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他巨婴,她巨累,几亿人却在磕他俩的糖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志愿云官方公众号

作者:紫宸

来源: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ID:lixiaoyilhyxqdnz


前言(与正文无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志愿云建立读者群啦!群内福利多多,欢迎大家长按文末二维加入群聊,我们一起阅读、思考、成长~


关于杨绛和钱钟书的爱情故事,大家想知道吗?

我们从她的多部散文集、回忆录里,整理了关于她的人生片段,有人生起伏,也有家常小事。

让我们像拼图一样,更了解这位“最才的女”。


1.

杨绛本名杨季康,小名阿季,1911年7月17日出生在北京。


杨绛1岁时


2.

父亲杨荫杭,字补塘,是维新派,早年留学日本,后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获法学硕士,成为江浙闻名的大律师。


3.

杨绛兄弟姐妹8个,她排行老四。父亲尤其宠爱这个女儿,她个头矮,爱猫的父亲就说:“猫以矮脚短身者为良。”


1927年,杨荫杭一家,后排左二是杨绛


4.

童年的快乐结束得很突然。1919年父亲被迫离京回无锡,那时杨绛正读三年级。


5.

一家人在无锡沙巷租房住,杨绛就读的是一座“大王庙”改成的小学,教职员只有校长和一位姓孙的光头老师。


6.

“孙光头”喜欢打学生的脑袋,但没有打过杨绛姐弟,因为她们是“做官人家”的子女,而且很乖。


论语中的“子曰”,“孙光头”对学生翻译为“儿子说”。


7.

八岁半的时候,父亲生病,杨绛也不想再读大王庙小学,就跟着大姐去上海上学,临走时眼泪簌簌的掉。


8.

上海的启明女校管理严格,但她见到了广阔的天地。她曾和一个广东女孩玩耍,两人把甲虫的翅膀、脚都挦掉,摘去脑袋,露出虾米般的肉,还带些油,像咸鸭蛋黄里的油,两人分吃了这只甲虫,感觉“味道比虾米鲜嫩”。


启明女校

9.

1928年,杨绛17岁,一心一意要报考清华大学外文系,可惜清华那年不在上海招生,杨绛只得转投苏州东吴大学。


东吴大学女子篮球队,杨绛为前排左一


10.

杨绛念念不忘清华。1932年初,东吴大学因学潮停课,21岁的她与朋友4人一起北上,大家都考上了燕京大学,杨绛却变卦,坚持去清华当借读生。


母亲后来打趣说:“阿季的脚下拴着月下老人的红丝呢,所以心心念念只想考清华。”


杨绛在清华读书期间


11.

当年春天,杨绛去看望老朋友孙令衔,恰巧孙要去清华看望表兄,这位表兄不是别人,正是钱钟书。


12.

两人在古月堂初见,杨绛第一印象里的钱钟书,身着青布大褂,脚踏毛底布鞋,戴一副老式眼镜,眉宇间“蔚然而深秀”。


13.

一见钟情这件事,原来真的有。两人第一面都没说话,杨绛却直觉“偶然相逢,却好像姻缘前定”。


14.

不久,钱钟书写信给杨绛,约在工字厅见面。他第一句话就澄清:“我没有订婚。”


杨绛答:“我也没有男朋友。”因为当时学生们中间传说钱钟书已经订婚,又说费孝通是杨绛男友。


15.

两人开始写信,“越写越勤,一天一封”。“他放假就回家了,(我)难受了好多时。冷静下来,觉得不好,这是fall in love了。”


16.

杨绛喜欢踏青游玩,而钱钟书是宅男,以不爱运动著称,在清华被允许免上体育课。


钱钟书只去过香山和颐和园,与杨绛恋爱后,才“破例做春游”。


17.

1935年7月,钱钟书和杨绛在苏州庙堂巷杨府举行婚礼——当时杨荫杭已经带着全家迁居苏州。婚礼是穿西装婚纱、伴乐队演奏的西式风格。


18.

钱钟书《围城》里写曹元朗大热天结婚,“穿黑呢礼服,满头是汗, 白硬领圈给汗浸得又黄又软”,写的就是他自己。


杨绛回忆:“我们结婚的黄道吉日是一年里最热的日子。我们的结婚照上,新人、伴娘、提花篮的女孩子、提纱的男孩子,一个个都像刚被警察拿获的扒手。”


电视剧《围城》,曹元朗苏文纨大婚


19.

钱家规定,新媳妇进门,必须身穿红裙,在祖先群像前和长辈前跪拜磕头。在接受新式教育的人看来,这很不尊重人。


杨绛并不争辩,磕头跪拜,一切如仪。


钱钟书与父亲钱基博


20.

堂弟钱钟鲁说,钱家规矩多,“一套封建老规矩压在小辈头上”。像堂兄堂嫂这样自由恋爱,“给我们以后小兄弟自由恋爱开了一个好头”。


钱钟鲁赞美杨绛,“像一个帐篷,把身边的人都罩在里面,外面的风雨由她来抵挡。”


21.

