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爆,旱爆,河南人快扛不住了
作者 | 南风窗记者 祝越
实习生 | 陈宇龙 张渝
编辑 | 向由
2024年6月14日中午,刘河所在的河南省驻马店市某村庄的农田里,还没有等来一场雨。
一个多月以来,刘河只经历了一次阵雨。阵雨下了大约半小时,“也不算有效降雨,没把地下透”。作为农村社会学博士,刘河在该村庄调研,当地的小农户郑树告诉他,最近三个月都没有见到有效降雨,“这10年都没有遇到过这么长时间不下雨的”。
全省范围内,降雨量也大幅减少。6月12日,河南省应急管理厅防讯抗旱处处长杨文涛在央视《新闻1+1》回应河南目前的旱情程度时表示:“5月份以来,我们省的降雨量比多年平均值偏少70%以上,半数以上的气象监测站点目前达到了中旱以上的等级,重度干旱、特旱的范围不断地扩大,到6月12日,全省因旱不能播种面积达到了323万亩。”
6月12日,河南省气候中心发布的气象干旱监测显示,河南省内16个地市72个国家级气象站监测气象干旱达到重旱等级以上,并已持续10天。预计6月12日至6月20日,上述区域及周边的干旱天气和干旱范围将进一步发展。气象干旱共五个标准等级,其中,重旱、特旱是最为严重的两个。
2024年6月13日,河南省气象局网站发布的预警信号,其中橙色标记为“干旱”,红色为“高温”
同时到来的是高温。6月11日,郑树告诉南风窗,印象中过去这一时期的温度不会超过37℃,而最近几天的最高温则达到了40℃。市民盼盼所在的漯河市郾城区平均温度更高,在38℃左右,最高地面温度则有41℃。
2024年的高温有一定极端性。据中国天气网消息,6月10日至6月14日,北方的最强高温进入鼎盛时段。这轮高温过程影响范围广、强度强。气象分析师在央视采访中表示,从常年来看,6月至7月是华北、黄淮等地最容易出现高温的时间段,这次过程并不算罕见,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高温具有一定极端性,局地还存在破纪录的可能。
据河南日报6月14日报道,针对近期高温干旱,河南省气象部门严密监视天气气候形势,积极做好人工增雨作业各项准备工作,将会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全力开展飞机和地面人工增雨作业。6月13日,根据旱情发展,河南省财政下达3000万元抗旱资金,用于抗旱播种保苗工作。同时,河南多处大中型灌区自6月份以来已开闸引水,河南省水利厅农村水利水电处处长霍继伟6月13日向河南日报介绍,目前累计引水6.98亿立方米,累计灌溉面积551.89万亩次。
6月14日中午,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最新天气预报显示,19到20日,该省多云到阴天,东部、东南部有中到大雨,局部暴雨,其他县市有分散性阵雨。
6月14日中午,河南省气象服务中心发布的天气预报显示6月14日08时至6月15日08时河南多地有降水
抢井
旱情之下,新一季的农作物正要播种。驻马店市一村民夏玲介绍,当地一年种两季,秋天种小麦,来年5月收成,接着会种玉米,以及少量的花生、大豆,再到秋季收成,周而复始。刘河告诉南风窗,当地农民大约在5月25日收割此前种下的小麦,此后5月27日左右就会开始夏播,播种秋季作物玉米、花生等等。
“按照往年的情况,这时候(6月12日前后)村里的大户小户都已经种完地了,今年到现在(村里)都还有一半以上的地没有播种。”刘河说。
