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豆瓣9.2分纪录片,揭开超级首富之谜:顶级优秀和普通人的差距,在于这4点

GPA+ 2023-04-28

The following article is from MBA智库 Author 巫巫欣

点上方蓝字GPA+ , 在右上方 ··· 设为星标 

每天中午12点,陪你一起走不平凡之路


加微信 ellagpa进读者

本文作者/巫巫欣,来源MBA智库(ID:mbalib)。


最近在家看了一部纪录片,名字叫《走进比尔:解码比尔·盖茨》(下称《走进比尔》)。
这部纪录片不长,3集,现在豆瓣上1万多人打出了9.2的高分

提到比尔·盖茨,也许你和我一样,想到的只有钱、世界首富、微软CEO;他有天才的脑袋,曾连续13年成为《福布斯》全球富翁榜首富。
但看完这部纪录片之后,才知道他原来为这个世界做了这么多。
富豪的成功或许无法复制,但他对失败的处理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很值得我们学一学。相信我,你会有自己好像看富了的感觉
问题面前,创造第三选择
在纪录片第一集里,盖茨从新闻里了解到,南非因为水源问题导致痢疾频发,许多儿童因此死亡。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盖茨决定改建当地厕所,普及抽水马桶。
他给很多知名大学发邮件,希望得到帮助。
然而,无一回复。
 因为当地水道系统等原因,专家们都觉得盖茨的想法不实际,要么花个几百亿弄一个污水处理系统,要么放弃。
然而比尔·盖茨仍试图寻找更低成的有效方式。
当第一、第二个解决方法都不可行时,真正厉害的人往往就会去想第三个。
盖茨永远不会去问这个问题是否很难解决,而是去问,
  • 这个问题为什么没能解决?

  • 尝试过什么方法?

  • 又有什么方法没敢尝试?

  • 为什么?


他在不断地给自己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反驳自己。在如此往复中,逐渐理清问题、搭建框架,以接近最核心的真相,找到一个第三选择。
所谓第三选择,就是除了战斗和逃跑之外的第三种方式,它是一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更好的解决方法。
这个概念最早出自作者史蒂芬•柯维的《第3选择》一书中,他提出了“协同”式思维新模式,指出在“你的”、“我的”以外还有第三选择。
在我们日常生活里,很多事情都是有第三选择的。
比方说,你可以既做女强人又当一个好妈妈;你可以修读建筑设计又能学金融专业;你可以事业顺利且和同事相处得很融洽;……
难道一件事就只有两种选择吗?不一定,只是我们很多时候在思考问题或者做决定前都不会多问一句“还有没有别的选项?”
在绝大部分情况下,解决的方法和选项总是比预期要丰富得多。

之所以我们总是会陷入到“两难选择”中,很多时候都是因为眼光狭隘,思路和角度被自己给框住了,以为眼前的选择就是全部了。站得多高,就看得多远,思维格局在哪个水平,就决定了你能想到多少解决方法。
还有些人,则是懒得想、懒得问,习惯选择自己熟悉的方法。
哪怕只是向别人多问一句,可能别人恰好就曾遇到过同样的问题,那可能就会出现第三种选择。
所以,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别,往往就在于多想一步,多问一步,如此很可能能帮自己往深层、核心更近一步。
排除干扰,深度思考
比尔·盖茨从90年代开始,就有“思考周”的习惯。

每过一段时间,他就会带上一大堆书籍,到儿时的房子里,闭关阅读,在无人打扰的环境里深度思考上一个星期。
那段时间被盖茨称为“CPU时间”,因为他的脑子就像一个CPU一样,快速运转,处理各种问题。
这让我想起住在名不见经传的老家奥马哈的巴菲特。
他曾说:“思考投资的最佳方法还是独自一人待在房间里,静静地想。要是这样不行,别的办法也都没用。”
遇到问题时群策群力,已经成为我们工作、生活的一种习惯,但牛人们似乎更钟意一个人安静地思考。
因为多人讨论其实有个弊端,就是它不一定能帮我们真正地梳理事情的因果以及更复杂的关系。尤其是在一个人每五分钟就说一个观点的环境里,你很难快速思考他们谁说得很合理,也很容易被他人观点打断自己的思路,有些重要细节很可能就被忽略了。
所以,适当给自己安排一个人安静的时间,让自己排除一切干扰,深度思考,通过梳理前因后果和背后更深层的复杂关系,或许一个更完整、更有逻辑的解决方法就能呼之欲出。
长远来说,给自己独立时间保持思考,也能让我们走在别人前头。

我认识一个长辈,年轻时刚进公司很纳闷:为什么我的上司文化程度不如我,但他批评我时,总能看到我看不到的问题,想出我想不到的办法?
同事们都说是因为领导经验丰富,但独独这位长辈不信这个邪。
她开始强迫自己主动找问题,并带着问题在部门内外、行业内外进行广泛的学习与专注的深度思考。她还给自己设定了学习计划,根据自己工作上的目标,每天下班后就在家里一个人思考和精进学习。
这样一来,经过一段时间,她慢慢地找到了感觉。看问题、想办法、做事情,都能踩到点子上了。
因此,我们都该把深度思考当作头等大事,遇到问题时多独立思考,多学习,多花时间,力戒思维上的懒惰,方能逐次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精益求精,同时也能走上成长的快车道。
扩大圈子,和牛人求解
投资人查理·芒格在《穷查理宝典》中提出:任何一个问题其实都是一个系统。
这就意味着,我们要解决问题,尤其是复杂问题,就需要靠谱的多元化思维方法。
但因为专业、工作领域等的限制,我们往往无法掌握多种思维模型,甚至于我们很容易被绑架在一个框架里,看不到其他的可能性。这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用词来形容:框架效应。
因此,我们就需要扩大自己的圈子,和有见识的人交谈。
在《走进比尔》这部纪录片里,导演就展示了比尔·盖茨的朋友圈,包括比尔的“领路人”肯特,还有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以及现在最亲密的巴菲特。

