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一个月提高30分的秘籍 | 鲁鲁一专访
“问题学生”在我们生活中并不少见。他们行为叛逆,学习困难,或者有强烈的厌学倾向,家长和老师也常常束手无策。可是这些孩子真的永远学不好吗?
一出学社社长任竹晞老师在不久前接受了北京交通广播“鲁鲁一专访”。在专访中,任竹晞老师为我们分享了她曾遇到的一群“问题学生”,以及他们最终逆袭的故事。
本文内容源自“鲁鲁一专访”,有删减
点击文末阅读原文可收听节目音频
嘉宾:任竹晞
一出学社联合创始人。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院。
主持人:鲁鲁一
北京交通广播FM103.9主持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个人公众号:鲁鲁一,坚持真人讲述真故事。
(下文中R代表任竹晞,L代表鲁鲁一)
任竹晞:大家好,我是任竹晞,现在是一出学社的联合创始人,我们的主要目标是帮助在困境中的学生重新找到学习的动力和热情。
具体来讲,这种“问题学生”可以分为几个类别。
有厌学倾向的
他们往往是在心理上是遇到了一定的障碍
学习困难的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某个学科比较落后的学生
行为叛逆的
在传统学校里让人比较头疼的学生。
鲁鲁一:那我觉得你们的工作真的挑战非常大,因为处在困境当中的这种学生,很多时候甚至他的家长或者原来的老师都是束手无策的。
R:确实是这样,但为什么孩子会不想学呢? 我曾经和大量的这种困境中的学生以及他们的家庭有过接触,其实我是有很深的感触的。
“她根本不想学习,她没救了”
R:曾经我们在一个学校里面担任全人导师。因为普通学校有学科老师,有班主任,但是并没有一个老师能够从全面的角度去关注这个学生,关注他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他需要什么样的学习。
当时有一个女孩子在学校分班的时候被分到一个不太好的班。后来她就来找我聊天说:“老师,我在考虑转个学校,我妈妈也想让我转个学校。”我问她原因时她说,“我觉得咱们学校可能管的还不是特别严。”
L:那可以想象她其实是自己对自己有要求的,她希望能够更好。
R:对,确实是。当时我第一反应也是这个孩子学习上很有向上的欲望。但是特别让我震惊的一点就是,后来我去和别的老师聊天,有一个老师就说,她根本不想学呀,她就是装给你看的。这一句话,给我特别大的刺激。
这个女孩子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有一群小姐妹,是班里关系特别好的一个姐妹团。她们也是被老师们看做不是特别“标准”的学生,比如她们特别爱一起刷抖音,就连课堂上也会刷抖音。或者有时候在课堂上拿出化妆品就开始补妆,有一次下课之后一个老师给我送来一盒化妆品,他说这个是她们上课描眉毛的时候他没收的,当时女孩子还说能不能等她把另一边眉毛也描完了再没收。
然后我就在想,这个孩子提出了她其实在学习上有一定的要求,那是不是别的小姐妹也有这样的要求,让她的小姐妹跟她一起帮帮她、跟她一起学习会不会效果更好?我就去跟其他小姐妹先是单独聊了聊,询问她们一些问题,比如平时学什么课会特别高兴,特别有成就感?或者有没有印象中给你帮助特别大的老师?你从小到大学习上最带劲的一次经历是什么?我发现跟她们聊天的时候,当说到自己学的特别好的一次,或者考得特别好的一次时,眼睛里还是会冒出光的,并不是像其他老师认为的那样,整天就知道化妆和看抖音。
后来我就想,这个女孩提出要转学,是因为她觉得学习是靠别人管着她,她才能学好。但我不这么认为。我认为其实学习是靠自己管自己。所以我就有一个想法:既然这些小姐妹都想学好,感情那么好,那咱们就一起组一个学习小组,一起学好不好?我也跟她们说这个学习小组肯定要占用额外的时间,大家放学之后多留一个小时行不行?挺让我惊喜的是,她们都说可以。
什么神奇魔力使学生改变?
