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人谈 | 「反内卷」和「增量型」的职业教育
如今各行各业都在与互联网结合,包括汽车、新消费、企业服务、金融等行业,都需要大量的互联网+人才,服务于各个行业数字化转型的产品经理、运营、UX/UI 设计等新职业应运而生。在旺盛的市场需求和巨大的人才缺口刺激下,加之高校毕业生求职偏好的转移以及在职群体技能提升的诉求,一时间涌现出众多聚焦泛 IT 职业培训的平台,包括各类社群和知识付费平台,以及部分拓展了业务线的老牌 IT 培训机构。
在经历贩卖焦虑、内容高度同质化的野蛮生长之后,泛 IT 职业培训逐渐向教育属性过渡,行业发展也趋于规范。泛 IT 职业教育需要解决哪些需求?核心竞争力是什么?To C 模式如何跑通?近日,多鲸专访了互联网职业教育平台知群 CEO 马力。
据公开资料显示,知群主要面向求职群体和在职群体,提供互联网+新兴职业的线上课程,例如产品经理、运营、UX 设计、UI 全链路设计、名企实习、名企求职等。今年 1 月,知群获网易有道战略投资。
21 世纪初,国内以 BAT 为代表的互联网公司一路高歌猛进,产品对行业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产品经理、运营、设计等泛 IT 新岗位成为互联网行业精细化分工下的产物,并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逐渐走上体系化和专业化的道路。
一方面,随着数字时代下互联网行业与传统行业的界限逐渐模糊,企业对泛 IT 人才的招聘需求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大厂」的光环和行业普遍较高的薪酬水平,也激发了身为数字原住民的新一代求职者的兴趣。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 2021 大学生就业力调研数据显示,IT/通信/电子/互联网以超过 25% 的占比位居毕业生最期待从事的行业。
身为一名在互联网行业打拼 17 余年的「老兵」,马力最早在 IBM 任职,后来是创新工场的最早一批创业者,豌豆荚创始成员,最美应用创始人。之后,他将下一个创业方向锁定互联网职业方向,希望培养新兴职业的数字化人才。
为何选择从互联网职业切入?马力的考虑有两方面,第一是聚焦数字化升级下的互联网产业发展;第二是结合知群团队的先天优势,聚焦培养包括运营、产品及设计等在内的创造型人才。
在马力看来,首先在数字化升级的产业互联网发展大背景下,互联网公司、传统行业公司对创造型人才的需求远远达不到饱和状态,人才供不应求,市场发展机会潜力巨大。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64.33% 的大学生希望毕业后能进入互联网行业工作。据知群调查显示,超过 70% 的应届生想从事互联网岗位。「互联网工作不仅仅是互联网公司,还有传统行业的互联网+岗位,这些职业对应的是数字化人才。」
其次,知群从团队从自己特别熟悉的产品经理、设计师、运营职业方向开始切入。「我和梁宁老师一起讨论,我们要为中国培养 100 万创造型人才,产品、设计、运营等相关的人才,都是产品创新过程中的重要岗位,能够在各个产业的数字化、信息化、互联网化的过程中发挥创造型作用」,马力进一步解释道。
何为创造型人才?马力认为是能够从 0 到 1、从 1 到 10,甚至从 10 到 100 把各种产品做出来的人才。他以学员例子为例,「无论是汽车行业、房地产行业,还是新消费品行业、农业信息化行业,都需要产品经理、运营及设计。他们都称之为公司里的创造型人才。」
如果聚焦在互联网领域培养所谓的创造型人才,便等于将创业的赛道方向锁定在「泛 IT 职业教育」领域。根据多鲸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22 中国职业教育行业报告》,以中国泛 IT 职业教育提升市场规模 = 从业人数 × 参培率 × 客单价进行估算,当前中国泛 IT 职业教育提升市场规模约为 589 亿人民币。而随着从业人数的快速增长,到 2022 年,市场规模有望超过 600 亿人民币。
