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征文通知 | “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专题征文通知

JEIT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2-07-02


“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

专题征文通知

脑机接口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是一项令人兴奋的跨学科技术,融合了神经科学、信息科学、计算科学以及机器人技术。当大脑接收到来自外部世界的刺激时,各类监测设备的发展帮助科学家们获取神经活动的状态,并进一步将其编码为具有高空间和时间分辨率的神经活动。感知、行动和学习的计算模型增强了我们对信息如何在不同的大脑区域、不同的尺度传递以及如何在行为层面产生决策的理解。脑机接口的研究,不仅对信号采集设备的研发以及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也启发着研究者们去进一步探索脑机接口领域的新应用。近年来随着在医学领域的深入,脑机接口已经在诸如临床和康复领域崭露头角,例如脑控假肢、运动监测、各类精神疾病的检测等。

为进一步探索和推动脑机接口相关的研究,《电子与信息学报》将组织出版“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专题。我们诚邀国内外脑机接口领域的专家学者投稿,宣传专家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


宋爱国专题主编宋爱国,东南大学首席教授、博导,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中国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入选国家“万人计划”和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仪器科学与技术学科评议组成员、教育部仪器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防科工委绕月探测工程科学应用专家委员会委员、总装备部载人登月重大专项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技术预研专家组专家、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应用新技术专家组专家、国家特种机器人标准委员会委员等。2004年5月至2019年12月为东南大学仪器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现为东南大学电仪控制学部主任、空间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生物电子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江苏省远程测控技术重点实验室主任、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研究所所长。面向空间探测、核电安全、康复医疗、助老助残等领域的需求,长期从事机器人传感与控制技术、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技术等研究。作为项目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研发项目1项、国家863高技术项目10项、国家973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2项与面上项目6项、载人航天预研项目6项等重要课题50余项。发表论300余篇,其中SCI论文200余篇,被SCI他引2500余次;获发明专利授权100余项,编写特种机器人国家标准5项。


林进灯专题副主编林进灯,1992年获得美国普渡大学电机工程学博士学位。目前是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信息技术学院的特聘教授,以及人工智能中心的联合主任。林博士因对生物学启发的信息系统的贡献而于2005年被评为IEEE Fellow,并于2012年被评为国际模糊系统协会(IFSA)院士。林博士于2017年获得IEEE Fuzzy Systems Pioneer奖。从2011年到2016年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Fuzzy Systems主编。他还曾于2005-2008年在IEEE电路与系统(CAS)协会,IEEE系统-人-控制论(SMC)协会担任董事会成员(2003-2005年),IEEE计算情报学会(2008-2010年)和IEEE台北分会(2009-2010年)主席。林博士曾于2003年至2005年担任IEEE CAS学会杰出讲师,并于2015-2017年担任IEEE CIS学会杰出讲师。他于2018-2019年担任IEEE CIS杰出讲师计划委员会主席。他曾在2006-2008年担任IEEE Transactions on Circuits and Systems-II的主编,担任2005年IEEE国际系统-人-控制论会议程序委员会主席,以及2011年IEEE国际模糊系统会议主席。林博士是神经模糊系统(Prentice-Hall)的合著者,以及具有结构和参数学习的神经模糊控制系统(World Scientific)的作者。他在神经网络、模糊系统、脑计算机接口、多媒体信息处理和认知神经工程领域共发表超过330篇期刊论文(总被引23134次,H因子68,i10因子294),其中包括约130篇IEEE期刊论文。


李晨专题副主编李晨,于2006年获得西北工业大学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硕士学位,2014年获得诺丁汉大学(University of Nottingham)人因与人体工程学硕士学位。她目前是中国航空无线电电子研究所航空电子综合技术国防重点实验室资深研究员,某国防科技创新特区人机混合智能科学技术主题专家,中国图象图形学学会视觉感知智能系统专委会委员。主要从事座舱显示与控制系统设计、飞行员认知分析与人机工效评估、智能人机交互技术研究等工作,先后参与十余型飞机座舱显控系统及无人机地面控制站的人机工效设计与系统研制,并在十一五至十三五期间作为项目负责人和核心成员,主持、参与十余项装备预研及技术创新课题的论证与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发表论文及获得专利、软件著作权十余项,编写国家军用标准2项,获得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个人三等功2次、科学技术奖集体一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1次。


