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我持有的企业-腾讯(六)投资

松幽舒苑 松幽舒苑 2024-01-21


点击蓝字“松幽舒苑” · 关注我

设置⭐星标

一起终身学习



前言

什么是投资?

投资就是经过自己的思考和论证,让自己投入的本金获得适当收益的过程。

无论我们个体或者公司,在自己的主营业务可能遭遇瓶颈,无法通过扩大再生产盈利的时候,在能力范围内通过投资获取收益都是一个上上策。

当然这个投资必须是能力范围内的,必须是赚钱的,而且是达到超出市场平均收益率的水平才是一项合格的投资。

对于我们个人,靠谱的投资有基金、股票、债券、房产等;

而对于一个企业,那它的路径就更宽更广了;

在企业里,投资一般分为固定资产投资和股权投资,大致就是一个以可行性研究论证作为决策依据、并通过一系列积极作为,让资金转变成资产、资本这样一个资源不断转化的过程。

固定资产需要经历建设、管理、运营、退出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例如茅台为了扩增产能新增的厂房、设备等,再或者腾讯现在搞的腾讯云的各种机房和服务器也是如此;

股权投资则是前期充分的尽职调查基础上,实施的购买、持有、运营(运作)、增值、退出这样一个全生命周期的过程。

优秀的公司在做好自己主营业务的同时,早就开始了股权投资这个第二曲线的塑造;例如:洋河持有的中银证券,以及和华泰新成立的投资基金,分众投资的数禾科技(“还呗”),陕煤投资的隆基绿能;

这些企业都是在做好本职业务的同时,也靠着投资股权业务赚了另外一桶金;

然而,它们跟腾讯比,就是小巫见大巫,矮了一大截~!

何因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要说一个公司,主业做得优秀、副业同样风生水起,那对于盯着这个公司内在价值的投资者真的是戴维斯双击,可遇不可求的。

国际上,可遇不可求的当属巴菲特的伯克希尔,戴维斯双击玩的是炉火纯青,而且经过历年的进化和演变,股权投资这一块早就由副业变为主业,成为一直都能增长的巨无霸。

在国内,能布伯克希尔后尘,把副业做的和主业一样的优秀的,非腾讯莫属!

因此,腾讯也在小红圈内被我们戏称为:“伯克希尔哈撒鹅”;

然而,这一切不是管理层有意模仿巴菲特,而是经历过那场著名的"3Q大战"之后,管理层无奈转换战略的结果。

说的通俗点,这一切竟是命运之手的无心插柳,是小马哥的无奈之举。

曾经的企鹅帝国,被同行冠上了三宗罪名:“一直在模仿从来不创新”“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垄断平台拒绝开放”。

那时的投资界,流传着一种说法:当一位创业者向投资人解说自己的项目的时候,必须要回答一个问题——腾讯会不会做这个项目?或者,如果腾讯进入,你如何保证不被“干掉”?如果这两个问题无法回答,那么,投资风险就很大。一位投资人唏嘘道:“很多人想要知道在马化腾的笔记本上,下一步做什么,以避免与他在半途相遇。”

2010年7月,《计算机世界》刊登了一篇题为《"狗日的"腾讯》封面头条文章,文中把腾讯作为互联网公敌进行批判,将互联网商业竞争写成了不可调和的恩怨。详细叙述了联众、奇虎360等与腾讯之间的恩怨情仇。该文言辞辛辣、"刀刀见血",并伴有联众创始人鲍岳桥等"受害者"声泪俱下的哭诉。《计算机世界》更采用了一只身中多刀的腾讯企鹅作为其封面。

这篇报道写道:“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历史上,腾讯几乎没有缺席过任何一场互联网盛宴。它总是在一开始就亦步亦趋地跟随,然后细致地模仿,然后决绝地超越……实际上,因为腾讯在互联网界‘无耻模仿抄袭’的恶名,使得腾讯全线树敌,成为众矢之的。当越来越多的互联网企业开始时时提防着腾讯的时候,腾讯将不再像以前那样收放自如。”