在超百亿市场规模之下,聚焦「泛IT职业教育」赛道,市场空间是否足够大?马力认为,现在「泛 IT 职业教育」把这个赛道定窄了。对于早期项目而言,市场的蛋糕如何切,并未没有完全成型。与其把重点放在市场空间上,不如将产品聚焦于解决职业教育更深层次的痛点,即如何让学生实打实学到「真本事」,而不是出于营销层面的「认知收割」。
现在很多企业都存在招聘难题,很多人找工作很困难,中间除了招聘网站存在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之外,更大的问题在于技能不对称。传统的工作岗位往往已经饱和,企业现在急需的是服务数字化需求的人才,而现在的各种教育资源并没有很好解决这个问题。
在马力看来,职业教育不是为了解决有限资源的再分配问题,而是「反内卷」和「增量型」的,因此长期来看是个结构性机会。「职业教育如果能做得足够好,培养出很多人才,意味着有更多新的公司和产品诞生,接着创造出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和财富」。
在碎片化学习的风口下,泛 IT 职业培训更多以知识付费或直播课的形式呈现。早期,知识付费发展尚不成熟,一度遭到贩卖焦虑的质疑。由于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强结果导向和重实践的属性,单纯的内容输出无法能够满足学员提升技能的需求,泛 IT 职业培训逐渐开始重视产品和服务,教育属性愈发凸显。
马力指出,「很多知识付费和培训课程其实还是在打认知差和营销,并没有真正注重教学的结果」,如果想要让学生真正学到能力,泛 IT 职业教育教研产品应该以产品思维而非课程思维来打磨,也不仅仅是传统培训的线上化。学生需要的其实不是课程本身,而是实践的机会和经验。
相比教学公司,马力更愿意将知群定义为一家互联网公司。互联网产品方式在教研产品中的应用,具体表现为重视数据价值,以及通过技术提升效率。
马力把教研产品形容为一个「黑盒」,数据则是产品持续迭代升级的重要依据。「互联网产品除了 DAU(日活)、用户新增、留存之外,还会关注很多细节的过程型数据,这些数据可能并不直接决定最后的收入,却是产品运营增长的重要抓手」。对于知群而言,完课数据指标即关键抓手,完课率越高,证明课程质量较好,继而能对后续就业环节产生更积极的影响。「从培训环节进入到就业环节之后,时间线更长,不可控因素更多,而我们要保证在课程环节 100% 可控」。
「我们会构建用户学习的旅程地图,分析用户在学习过程中的所有接触点。一般用户在第三周正处于学习兴趣低点,如果这时不能跟进处理好,那完课数据一定不高。因此需要及时监测,掌握用户的学习情况,再由运营的同事进行跟进。此外,团队内部每周也会同步项目完成率」。
在提升团队整体效率上,知群运用各种技术手段搭建了高效的系统。「过去很多教育公司都重人力投入,但知群相对短小精悍,几十号人就能撑起其他公司一两百人撑起的事情,因为使用了很多提升效率的方法」。据介绍,知群基于产品和技术构建了系统的 SOP (标准作业流程),此外还形成了老师、班主任和助教的组织协同体系。
虽然拥有多年产品和用户增长的从业经历,但马力并未把公司发展的侧重点放在营销上。「互联网公司做得好,归根结底是产品做得好,其他能力可以在后期补齐。但如果先把外部的营销、流水做上去以后再进行优化,内部的基因就不对。
归根结底,我们希望做的是产品型的公司。培训市场之所以很容易做成生意,就是因为稍微控制成本就可以赚很多钱。但我们是长期主义者,希望能够做一件长期价值更大、天花板更高的事情,需要建立结构性的优势。从营销到教学整个闭环的产品本身就是我们的结构性优势」。
在马力看来,泛 IT 职业教育的核心竞争壁垒,一是能否验证结果,二是能否解决市场最实际的需求。
在创业初期,知群也曾经尝试过大班课形式,但效果并不理想。「个别能动性特别强的学生可以学得很好,但很多人就跟以前上高中一样,只有老师讲课的时候听一听。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要实践的,如果学生只学习理论,一旦动手做项目就会遇到很大的障碍」。