说到巴菲特,虽然他和比尔·盖茨年龄相差25岁,从事完全不同的行业,但两人却有如灵魂挚友。日常不仅仅是打桥牌、打高尔夫、一起吃饭、旅游,更是一起谈生意、谈投资,比尔·盖茨有什么不懂的问题也会向巴菲特咨询请教。
真正厉害的人,都会主动去接近其他领域顶尖优秀的人。
很多时候,如果你只学某一科的知识,只从一个固定的视角看问题,想事情,就很容易进入一个误区:“手里拿着锤子,眼里到处都是钉子。”
但跨领域学习,则能帮助我们获得多元化思维,在过程中信息共享,价值碰撞,巩固固有知识的同时还能融合外部知识,如此问题很可能就四两拨千斤地被解决了!
假设,你现在身处科技行业,其他人只是阅读科技类刊物,但是你还通过与其他领域的人交流学习,掌握了许多生物学知识,那么你就可能想出一些别人想不到的解决方法。
反过来,如果你在生物行业,但是你同时还了解人工智能这个领域的知识,那么你就已经是比其他只懂生物的人更具备信息优势,在看问题上也会有更开阔的角度。
通过和不同圈子的牛人对话,实际上是在帮我们规避专业能力的限制。它能让我们拥有一个多元化的头脑,在看待一件事情,思考一个问题时,能够有不同的角度。
视角越多元,解决问题的办法自然也会越多。
持续学习,从书里找答案

比尔·盖茨前几日发布了今年的夏日书单。
每年比尔·盖茨的书单都备受瞩目,众所周知,他是个读书狂。纪录片里,他的秘书称每周都要为他准备一大袋各类型的前沿作品,让他能够在长途出差途中集中时间阅读。

他每个小时能读150页,且能记得住其中90%的内容,同一个主题的书,他会找来至少5本对照阅读。通过阅读,他能快速又准确进入每一个他想要提供解决方案的领域。
 这就是牛人的又一个问题解决方法。持续学习,不只是靠个人的力量,更是从书中寻找答案,不断拓宽自己的边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问题。
有些人总说读书无用,但其实归根到底,无非是我们自己读书太少,没有比别人牛逼。
你看那些牛人,哪一个不是阅读量惊人?
像海尔张瑞敏,一年大概读100本书;俞敏洪三个月读六十本书;股神巴菲特除了工作,基本时间都用来读书;……
当我们有了“功利心”,真正地把书本当作是解决问题的工具、寻求答案的途径时,读书其实没我们想象中那么难。
当你不知道提高自己沟通能力时,你可以看书;
当你想学投资理财,建立自己的投资系统时,你可以看书;
当你想进入一个新领域,看清一个行业的未来前景时,你可以看书……
读书远比我们想象中有用,它能让我们看清自己认知上的不足,解决问题的方法局限,同时又能获得新资讯,借鉴好的方法和思维模型。
所以,当你工作遇到困难、生活感到迷茫时,何以解忧?唯有读书。
越是学习,越是读书,人就越是可以有另一种角度和思维方式来看待问题,而不再囿于旧有的经验。
因为书中有千姿百态的人生故事,有其他国家的文化历史,有大师的智慧精髓,而且日光之下并无新事,不同时代不同国家,很多事情总是惊人的相似,如车轮一样的循环往复。
书读得越多,弯路自然走得越少。
纪录片结尾,记者问:难道你从没有想过,太难了,真的太难了,放弃算了?
比尔重复地念叨了几遍:太难了。
但下一秒又转手抛来一碗鸡汤:“有时候你的确不得不说‘我们放弃吧’,有时候你不得不说‘我需要更加努力’。”
 
像比尔·盖茨这样厉害的人仍在不断努力,在问题面前不断发问,从牛人和书籍里寻找更优解,将这些吸收到的东西思考内化成自己的答案。
这是牛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维,也是我们普通人值得终生学习的。


延伸阅读:《成为沃伦·巴菲特》我们为什么要读书和终生学习?
上一篇:95后快递小哥拿到100万房补,凭什么?!

近日好文:



为了方便读者相互交流

请添加Ella微信进

GPA+读者群 


记得备注“读者群



本文作者巫巫欣。集宅和闹于一身的95后女生,在阅读和写作里寻找自己的第三空间,豆瓣号同名,欢迎交流。本文由MBA智库(mbalib)原创首发,转载请联系我们。MBA智库——管理者专业学习成长平台,兼具热点与干货,顶尖管理知识、进阶职场指南。APP、头条号、微博@MBA智库。GPA+经授权转载。


GPA+交流微信ellagpa,欢迎来撩。合作事宜请联系wx@careerdream.org。@GPA+ 保留所有权利

文中图片来自《走进比尔》相关剧照截图,为非商业用途使用,如因版权等有疑问,请联系GPA+立即删除。




后台输入关键词查看更多好文章

懒癌晚期丨自律丨金融职场丨Office丨读书

毕业演讲丨求职秘籍丨留学丨时尚丨旅行



你也“在看”吗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