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枫桥夜泊的启示(下)

“月落”是诗人在诗中描绘的唯一天象。从全诗的叙事顺序来看,月落发生于子夜以前,最可能是新月到上弦月中的某个月相。之所以这么说,请回顾前面“残阳与新月交会·新月篇”中关于月相的叙述。这样的月亮何时在何方位下落呢?为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作一定的计算。诗人描述的月落过程最早可能发生在阴历初三(月龄3)。朔日固然看不到月亮;初二(月龄2)的月亮呈非常细的蛾眉状,亮度极低,完全淹没在昏影的光芒中。我们就来计算月龄3和上弦月的情况下月亮初见和月亮下落的时间、高度和方位。假设太阳刚下落,尽管昏影非常明亮,无论月龄3还是上弦月都刚好显现。这应该大致上符合实际情况,我们往往能在昏影的明亮天空背景下看到淡淡的一钩弯月。太阳在小雪和冬至的黄经依次是240°和270°,根据不同月龄的月亮与太阳的黄经差(参见表1)可以得到月球适逢月龄3的黄经,小雪日是277°,冬至日是307°;逢上弦的黄经,小雪日是330°,冬至日是0°。由于不知道具体的日期,也就不知道月球在轨道上的具体位置,无法求得它的黄纬。不过,月球轨道与黄道的交角仅5°9′,且半周在黄道上,半周在黄道下,可取月球的轨道为其平均轨道即黄道,于是它的黄纬始终为0°。此外,把太阳和月球在一天之内的黄经取为固定值,也就是说忽略了太阳的周年视运动和月亮的周月视运动引起的黄经变化。前者的变化约每天1°,其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而后者的变化却达每天13°,会有一定影响。所以,我们只能得到一个粗略的结果,但已足以让我们得窥诗人当时所见天象的大致情况。

计算分3步进行:(1)根据太阳的黄经和黄纬(太阳在黄道上,取其黄纬为0°),计算小雪日和冬至日太阳的赤经和赤纬;进而结合苏州的纬度,计算太阳下落的时角,将时角加上赤经得下落时的地方恒星时s,将时角加上12h得下落时地方真太阳时m;它们分别作为月亮初见时的地方恒星时和地方真太阳时。此外,这两天的这两种时间之差Δ=m-s可以作为由恒星时化为真太阳时的改正值,这样取最大误差不过4m,且还可作适当补偿把误差限制在1m之内。(2)根据月亮的黄经和黄纬,计算月亮的赤经和赤纬;进而结合苏州的纬度和月亮初见时的地方恒星时计算月亮初见时的方位和高度。(3)根据月亮的赤纬和苏州的纬度计算月亮下落时的方位和时角;时角加上赤经得月亮下落时的地方恒星时,进而求取月亮下落时的地方真太阳时。计算结果如表2所列。

表1 月龄与月日黄经差和相对亮度的关系

月龄

朔 3 5 7 上弦 9 11 13 望 17 19 21 下弦 24 26 28

月球黄经减太阳黄经

0° 37° 61° 85° 90° 110° 134° 159° 180° 207° 232°256° 270° 293° 317° 341

相对亮度

0 0.7 2.6 6.8 8.3 16 30 58 100 49 26 13 7.8 3.6 1.1 0.2

表2    两个节气月亮的运行情况

注:1.即当天太阳下落时。 2.指地方真太阳时。

从计算结果可见,在深秋和冬季由于日落较早,上弦月初现是在过中天(方位180°)之前。月亮从小月龄直到上弦基本上都是在子夜以前下落,只在冬至日上弦月的下落达到了“极限”,即夜半钟声敲响的时候。下落的方位都是在西南方向。上弦月那天的月龄为7~8,笔者又计算了小雪日见月龄9的盈凸月下落的时间,已过了24 h。经过这番探讨可以有把握地说,我们假设的从月龄3到上弦月的下落都可能是诗人在听到“夜半钟声”之前看到的景象。

据说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经说过"三更不是打钟时",质疑寒山寺是否真有“夜半钟声”。但是,同是宋代的诗人孙觌写了一首“过枫桥寺”的诗:

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

乌啼月落桥边寺,攲枕犹闻半夜钟。

 

苏州寒山寺及其大钟(来源:网络)

这首诗足以证实直到宋代寒山寺夜半鸣钟确是事实。寒山寺的钟声提示笔者想起了一首唐诗。几年前笔者小栖扬州,期间游览了市中心文昌阁西首文昌中路上的唐惠昭寺遗址。那里树立石碑一块,其上镌刻唐朝王播任职扬州重访故地时写的这首诗。诗虽不太著名,与诗有关的典故“碧纱笼”却流传久远。请读王播的“碧纱笼”诗:

上堂已了各西东, 惭愧阇黎饭后钟。

二十年来尘扑面, 如今始得碧纱笼。

古代中国寺院通过敲钟向一应僧众报告用膳的时间。王播年轻时家境贫寒,寄居于惠昭寺木兰院苦读,并在寺内“蹭饭”。日久导致僧人厌恶,故意在吃饭后才敲钟,王播应声来到饭堂,不禁大窘。笔者想到一个无聊的问题:是惠昭寺僧人就餐提前了,敲钟则一如既往地准时进行,还是僧人吃饭仍定于原来时间,但钟声却相应地延迟敲响?唯其“无聊”,答案不能征诸史书记载,连野史上都付阙如。不过,这也引出了另一个问题,即古代如何向广大民众报告正确时间的问题。

用敲钟广泛报告时间是古代中外都采用的方法。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封建王朝雇用了一批人进行时间计量,不仅帝王所在的京城有一班子人从事测时报时,地方上的首府也有专人从事这项工作,当今有的大城市中的古迹鼓楼或钟亭往往就是那时候用于报时用的古建筑。

请读唐代诗人白居易咏及钟鼓楼的这首诗——“直中书省”:

丝纶阁下文章静,钟鼓楼中刻漏长。

独坐黄昏谁是伴?紫薇花对紫微郎。

 

南京建于明朝初年的鼓楼和大钟亭(来源:网络)

再举一首诗说明这一情况。请读唐岑参的“和贾舍人早朝”诗:

鸡鸣紫陌曙光寒,莺囀皇州春色阑。

金阙晓钟开万户,玉阶仙仗拥千官。

花迎剑珮星初落,柳拂旌旗露未干。

独有凤凰池上客,阳春一曲和皆难。

清晨皇宫里的“晓钟”敲响,重重宫门一道道敞开,迎接“千官”早朝。“星初落”这个天空景象反映晨光初露,星星开始隐没在晨昏中;而“露未干”的地面现象也显示这时是寒意笼罩的清晨。

在中国官立钟鼓楼的声音到达不了的地方,寺庙的钟鼓声起了相同的作用;如张继诗的“夜半钟声到客船”句,正反映了寒山寺的钟声正在向八方四邻的居民报时。

古代除了用钟声报时,自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手段。例如在边塞或“蛮荒之地”往往用吹笳报时。请读宋赵鼎的“寒食书事”诗: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纪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竟藉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这首诗是诗人被贬谪到吉阳军(曾为广东省崖县,今海南省三亚市)时所写。岭南的海南,当时属蛮荒之地,有“天涯海角”之称,城里不筑钟亭鼓楼,而用笳音报时。

在西方,教堂的钟声向四方传送,也为周围居民报时。法国大作家雨果的长篇小说《巴黎圣母院》里,敲钟人卡西莫多乃是故事的主角,教堂钟楼上的大钟(连同钟声)就成为铺展故事的重要道具。一般西方的教堂都筑有高高的钟楼,悬挂大钟用以报时。其旋律曾为北伐战争时“打倒列强”歌,而现今广为传唱的“两只老虎”歌所用,究其来源是一首古老的法国民歌“Frère Jacque”(雅克修士),其歌词云:

雅克修士,雅克修士,

你还睡,你还睡?

请你敲响晨钟,请你敲响晨钟。

叮当咚!叮当咚!

这“叮当咚”的晨钟声,远播四方,正在为那里的居民们报时,提请他们举行晨祷。

巴黎圣母院(来源:网络)

法国画家米勒有一幅世界名画“晚祷”,又名“晚钟”,描绘还在田间劳作的一对农民夫妇,在听到远方教堂宣示晚祷时间的钟声时,停下农活在昏影中祷告的场景。凝视着画中主人公虔诚的神态,远方的教堂在背景中毫不起眼;深色调的无际田野映衬着晚霞掩映的明亮天空,喻示教堂的钟声深沉悠远又洪亮激越,这噹噹的钟声似乎正穿越世纪传到了耳际。

晚祷 (来源:网络)

回到关于王播先生这首诗的问题,笔者给出的答案是前一种情况,因为钟声并不仅仅禁锢于寺内,也向外界传播为四周百姓报时。有鉴于此,钟的敲击时间,应保持准确和稳定,可不能率性而为。这也许能作为一个言之有据的答案吧。是否合理,就教于读者诸君。x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