据媒体从河南农业农村厅获得的消息,截至6月13日,全省夏播面积7915.2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7.9%。粮食作物已播6059.5万亩,占预计面积的89%,其中玉米5135万亩、水稻499万亩、大豆276万亩;花生已播1197万亩;瓜菜已播509万亩。
播种期正是农作物需要用水的时候。刘河与当地小农户郑树一同向南风窗解释,如果播种前后没有雨,土壤湿度不够,可能影响种子出苗。
有的农户为了等雨拖延播种时间,更多小农户选择用人力把地“浇透”。6月12日,刘河看到,当地一户人家里有五六亩地,只有两个七十来岁的老人。为了播种,他们从村里的机井接了一根水管到田地里,把土地来回浇了三遍。为了浇地,他们三天三夜都住在田里没回家。
“两亩多地要浇十五六个小时才能浇透,”刘河说,“每隔三四个小时(水管)就得挪个地方”。因此,农户得一直守在田地里浇水。
刘河告诉南风窗记者,当地小农户多用这样的水管灌溉农田 / 受访者供图
浇透的土地呈棕褐色。在刘河拍下的视频里,一个老人戴着白色草帽蹲在田边,手里仍拿着水管给田边喷水,水管喷出的水流覆盖面积不大,最远距他有一两米。在老人身后,水管沿着棕褐色的农田边缘延伸出去,看不到尽头。
2024年6月12日,烈日下,农户在田边浇地 / 受访者供图
夏玲一家用了七天七夜,浇完了家里十几亩地。她家买了一个抽水机,搭配喷水管,一两个小时挪一下地方,就这样全家坚持了一周。“晚上还好,晒不到,就是蚊子比较多,白天只能去有树的地方躲一下,有的(人)打个大伞。”
村里机井数量不多。刘河所在的村子大概40口井,需要浇灌的田地有2900亩。他还打听到隔壁村3000亩地,有60口井。一口井同时只能供一两户人用,而浇两亩地就要花十五六个小时,三亩地大概需要二十四个小时,农户都需要排队用井。
夏玲的村里,全村人“都在排队抢井浇水”。平顶山市鲁山县磙子营乡一村民张晴也提到村里机井不够用:“我爸在地里等了一晚上,等其他农民浇完地,第二天中午才到我家。”另一村村民林雪也发现,村里的井“一直空闲不了,一直有人用”,她告诉南风窗:“浇地都要靠抢,我妈(凌晨)三点起床去占井。”
为了能排上水井,漯河市郾城区村民盼盼看到不少人“都睡在地里”。盼盼发来的照片里,田地干得裂开了缝。
盼盼家的田地裂开了缝 / 受访者供图
水源在逐渐减少。6月12日接受南风窗采访时,夏玲村里的几口水井已经快没水了。她现在每天望着干涸的田地发愁,如果还不下雨,可能又要开始浇第二轮水,但夏玲说:“第二轮的时候都不知道水井还有没有水。”
一位商丘市民权县褚庙乡的村民介绍,6月12日,村里的河水都被抽干了。他回忆,当地之前也旱过,但没这次严重。“以前是玉米种下去能发芽,只是浇下水会长得更好,今年是不浇水没法种。”
损失
忙碌的农户们担心延误农时。来自郑州市新郑市的村民王丽,她家在5月15日就完成收割了,可因为天气干旱无法播种。“玉米的成长周期在120天~150天,再推迟播种会使生长期变短,产量降低。”因此,王丽告诉南风窗,现在有水利条件的都开始浇水播种了。
农户郑树也告诉南风窗,播种时间不能一直往后拖,“过了夏至就不行了”。他们需要赶在这几天把地浇上,否则就会耽误作物后期的生长。
种子播下后也要抓紧时间浇水。盼盼家里种下了玉米,这段时间正是玉米苗生长的黄金时期,“俺这边都开始浇第二遍了,得赶紧要浇,不然玉米苗出不来,再不下雨还要浇”。
夏玲已经有预期,“估计今年的玉米收成不会有多好”。6月12日,她所在的村子已经播种完了,但由于缺水,她觉得目前玉米“肯定不出苗”。
农田里的玉米出苗的样子 / 受访者供图
相比往年,夏玲估计玉米的收入会损失几千块钱。