印二威专题副主编

印二威,男,1985年生,国防科技创新研究院、副研究员。从事脑机接口、增强现实等人机交互技术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核心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10余项。 出版学术专著1部(排名第一),译著1部(排名第三),在专业领域发表论文48篇,其中在IJNS, JNE, IEEE Transactions等国际权威SCI杂志发表论文36篇(JCR 1区16篇),论文SCI引用累计达800余次(GS引用1300余次),2篇论文被分别被SCI顶级期刊评为年度亮点论文(Highlight paper)和最高被引用论文(Most cited article),2篇论文进入ESI前1%被高引论文,1篇论文进入ESI前10%被高引论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和国防专利共54余项,获得中国专利优秀奖1项;分别获评国防科技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校共5篇)和中国自动化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全国共10篇),科技委首届创新杯技术创新组第四名。担任中国电子学会智能人机交互专家委员会青年副主任,兼任副秘书长,担任中国认知科学学会认知建模专委会副秘书长。获得2019年度和2020年度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一等奖各一项,并参与主办2020年度世界机器人大赛-BCI脑控机器人大赛,承担天津分赛区技能赛组织工作,获特殊贡献奖。担任《Frontiers in Neurorobotics》专题客座主编,JNE, IEEE TBME等23个国际SCI期刊审稿人;担任军事科学院、北京大学、天津大学、上海大学等院校研究生导师。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


熊鹏文专题副主编熊鹏文,博士,南昌大学副教授/硕导,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人传感与控制、人机交互技术等。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以及其他省部级课题5项。在《IEEE Transactions on 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ASME Transactions on Mechatronics》、《IEEE/CAA Journal of Automatica Sinica》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3项。


吴奇专题副主编吴奇,博士,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博导,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类。主要从事空天生理认知工效学研究。瞄准下一代飞机座舱人机交互机理难点与工程实现技术,进行重大需求基础性研究。近五年以第一作者在IEEE Transactions on Cybernetics、IEEE Transactions onSystems, Man, and Cybernetics: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Industrial Electronics、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erospace and Electronic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on Science and Engineer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Transactions on Cognitive and Developmental Systems、Aerospa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自动化学报等国内外TOP杂志上发表SCI/EI期刊论文30余篇。获IEEE优秀论文奖和中国商飞国际科技周优秀论文奖。脑控机械臂获军委源创怀优胜奖。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5项中央军委预研基金等。 

征文范围


脑机接口的理论、技术以及应用方向非常广泛,主题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向:

  • 脑机接口范式及脑信号识别技术;

  • 背景任务下的脑认知原理及探测;

  • 脑信号测量手段包括经颅电刺激、近红外光谱等;

  • 脑机驱动的人机交互新技术;

  • 仿脑计算与建模;

  • 脑机接口的康复及军事应用。



投稿要求


稿件类型要求: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http://jeit.ie.ac.cn/)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专题。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模板。

截稿时间:2021年09月30日。

稿件拟录用时间:2021年10月31日。(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2年3月。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

内容仅供学习交流

版权属于原作者

欢迎大家关注转发!

END


编辑:刘艳玲

校对:马秀强、余蓉

审核:陈倩

温馨提示

如果您关注的公众号较多,不能及时看到本刊的推送,建议您给本刊公众号加星标或置顶。【点击文章标题下方的蓝色字体“电子与信息学报”进入本刊公众号,点击右上角“...”选择设为星标,置顶公众号】


往期推荐

佳文选读丨基于混沌集的图像加密算法

倒计时10天丨第一届电子与信息科学前沿论坛报名即将截止

推荐综述丨面向探地雷达 B-scan图像的目标检测算法综述

前沿专题丨忆阻器专题

佳文选读 | 生物计算机专题

征文通知 | 信息物理系统前沿技术专辑征文通知(第二轮)

推荐综述 | 零样本图像识别

推荐综述|基于忆阻器的混沌、存储器及神经网络电路研究进展

爆款综述丨相关熵与循环相关熵信号处理研究进展

佳文选读|基于多通道调频连续波毫米波雷达的微动手势识别



声明

欢迎评论、转载和分享本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电子与信息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号外

为促进学术交流,拉进编辑团队和作者,读者,专家之间的距离,电子与信息学报2021年正式开通4个微信学术讨论群啦,欢迎大同行小同行们扫码入群转发推荐扫码可选择通信与信号信息处理、网络与信息安全、自动化与模式识别、电路与系统技术等4个专业方向入口:

由于微信群既定机制,200人以后无法直接扫码,只能通过邀请入群。如此,请与您的好友互邀,更欢迎您通过加小编微信入群。进群请更改真实姓名+单位,欢迎把我们推荐给您的同行朋友们,大家一起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