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


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是为全校各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一门通识选修课,注重国家绿色低碳政策和水资源利用、保护与管理实践的有机结合,理论性和实践性强。课程授课团队由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贺维鹏副教授、周石庆教授和马晶伟副教授以及马克思主义学院杨美新副教授等组成,教学设计指导组由土木工程学院施周教授、许仕荣教授、柯水洲教授和余健教授等组成。历经十余年的积累和沉淀,形成了一支教学与研究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且跨学科特色显著、爱岗敬业的优秀课程团队。

“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教学团队

教学设计指导组:

授课团队:

本课程旨在指导学生掌握水的社会循环与可持续发展基本原理,学会应对水环境污染的社会问题,使水的良性社会循环和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得到有效落实。引导学生注重对世间万物存在价值的思考和对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审视,使学生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尚情操。

本课程先后被认定为湖南大学品牌课程湖南大学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入选土木工程学院“课程思政”教学案例



课程设计     

结合“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教学团队积极响应国家生态文明建设布局以及绿色发展的理念要求,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宣传讲解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理念;通过生态文明教育促进学生认同并投身于绿色发展的中国之路,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贡献力量;结合“绿色、共享、生态、环保、敬业”等核心价值观以及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中的“生态智慧”,提升学生个人修为和素养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更好地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使学生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贡献。


课程思政融入点

课程思政开展情况

(1)教学内容优化

教学团队立足于水的社会循环以及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重点关注水资源特性、水污染治理、关注水质净化等,从“生态文明”和“绿水青山”等结合点出发,将凝炼的主要思政元素融入到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与组织中。


此外,通过认真钻研教案,教学团队还精心设计了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或课后作业,选择兼具科学性和思想性的题目,如分析习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句话的必要性结合水的自然循环原理分析“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和“井水不犯河水”的表述是否合理等,进一步打造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新课堂”。

(2)教学形式创新

教学团队注重问题导入和师生互动,充分运用“以问题导向促兴趣、亲身实践出真知”的教育理念,通过教师课堂讲授以及纪实新闻、图片和视频等信息化载体将课程专业目标与德育目标相结合,借助“案例触动+思政教育”的方式引导学生站在国家和个人的交汇点上思考我国的水环境与水质净化问题,继而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实现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融入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

教学团队从学生学习热情、课堂表现、精神面貌、书面作业质量等方面对课程教学效果进行多维度评价。

考察发现,学生对此种教学模式持积极、肯定态度,认同和赞成任课教师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思想、工匠精神、基于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价值观和中华优秀文化等。学生在专业课程知识和技能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有较大幅度地提高。同时,课堂教学质量还得到校院两级督导团的听课专家以及所在教研室同行的一致好评。

1.学科特色。作为一门为全校本科生开设的通识选修课,专业知识和教学内容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态文明价值观、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教育、“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理念、工匠精神等等,承载着众多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使得该课程成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思政教育的绝佳舞台之一。

2.课程亮点教学团队以教学效果为准绳,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征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通过“案例触动+思政教育”的方式进行教学内容讲授。譬如,在介绍“水污染及其影响”时,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尊重自然、保护水环境的迫切性任课教师先请学生举例说明家乡的水环境现状并简要分析其成因,再开展专业知识讲解和问题剖析,并由水环境污染的危害进一步引出国家的相关政策和发展理念,如黑臭水体治理和污水净化“提质增效”等,合理引入学生家乡的污染事件,引导学生对国家相关政策方针发自内心的认同,引发学生的知识共鸣、情感共鸣、价值共鸣。


3.课程考核特色为进一步打造融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新课堂”,任课教师根据不同的教学主题,精心设计了一系列基于“课程思政”的课堂或课后作业,选择兼具科学性和思想性且具有教育意义的题目,巩固学生的课堂学习成果,提高教学的育人实效


 

文稿|贺维鹏

编辑|张冬月、王   莹

审核|张   琳、刘   杰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