L:这一点我觉得还挺让人惊奇的。因为很多时候有些人跟这种学生交流的时候,他们会表现出一种不在乎成绩的样子。为什么你们在跟她们接触沟通的时候,她们能表达出真实的想法?
R: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原因吧。一个就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我觉得我们更善于和他们交朋友。那所谓的交朋友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当她说出任何话的时候,我们不会带着一些预判。比如当这个学生说“老师你看我最近特别喜欢这个口红的颜色”,那大多数家长和老师第一反应就会说,你整天心思放在哪呢?天天想着化妆,学习怎么办?但是我们不会带预判,不会直接给她贴个标签。
像我曾经有一个学生,家里有一个比较小的弟弟,她觉得父母把精力都放在了这个二胎弟弟身上,她就特别希望获得别人的关注,才会去化很浓的那种妆,有时候做一些特立独行的行为。所以当你发现它其实背后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情感的需求时,你就不会说你这么做是个坏学生,而是找到了一个撬动点。当我能够满足你、填补你的空白的时候,其实就是和学生建立了一个友谊的关系。
回到我刚才说这个小姐妹群。很多老师或者家长会说把她们拆开之后她们会学得更好,但你越想拆开她们,她们抱团就抱得越紧。那我们就反其道而行之了。你离不开你的姐妹没关系,本来她带你刷抖音,现在你带她一起学习也可以。所以就是顺着她来,而不是一上来就抱着想要控制他的欲望,告诉她你这么做不对,你应该照着我这么做。
还有一个就是我觉得师生之间的交流特别需要放松自由的节奏。我们经常会看到老师跟学生说,你不交作业,你不会,你可以来问我呀!我办公室的门随时为你敞开。但是这个学得越差的学生,越不喜欢去敲老师的门。为什么呢?就是他其实内心觉得老师已经放弃他了,从小老师就跟他说,为什么别人能学会你学不会。就是说他即使去了也会碰一鼻子灰,非常伤自尊,所以就干脆不去了。
不到一个月,提高了30分
L:那像刚刚我们所谓的一个“小太妹女团”, 她们真的可以变身成为一个学习团队吗?
R:其实可以的,她们后来就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天团。和她们单独都聊过后,我们开了集体会议,商量之后要怎么一起学。她们的第一反应还是想要老师去教她们各个科目的知识,但是我觉得不需要我去教她们什么,她们自己可以互相教彼此。因为这些孩子里有的数学学得稍微好一点,有的是生物稍微好一点。通过对他们的观察我就发现,其实问题不是在知识点,不是在学科,而是她们缺少比较基本的学习的习惯。比如说她们几乎都没有记笔记的习惯,或者说即使记了笔记,写的也很凌乱,抓不住重点。
L:但是要改变一些习惯是非常困难的。
R:对,那么就要给她们找动力。在教育学里有一个理论,就是当你通过耳朵听别人给你讲一个知识的时候,你对它的掌握率只在5%左右,因为你是在被动的接收。但当你主动去应用这个知识,甚至讲给别人的时候,你对这个知识的掌握率就能达到90%甚至95%。所以我的想法就是一定让她们动起来,互相为彼此讲题。
最开始她们也觉得天方夜谭,因为自己都搞不懂怎么给别人讲。我就教给她们很多具体的方法。当遇到没有弄懂的地方时,我们就帮助他利用资料库,比如线上大量的知识点讲解视频,APP,或者网站等,把这个知识点学明白之后再讲给别人。她们这时候去学就和在课堂上不同了,因为她现在抱有很大的动力。她一定要弄明白,不然就给别人讲不明白,会耽误她的小姐妹。
L:她会有一个目标感。
R:对。而且这个过程中她们也在慢慢的积累成就感。她们大多数在课堂上都是大脑放空的状态,她会告诉自己这个东西就是很难,我就是听不懂,我们管这种状态叫习得性无助。
但是现在她们真正动起来的时候,就会发现其实这道题我会啊,我能做懂啊,或者我现在不会,但是我小姐妹会了,她可以给我讲。她们就在慢慢的积累这种小成就感,慢慢会突破这种无助感。
