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破牢笼,一名中学数学老师的自白 | 上篇
写在前面
我叫李薇,曾经是一名公立学校的教师。去年从南京的公立校辞职后,我进了北京一所公立中学,年底辞职。今年我以第三方的身份与另外一所公立中学合作。
有朋友问:“你到底想干什么?不喜欢体制就去机构啊,为什么一直在从公立校进进出出,与公立校撕扯?”
记得在公立校的一次学科教研,我们学校的主题是分层教学下的同课异构。因为A班,B班同时开课,需要前来听课的老师们做一个选择,一个有趣的现象发生了:大多数老师都选择了听A班(“好学生”班)。
我很困惑:“都在研究怎样拔高,学习差的学生怎么办?学习不好的学生是大多数啊。”
我的同事这样告诉我:“给他们做些简单的题,保证及格就不错了。”“都是原生家庭的原因,我们改变不了什么。”
在体制内,我看到了太多的学习有困难的孩子,在被老师被家长逼着撵着拖着拽着哄着各种方式让孩子往前走。可学生的脸上充满了痛苦,我看着也极其痛苦。
我和一出学社的创始人Shell在教育创新大会相识,当时我们发起了一个共同的话题——“体制内真的不能改变吗?”我们共同经历了一段波折,也正是这波折,让我更清晰自己想做什么:“我就想知道,怎样能帮助到这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而汇聚了最多这样学生的地方,还是体制内。
就这样,我离开了南京,加入了一出团队。我们与一所公立校建立合作,啃最难的骨头:教数学。
一则故事的引出
我成了初一的数学老师。我教的班级由年级综合排名后15%的学生组成,共计20人。从上学期期末成绩看,班级最高分60分,最低分23分,平均成绩45分左右。
我和学生的一些对话片段,可以帮你更好地了解学生的状态。
对话1:
我问学生:“你为什么上课都不听讲呢?”
“在家被我妈安排得时间死死的,没有一点时间玩耍,来学校是我放松的地方。”
我问另外一个学生:”你为什么从来不写作业呢?”
“一直在学校装孙子,各种被打压被批评,回家我一定要做自己!”
对话2:
“老师,今天数学作业是什么?”
“嘿,你从不听数学课,怎么每天对数学作业这么感兴趣?”
“回家我妈会问我,不知道的话会怪我的。”
“写作业是为了什么?你想过吗?你写作业,只是满足老师和妈妈的要求吗?”
“对呀,不然还能为了什么?”
我发现,学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学习、为什么要完成老师给的各种任务,更多的是被迫着机械的往前走,仿佛总是被困住,被压迫,丧失了一切自主性,教室仿佛在他们眼里是一座牢笼。
于是,在课上我与学生们分享了这个故事:
“大家有没有想过在监狱里生活的人是什么样子?
有的囚犯充满愤怒地将自己封闭起来,用所有的时间去自怜;
有的囚犯会被击垮,痛苦万分;
有的囚犯为了博得看守的好感,溜须拍马,甚至打小报告;
有的囚犯为了自由而不停的祈祷,但没有采取任何行动;
还有一些囚犯,有的人在监狱里养育了三代蜘蛛,成功地训练了它们,甚至还教会了它们表演节目;还有的人与麻雀分享他的面包……他们接纳了这个环境的局限,找到了自己在有限空间内可发挥的价值和乐趣!
他们都在尝试逃离,但他们逃离的不是监牢,而是他们自己。”
“只有那些看到自己被囚禁在自己里面的人,才有可能获得自由。”
讲完这个故事,包括我自己在内,全班有些沉默,我们都不断的在回味,思考自己更像哪一种囚犯。
“被困的学生”与“牢笼”
牢笼一:恐惧——“我讨厌数学"
A学生,每到上课就无精打采,坐立不安,频频回头看钟表,从打铃的那一刻便期待着下课。
有一次,我问他:“我从来没有见你听过数学课哎。”
“是,我特讨厌数学。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数学老师特别恐怖,经常惩罚我抄好几遍作业,从此厌恶至极。”
“先给你个拥抱。你看我可怕吗?有做过什么事情让你感到不适吗?”
“没有,有时候还挺逗的。”
“那你现在有一个这么“好玩”的数学老师,你为什么还这么讨厌数学呢?”
“……”
后来我们还有几次对话,每次对话都是以恐怖的三年级数学老师结尾,学生陷入了无尽的受害者心态,他被困在了过去的那段记忆里,看不见未来。而真正的监狱,是恐惧面对现在的自己,选择逃避的自己。
“老师我不喜欢数学,我这辈子都没有学数学的脑子。数学不管我多努力,都考不好。您别管我了。”A说完这句话就走了。
一次解不等式练习课,他解到第一步的时候就卡住了,愣在那里,想问我,又不敢问。我主动凑过去,帮他指出错在了哪里,他欢喜地进行下一步运算。我过一会儿再凑过来看,A依然一脸困惑,不知道自己错哪了,又一副怕被批评的样子。
我说:“我来帮你看看,能看出这里出了问题吗?”
“老师你咋不批评我?”
“我们本来就是在错误中成长的呀!练习阶段就是在”排雷“呢!排到雷了,发现问题了,我替你高兴!记得用红笔把它们标出来哦!”