后来,著名的"3Q大战"爆发了,起因是腾讯出了一款类似360安全助手的软件叫QQ电脑管家,360率先发难,强行卸载电脑上安装的这个QQ软件,并弹窗诋毁腾讯。几个回合下来,最终腾讯宣布在装有360软件的电脑上停止运行QQ软件,用户必须卸载360软件才可登录QQ,强迫用户"二选一"。双方为了各自的利益,从2010年到2014年,两家公司上演了一系列互联网之战,并走上了诉讼之路。

双方互诉三场,奇虎360已败诉。其中奇虎360诉腾讯公司垄断案尤为引人注目,2014年10月16日上午,最高人民法院判定:认定腾讯旗下的QQ并不具备市场支配地位,驳回奇虎360的上诉,维持一审法院判决。该判决为互联网领域垄断案树立了司法标杆。

该案被称为"互联网反不正当竞争第一案"的案件,是迄今为止互联网行业诉讼标的额最大、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

止戈散马、研精覃思

2011年春节过后,在公关部的主导下,腾讯在北京、三亚及杭州等城市组织了10场专家座谈,主题是“诊断腾讯”,共计72位互联网专家与会。马化腾要求腾讯所有高管必须参加其中的一场,这既是一种开放的姿态,同时确实也希望听到从未聆听过的声音。

这72位专家中,有些人与腾讯有长短不一的合作与接触,还有一些则是非常尖锐的批评者。在北京的诊断会上,一位长期在媒体上炮轰腾讯的观察者匆匆赶来,坐下就发言,十分激烈地讲了半个小时,然后就匆匆离场。这样的场景不止一次发生,不过,面对面的沟通及腾讯的诚意还是让所有的人都感受到了。

诊断会的主题由三个构成:关于公众责任与美誉度、行业的开放与垄断以及创新和山寨的难题。可以说,中国当时最重要的互联网观察者几乎都参加了这次“神仙会”,而由于议题的尖锐与案例的鲜活,大家的讨论便显得非常的自由和深入,中国互联网的困境与难题,在会场上无一例外地都被涉及。

一位成熟的商业从业者,应该具有两个坚定而又强烈,同时也相互矛盾的信条:你必须破坏原有的秩序和道德规则,同时,你必须致力于秩序和规则的重建,你是破坏的后果承担者和“遗产继承人”。商业的艺术就是要深刻地感受到这种相互矛盾的愿望,但也要心平气和地继续你的工作。

2011年的马化腾,开始学习这样的能力。在诊断会上,他有过一段这样的发言:“开放和分享并不是一个宣传口号,也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开放很多时候被当作一个姿态,但是我更理解这是一个能力。分享不是一个愿景,更多是说你如何建立一个可执行的制度,才去执行你的分享和共享。”

经过这十次诊断腾讯的神仙会,腾讯的管理层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开放能力”,那就是资本与流量。

“流量”这个能力在腾讯高管中基本都形成共识,这也是同行忌惮腾讯、发难腾讯的根源。

而“资本”这个能力的提出者是刘炽平,在这位前高盛人看来,腾讯不可能涉足所有的互联网产品,尤其是内容领域,所以只有通过资本方式的参与,才是唯一可行的路径。通过资本形成结盟关系,既可以实现开放的目的,同时也可以让腾讯庞大的流量资源获得一次资本意义上的释放。

3Q大战之前的10多年里,腾讯也实施过一些并购,但是几乎全部是控股或全资收购式的,它们与腾讯的现有业务有强关联性,大部分发生在网游领域——在这个行业,腾讯的行动从不手软,因而仍然体现为一种封闭或内生长的模式。

3Q大战之后,资本运作将是参与式的,「只求共生,不求拥有」

「刘炽平的这一资本开放策略,对于后来几年的腾讯具有决定性的战略意义,他在资本的层面上为腾讯开辟出了一块新的战场。」

何果

自从腾讯懂得了如何利用自己的“开放能力”,与其他小伙伴共生共赢。腾讯的业务触角通过投资渗透到我们生活中的方方面面,真的按照自己的预期做到了“连接万物”和“创造生态”。

整理了一下腾讯的投资,大致分为如下几类:

第一类 游戏公司:动视暴雪、拳头、Epic Games、蓝洞、育碧;

第二类 电子商务:京东、拼多多、Sea、中国有赞、每日优鲜;

第三类 生活服务类:美团、贝壳、滴滴、同程、人人车、自如;

