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疚式教育!
许多父母喜欢采用愧疚式的教育,这种教育的本质是造成对方的愧疚心理,从而能够满足自己的期待,顺从自己的意志——俗称“懂事“或者是“听话”。当人的心智还未长成,也还未经过社会的洗礼之前,过于‘懂事’往往会很累。这种心累突出表现在:觉得自身的存在就是一种累赘,觉得自己的需求就是一种负罪。它会比世界上最坚固的锁链更能束缚人心,让人变得过于自省,小心翼翼,自卑敏感,缺乏主见,焦虑,缺乏安全感,喜欢瞎操心,不善于表达内心的纠结,也不敢拒绝——外人对自己稍微好一点就感觉欠人家的,似乎不去满足对方就是一种天大的亏欠。故而经常被人拿捏,总是费力不讨好,活得很累。
为什么许多父母喜欢通过营造一种负罪感来达到让孩子听话的目的呢?因为自己缺乏引导孩子的见识,也缺乏让孩子发自肺腑佩服的能力。所谓力不足则多巧。越是热衷于以弱控强的技巧,就越说明对自己本身信心不足。如果有人分享如何拿捏老公的技巧,许多女生都会侧耳倾听,如果讲做哪些事能够赢得老公发自肺腑的尊重,就很少有人感兴趣了。不仅仅是因为后者是一条需要身体力行的路,更因为许多人对自己能够赢得尊重的信心不足。同样的道理,做好父母也需要身体力行和长期学习,需要针对性的去解决问题,甚至需要改变自己。这条路显然更加崎岖,而愧疚教育是一种简单且很容易上手的技巧。自然会选择走那条更轻松的路…
故意在孩子耳边嗡嗡,不断诉说自己的辛苦,诉说着自己如何如何委屈,刻意营造一种压抑的悲情,最后把这一切都归因到孩子身上。这就是生活中常用的愧疚式教育的方式。它会驯化出上面所描述的那种习惯性自我消耗,自卑敏感,缺乏主见,负罪感极强,焦虑不安,自省过度,且安全感缺乏的人,总是考虑别人的感受,压抑自己的需求,为别人而活。既会本能的顺从别人的意志,听从别人的安排,又觉得自己的人生毫无成就感,一直活在心有不甘又倍感压抑的煎熬和纠结中。终其一生都在自我消耗中被自己折磨。在与人建立的关系中缺乏底线,习惯性讨好对方,又害怕吃亏受伤和被人轻视。
当然,这种愧疚式的教育也会导致相反的一种情况:那就是冷漠和叛逆!当他们的认知和心智在与真实社会的互动中被撑大之后,他们会突然发现自己过往的一切内疚感都是为了控制自己而采取的欺骗手段。于是,他们的逆反心和愤怒感会相互叠加,从而变得极度的冷漠。对于任何试图控制自己的行为都会反应过度,甚至极度的追求独立自主和自由自在的感觉。在这种逆反心态怂恿下,也不排除会陷入自我放纵的误区。他们会将心底的反抗姿态扩大到其它方面——譬如说,讨厌权威,讨厌道德捆绑,甚至讨厌宏大的叙事方式和过于严肃的内容。如果沿着这个轨迹继续发展下去,他们甚至会讨厌任何形式的责任和捆绑。无法与人建立起相互尊重的平等关系,尤其无法建立起长久的亲密关系。因为没有人能够忍受他们本能追求的那种君王式的随心所欲,更无法忍受他们那种与生俱来的戒备和冷漠。
这样的人如果做了父母,其后代也会成为另一种残次品。这些人也清楚这一点,而且,这种清醒的认识会触发其内心的愧疚感。为了摆脱记忆深处愧疚感的折磨,这样的人往往不愿意去尝试拥有后代,也不愿意去尝试建立亲密关系。
人生一世,草木一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终究只能是草木。人非草木,人受自己的精神结构所支配。所以,人的精神结构在雕刻之初就处于失衡的扭曲生长状态,它将遗祸无穷,甚至会悄无声息的驱动自我淘汰。用一生来矫正也并非不可能,但那太艰难也太痛苦,甚至十有八九不会成功。从历史演化的轨迹来看,自我淘汰是一种更普遍性的潜在选择。
如果某一个时代出生的人残次品率更高,那不是个人的错,而是生存环境的极具动荡造成的变化借用赶不上节奏的人间接造成的。所以,如果你发现了自己身上的这种问题又无力改变,不要去怪罪你的原生家庭。他们是因为自身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才会通过愧疚式教育的方式作用在你的身上,造成了你现在这种自我消耗的状态。所有的自我消耗都在冥冥之中导向自我淘汰这个终极目的。当你清醒的意识到自己也跟不上时代变化的节奏,不愿意将这种扭曲和煎熬再作用于下一代身上,并让其终极一生都倍受折磨之时,这本身就是一种慈悲,也是无量的功德!用一个非正常的磨具去铸造器皿,需要人家用一辈子去打磨这类先天性的缺陷,这本身就是一种无比残忍和极度自私的行为。
基因的自我淘汰残忍么?有点!如果不这么残忍,有什么办法没有?有!但很难… 还是直接淘汰比较省事。在人类的历史中,我们是经过千万次的不断淘汰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你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颗倒置的树,我们就是树梢的叶子,如果在时光的长河中逆流而上的追溯,你会发现无数的枝叶都在千百次的淘汰中消亡了… 然而,你并不会因此而感到惋惜,因为那些没有被选中的枝叶也曾经存在过。正因为有千千万万的枝叶用自我淘汰证明了此路不通,才会有主干上生生不息沿徐至今的传承——这恰恰是那些已经消失了的分支的意义所在:去留肝胆两昆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