就这样,这一道题,我们排查出了运算里属于他的5个“坑”,我很开心的和他分享着,A终于放松了下来。
“要不要再做一道题试试看?”我问。
A坚定的说:“要!”
“看,数学不可怕,真正的困难是我们的想象,我们对犯错的恐惧。有时候,你的不喜欢,只是尚未从中体验过成就感。”
把他锁进了那个牢房的,是过去老师家长的”责备“,是对犯错的恐惧,而那个恐惧,让监狱里的人,连想都不敢想ta能够”越狱“。
摆在我面前的难题是,面对整整一个班、都对数学心怀恐惧的学生,怎么能有效地帮到他们?我遇到了实践阻力:
每个学生的“迷思点”、“困难点”都不同,由于基础不牢固,一部分学生在听课的时候便容易卡在某处(前期没掌握的知识)不得其解,后面越听越跟不上;步步跟着老师走的学生,课上似乎都听明白了,却没有经过自己的大脑思考与逻辑自洽,回到家里自己做题的时候,一切像从梦中醒来,全然不知。
他们需要一对一的精准辅导,但1:20的师生比,让我分身乏术。我本想号召学生成为小助手,但是学生学习成绩都差不多,自己还“自身难保”,怎么支持帮助别人?
怎么把1:20的课上出1:1的效果?我设计了“扫雷”课,这是我们的学生最喜欢的课堂。
第一版本:扫雷初级
根据每个知识点,我预备出4个雷区(最容易错的地方),每个雷区有3道同题型题目,第一道题目由老师先讲,后面两道由学生“模仿”第一道练习。一个雷区扫完以后,交由老师审核,确定理解通过,在黑板上相关雷区签名。其他有困难的同学,可对应雷区,找“已通过”同学求助。
根据学生前面扫雷的情况,我们还有雷区的“回扫”。
第二版本:扫雷升级1
依然是上面的流程,但做了一个难度升级:每个雷区的三道题,完全交由学生自己去借助数学书、之前的作业思考解决。有困难向老师求助。
为什么这样改?以前,对很多学生来说,数学书只是带进课堂里的一个摆设。很多孩子在这个过程中对数学书和练习册有了不一样的认识,由之前的“厌恶”“看不懂的天书”到后来的愿意去翻书,查概念看例题;甚至有的孩子生平第一次对之前老师布置的作业题有了新的认识,找到了题与题之间的关联,不再把作业视为只是为老师做的作业。
后来在和学生讨论的时候,学生反映更喜欢这个升级版本,因为变得更有挑战性,自己也变得更有自主性,收获更多的成就感;即使这道题不会,也会因为自己先思考了再主动求助而听的仔细认真,真搞懂了。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如此着迷于“扫雷”?让我们和传统课堂做个对比:
传统的课堂上,老师负责讲,学生负责听,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个体的,也是割裂的,所学内容与学生最在意的实际“难题”没有联系(比如,交不到朋友;比如,没有自信心)。而在扫雷课堂上,
互帮互助中价值感提升:提供了已掌握的学生给别人讲题的机会,既是检验学生是否真的理解了,也是巩固。在这个互帮互助的过程中,提高了学生的自信心和价值感。规则中,求助的学生如果被“小老师”成功教会,那么求助者就会在黑板上给“小老师”名字旁边画上小红花表示感谢。小老师的价值感,也瞬间爆棚。
社交需求被满足,归属感建立:对我们班的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的社交需求和情感需求更加强烈。传统课堂的一天8节课,座位乖乖坐,不声也不响,对学生来说本就压抑。而相互讲题的过程,增加了每个人对不同同学的理解几率与熟悉机会,因为与更多的同学有接触与互助,班级的归属感也越来越强烈。
传统的课堂上,教师很难一人指导过来全部学生,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很难自查出自己错哪了,即使是后面老师统一再讲解,学生容易沉浸于自己的思考或情绪,而自动选择对老师的讲解“屏蔽”。
而在扫雷课堂上,
成就感建立:无论学生的扫雷速度如何,总能确保全班学生,都通过了“雷区1”,即使是最有困难的学生,也能在这一节课有所收获,在黑板上签上自己的名字。而学习欲更强烈的孩子,也会为自己成功扫雷区数目获得高质量的成就感。
与老师的一对一交流大大增加:每扫完一个雷区,需经老师考核。一节课下来,老师的心里对每个同学的掌握情况更有底,学生也在一次次与老师的求助中,及时反馈与帮助中,慢慢忘掉了数学的“烦恼”。
扫雷实施在期中考试前两周,很显著的成绩是我们的一个女生,一直被其他老师说”笨“,上学期期末成绩41分,过往均分45分,而这次期中考试,她考了77分!
来看看学生们日常对扫雷课的呼唤:
“老师,我太喜欢扫雷了,第一次真能把学的知识,通过这种方式理解!我发现讲给别人听的过程十分考验我有没有真理解。”
“数学课,一个充满趣味性的课!”
“老师,最近没扫雷,我学的都心里没底。”
“每次扫雷,都让我感受到了激情!”
下期预告:
牢笼2:对抗——“老师,我控制不住自己想讲话”
牢笼3:惯性——“老师,我明白了”“真明白了?”
牢笼4:取悦——“老师,你不表扬我,我就不想学了”
“被困的老师”与“牢笼”
冲破牢笼自白系列将分为上中下三篇分别为大家推送,敬请期待!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