第四类 影音视频类:快手、哔哩哔哩、斗鱼、虎牙、映客、喜马拉雅、Snap;

第五类 文化类企业:阅文集团、华谊兄弟、金山、小红书、知乎;

第六类 新零售行业:万达、永辉超市、海澜之家、名创优品;

第七类 金融类:富途、中金公司、微众银行、众安保险、KAKAKO BANK、水滴、三星财险;

第八类 新能源车:特斯拉、蔚来;

第九类 教育类公司:新东方、猿辅导;

第十类 医药类公司:老百姓大药房、微医、好大夫在线、讯捷医疗(鱼跃医疗全资子公司);

小马哥曾经自嘲过开放之后的腾讯:“腾讯现在只有半条命,另外半条命都交给了合作伙伴。”

在小马哥眼里,腾讯自始至终是一条命,但我看来,开放之后的腾讯是“两条命”;

一条命“连接万物”,另一条命“创造生态”;

“连接万物”就是靠腾讯的主营业务。例如:增值服务、网络广告、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其他;

“创造生态”就是靠腾讯的投资业务。例如:腾讯的子公司、联合营公司、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 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

腾讯的投资分类

子公司

子公司就是直接并表的公司;

子公司中的所有资产、负债并入上市公司资产负债表,然后不属于上市公司的部分用少数股东权益(腾讯财报叫非控制性权益)区别开;

子公司业务的收入、成本并入上市公司利润表,然后全部属于上市公司利润(包含子公司比例的利润)叫做归母净利润(腾讯财报中叫本公司权益持有人利润),单独属于子公司那部分的叫做少数股东损益(腾讯财报中叫非控制性权益);

子公司有如下特征:

①持有50%以上的股份;

②通过协议拥有50%以上表决权;

③占据董事会多数表决权;

④有权任免董事会多数成员;

⑤有权决定财务和经营政策。

以上五条占一条即可称为子公司;

腾讯利用子公司投资的公司主要代表有:阅文、腾讯音乐、虎牙、易车等;

联合营公司

联合营公司就是采用权益法核算的公司。

上市公司持有股权并且有重大影响的,叫联营公司;

那么怎么才能叫有重大影响呢?

就是持股比例大概在20%~50%之间的,被称作有重大影响。

企业与其他合营方一同对被投资单位实施共同控制的企业,叫合营企业;

合营企业的特点是,合营各方均受到合营合同的限制和约束,合营企业的重要财务和生产经营决策制定过程中,必须由合营各方均同意才能通过。

简单来说就是合营公司,一家说了不算,啥都要双方都同意才能执行;

联合营公司在资产负债表中之前叫做长期股权投资,现在腾讯报表中在非流动资产中单列---于联营公司的投资、于合营公司的投资,利润表中单列---分占联营公司及合营公司盈利/亏损;

腾讯在单独处置联合营公司资产的时候,收益计入利润表中的其他收益净额(A股叫非经常性损益);

腾讯利用联合营投资的公司主要代表有:京东、美团、拼多多、富途等;

笋子

笋子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取代表字-损资,用谐音笋子帮助记忆;

分为笋子的资产,公司就是希望这一块资产像地下的笋子一样疯长,然后好挖了卖钱;

这一块在之前也被叫做交易性金融资产,常见持股少于20%;

笋子的浮盈浮亏及分红都直接记录进利润表-其他收益净额,资产负债表也按变现程度分别体现在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中;

腾讯利用笋子投资的公司主要是一些股权占比较小的非上市公司项目(当然也有少量理财投资和上市公司);

粽子

粽子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取代表字-综资,用谐音粽子帮助记忆;

分为粽子的资产,是公司即想放着等收息,或者又想转手卖给接盘侠的项目,两个目的像粽子一样黏在一起,自己都说不清楚;

这一部分资产也按变现程度分别体现在资产负债的非流动资产和流动资产中,利润表则单独列入其他全面收益中(不属于净利润);

腾讯利用粽子投资的公司主要是一些股权占比较小的已上市公司项目(当然也有少量理财投资和非上市公司),例如:特斯拉、Spotify等;