农田里,种地的小农户大多是老人。夏玲看到,村子里种地的大多是“父母那辈人”,她是全职妈妈,平时也为务农的家中老人搭把手。林雪所在的村子,种地的也主要是60岁左右的老人,高温下浇地是重体力劳动,“这天气对种地的农民来说是太难了”。
“累不说,收入也低。”夏玲这样的“90后”都不愿意种地了。她盘算:“一年除去种子化肥还有种地收割、买打农药的钱,也就能挣个一季的钱,种地一年收入一万左右,孩子一个小感冒进医院就要(花)小一千。”今年因为干旱,她家买了一个抽水机,“又搭上两三千”。
作为最主要作物的玉米和麦子,这几年价钱都不高。夏玲告诉南风窗,前年雨水太多,导致去年收成时,很多麦子都出芽了,生芽的麦子每斤只能买5、6角钱。
少雨的情况从4月就已经出现。据河南省气象台消息,4月下旬以来,河南省温高雨少,湿度小,截至6月7日,全省68%的站点出现气象干旱。
此前的少雨影响了小麦麦粒的饱满程度。刘河告诉南风窗,小麦处于灌浆期时,如果下了雨,麦粒能够长得更饱满,今年灌浆期比较干旱,小麦颗粒也比较瘪。“那时候不能人工浇水,要不然小麦会倒伏,只能靠下雨。”
好在今年小麦产量不错。刘河所在的村子平均亩产能达到一千二三斤。夏玲家收了一万斤左右小麦,品质也好,“但价钱也不高”,他们卖出了每斤1.2元的价格。
2024年6月,河南的农田 / 受访者供图
干旱影响的不只是种子,还有普通人的生活。6月12日,张晴告诉南风窗,近一周内,她家的自来水供应也出了状况。“上个星期是固定(时间)停水,这几天是不固定(时间)停水。”张晴说,上周每天的中午十二点到下午六点左右,家里会断水,但晚上“来水了也是筷子那么粗的一股小水流”。为了应对停水,她只好在每天上午接好水放着,用于做晚饭和其他用途。
这周情况有所好转。6月12日下午两点多,张晴发现家里又停水了,但三点又有水了。张晴听说,断水是因为村里的大水井坏了正在修,而其他水井因为连日的高温都快干了。比如张晴家院子里的井,即使抽出水来也“都带好多泥”。
“都在等一场雨呢,”张晴说,“如果下一场大雨,(农民)就不需要在地里待一晚上了。”
季风偏弱,高压停留
持续的高温干旱,是季风与高压系统共同影响的结果。6月13日,中国气象局干旱气候变化与减灾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张强告诉南风窗,河南的地理位置特殊,它处在东亚季风影响范围的边缘地带,又因为地处我国中部,能够同时受到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暖性高压的影响。
东亚季风输送了我国大部分降水需要的水汽,而处在季风边缘的河南受东亚季风影响更为明显,也比较脆弱。“季风弱一点,影响不到河南,降水马上就减少了。历史上,河南也是干旱多发的一个区域。”张强说:“今年到目前来看,正好是属于东亚季风偏弱的时候。”
西太平洋副高压与西风带暖性高压的停留,也形成了高温干旱。张强介绍,暖高压控制就意味着天空中少云,且气流下沉,一方面缺少水汽,也没有上升气流形成降水。而下沉气流控制下,天气晴朗,太阳辐射强,地面被加热,也会形成高温。
“高温形成以后,还会对干旱形成正反馈。”张强解释,降水越少,地面温度越高,水分蒸发加大后,地面更加干旱,温度更容易升高。“只有在高压控制退去以后,正反馈才会结束。”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气候与应用前沿研究院院长罗京佳也提到,2024年春天以来华北、内蒙一带降水较往年更少,温度也比一些南方城市温度更高。罗京佳认为,春天“华南多雨”“华北少雨”的情况,可能是因为目前热带太平洋的“厄尔尼诺”发生,此时热带东部太平洋海温更高,使得华南降水多于华北。
