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谈天说地聊七夕 (下)

七夕处于立秋前后的初秋时节,正如唐朝诗人杜牧在“秋夕”诗中描绘的场景:

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一个“卧”字反映了牛郎星和织女星出现在天顶附近,时间应在晚间9点前后。织女星的下方有4颗较暗的星,组成渐台星官,它们就是神话传说中织女编织用的梭子。在牛郎星两边一南一北有两颗小星,分别是河鼓一(天鹰β)和河鼓三(天鹰γ),俗称扁担星,是传说中牛郎挑着的一对儿女。

天鹅、天琴、天鹰星座

天津、织女、河鼓星官

(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天文卷》)

牛郎星是1等星,在全天亮星中排名第12位,距离约17光年,光谱型A7,呈白色,表面温度在赤道约6900开,在两极约8500开,质量约太阳的1.8倍,赤道半径约太阳的2倍,而极半径约1.6倍,光度约太阳的11倍,年龄约12亿年。牛郎星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它的自转极快,自转周期约8.9小时,赤道上的速度达286千米/秒,这个速度已接近一颗恒星崩裂的极限速度400千米/秒;由于高速自转产生的强大离心力使得它形态很扁,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出(极半径的)25%;它的自转轴与地球看它的视线成60°的交角。1924年瑞典天文学家蔡贝尔发现一颗无对流恒星的辐射流量与重力加速度成正比,进而导出表面温度与重力加速度的关系,这称为蔡贝尔效应。高速自转导致牛郎星赤道上的重力加速度远低于两极,从而造成温度的显著差异。

2006∽07年,美国天文学家莫尼尔等应用设于威尔逊山天文台的CHARA光干涉仪,在红外波段拍摄了牛郎星的像,这是人类拍到的第一张外星星像照片。

   

牛郎星与太阳比较

(来源:维基百科) 

 

由CHARA拍摄到的牛郎星像

(来源:维基百科) 

织女星是0等星,在全天亮星中排名第5位,距离约25光年,光谱型A0,呈蓝白色,表面温度平均9600开,由于蔡贝尔效应赤道上的温度为8152开,在两极约10000开,质量约太阳的2.1倍,半径约太阳的2.4倍,光度约太阳的40倍。年龄4.55亿年,由于它质量大,寿命只及太阳的1/10,即约10亿年,现在它正在中年。织女星的自转也很快,自转周期约12.5小时,赤道上的速度达236千米/秒;它的形态也很扁,赤道半径比极半径长出19%;它的自转轴与地球看它的视线成5°的交角。若有朝一日拍到了它的像,其极点基本上在星像中心,四周就是赤道带,由于赤道带的温度低,能从星像上看到明显的临边昏暗效应。

2005年,斯皮策空间望远镜以高分辨率的红外照相发现有尘埃云环绕在织女星周围。通过分析发现这个尘埃盘犹如太阳系的柯伊伯带,不是行星盘而是碎片盘,估计是不久前两颗矮行星级的天体猛烈相撞后粉碎的产物。2021年年初,有天文学家发文声称通过对织女星10年的光谱分析,即用视向速度法发现了有一颗周期为2.46天的超热海王星级行星环绕织女星;在此行星外围还可能有一颗土星级的行星,周期约200天。

织女星不仅在天空熠熠生辉,在天文学的发展史上也曾大放异彩。它是历史上第一颗被测定距离的恒星。1836年俄国天文学家Г.В.斯特鲁维测定了织女星的视差,为0.125″,这个结果与今测值0.129″十分接近。

 

 织女星与太阳比较

   

织女星周围碎片盘的红外像

    

  织女星旁矮行星级天体猛烈相撞的艺术图

(3图来源:维基百科)

光谱型决定了恒星的“性格”,自转则反映了它们的“脾气”,牛郎和织女性格相近、脾气相投,因而情意绵绵,真是天造地设的一对情人;虽然年龄有些相差,不过在天空这样的高层却不在话下。

牛郎和织女只能等待每年七夕在鹊桥上一年相会一次。其实往北去一点,银河上有个天津星官(属于天鹅座)。津者,渡口之意也。牛郎和织女竟然不知道利用这个渡口会面,岂不令今天的情人们大跌眼镜!

天津星官中的天津四,西方名天鹅α,它也是一颗1等亮星,在全天亮星榜上排名第19位。很久以前,在西方人们把天鹅α、天琴α和天鹰α这3颗亮星组合在一起,称为夏季大三角形。初秋的夜晚,天空亮星寥落。南天那颗红光闪闪的1等亮星大火(天蝎α,亮星排行榜第16位),伴随着《诗经》的一句“七月流火”,已经西沉到地平线上,剩下这3颗亮星相聚相伴,十分醒目。原来这三位早已会聚在一个群里,显然这对情人与天津四早已相知相熟。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背景下,笔者不惮狗尾续貂之讥,有心在牛郎织女的故事后面续上一段情节:让天津四充当渡口的艄公,为他们摆渡相会。这就给这个悲情故事增添些许欢乐色彩。

夏季大三角形

 暗星背景上的夏季大三角形

(来源:维基百科)

谈完了天上的星宿,留给说地的篇幅已经不多了。自古以来,七夕节的主要风俗就是乞巧。七夕晚上,妇女们在院子里摆上瓜果,结彩线,对着半轮上弦月穿七孔针,向织女乞求智巧;更有些年轻姑娘向织女神默默祈求,希冀得到美满的爱情和巧配的姻缘。

  

七夕古代风俗画三帧(来源:网络)

在历代许多吟咏七夕乞巧的诗歌中,五代后唐杨璞的“七夕”诗别具深意,诗云:

未会牵牛意若何,

须邀织女弄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

不道人间巧已多。

这首诗针对当时人间机巧太多的现实,诸如投机取巧、巧言令色、使巧卖乖、巧取豪夺等种种“巧”人“巧”事作了巧妙的讽刺。两颗恒星的光谱型和自转刚巧如此相近,加上近旁正巧有个天津星官,天津四恰巧又是颗1等亮星,正是无巧不成书!巧合连巧合,都被拾掇进了拙文,大有弄巧成拙之嫌,希望不至于被认为也属受讽刺之列。

斗转星移,随着时代的变迁,如今七夕节已被作为中国的情人节。回想我们这代人年轻的时候,夫妻两地分居很是普遍,多半也是一年相会一次,曾被喻为牛郎织女,倒也十分贴切;笔者也曾有多年鹊桥相会的经历。而今的情人节,自然着意于牛郎织女的绵绵情意。有鉴于此,在此节日来临之际,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 更多精彩推荐,请关注我们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