腾讯的投资金额

由于腾讯子公司资产全部并入上市公司总报表内,因此子公司这部分资产没法单列出来,子公司业务也被并入到腾讯的主营业务中,不用汇总到投资金额内;

那么能汇总到投资金额里面的主要就有联合营公司、笋子和粽子了。

截止到2022年第三季度,腾讯的投资组合金额按账面资产算为7069.33亿,这7000多亿的资产中,联合营公司是按权益法计算金额的,即联合营公司都是按账面资产按照腾讯占有的比例计算出的金额。

但是联营公司中有一部分为上市公司,笋子和粽子当中也有一部分是上市公司,上市公司是有公允价值的,这些上市公司全部的公允价值汇总,截止到2022年三季度,为5323.51亿。

倘若把按联营公司中按净资产计算投资金额的上市公司部分,改为按公允价值计算,那么截止到2022年三季度,腾讯的全部投资金额为9065.13亿。

纵观腾讯历年的投资金额,从2011年开始,投资板块增长迅速,到达2020年的高峰的1.5万亿人民币,然后又渐渐缩水到2022年三季度的9000多亿;

虽然这两年缩水也严重,但整体上,自2011年起,腾讯的投资金额从最初的78.13亿增长到9065.13亿;11年间增长了116倍,平均年化增长61%(116^0.1-1=0.61),即便缩水了,也是妥妥的超高速增长;

说明腾讯的“生态创造”之路,整体走的还算顺利;

投资资产增长速度惊人,那投资收益情况如何呢?

接下来,我试着用笨方法算一下;

腾讯投资的历史收益

股权资产庞大,一方面是腾讯投资出手频繁,另一方面,从历史情况上来看(尤其是2018年-2020年期间),在旗下投资资产接连增值或上市导致整体投资类资产规模大幅扩张时,腾讯却基本很少做大规模的主动处置,更多的是“被动”的视同处置收益(如联营公司上市公允价值发生重大变化确认的收益、进一步收购联营公司直至控制并表而确认的收益)。

那么,如果只算被动的视同处置收益,或者单纯算主动的处置京东或者美团、sea的收益,都不能真实反应腾讯的历史收益情况;

因此,为了更客观、更保守的计算腾讯的历史投资收益,我只能有公允价值的按公允价值计算、有账面价值的依旧按账面价值计算;

具体方法如下:

联营公司

在资产负债表报表注释中,披露的有联营公司年初的余额、年末的余额,这都是按权益法计量的。比如年初余额就是年初的账面显示金额,是年初的成本;年末余额就是账面显示的年末金额,是年末的成本;不管年初还是年末,这些成本中都包含的有上市公司账面成本+非上市公司的账面成本;

假如我们把第一年的年初余额按照一笔投资的初始资金;

当年如果有新增或者转拨至联营公司的资金,我们当做这边投资的新入资金;

有处置联营公司资产或者转拨出联营公司的资金,我们当做这笔投资的转出资金;

每年年底的总资产为非上市公司那部分账面价值+上市公司的那部分公允价值。

汇总成表格如下:

如果把表格中的数据,录入到有知有行的记账本中(入金时间算作当年的6.1日、出金时间算作当年的7.1日、年末资产记录时间为12.31日),计算的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单位-亿」

「单位-亿」

经计算,联营公司年化收益率10.36%,虽然这个数据是相当保守的数据,但是收益率依然喜人,跑赢沪深300将近9%,远超社会平均利润率、远超无风险收益率!

合营公司

因为合营公司中没有上市公司,全部是按权益计量,因此若按一笔投资去考虑的话,在未变现的前提下,也只能依旧按权益成本去计算总资产;

统计2011-2022三季度的数据如下:

把表格中的数据,录入到有知有行的记账本中,计算的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单位-亿」

「单位-亿」

合营公司年化收益-13.9%,妥妥跑输指数。但是一看金额才67.96亿(2022年三季度),占总的投资金额比例很小。

看来,合营公司不是以挣钱为目的的,而是为了一种战略上的组合、资源上的优化才成立;

想想前一段,腾讯和联通成立合营企业,貌似也是这个目的;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

这里面主要是笋子和粽子(2018年之前叫做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些都是按公允价值计量的,按一笔投资去考虑的话,也一直按公允价值去计量,统计2011年至今的数据如下:

把表格中的数据,录入到有知有行的记账本中,计算的投资收益情况如下:

「单位-亿」

「单位-亿」

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年化收益率14.29%,秒杀沪深300指数、社会平均利润率、无风险收益率!