1935年,钱钟书以87.95分高分,获得庚款留学奖学金。


杨绛也中断了清华学业,与丈夫一起远赴英法,她很想得开,“既然无缘公费出国,我就和钟书一同出国,借他的光,可省些生活费。”


1935年,钱钟书杨绛赴英留学的船上


22.

初到牛津,钱钟书一个人出门,下公交车时,没站稳车就开了,他脸朝下摔一大跤,“吻了牛津的地”,大半个门牙磕掉。


23.

钱钟书学问过人,生活技能却基本为零,开口永远是“我做错事了”,杨绛总是安慰他“不要紧,我可以”。


24.

两人租住在一户人家,房东发现这对年轻人性格敦厚,故意把饭菜做得量少又难吃,杨绛没有与房东发生争吵,尽量自己少吃,把大部分饭菜留给钱钟书,租期一到就快速搬走了。


25.

为了让钱钟书吃得好一点,杨绛学着做饭。第一次做红烧肉,用剪刀把肉剪成小块,放进锅里开大火使劲煮,怎么也煮不烂,又咸又苦。


26.

她于是改用文火炖肉,还买了一瓶雪利酒当料酒,居然味道不错。她的厨艺史就是“不断发明,不断实验,由原始人的烹调渐渐开化,走入文明阶段”。


在牛津期间


27.

杨绛怀孕待产,钱钟书每次都苦着脸去看她,不是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上了墨汁,就是打坏了台灯。杨绛安慰:不要紧,我会洗,我会修。


28.

钱钟书额骨生了疔,心情烦躁,杨绛还是说“不要紧,我给你治”,她学着热敷,居然治好了。杨绛的“不要紧”三个字伴随了钱钟书一生。


29.

钱钟书母亲感慨儿媳“笔杆摇得,锅铲握得,在家什么粗活都干,真是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入水能游,出水能跳,钟书痴人痴福。”


30.

杨荫杭则对亲家表示不满:“钱家倒很奢侈,我花这么多心血培养的女儿就给你们钱家当不要工钱的老妈子!”原来所有老父亲都是一样。


31.

1937年,女儿钱瑗出生。钱钟书致“欢迎辞”:“这是我的女儿,我喜欢的。”


杨绛抱着钱瑗,留法途中


32.

钱钟书对杨绛说,不再要孩子了。“假如我们再生一个孩子,说不定比阿圆好,我们就要喜欢那个孩子,那我们怎么对得起阿圆呢?”


33.

杨绛出院时,不会做饭的钱钟书炖了鸡汤,剥了青嫩蚕豆在汤里煮,盛在碗里小心翼翼端给她吃。杨绛调侃:钱家人若是知道他们的“大阿官”能这般伺候产妇,不知该多么惊奇。


34.

1937年上海沦陷,第二年,两人抱着一岁的钱瑗,乘海轮回国。


回国后,钱钟书在清华谋得教职,去昆明西南联大上课,杨绛则带着钱瑗回上海。


当时钱家和杨家都逃难避居在上海,住处都十分狭小。杨绛母女俩有时挤在杨家,有时挤在钱家。


35.

杨绛应母校振华女中校长王季玉邀请,担任了振华女中上海分校校长兼英文教师,她自谦说是“狗耕田”。


杨绛母校振华女中校门  图源:江苏省苏州第十中学订阅号


36.

钱钟书不在身边的日子里,为补贴家用,杨绛又去离家很远的小学代课、为富家小姐当家庭教师、业余写剧本,经常累得在电车上打瞌睡。


37.

在上海期间,有人送了一担西瓜,钱瑗兴奋得不得了。杨绛回忆,从前家里买西瓜都是两担三担的买,这样的日子,女儿没见过。


38.

夫妻俩只能靠书信往来,倾诉思念,杨绛坚信一切都会变好的。后来钱钟书遵从父亲大人要求,到湖南蓝田国立师范学院教书。


39.

1941年钱钟书辞去湖南的工作,返回上海,跟妻女团聚,他自称像“痴汉等婆娘”一样期待重返西南联大。


原来学问高如钱、杨,年轻时也一样找工作难,遭遇各种迷茫。


40.

1942年春,钱钟书终于被上海震旦女子文理学院聘为教授,生活的拮据稍有缓解。他发愿:“从今以后,咱们只有死别,不再生离。”



41.

钱钟书在妻女面前十分幼稚。每天临睡,他在女儿被窝里“埋地雷”,把大大小小的毛笔、砚台、玩具、镜子、刷子都塞进去,恨不得把扫帚、畚箕也塞进去。女儿惊叫,他就得意大笑。天天玩也没多大意思,可他百玩不厌。


钱瑗小时候


42.

曾经一度,钱钟书最简洁的介绍是“杨绛的丈夫”。


杨绛的父亲和姐妹一同去看喜剧《弄真成假》,全场哄笑,他问杨绛:“全是你编的?”她点头。父亲夸奖:“憨哉!”


