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姚桂梅:中非合作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对接

姚桂梅 好望观察 2022-03-18


来源 :《国际经济合作》2019年第3期、国际研究学部、ICC-iCover全球安全研究信息数据库

作者 : 姚桂梅,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 研究员



非洲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方。2000年创立的中非合作论坛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理论沃土和区域实践平台。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宣言强调,要将“一带一路”同非洲各个层面的发展战略全面对接,推动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再升级。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将在习近平主席“真、实、亲、诚”合作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引领下,逐渐落实以构建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为方向的“八大行动”,推动中非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迈向历史新高。


期间,需要中非携手解决中非合作中存在的难以持续、失衡和不对称的三大问题,补齐各种投资“短板”、创新合作模式、平衡产业布局和各种利益关系、力求共同发展。


一、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必须破解的三大难题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虽然取得良好的阶段性成果,未来前景可期。但由于非洲经济结构单一畸形,缺乏造血机能,发展倚重外部资金,债务危机重现,导致中非产能合作中存在难以持续、失衡和不对称的三大问题。


1. 以国家贷款为主要支撑的基础设施承包建设模式难以持续。


2013年以来,中国建筑公司在中国进出口银行和国家开发银行的贷款支持下,在非洲承揽了许多大型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虽然推动了非洲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但并没有给东道国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创造的就业岗位也都随着工程的完工而消失。


更重要的是,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已经出现EPC规模萎缩势头,一些非洲国家政府在债务高企的压力下,已经开始发生停建或缓建与中国签署的基建项目工程,拖欠工程承包商营收账款,引发中国政策性银行大量坏账的案例。


2. 中非投融资合作中存在投资行业间、投资主体间失衡的问题。


中国企业走进非洲离不开两家政策性银行、中非发展基金及中非产能合作基金的支持,但是上述金融机构的贷款大多用于基础设施和能源业,用于制造业的贷款相对较少,而制造业在所有行业中是最能提高非洲造血能力的行业。


为此,必须加大对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投融资力度。


从投融资主体来看,中国对非投资民企数量占绝对优势,但由于他们大多数在境外投资设立的实体经营年限短,缺少可抵押的资产,很难达到中国金融机构的信贷门槛。


为解决民营企业融资难问题,可尝试采取“内保外贷”的方式,同时拓宽融资渠道,考虑建立民营企业对非投资专项基金,加以引导和支持。


3. 中非投融资合作存在资金与项目、资金需求与存量不对称问题。


首先表现在资金与项目的不对称。


非洲国家投资环境欠佳,面临政局动荡、恐怖袭击、外汇贬值、债务违约以及国际竞争加剧等风险,再加上2014年下半年以来大宗商品价格下跌使得中国在非部分投资项目停产或搁浅,中国政府又加大了对境外投资用汇项目审批和监管力度,使得一些原本有意到非洲投资的企业更加谨慎,停在观望状态,进而导致两家基金的配套资金落实情况不理想。


其次,在非企业间也存在资金需求与资金存量的不对称。


一方面,在非运营的中资企业面临现金流不足的问题,却难以获得非洲东道国金融机构的贷款,要么就是成本利息太高;而中国商业银行对非洲的渗透率太低,又不接受“外保外贷”,使得中资企业在境外投资又难以获得中资银行的贷款。


另一方面,部分工程承包企业在非经过多年经营积累了大量的资金,又不懂在当地投资兴业;而非洲东道国往往对外汇管制严格,资金难以汇回国内,且存量资金大量为当地货币,贬值风险很高。


二、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必须关注的五个平衡


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尚处初始阶段,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为此,中国与非洲应继续携手合作,补齐短板、创新发展、共担使命。


第一,必须加大对非洲的直接投资力度,平衡投资与贸易、基建承包的关系,推动中非合作转型升级。


中国近年来向非洲国家注入了大量的资本,但截至2018年底460亿美元的直接投资存量明显少于中非贸易规模和以贷款驱动的基础设施建设规模。


对非直接投资已经成为中非经贸合作中的短板。为此,加大对非直接投资力度势在必行。


从平衡贸易的角度看,加大对非投资力度,到非洲投资建厂,使其有更多的商品出口,是解决中非贸易逆差、实现均衡发展的治本之道。


从工程承包的角度来看,尽管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屡创佳绩,但多年来中国公司都是以乙方承包的方式来中标承建基建项目,属于服务贸易的范畴,而且在一些非洲国家逼近债务上限的背景下,EPC+F的债务驱动型承包模式存在较高的还贷风险。


为此,中国在非洲的工程承包需要尝试PPP、EPC+F+I+O+T模式、基础设施投资+资源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园区+城市开发等不同模式,合作模式应从传统的国企+国企,向国企+民企、国企+外企等不同合作形式。


第二,必须加大对非农业合作的投入,助力非洲解决粮食安全和农业发展问题,使中国对非投资的相关产业平衡发展。


2019年2月,联合国粮农组织《2018年非洲粮食安全和营养区域概况》显示,非洲频现粮食危机,非盟发展农业政策遭遇挑战,急需国际社会驰援。


而2015年中国对非农业直接投资仅占对非直接投资存量的8%,位于采矿业、建筑业、金融业、制造业以及商务服务业之后。


中国对非农业投资存量低的现实与众多非洲国家亟须资金发展农业及解决粮食安全的迫切需求极不对称,为此中国政府必须采取措施来逐渐改变中非农业合作中资金供给与需求严重错位问题。


第三,必须创新投资合作新模式,力求近期收效与远期利益、中国企业与非洲本土企业均获利发展的平衡关系。


当前,中国的对非投资大多以绿地投资为主,合资企业只占到12%,这种“一国资金独大”的投资方式不仅不利于非洲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而且具有较高的投资风险。


对此,中国在非洲的直接投资应努力实施多元化战略,积极寻求合资合作等多元合作模式,向本土化经营发展。


尤其在遇有本土同业竞争的情况,中国企业要考虑产品差异化经营策略,与当地同行产品有所区隔,为本土企业留出生存发展的空间。


第四,必须加强中非之间跨文化交流与互动,以此平抑重经贸、轻人文交流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


近年来,中非经贸合作发展迅猛,但中非之间的价值观、文化领域的交往并没有同步跟进。中非之间的文化差异成为中非经贸合作存在问题的根源之一。


为此,应大力加强中非之间以尊重和平等为前提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过程中不仅要了解所在国的种族、宗教等风俗习惯,更要尊重非洲人爱护动物、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宇宙观、人本主义思想、群体意识等文化特性,以实际行动来昭示中国文化的平和与包容。


第五,解放思想,积极探索国际对非合作新方式,以此平衡大国在非洲的关系。


尽管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取得初步成效,但来自英、法、美等欧美大国的商业竞争和干扰阻力不小。


为巩固中国在非洲这个多边舞台的影响,中国必须要对接非洲国家外交多元的发展战略,即非洲国家与中国和其他大国的关系不是非此即彼的,应该是和平共处的。


为此,中国应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努力探讨与世界其他大国在非合作的新领域、新项目、新方式,在具体的合作项目中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end-


▽ 投资非洲正当时,《2019年非洲新经济蓝皮书》发布!关注《好望观察》公众号(ID:haowangguancha),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好友,备注“蓝皮书”即可获得领取方式。


▽ 点击查看往期热门文章


好望观察,聚焦中国新经济出海非洲,致力于从信息、人才和资本角度链接中非新经济,服务两地创业者和投资人,提供新鲜的商业资讯及深度报道。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