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热搜上细思恐极的“空牛奶盒交易”,暴露多少中国年轻人的残酷困境

以下文章来源于小椰子专栏 ,作者小椰子

点击上方蓝色字

关注志愿云官方公众号

作者:小椰子
来源:小椰子专栏
ID:xiaoyezizhuanlan


前言(与正文无关):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应广大读者的要求,志愿云建立读者群啦!群内福利多多,欢迎大家长按文末二维加入群聊,我们一起阅读、思考、成长~


最近,有这样一种现象引起了热议,看得人细思恐极。


有人在网上,经常能刷到这样一类“空牛奶盒交易”



200个空牛奶盒,46元包邮,全都是剪开洗干净的。



想要的人还不少,再仔细一搜,网上卖空牛奶盒的居然比比皆是:



有人在商品简介里隐晦地写着:“听说有些地方的人需要。”



200个46元,100个30元,按理来说不算便宜了,但需求仍是源源不断。



于是,社交平台上经常有实在好奇的人发帖询问:“牛奶盒为啥这么多人卖?”



评论区里的回答,简直让人大开眼界:

“坐标杭州,同事家小孩钱塘区上学,要求每学期每个孩子要交多少个牛奶盒。”


“我们幼儿园也有,要求剪开洗了晒干,10个一捆,每个孩子每个月交10个。”


“是真的,我妹比我小十几岁,天天在家剪这些东西,刚刚现拍的。”


原来,现在很多小学、幼儿园,为了培养孩子所谓的“环保意识”,将“上交空牛奶盒”变成了一种硬性指标。


一些学校甚至把学生交上来的空牛奶盒个数,与评优评先挂钩。

这让家长和学生天天发愁,不交都不行,还得交得越多越好。



很多家庭原本习惯喝的是那种大瓶、玻璃瓶包装的鲜奶,现在为了应付这个活动,只好改成了喝小包装的纸盒牛奶。


还有一些家庭根本就没有喝牛奶的习惯,孩子还有乳糖不耐受,喝了牛奶会肚子痛。


完不成怎么办呢?

有些家长只好化身为收废品大师,每天工作之余就是在公司里收破烂,捡捡捡、洗洗洗、晒足180天,终于凑够了300个。



有家长化身为喝奶大师,全家总动员加急猛喝牛奶,画面想一下就觉得很滑稽。



这种需求就催生出了二手交易市场的产业链,

网上既然有卖打包好现成的,很多家长都愿意花点小钱解决麻烦,省时省力。



有商业奇才甚至想出了这样一条让学校能够创收的完美闭环:

“学校让家长交牛奶盒,家长在网上买回来交,学校收完转头挂网上卖。”


但这种事除了给学生、家长增添不必要的负担,其他意义究竟在哪呢?


原本呼吁的“环保教育”,在这种荒诞的硬性要求下早就变了味,孩子们只学会了什么叫“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执行过程中,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资源,你也怪不了学生和家长,用形式主义来对付形式主义。



小学生有“空牛奶盒交易”,初中和高中生则被派发了“空笔芯任务”。



网上卖空笔芯的商家更是层出不穷,一些卖家还特别强调是“真实用完,拒绝放墨”。



点开买家秀,能看到一些学生和家长的抱怨和哭诉:

“XX中学XX班每周收4根笔芯,家人们谁懂啊。”


“买这个是因为我们班主任说让两天交一根笔管,不交罚5块钱。”


让学生每周交笔芯,是因为有些学校认定:笔芯交得越多,证明你作业写得越多,越勤奋。


不交就要被扣量化分,量化分高可以评三好学生,量化分低于80,则会被留校察看,甚至开除。


为了完成任务,学生们可谓是花样百出:

(素材来源:北青深一度)

原本喜欢用铅笔或钢笔的,只能全都改成用水笔了;


原本用那种质量好、特别耐写的笔芯的,只能被迫改用质量差、消耗快的笔芯;


还有人,被逼得每天在纸上乱写乱画,或者去厕所把笔芯里的油墨吹掉,甚至把AD钙奶的吸管改装成笔芯交上去。


荒唐的标准催生荒唐的做法,你会看到,像这类“用形式主义硬性指标来约束学生”的举措,几乎屡见不鲜:


比如,有学生晒出了自己学校开展的“风行行动”:


校园内所有师生行走速度要比原来快30%,否则扣2分。


不是,这是在培养竞走运动员呢?

连走路速度都要被量化规定,这世界终于癫成了我看不懂的模样。


比如,有学校猛抓“抬头率”这种东西:

就是有人从教室旁边走过时,班上抬头看的人占全班人数的比例,考察学生是否专注听课。



学生们眼睛只能牢牢地盯着课本,一抬头就证明你思想开小差了,得罚!



有学校领导会为了检查抬头率,故意在教室踢门、跺脚、关灯,看有没有学生抬头。



被吓得一哆嗦的学生们,个个还只能低着头,没人敢抬头看发生了什么。


有教导主任在检查抬头率时,因为刚拖过的地太滑,不小心摔倒哀嚎了半天,结果学生全都没敢抬头......


除了抬头率,还有回头率,就是为了防止学生回头看后面的黑板报、时钟,别的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也不能扭头看他。



一桩桩,一件件,对于校领导们心血来潮想出的规定,很多学生一开始觉得离谱,后面也都渐渐麻木了。



但这些形式上的量化、约束,究竟能否真正达到教育的目的?

我想答案值得每个人深思。


经济学上,有这样一个词,叫“眼镜蛇效应”



英国殖民时期的印度,首都德里眼镜蛇猖獗,对市民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


殖民当局就发布了一条规定:民众每抓到一条眼镜蛇,就能获得相应的丰厚奖励。


贫困的印度人民顿时热情高涨,德里街上的眼镜蛇很快就明显减少了。


但好景不长,一些人看到眼镜蛇渐渐抓不到了,纷纷在家里养起了眼镜蛇,以换取奖金。


政府很快就发现了这一情况,取消了一开始的奖赏措施。


而那些饲养眼镜蛇的民众,一时间不知道怎么处理,就将眼镜蛇都放了出来。


这一放,导致德里的眼镜蛇又开始泛滥,数量比颁布措施之前还要多。


经济学家就将这类现象称为“眼镜蛇效应”,指的是:


权力部门针对某些社会问题而实施的解决方案,不但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使该问题恶化了。


放到今天来看,学生和家长们上网买空牛奶盒、空笔芯的行为,不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家养眼镜蛇”吗?


不恰当的外部激励策略,往往会改变人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从原本的目标,转向追求激励本身。


所以啊,一些学校领导们,在制定规则、一层层派发任务前,能不能充分考虑一下其可能带来的长期影响、负面效果?

能不能不要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短期见效的对策,长期来看,很可能会产生越来越多后遗症。


复杂系统是有自身的弹性的,人为去干涉常常会造成难以扭转的后果。


学生不是什么机器,不能把他们的每一个行为举动,都量化成需要考核的指标。

点亮【赞+在看】,饮鸩止渴,最后必会遭到反噬。

——END——

作者简介:小椰子,用独特视角解读社会事件,个人成长领域作家,b站知名up主,全网粉丝量破200万,陪你每天一起认知升级。公众号:小椰子专栏(ID:xiaoyezizhuanlan),欢迎关注。

荐阅读(点击下方蓝色字体即可阅读):

“心疼遗憾!”河北一父亲带娃骑行,小孩被碾压身亡,知情人讲述细节:悲剧本可以避免

少女被母亲献祭神棍16年,连生三胎后,她决定报复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志愿云之家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