当时离期中考试已经不到一个月了,我们还定了一个为期中冲刺的小目标。很快他们就进入一种我都特别惊讶的状态,加入这个小组的人越来越多,一开始是四五个人的一个女生团队,后来有同班男生也加入进来,最后一共有十个人左右了。以前大多数孩子都是住宿的,在晚自习的时候他们总会一起玩游戏聊天聊八卦,但是自从开始了这个小组学习之后,他们每天都会聚集在一起互相给彼此讲题,而且常常会超出预留的一个小时,因为他们没讨论完,舍不得走。如果你事先不告诉别人的话,他们会觉得这是一群最爱学习、学习成绩最好的孩子。
两三周之后的期中考试出成绩,这些学生真的是特别兴奋的那种,冲到我的教室里跟我说,老师老师你猜我生物考多少,你猜我什么什么考多少。他们的分数平均分在同一级中,也就是最低的一层,比其他班级要高20分,特别让人惊喜的是,数学平均分比别的班要高30分。满分是300分,原来他们可能语数外三门总分才100分的这种水平,都不能及格。
从“聚众打游戏”到“聚众学习”
学生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L:其实就是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效果非常的显著。如果说现在回过头来看,你觉得有哪几点对他们这个团队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呢?为什么会在短短的时间内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
R:我觉得最重要的是她们学习的时候是身处在一个充满了爱与信任的环境。以前在学习的时候,教室对她们来说是充满了敌意、很冰冷的一个地方。比如说传统课堂中,当一个人她不会了,根本就不敢表现出不会。但是在这个小团体里,他会很坦诚的说出来,然后寻求同伴帮助,这其实是一种成长型的心态。
我们传统教育一直都在告诉学生,你要追求完美不能犯错。我曾经去一个口碑挺不错的公立小学听数学课,那节课是一二年级加减法的一个练习课。当时老师在屏幕上打出了十几道数学算术题,然后让一列同学依次站起来回答问题。于是每个小孩都用最快的速度站起来说,老师这个几加几等于几,又迅速地坐下。下一个同学就特别不甘落后地站起来继续回答。结果中间有一个学生他算错了,老师让他再想想,他就愣在那里,一时也想不出正确答案。这时候特别让我震惊的是,所有同学就把头转过去,用那种谴责的眼神盯着他看。这个给我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当时给我的感受就是课堂的整个氛围其实对这个同学来说是非常打击的,他脸都快涨红了,最后也没算出来。后来老师就找了另外一个手已经举得比天高的一个女同学,那个女同学一口说出了答案。老师说,谢谢这个同学帮他,我们继续。这件事就当没发生一样!这是一个非常非常小的插曲,但我可以想象对于一个进入中学的孩子来说,他从小学一年级开始会经历多少次这样的横眉冷对和打击。
L:而且是集体的排斥,所有人的眼神都是一种谴责的眼神。
R:对。但是后来我就想,这种打击不只影响了答不出来的这个孩子,其实也会给别的孩子留下一个印象,就是之后我千万不能算不对,我千万不能表现出来我在数学上不那么好。一个孩子数学学得很好,会觉得是因为有数学脑子,但是当他在其他学科遇到困难时,就会给自己判死刑,会觉得自己不是这块料,努力也没用。表面上看起来他曾经是赢家,但是在这种高竞争低合作的环境里,他也会给自己设限,再也不尝试他不擅长的东西了。日积月累下来大家都觉得,如果我犯错了,我做的不完美,那是我的一个很大的耻辱,所有人都会指责我。但其实学习就是一个不断攀登未知的过程,学习中犯的错误会提供给我们查漏补缺的信息,老师引导他们讨论之后,孩子的那种恐惧感、抵触感就会减轻,慢慢他就会觉得,我承认我做不到好像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我承认我有弱点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而且大家都有弱点,但是大家都能接纳,没有人会因为这个而讨厌我,或者觉得我没有那么有价值。现在确实听上去很虚,但是在这样一个可以无话不说的环境里,孩子就会觉得,我在这儿可以勇敢地去尝试,勇敢地做自己,不用去扮演一个老师喜欢的样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