视听上的巧思:


两人在一个环形结构的室内对话,他们各走在圆环的一端,对话张力随着两人的距离而变化……这些小细节很好的展现了导演对于场景概念的敏感。


本届电影节上有太多配乐“喋喋不休”的电影,这也让只五、六处配乐的《上帝之手》成了一股清流。克制的音乐使用反而让影片在最对的时刻带来最强烈的情感冲击。


电影的结尾曾一度让我感觉“有完没完”,因为在每一个感觉像是要画下句号的时刻,一个新的段落又开启了。


/《上帝之手》预告截图

但在整部电影结束后,我认为这是导演刻意追求的效果,他在用这样的方式告诉观众、也告诉那个曾经的脆弱少年法贝托:


生活就是这样,它永远有新的篇章在等着你,我们不必耽于过去,向前看,上帝之手会在背后将你轻轻托起。




                        《斯宾塞》

                                 Spencer  

小科打分:★★★★

《第一夫人》《追捕聂鲁达》的导演帕布罗·拉雷恩再次执导女性题材的传记片《斯宾塞》,聚焦已故的戴安娜王妃,讲述了她在那段不幸的皇室婚姻末期,一个压抑的圣诞节“阖家团聚”的三天内的经历。


电影目前口碑颇高,场刊3.63分高居第二。影评人称,这是一部看完会笑泪交织的电影,因为我们都能从电影中感受到戴安娜遭受了难以想象的折磨,而“小K”克里斯汀·斯图尔特贡献了无与伦比的精湛表演。



直到目前,她仍然是本届威尼斯电影节、甚至整个接下来的秋冬颁奖季当中,最被看好的影后候选人。

《斯宾塞》的标题就已经明示了电影的核心意图。与威尔士亲王的查尔斯王子大婚后,曾经的天真女孩戴安娜·斯宾塞成为了万众瞩目的戴安娜王妃。


/《斯宾塞》片场

电影把“斯宾塞”作为主语来叙事,强调了她放弃头衔和王室生活、找回自我的决心。“斯宾塞”的本姓,承载的就是她最叛逆也是最本真的那份性情。


这个仅仅发生在三天内的噩梦“年夜饭”,被拉雷恩讲述得无比细腻,他发挥了他在《第一夫人》中的专长,将心理活动通过剪辑、配乐和演员肢体语言的配合完美传达。


/《斯宾塞》剧照

令人惊喜的是,这一次他不再泛滥而无节制地使用怼脸跟拍大特写,而更多的是在中近景内完成了很多重要的情绪爆发戏,比如与查尔斯在台球桌旁谈话的戏份,低角度居中对称的固定机位对话镜头,把人物紧紧锁在画面中心,制度的困境和婚姻的绝望在正反打交织中越演愈烈,配合精准的表演,令人看后伤感无比。


电影近两个小时的时长,几乎近一半都是小K的独角戏。导演刻意回避呈现更多对手戏的可能,让这个电影变得“只属于斯宾塞,无关其他”。


而这也是本片完成度最高的地方:与其他同类的内聚焦的传记作品相比,《斯宾塞》几乎没有废笔,压抑而浓烈的情感被堆叠出不同的层次,在每一场戏内,我们都对戴安娜的绝望更认同一分。


/《斯宾塞》片场

拉雷恩找到了一种拍摄人物“精神传记”的合理路径,从《闪灵》取经,并借用安妮·博林的典故,用场景、构图、走位、配乐和不同的造型设计去让观众接受并承担起角色的痛苦。


最终呈现在银幕上,“斯宾塞”就有了独特而脆弱的灵魂。仅从这个角度说,《斯宾塞》就是一部不容错过的佳作。


● CHANEL

《斯宾塞》的官方海报上,饰演黛安娜王妃的Kristen Stewart 穿的是香奈儿1988春夏高级定制服系列(款式82)米色乌干纱晚装礼服裙,其上饰以金银色圆形、椭圆形或叶形亮片组成的缠枝花纹刺绣。



这款抹胸连身裙的平直领口饰以精致的薄纱褶皱荷叶边,领口处的饰带由花朵与椭圆形装饰组成。


缝饰的丝缎腰带正面以蝴蝶结的设计呈现,裙身垂至臀线后收拢,并加长处理后摆,多层薄纱荷叶边层叠于乌干纱衬裙上。连身裙上的刺绣由Lesage刺绣坊打造,褶饰由Lognon褶饰坊完成。


