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观点 | 我眼中的创新教育by吕晏清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新教联 Author 吕晏清
写在前面
学社创始届学生吕晏清同学在第三届中国创新教育交流会年会上发表闪电演讲⚡。晏清同学自小辗转多个不同的学校,接受过包括华德福、国学、IB在内的多种教育教学形式。他眼中的创新教育是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
我眼中的创新教育
我们现在谈创新教育,最常说到的就是激发学生的创意,鼓励学生独立创造和实践。这是一种非常好的理念,并且在国际上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实践,导致很多人可能认为这方面的教育体系已经很完备了。
而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是我在中学期间看到的一些实际情况。我从初中到高一上的都就读于上海包玉刚国际学校,接受了普通国际教育,还有国际知名的IB 教育的洗礼。一般在国际学校,老师常常会给学生一个课题,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做一个research project。作业布置下来了,要怎么做呢?
首先看书是不可能看书的,有这时间别人都做完了。节省时间对学生来说还是十分客观的因素。所以自然是到网上查。网上的资源固然丰富,但我们接触这些资源的窗口几乎只有一个,叫做搜索引擎。一个一个网页找也太慢,所以最后大多数的人,都会选择在搜索结果的前几页找点内容,然后只要把句子改一下,放到一个漂亮的PPT 上,就大功告成了。所谓学霸,就是后期工作做的好一点的人,毕竟这都是拿分点。很多学校还喜欢玩点高级的,让学生为一些国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这种有时候倒是蛮好玩的。我记得我以前参加模拟联合国的时候,我们还投票过要不要在国际范围内把蹲厕取消掉。
还有IB 的物理课,要求每个学生最后有一个自己的项目和论文。作为全年级物理最好的人,我很想知道中学物理能做什么研究,做出来又有什么意义。还有一点,现在老师都告诉学生任何人都可以有提出任何观点,只要能讲出道理。这句话本身没错,但问题是,真的什么事都能讲出道理吗?就有人试图证明地球是平的,这样的人可不是什么先驱。而中学生在缺乏知识和经验的情况下,被灌输了这种虚假的思想自由,很容易变得说话不经思考,以偏概全,还自以为很有道理。总之不管是写作,艺术,还是科研,社会实践,我所见到的花里胡哨的东西多,有价值的东西少。然而当学生拿出不尽人意的结果给老师时,老师不会觉得是教育方法出了问题,只会认为是学生不够努力。这种表面的创新精神将伴随这些学生到大学,直到在工作或创业上遭遇了失败,这些年轻人可能才开始理解到,真正好的创意是一种多么难得可贵的东西。
其实很多中学生还是很有潜力的,只是光是给他们空间,还不足以让他们的把自己的能力发挥出来。要开发真正的创造力,我们首先要知道,好的创意是怎么来的。
我个人很喜欢写诗。我的语文成绩并不好,但我的诗我还算比较有自信。说起来我还在青年文学上发表过。有些人以为写诗就是直抒胸臆,但诗歌实则是对自身要求最高的一种文学形式。
好作品的诞生,首先需要有足够的累积,方法主要分三种。一,对生活的观察,一切艺术来源于现实;二,自己的思考和探索,这点无需解释;三,高质量的阅读,以及对其他艺术形式的欣赏,所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有了足够的内容,再加以时间,让潜意识发挥作用,
最后,在一定的契机下,灵感才会爆发出来。这之后的创作还需不断的推敲,写完还要再适度的打磨。我现在基本上至少一个月才会写新作品,但一定是能让我满意的成果。这是写诗,很多事情不需要做到这个程度,亦或是方法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想做好任何事都不容易,先前的积累都是必须的,这样的成果才会是实实在在的。很多人喜欢直接去要成果,老师会这么做,领导也会这么做,但事实上这么做一般达不到想要的结果。
现在的学生并非没有平日的累积,但固定的学习内容还是太有限。要达到增强学生的创造力,最重要的不是教一些头脑风暴之类的方法(有时候方法还会局限人)。最根本的,还是扩展学习内容,或者制定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向,让学习的内容变的充实。要是内容全都让学生自己来找,学生大概率会依赖网络,而网上的东西实在太杂了,不足以做学习内容的主体。老师的职责会改变,但其引导作用是始终不变的。当然不排除有些学生完全靠自己就能有所建树,这样的人我觉得也不需要上学了。总而言之,教育的方法还需不断的摸索,让每个孩子都能真实的收获,才是创新教育的本意。
其他精彩演讲链接:
链接均来自新教联公众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