两个高压系统的叠加,属于大气环流的异常。张强告诉南风窗,东亚季风的强弱本就存在波动,今年的东亚季风不算特别弱。但在此基础上又叠加了两个高压系统的影响,今年较为异常的表现在于,高压系统比较强,且稳定,维持时间比较长。
2024年6月13日,河南省气象局网站发布的预警信号中,多地标记“干旱”与“高温”
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异常的极端天气有“常态化”的趋势。罗京佳介绍,有研究表明,极端天气如暴雨、高温干旱有增多的趋势。张强则告诉南风窗,由于气候变暖,大气的持水能力不断增强,即大气里能够储藏更多的水,较为极端的旱涝天气因此增多。
张强用“水盆理论”来比喻:“像天上有个水盆,这个水盆变大了,装水的时候老装不满,不容易降下来,这就是干旱。等到装满以后一倒下来,就是暴雨。”
气候变暖也会造成大气环流的阻塞模式更为频繁。这意味着,大气环流里的高低压系统变得更容易长时间停留,“高压停在这不动就容易干旱,低压停在这不动就容易涝”。张强解释说。
干旱之后,也存在旱涝急转的可能。地球大气“相当于一个水泵”,一年里能抽多少水,基本上是固定的。随着气候变暖,抽水的总容量还在增加。因此,如果长时间干旱没有降雨,“水还在天上,迟早会下来”。张强强调说,目前除了抗旱,也要预防随后可能出现的洪涝灾害。
旱情持续,南风窗记者关注到,不少网友关心河南为何没有进行人工降雨措施。
张强告诉南风窗,人工降雨不是“凭空造雨”。“(这个术语)准确地来说叫做人工影响天气。降水过程只能影响,不能凭空制造。,也就是说大气里有一定水汽,但没有人工干预降不下来,这时我们可以干预促进它的降水。”
据大象新闻6月14日报道,6月13日至14日,河南许昌、鹤壁、郑州、信阳、南阳等多地已发布人工增雨公告。
农民还要靠天吃饭吗?
高温影响下,农户需要不断给刚刚播种的田地浇水。据澎湃新闻6月14日报道,村民告诉记者,麦茬玉米种下去不到20天,已经浇了两遍水,“不浇水,那小苗都旱迷糊了”。若高温持续,扛不了5到10天,就得第三次浇水。
6月14日,村民王丽也在接受南风窗采访时提到,天气炎热干旱,以目前四十度的高温天气,四到五天就需要再次浇水,“种植成本增加”。王丽有些无奈地表示,往年的轻度干旱通过浇水还能够解决,但是像今年的干旱程度并不多见。
6月13日,河南省农科院粮作所玉米栽培室主任乔江方告诉媒体记者,目前豫中、豫南地区的秋作物播种进度很好,豫北部分地区尚未进入秋粮播种。而豫中、豫南地区较早播种的秋粮已显旱象,需要浇灌第二遍水,“部分玉米叶期已到三片叶,高温天气下要动用一切浇灌设施,应灌尽灌”。
高温将加快土壤失墒(墒情指作物耕层土壤中含水量多寡的情况)。6月11日,农业农村部和中国气象局联合发布农业高温干旱风险预警,预计6月11-14日,华北、黄淮有持续性高温天气,部分地区最高气温可达39~42℃,预警信息提到,河南大部分地区的玉米、大豆播种进度以及出苗生长遭受高温干旱灾害的风险较高(黄色预警),易导致缺苗断垄。建议农民积极造墒播种或播后浇灌“蒙头水”,已出苗地块及时查苗,适时浇水降温保苗,确保夏种顺利进行。
多次浇灌是为了补足高温下土壤蒸腾的水分。“高温影响下,土壤里水分蒸腾的速度很快,(作物)一旦出苗了,水分的补给没有跟上它蒸腾的速度,苗子就会灼伤,相当于直接让它晒枯掉了。”6月13日晚,华北水利水电大学水利学院教授雷宏军告诉南风窗,“苗如果灼伤了,农户后续可能需要重新补苗,重新点种。”
对于个体小农户而言,灌溉的人力成本较大。“地表耗水太强,有些人家灌了(地)之后,隔两天就裂了。”雷宏军观察到,这种干旱的情况在往年不是很常见。
但相较而言,用水管浇灌是性价比更高的选择。雷宏军介绍,“小白龙”(即复合型PE输水袋灌溉)不需要埋设基础管道之类的设施,因此投入很少,“我灌到哪儿,我就把管子拉到哪儿”。