著名剧作家夏衍看过杨绛的剧作,大为赞赏:“你们都捧钱钟书,我却要捧杨绛!”



43.

1945年的一天,日本人突然上门搜查,杨绛没有惊慌,还假装倒茶,迅速上楼将钱钟书的《谈艺录》手稿藏好。


44.

钱钟书出版短篇小说集《人·兽·鬼》时,在样书上为妻子写下:“绝无仅有地结合了各不相容的三者:妻子、情人、朋友。”


45.

1947年《围城》出版,学术界轰动,钱钟书在序言里夸赞太太:“由于杨绛女士不断的督促,替我挡了许多事,省出时间来,得以锱铢积累地写完。”


人送钱钟书外号“誉妻癖”,他的确是炫妻狂魔。


电视剧《围城》


46.

钱钟书和杨绛唯一一次吵架,居然是早年在出国的邮轮上,为了一个法语读音。


杨绛说钱钟书发“bon”音的时候,带有乡音,钱钟书不服,两人互怼,说了很多伤感情的话。最后请同船一位法国夫人评理,夫人说杨绛是对的。虽然赢了,但杨绛觉得很没意思,此后两人不再吵架。


1950年,清华大学


47.

解放后,杨绛到清华任教。她带着钱钟书,主动拜访沈从文张兆和,愿意修好两家的关系,因为钱钟书曾写文章讥讽沈从文,说他收集假古董。


48.

在清华期间,杨绛和林徽因两家是邻居。


钱钟书养猫、宠猫。邻居林徽因也养猫、宠猫。两家的猫经常打架,钱家的猫小,常被欺负。钱钟书就拿一根长竹竿,倚在门口,帮自己的猫报仇。


杨绛担心丈夫得罪人,引用他自己的话劝他:“打狗要看主人面,那么,打猫要看主妇面了!”这是小说《猫》的第一句。但钱钟书还是打。



49.

杨绛接到翻译《堂吉诃德》的任务,觉得从英文转译会有损原作,于是从零开始自学西班牙语,这时她已经48岁。


翻译工作完成大半的时候,动荡岁月到来,《堂吉诃德》也命运坎坷,被当作“黑稿子”没收。


杨绛曾被惩罚打扫厕所。“我就准备了几件有用的工具……不出十天,我把两个斑驳陆离的瓷坑,一个污垢重重的洗手瓷盆,和厕所的门窗板壁都擦洗得焕然一新。”


50.

祸兮福所倚。某次杨绛洗厕所的时候,竟发现《堂吉诃德》手稿就被丢在厕所高处一个架子上。


手稿几次遗失、重译、弃用,改了又改,可谓曲折离奇。辗转近20年,直到1978年终于出版。


51.

女儿钱瑗长大后,专心教育工作,任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教授,编写了至今仍被英语本科生视为经典的《实用英语文体学》。


父女俩


52.

杨绛爱开玩笑,钱钟书晚年患哮喘呼吸急促,她调侃他“呼啸山庄”。


53.

从1994年开始,钱钟书住进医院,杨绛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也患癌住院。八十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父女俩病中,女儿写给爸爸的信


54.

1997年,北京温泉胸科医院,钱瑗说“我太累了”,杨绛说“好好睡吧”。这是母女俩最后的对话。杨绛把钱瑗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


55.

为了不使钱钟书病情恶化,女儿去世的消息,杨绛隐瞒了4个月。


56.

钱钟书病重时只能靠鼻饲,杨绛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营养汤,鸡胸肉剔得一根筋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她说“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


57.

1998年,钱钟书先生离世,“三个人就此散了”。



58.

助手薛鸿时回忆说:“钱先生火化那天,杨先生没流泪,最后我把钱先生推到火化炉前,杨先生就在那里看,久久不忍离去,好多人都走了,她还是舍不得离开。”


59.

只剩她一人之后,杨绛“试图做一件力所不及的事,投入全部心神而忘掉自己”,于是她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又陆续写完《我们仨》《走到人生边上》。


60.

钱钟书去世后,费孝通上门探望杨绛,回忆前尘往事,相谈甚欢。


日复一日,费老造访日益频繁,杨绛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有次费老迟缓下楼,杨绛忽然说:“我家的楼梯不好走,以后就不要知难而上了。”


2005年,95岁的费孝通先生离世。



61.

2001年,90岁的杨绛把自己和钱钟书毕生的稿费捐赠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鼓励家庭经济困难的优秀学子读书报国。




62.

2016年5月25日,杨绛女士在京去世,享年105岁。


“我们仨”天上团聚。


——END——


作者简介:本文来自公号:灵魂有香气的女子(ID:lixiaoyilhyxqdnz),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问题请联系后台

推荐阅读(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浙江女子190万卖房,租客嫌贵拒绝,女子170万卖给别人后,租客起诉要求赔20万!创历史!看完奥运冠军郑钦文的家世背景才知道,普通人根本模仿不了……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志愿云之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