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诗词 谈物候 (中)
许多古诗明确吟咏季节时令。如晋代诗人陶渊明的“四时”诗:
春水满四泽,
夏云多奇峰。
秋月扬明晖,
冬岭秀孤松。
春季,雨水连绵,江河湖塘涨满了春水;夏季,高山巅峰的四周云海涌动;秋夜明月遍洒银辉于大地;冬天松柏挺立在山岭。这首诗的每一句直白地描绘了四季的典型物候。
还有的诗歌具体地提及月份,如宋杨万里的诗“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毕竟西湖六月中,
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时令具体地定到了“六月中”,第二句从笔者立论的角度来看说明这时有了不同于其他时令的物候;接着便说明这时典型的物候是满湖的莲叶和荷花。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诗意
(来源:网络)
有些诗歌虽然没有明确提到某些时令,但是可以从诗歌描绘的景象推断所处的节气。唐代诗圣杜甫的一首七言绝句,每一句都描绘了暮春的典型物候,请读“漫兴”诗: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稚子无人见,
沙上凫雏傍母眠。
点点杨花洒落在小路上,像铺上了白色的地毯;初生的荷叶点缀在溪流上,似一个紧挨着一个的青钱;从笋根旁冒出地面的嫩笋,不易被人察觉;刚孵出的小水鸭,在沙滩上依偎着母鸭睡眠。
糁径杨花铺白毡 点溪荷叶叠青钱
(来源:网络)
试再举几例。宋王安石的诗“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这首诗描绘了春回江南大地,诗人泊船长江边,目光所及一片郁郁葱葱的绿色。一个“又”字,正确地反映了春夏秋冬四季更替、循环不止的规律。
王安石“泊船瓜洲”诗意
(来源:网络)
有的诗歌还给了我们揣测具体节令的提示,如南宋女诗人朱淑贞的“即景”诗:
竹摇清影罩幽窗,
两两时禽噪夕阳。
谢却海棠飞尽絮,
困人时节日初长。
从物候学的角度来看,诗歌描述的时节正当海棠凋谢、柳絮飞尽,应是春末夏初。不过,“日初长”又给人以从天文学的角度思考的余地。结合地球自转与公转,若不计晨昏蒙影,真正的日初长应从昼夜等分的春分日开始,之后白天一天长过一天。不过就人们的感觉来说,对昼夜的长短并不那么敏感。笔者就古代中原地区(北纬35º)计算了每个节气日出的地方真太阳时,并由此推断当时的昼长。例如,谷雨时节白昼约13小时,相应地黑夜11小时,也许此时人们“日初长”的感觉还不明显;立夏时节白昼约13小时50分,相应地黑夜10小时10分,人们就有了“日初长”的感觉了。这个论断,难免流于臆测,但多少有了一点定量分析的意味。
二十四节气日出时刻
北纬35°处之地方真太阳时
有一些诗歌,既记叙了物候,又描绘了天象。试看唐杜牧的 “秋夜”诗:
秋光银烛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
这首诗既描绘了物象——“流萤”,又描绘了星象——“牛郎织女星”。笔者把这首诗描绘的时间,定在公历的8月下旬到9月上旬的时段里,即传统历法(如今的农历)的七月中旬至八月中旬的范围之内,在人们的观念中这时已进入秋季,但“秋老虎”依然肆虐人间,故虽题为“秋夜”,有人还手执“轻罗小扇”乘凉。时令到了这时夜幕已提早降临了,天刚黑,牛郎织女星还明显偏东。古代没有任何污染,秋高气爽,天空澄澈清冽,星星晶莹剔透,牛郎织女这两颗一等亮星特别明亮夺目,却是“卧”着仰望的,说明已经升到了近头顶。望星的时间,怕是已经到了9点前后,秋夜的暑气已经退尽,凉意开始来袭,人们也该马上歇息了。
杜牧“秋夜”诗意
(来源:网络)
有些古诗中描述的“物候”反映了当时的气候特征。例如几首唐诗描绘了长安一带遍植竹子,而竹子须生长在气候温暖的地方,现在大多生长在江淮以南,在华北和西北已难觅踪影。请读李颀的“望秦川”诗:
秦川朝望迥,日出正东峰。
远近山河净,逶迤城阙重。
秋声万户竹,寒色五陵松。
有客归欤叹,凄其霜露浓。
诗歌描写了诗人从长安失意而归,途中回望长安城,但见山河明净,城阙逶迤,千家万户遍植竹子等各色景象。又如杜甫的“陪诸贵公子丈八沟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二首(其一)”诗:
落日放船好,轻风生浪迟。
竹深留客处,荷净纳凉时。
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
片云头上黑,应是雨催诗。
丈八沟是长安近郊的一段运河,成为游览胜地,人们乘船去哪里纳凉,在茂密的竹林深处停留;诗歌还透露长安一带荷花盛开,出产莲藕,这也体现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温暖。还有祖咏的“苏氏别业”诗:
别业居幽处,到来生隐心。
南山当户牖,沣水映园林。
竹覆经冬雪,庭昏未夕阴。
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
反映了在离长安更远的沣水畔僻静之处,也不乏竹子。这些诗歌反映了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中国北方的气候比现在温暖。见下面“中国近五千年来历史温度变化图”,图中标志“③暖”的部分正值这3首诗描述的时期,可见当时的平均气温与现代相当。
中国五千年气温变化曲线
(来源:读秀论文网,多米尼克推荐)
类似的古诗实在不胜枚举,如把它们谑称为“物候诗”似不为过。不知读者诸君以为然否?
不过,诗歌毕竟是文艺作品,不同于科学记录。读诗最好能了解成诗的背景,歌吟的对象,作者的情感。若仅从字面解读,难免受表象蒙蔽。下面举出同为南宋诗人的3首诗,都描写了江南黄梅(即梅子成熟)时节的天气,却有3种不同的述说。先读戴敏的“初夏游张园”诗:
乳鸭池塘水浅深,
熟梅天气半晴阴。
东园载酒西园醉,
摘尽枇杷一树金。
黄梅天气晴天夹杂着阴雨,这是我们的普遍感受。但是也有两个不同极端的描写。试读赵师秀的“有约”(又题“约客”)诗:
黄梅时节家家雨,
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
闲敲棋子落灯花。
作者因约好的友人受雨阻隔不能践约,深感失落,借诗抒怀,以“家家雨”极言梅雨的广泛和持久。再读曾几的“三衢道中”诗:
梅子
梅子黄时日日晴,
小溪泛尽却山行。
绿阴不减来时路,
添得黄鹂四五声。
也许在黄梅天的阴雨间隙,正逢几日晴天,作者经过小溪泛舟,山路步行,领略绿树浓阴,黄鹂清鸣,吟诗以抒发他的愉悦心情。可见同时代的三位诗人同样描述梅雨季节的晴天阴雨各不相同。更有甚者,还有诗中叙述的物候与时令相悖的,谓予不信,请读唐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诗:
一为迁客去长沙,
西望长安不见家。
黄鹤楼上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五月落梅花?只要你明白了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就不会吃惊了。原来李太白先生蒙冤被贬夜郎,后遇赦而归,心情十分抑郁,路过黄鹤楼,听到《梅花落》这首笛子曲的演奏,不禁以寒冬的落梅花来宣泄自己当时的悲愤之情。后世关汉卿写的《窦娥冤》更进一步地以六月下雪来渲染窦娥的冤屈之深,这种“反季节”的描述,是否受到过这首诗的启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