因此,知群将底层教学体系调整为 PBL(项目式教学法),「课程的着眼点始终应该是项目,学生围绕项目去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以实战贴近市场需求」。基于此,马力将知群的核心产品力阐述为,基于项目的学习模式落实学生的学习,进而达成实际的交付效果。这也正是网易有道选择投资知群的关键。据马力透露,基于上文提到的从产品思维打磨的系统再到标准化的作业流程,知群的完课率(包含完成项目)已从 2020 年 65% 跃升到目前的 80%—90%。
以知群官网上的产品经理课程为例,平台与很多知名互联网企业合作打造了「名企实战项目」,学生可以通过参与设计社区、改进模块、建立用户成长体系等企业战略重点项目,体验企业工作流程,积累项目经验。此外,针对不同基础的学习者,平台设置了不同难度的小项目,通过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巩固学生专业知识。
「做项目的过程中学生需要学习很多分散的知识,几个项目背后的课程数量至少达到 2000 多节,并会跟随学习项目的不同持续更新」。马力表示,相比传统的班课,项目式教学的挑战大得多,包括前期如何设计项目、研发课程,如何让学生很好地参与其中,项目实施中如何保证学生坚持下来,中间很多体系的搭建都需要较高的时间成本,模式是非常重的。因此虽然大多数教育机构都会把 PBL 作为口号,但市面上真正能付诸实践的其实没有几个,因为做好这样的产品本身就有门槛。
通过 PBL 模式,知群搭建了高校和企业中间的桥梁,「高校初步培养完学生之后,平台通过项目为企业培养预备人才」。而如何打通职业规划、培训、就业的人才输送闭环,知群也在持续探索,例如已经搭建了招聘内推系统,由企业提出需求,学生直接对接。
除了项目培训的硬技能,马力认为软技能的学习、职业规划同样重要。「前期帮助学生在迷茫的时候做职业规划,之后在学习专业课程时把专业能力赋予学生,接下来帮助学生求职,更好地去跟企业对接,形成一套完整的职业发展体系」。
此外,开拓学生的视野也是重要一环。过去一年多时间里,知群邀请了上百个领域的大厂总监、副总裁、教授来为学生讲课、分享,让学生保持对行业的敏感度,同时也扩大学生与企业的接触面,为学生提供曝光和招聘的机会,打通从培训到就业的闭环,同时也能帮助企业提高筛选人才的效率。
在马力看来,职业教育归根结底还是要帮助企业端。如果培训机构只是站在 C 端的角度,为了完成订单帮学员在简历上造假,其实是消耗企业对培训机构的信任。而如果培训出来的人才能够得到企业的认可和正面反馈,就会进一步提升企业与平台的合作意愿。
近几年,泛 IT 职业教育领域曾经的明星企业陆续进行业务调整,转型 B2B 模式似乎成为一大趋势,由此业内出现「 ToC 模式跑不通」的质疑。
马力并不赞同这一观点,在他看来,一方面,面临求职焦虑的大学毕业生和追求职后提升的在职群体数量庞大;另一方面,在职群体提升的渠道十分有限,目前这些痛点尚未得到很好地解决,因此 C 端市场拥有巨大的想象力。
「市场能不能跑不通,其实谈的是能不能挣到钱,但如果能把求职和提升的需求满足了,跑出正向的成本模型,怎么可能挣不到钱呢?不同的行业模式不同,比如互联网行业过去要想抓住流量红利,就必须快速爆发。但教育行业的进展相对慢,要解决很多深层次的产品问题,如果一个公司有很多选择,面对需要持续积累的事情时难以坚持,自然就去找下一个相对容易爆发的方向了」。
马力认为,ToC 模式需要坚持长期主义,持续了解用户需求、优化产品。「看待市场和竞争,不要往两边看,天天盯着竞争对手,而要向前看。在教育领域,产品模式比商业模式更重要」。
「如果把产品做轻一些,成本和客单价肯定就低,转化率高,用户就会来的更多。但我们并不急着扩张用户,而是想在短时间内把用户做得更精细,把产品做厚重一点,如果产品能让用户获得帮助,那就说明是有价值的,然后反过来再倒推教学模型和成本模型」。
「一家公司最重要的其实是了解自己的用户。就和以前做互联网产品一样,要跟用户打交道,了解用户的需求,收集用户反馈,找出问题然后改进,这样你始终是有产品感的。我们自己的很多同事都有十几年以上的经验,大家都要亲自去讲课,深度掌握整个过程。我自己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讲了一百多堂课,不断接触用户,积累自己的产品感。做产品,这些已成一种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