这个数据可能才是腾讯投资的真正实力!

汇总收益率

「单位-亿」

「单位-亿」

汇总后年化收益率11.46%,已经非常可观了,而且取得这个收益率腾讯也没费太大的事情,只是搂草打兔子,顺带挣了点~~

京东变现收益率

上面计算的收益率都是未变现的资产的收益率,都是比较保守的。在腾讯历次减持变现的公司中,数额最大的当属京东和美团了,因为京东股票是去年宣布分的,早已到账。美团股票在2022三季度报中只宣布分,实际分要到2022四季度,因此三季度报表中没给出详细的数据,估计详细的数据在2022年的年报中会有所披露。

我现在就仅着2021年年报中披露的京东数据,算一算京东的历史收益率;

2021年腾讯年报第27页,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披露:

京东集团初始投资成本209亿,截止到2021年12月31日的公允价值为1185亿。

初次入股京东为2014年,2014至2021年共7年,从209亿变为1185亿,增长5.67倍。则年化收益率为28%(5.67^0.14-1=0.28),这收益率直接秒杀巴菲特、吊打索罗斯啊~

何观

宏观调控

前几年一级市场流传一个说法,一个成功的互联网项目,往往会经历天使轮、A轮、B轮、BAT轮,由此可见互联网巨头在市场中一直积极充当VC、PE的角色。

实际上,巨头们用投资换生态壁垒的打法已经持续了近十年。

腾讯作为BAT的老大哥,十几年时间换来了万亿的投资规模,以此铸就了一个壁垒稳固的“鹅系”生态阵营。

然而,因为一只蚂蚁上市被叫停的事情,整个行业迎来了一场巨变!

2020年秋,蚂蚁集团先是以惊人的速度推进IPO进程,拿到科创板上市的令牌,估值高达2.1万亿元;然后在11月5日上市前夜,风口突变,IPO戛然而止。

先是火速上会、然后是一夜叫停,背后真实原因不为人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互联网企业资本的无序扩张和投资,被限制和监管了!

资本无序扩张

先说资本无序扩张,互联网企业早期就是靠流量取胜,谁有流量谁就牛逼,谁有流量谁干啥都能让别人记恨你,早期的腾讯就是如此,那时的腾讯也是“狗日的腾讯”。

因为互联网企业靠流量赚钱太容易了,所以流量导向哪里,哪里就水涨船高、泛滥成灾。

但是潮水褪去之后,才发现大批的流量其实是裸泳,毫无底线。

即便是腾讯自己,在被行业频繁监管和约谈之后,开始自废武功,瘦身减肥;

裁员增效,削减成本的过程中也是发现之前很多部门靠流量买卖的一些贪腐事件。

小马哥自爆,各种问题,触目惊心!

另外,宏观导向也不想让过多资本拥挤那些传统行业,监管的意思是想让资本更多的涌入技术创新和生产方法创新的行列里去;

比如,在各大互联网涌入“社区团购”这个风口的时候;

人民日报炮轰互联网企业:

「掌握着海量数据、先进算法的互联网巨头,理应在科技创新上有更多担当、有更多追求、有更多作为。

别只惦记着几捆白菜、几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创新的星辰大海、未来的无限可能性,其实更令人心潮澎湃。」

投资监管

阿里上市叫停之后,监管给出了几条整改意见,其中最硬核的要求是依法设立金融控股公司,严格落实监管要求,确保资本充足、关联交易合规。

金融控股公司的关键就是金控牌照,关于金控牌照,我在---我持有的企业-腾讯(四)金融科技及企业服务  这篇文章里面专门有讲过它的诞生背景。

今天再来讲一讲具体细节:

整个金控公司监控管理办法中,比较苛刻的当属第九条第4节的这两个40%了;

第一个40%,股东权益占总资产的比例,我看2022年三季报腾讯的比例是51.14%,2021年50.01%,2020年58.35%,2019年45.35%;最近几年都轻松达标!