这款礼服裙由香奈儿制衣工坊特别为该电影复刻,5位裁缝师耗费1034个工时(其中包括700个工时的刺绣)精心打造。




                          《洞》

                                 Il buco 


小科打分:★★★★☆

曾经凭借《四次》入围第63届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单元并拿下欧洲电影奖的导演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的新作《洞》,得到了法国《电影手册》的高度赞赏。


/ 米开朗基罗·弗兰马汀诺

这样的肯定并不令人意外,《洞》是一部绝对的哲学电影,放在本次威尼斯主竞赛影片的序列中,它显得时那么的格格不入:


没有对白,没有配乐,全程用固定机位长镜头去拍摄,电影的前30分钟,它甚至没有清晰的主线剧情,就像屏幕保护程序一样,向我们展现着意大利南部波利诺山的自然风光和风土人情。


而在30分钟之后,电影向我们呈现了一个非凡的探险之旅:1961年,勘探队员们探索并绘制出了意大利最深的洞穴之一的Bifurto Abyss的全貌。


/《洞》剧照

这个深入到地下687米的自然奇迹,幽暗、神秘而引人入胜,电影详细复原了勘探队员向下再向下的冒险之路,也同时向我们展示了这个地下世界的壮丽。


影片在还原这段历程的同时,还插入了另一条主线:住在洞穴附近的牧牛人,自勘探队员下入洞穴之后开始便昏迷不醒,他的健康状况也提供了另一层悬念。


两条故事线并行,剪辑点经过巧妙的设计,让两者可以被联系在一起,构成人-自然两个维度上的更大的思考空间。


/《洞》剧照

地下探险的段落中,我们看到勘探队员的专业化操作:他们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和工具来展开探险作业,进入一层空间后又会发现“洞内有洞,别有洞天”,工作人员相互配合,钻过最狭窄幽暗的狭缝,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垂降近百米,甚至是地下湖上泛舟……人类对自然的好奇与征服欲是如此庞大,但当人真正地出现在这一地理空间中时,他们又显得如此渺小。


这样的对比给电影带来了浓浓的诗意,也同时引发了更多电影本体的哲思。


在探险段落的处理上,摄影机时而在勘探员身后,看他们摸索下深渊;时而又在更深邃的地方,仿佛等待他们的到来。


两种不同的机位设计,如果说前者代表了影像即人类记录的本能的话,又后者则意味着影像即自然和真实本身——它被预设与自然和真实同体,在黑暗的洞穴里等待千万年,只为在某一时刻被发掘。


/《洞》剧照

洞之下,电影里出现了两次跟照片有关的镜头。第一次是一张黑白的女性肖像,它在距离洞口最近的第一个拐弯处被发现——似乎是有人刻意丢下去的;第二次则是一张被撕下来用作火引的杂志封面,上面还残留着克林顿的头像。


沉睡在黑暗洞底的老照片是怎么下去的?是哪位有情人抛下去的吗?就像《登月第一人》里的阿姆斯特朗那样,把女儿的物件永远留在月球的环形山上那样;


而克林顿的照片,又包含了怎样未能明说的政治诉求?老人的昏迷不醒,又带着怎样的隐喻?是否“老人”就是自然的化身,人与自然的关系又是如何被建构和编排的呢?……


/《登月第一人》剧照

在电影缓慢的节奏中,类似这样的联想、困惑和禅思都在脑海中翻腾不止。而与此同时,银幕上的画面又是如此静谧。《洞》的迷人之处正在这里:


你可以把它当成一部毫无内容的风光片,用来催眠,电影还提供了极致的杜比音效来精准定位环境中的每一个声音细节,让我们全身心可以沉浸在天光山色里;你也可以把它当成一首田园诗,在字里行间挖掘无尽的美意。


无论哪一种都成立,一如《洞》这个深渊般的存在,你凝视它的同时,它也凝视着你。







/THE END






往期相关推送


威尼斯|看完《沙丘》了,一些观后感


威尼斯|我对阿莫多瓦和简康平失望了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