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JEIT 电子与信息学报 2022-07-02
电子与信息学报
星期四2021-06-17NO.123

JEIT“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电子与信息学报》编辑部

数字图像作为记录人类视觉信息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计算机视觉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促使数字图像被广泛应用于日常民用和军事领域。但数字图像易受到传感器、拍摄场景以及成像环境等影响,在恶劣环境下(如雾、沙尘、雨、雪、水下、低光照等)拍摄的图像常存在低对比度、清晰度差和严重色偏等现象。质量退化的图像不能清晰、准确的记录和表达场景中的信息,直接影响人类视觉感受,更进一步影响后续计算机视觉任务处理效果,严重限制了各类图像的应用价值。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恶劣环境下图像处理问题包括图像增强与复原和相关场景下的高层视觉任务在图像处理和计算机视觉领域的研究得到高度关注,逐渐成为近年的研究热点。

计算机视觉算法具有较强的特征表示能力,可以有效的增强各类恶劣环境拍摄的视觉数据的质量。设计创新的恶劣环境下图像处理技术能够提升从场景中获取有用信息的能力。为了展示国内在恶劣环境图像处理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2021年,电子与信息学报拟推出“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技术”专题,现发布专题征文通知。

2021.06—2022.05

图片来源于网络授权素材

专题主编

林   毅 副研究员(四川大学)

潘金山 教授(南京理工大学)

张维石 教授(大连海事大学)

任文琦 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

李重仪 博士后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

庄培显 博士后研究员(清华大学)


征文范围


征文范围包括(但不局限于):

  • 恶劣环境下低质图像增强与复原方法

  • 恶劣环境下高层视觉方法

  • 恶劣环境下图像质量评价方法

  • 恶劣环境下图像数据集

  • 恶劣环境下图像处理综述

投稿要求

稿件类型要求:论文为中文稿件,篇幅不作严格限制。

投稿方式:登录《电子与信息学报》网站注册投稿。投稿时请在作者留言一栏中注明恶劣环境下的图像处理技术专题。

稿件格式:参照《电子与信息学报》论文模板。

截稿时间:2021年12月31日。

稿件拟录用时间:2022年1月31日(录用后网络版即可在线出版)。

纸刊拟出版时间:2022年5月。


网站:http://jeit.ie.ac.cn/

模板:http://jeit.ie.ac.cn/news/zuozhefuwuzhongxin/00d07e7b-add3-41a1-89f3-5403ead75a10.htm





专题主编介绍 

林毅副研究员(四川大学)

工学博士,四川大学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IEEE会员、中国航空学会会员、《电子与信息学报》青年编委、Aerospace期刊(SCI)客座编辑。2017-2018年期间,受国家留学基金委(CSC)资助赴University of Wisconsin-Madison进行交流访问。从事深度学习、音频处理和计算机视觉相关研究。近年来,作为负责人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重点)等;作为主要研究人员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在本领域内国际主要期刊和会议IEEE TNNLS、TITS、THMS、AAP等发表SCI论文30余篇。

潘金山教授(南京理工大学)

南京理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2017年毕业于大连理工大学计算数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2014-2016年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加州大学Merced分校访问研究。主要从事图像/视频复原与增强等相关底层视觉问题的研究。在计算机视觉和人工智能领域的顶级国际期刊(IEEE TPAMI、IJCV等)和国际学术会议(CVPR、ICCV、ECCV等)上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CCF推荐A类论文40余篇。根据Microsoft Academic统计的近5年最具影响力的全球学者排位,位列图像去模糊领域第2位。研究工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获得了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以及辽宁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

张维石教授(大连海事大学)

博士,大连海事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教授(二级)、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软件理论与软件工程、计算机视觉、智能交通等。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辽宁省科技攻关重点项目、辽宁省交通厅重点项目、中国石油、河北高速、秦皇岛港等一批国家、省部、市计划和企业委托项目,发表150余篇学术论文。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二等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国家交通运输部“新世纪十百千人才工程”第一层次人才,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才,大连市劳动模范,大连市优秀专家。担任中国计算机学会学术工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系统软件专委、辽宁省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大连市计算机学会副理事长、国际学术期刊IJCIR编委等。

任文琦副研究员(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副研究员。天津大学与加州大学Merced分校联合培养博士。先后在微软亚洲研究院、腾讯人工智能实验室、滴滴人工智能实验室访问研究。主要研究方向包括图像视频处理与增强等相关问题。在本领域内国际主要期刊和会议IEEE TPAMI/TIP/TIFS、IJCV,CVPR/ICCV/NeurIPS/ECCV等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曾获中国计算机学会优秀博士论文奖、CCF-腾讯犀牛鸟基金卓越奖、及中办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第四)等。并入选了微软亚洲研究院“铸星计划”、北京市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北京市“科技新星”等。

李重仪研究员(南洋理工大学)

博士,南洋理工大学博士后研究员。从事机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方面的研究。在国际著名期刊和重要会议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其实包括TPAMITIPCVPR、ECCV、NeurIPS等,其中4篇论文被选为ESI高被引论文。授权发明专利3项。担任Springer Journal of Signal, Image and Video Processing编委及多个国际期刊的客座编委。

庄培显博士后(清华大学)

清华大学博士后,脑与认知科学研究院科研学术成员,目前从事图像处理和脑科学显微成像等研究工作;2017年福建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2016年博士毕业于厦门大学,并在高维数据处理分析课题组从事稀疏表示、非参贝叶斯建模和深度学习等研究工作;2017年2月到2020年8月任职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讲师、专业硕士生导师,现代信号处理团队的学术骨干,致力于先验知识建模和深度网络构建等研究。已发表30多篇学术论文,包括2篇JCR 1区、4篇JCR 2区、1篇论文谷歌学术引用155次、1篇Popular Article排名第三。近年主持与完成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作为主要骨干参与5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美 编:余 蓉

校 对:马秀强、刘艳玲

审 核:陈 倩

声 明

本文系《电子与信息学报》独家稿件,内容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属于原作者。

欢迎评论、转载和分享本公众号原创内容,转载请与本号联系授权,标注原作者和信息来源《电子与信息学报》。

本号发布信息旨在传播交流。如涉及文字、图片、版权等问题,请在20日内与本号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电子与信息学报》拥有最终解释权。







JEIT学术论坛微信群

为促进学术交流,拉进编辑团队和作者、读者、专家之间的距离,电子与信息学报2021年开通4个微信学术讨论群:

电路与系统

技术

通信与信号

信息处理


自动化与模

式识别

网络与信息

安全

订阅号输入关键词“微信群”,可加编辑部微信邀请入群,选择您的意向群,进群后请更改“真实姓名+单位”。




往期回顾

持续招新 | Hey,这里是JEIT融媒体工作室

“面向6G服务的智能超表面通信”专题征文通知

“面向6G的无人机通信”专题征文通知

“脑机接口与人机交互”专题征文通知

“超宽带雷达及其应用技术”专题征文通知

“智能制造算法与系统”专题征文通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