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岳
编辑 高斌
1921年10月9日是个星期天,又是重阳节,一场热闹的婚礼正在北京景山东边中老胡同5号院举行。新娘叫缪伯英,新郎叫何孟雄,一“英”一“雄”,这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英雄夫妻”。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前,全国只有53名党员,他们俩位列其中,而新娘缪伯英还是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书香门第长大的缪伯英,1919年7月以长沙地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理化系,告别了湖南长沙清泰乡缪家洞枫树湾老家。一个偶然的机会,缪伯英认识了北京大学学生、湖南同乡何孟雄,以后她经常到北大旁听、听演讲。慢慢地,她对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克鲁泡特金的学说有了兴趣,中断女高师学业,参加了北京女子工读互助团。十几名女生抱着“工是劳心,读是劳力,互助是进化”的信念,半工半读,开起洗衣店。“要做衣服吗?请快到椅子胡同东口北河沿17号。手工精致,式样合宜,必能令诸位满意。”广告贴了不少,但活儿并不多。尽管她们不怕吃苦,但美好的空想还是被现实的残酷击碎了。1920年9月,女子工读互助团坚持不下去,解散了。1920年3月,在李大钊倡导下,北大学生邓中夏、何孟雄、高君宇等19人发起成立“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经何孟雄介绍,缪伯英加入该会。他们常聚在北大“亢慕义”斋图书室,潜心研读马列主义著作和有关十月革命的书籍。在李大钊的关怀下,“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搜集和购买了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放在北大西斋学生宿舍。书的封面盖有“亢慕义斋”字样。“亢慕义”是德文译音,意为共产主义。上图为“亢慕义斋”旧址。
在李大钊的引导下,缪伯英摒弃了工读互助主义幻想,摆脱了无政府主义的影响,成为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进步学生。1920年11月,北京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缪伯英成为北京地区第一位女团员。就在这个月,刚刚诞生才一个月(1920年10月成立)的北京共产党小组中,坚持无政府主义观点的人退出了。为了充实党组织的力量,李大钊决定从团员中吸收缪伯英、何孟雄、邓中夏、高君宇、李骏5人入党。21岁的缪伯英,成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位女党员。李大钊、张申府原本希望发展天津的刘清扬,成为妇女中的北京共产党小组成员,但刘清扬发现名单上有张国焘,就拒绝了。原来五四运动快结束的时候,张国焘向刘清扬提出恋爱要求被拒。她怕张国焘再纠缠,“感情上的沟壑”让刘清扬没有参加北京共产党小组。1921年1月,刘清扬到法国参加了旅法“共产党小组”,入党时间比缪伯英晚了3个月。1929年10月下旬,年仅30岁的缪伯英在上海病逝,告别了她未竟的事业,抛下一双儿女走了。3个月后,丈夫何孟雄也被国民党杀害于上海龙华刑场。他们的一双可爱儿女,在上海龙华监狱监禁一年多后,被送进了孤儿院,在后来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时,便失散在战火中,至此杳无音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