最难的当属这第二个40%,权益类投资÷净资产≤40%;

经过计算,腾讯的历年数据如下:

只有腾讯确定“投资共生战略”的前两年,才达标,其他时间全部超标严重!

对于腾讯来说,为了达标,要么减少权益性投资,要么做大净资产。

很显然,腾讯选择的是第一条路,减少权益类投资。

先是减持sea、京东,再是美团,下一个估计会是拼多多、快手。

腾讯是拼多多的第二大股东,持股14.81%,拼多多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的市值为人民币7550亿,腾讯这一块占比金额为7550*14.81%=1118亿

腾讯是快手的第一大股东,持股16.85%,快手截止到2023年2月28日的市值为人民币2010亿,腾讯这一块占比金额为2010*16.85%=338亿

由于腾讯是在2022年第四季度减持美团,所以2022年第三季度的权益资产余额还是包含美团的,美团比例由17%比例减持至2%,则会大约也减少权益类资产余额1100亿左右;

腾讯变现美团或者被动视同处置收益,会提高一些净资产,接下来2023年再减持了拼多多、快手或者富途、哔哩哔哩、贝壳以及其他小公司,一减一加,应该就能达到40%的监管要求。

试着理了一下腾讯大概的减持公司变现之路:

不管后面会继续减持谁,可以肯定的是,这项监管政策逼着腾讯瘦身,对我们这种小股东,短期是有利的。

毕竟,腾讯实物分红股票,卖了之后立马就能当现金使用,投资者的手里多了其他很多的可能性。

可是,腾讯也永远失去了当中国伯克希尔的机会了......

未来已来

腾讯的瘦身变现之路,会剥离了大量的非核心资产,通过投资“创造生态”真的会由一条命,变为半条命了;

本来腾讯的发展是没有边界的,靠着大量的经营净现金流,买入想买的任何行业和企业,而如今为了这个金控牌照,为了合规,以后股权类投资数量肯定会大不如前的。

股权类投资,更多的会变为固定资产投资,联合营公司、笋子、粽子的比例会减少,想让合规,只能采取子公司并表的方式。

但是,一些初创公司,真的愿意卖给腾讯50%以上的股权吗?倘若真的卖给了腾讯这么多股权,初创团队还能有动力从0到1,努力创业吗?

答案显然易见,靠投资、靠他人努力挣钱自己分钱的日子,可能一去不复返了......

那么,受此监管重创,我们该怎么办?

其实大佬已经给出了答案!

Jack马选择出走,Tony马选择坚守;

首先,监管不是只针对互联网企业,是针对所有的中国企业。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中国境内,腾讯依然会是互联网企业的老大,依然会是港股的股王;

但是,在世界范围内,腾讯距离其他世界大厂的距离越来越远了,比如伯克希尔;

漂亮国没有40%的限制,老巴只要有现金流,想买啥都可以,而且保险浮存金,天然的杠杆,报表内显示负债,实则是可以支配的净现金流。

腾讯几乎失去了比肩伯克希尔的机会了,但是腾讯主业的竞争优势依然在、主业的挣钱能力依然在,靠投资先做大固定资产再留存利润的机会也依然在,只是现在的腾讯的被划上了一道边界罢了。

但是,这道边界,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也会慢慢变大变宽,只要腾讯的净资产是在不停增长,这道边界也会不停往外扩。

所以,反过来想;这道边界虽然限制了腾讯发展的速度,但是其实也是腾讯的一道护身符,防止腾讯自我膨胀、自我毁灭。

我想,这可能就是Tony马坚守的原因吧。

写到这里,我也感谢自己投资了Tony马的企业,没有入股Jack马的企业~

不过,如果你有能力的话,Jack马的思路还是要学习一下的!

我们个体搞投资,也要像Jack马那样,有全球思维,哪里的发展行情好、环境好,我们就去哪里;

正所谓,东边月亮不亮、西边亮,哪边亮我往那边靠!

近日,香港出关放开,出海去港办银行卡、开股票账户的人群络绎不绝,我们有能力的小伙伴也要抓紧跟上哦!

毕竟,「投资的终极奥义是:“永远让自己有的选!”」



点分享点收藏点点赞点在看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我持有的企业-腾讯(六)投资

松幽舒苑 松幽舒苑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