农民们拉着管子在地里浇灌 / 受访者供图
埋设滴灌、喷灌管道则需要花费一定的维护费用。以玉米地为例,一亩地大致产出1200斤,一斤玉米目前售价1.8元左右,一亩地大约收入2000元。如果还要花费管道的铺设和维护费用,产品的附加值是比较低的。雷宏军告诉南风窗,大多数小农户不会采用这种方式灌溉,主要原因就是地块面积小,经济效益低。
“如果是成片经营,比如西北的大片流转用地,管理者更愿意用这样的技术。”雷宏军说。
近年来,全国各地开展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有助于解决灌溉管道设施的问题。雷宏军介绍,按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标准,灌溉管道会铺设到田间,不仅有主管,还有很多分干管,浇灌会更加方便。同时,农田里机井分布的密度也会有所提高,根据各地地下水水位的不同情况,一口井大约覆盖20亩地的范围,其水量供应能够满足农田用水的需求。
建设完成后,也需要对其进行定期维护。“有建无维护,它的效率也会比较低下。”雷宏军说。而据刘河在河南省的调研了解,当地很多村落还未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因此干旱时灌溉效率不高。
旱情影响下,小农户夏玲告诉南风窗:“农民都是靠天吃饭的,天气好农作物就生长得好,收成也会不错。”如今农业技术的发展情况下,农民仍然需要“靠天吃饭”吗?
灌溉条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农户摆脱“靠天吃饭”。雷宏军告诉南风窗:“但是你也扛不住这种长时间、大范围的干旱。”灌溉设施设备的作用在于提升灌溉效率,但最终仍然要依靠水源补给。
粮食主产区则不需要“靠天吃饭”。雷宏军提到,我国的核心粮食主产区是由中型、大型灌区来保障的。有的灌区依靠上游的水库满足,有的“引黄灌区”则从黄河里调水,这些地区水源条件充沛。
“即使是在防汛期水库降到低水位,由于库容量大,在干旱时期也能支撑30至45天。”雷宏军说。
干旱预测、监测方面的技术则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干旱天气。张强告诉南风窗,目前正在发展先进的数值模式预测干旱的技术,能够越来越准确地预测干旱的发展趋势。不过,对于干旱的精细预测,目前在国际上还是难题。相较而言,干旱的监测技术相对更为准确和精细,能够通过卫星等先进技术,及时地获取相关信息,“可以做到精细到县的干旱监测”。
“人类对天气气候规律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虽然研究者们已经取得了很大进展,但目前还并没有把天气气候的规律彻底摸透。”张强说,“天上的事情很复杂。”而在当下,气候变暖造成的极端天气变化,也为我们认识天气气候带来了新的挑战,“超出以往认识规律、打破常规的一些现象在不断出现”。
(除受访专家外,其余受访者皆为化名)
值班主编 | 赵靖含
排版 | 起起
2024年南风窗杂志全年订阅
点击图片即可直接订阅(广告)
更多资讯
南风窗原创城市文旅栏目
《城市出圈》
城市观察计划 | 开启文化探索之旅
南风窗新媒体 出品
未经授权 禁止转载
欢迎分享至 朋友圈
投稿、投简历:newmedia@nfcmag.com
广告、商务合作:
记得星标!点点在看让理性的声音传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