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1年版)目录及编写组专家简介

思享前沿 2022-01-13


课题组

首席专家

沈壮海

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沈壮海,男,汉族,河南博爱人,1971年11月出生,研究生学历,博士学位,199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97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0年至1994年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学习,获法学学士学位;1994年至1997年在武汉大学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习,获法学硕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在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学习,获法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武汉大学法学博士后流动站进行博士后研究。1997年7月留校任教。1999年晋升讲师,2001年晋升副教授,2003年晋升教授。先后任校团委副书记(兼)、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党委副书记、教育科学学院党总支书记、社会科学部部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等职。2016年12月起任武汉大学党委副书记。

主要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等课题多项。在《中国社会科学》、《求是》、《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个人专著及主编学术著作10余部。系列论文《文化软实力的中国话语、中国境遇与中国道路》等荣获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主编著作《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释讲》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2013年为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做讲解。

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年)、中宣部全国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计划(2008年)、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2014年)等。

首席专家

王易

中国人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王易(1972年2月— ),山东济南人,哲学(伦理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书记兼常务副院长、教授,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高精尖创新中心常务副主任,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道德与法治》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长期从事伦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德育的教学与研究工作。

长期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科研工作,连续20年为本科生讲授思想政治理论课,深受学生爱戴。同时,她还主持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课题研究,并参与了中央、教育部多项重要文稿的调研、起草工作。由于爱岗敬业、成绩显著,她曾先后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授,并获得全国优秀教师、北京高校青年教学名师、第四批“万人计划”教学名师、2020最美教师等荣誉称号。

主要成员

艾国

北京工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艾国,男,1965年11月出生,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法学博士学位,北京工业大学教授,德育教研室主任,北京高教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方向为民主法治理论、思想政治教育、党建及中国传统文化,已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2部,参编著作9部。

主要成员

冯秀军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冯秀军,女,1971年生,河北邯郸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学博士后。现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院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心主任。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德育原理》教材编写课题组主要成员,教育部2013年“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人选,2012年度北京市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人选,北京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

主要从事民族精神与价值观教育、公民与道德教育、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教学与研究。在《教育研究》、《教学与研究》、《北京大学学报》等期刊发表论文等50余篇,其中1篇为《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0余篇论文为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中国哲学》等全文转载。出版专著《教化 规约 生成——古代中华民族精神化育研究》、《社会变革时期中国大学生道德价值观调查》2部,主编、合著、参著10余部。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科学规划青年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课题2项,校青年科研创新团队项目1项,参与国家哲社科重大招标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研究多项。曾获第九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市师德先进个人、北京市高校思政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二等奖”、中央财经大学“涌金优秀教学奖”、“成心优秀学术奖”等奖励。

主要成员

邢云文

上海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邢云文,男,中共党员,1969年10月生,山西榆次人。现任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长聘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宣部“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理论人才,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兼任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理事,中国新闻史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人学学会常务理事。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大项目3项,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以上项目20余项、在《马克思主义研究》《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哲学动态》等权威报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曾任中央电视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电视专题片《国魂》总撰稿。


主要成员

邢国忠

北京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邢国忠,1980年出生,河南太康人,先后就读于西南大学经济政法学院、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青少年工作系、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分别获得法学学士学位、法学硕士学位和法学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思想政治教育本科专业课负责人,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8年版)》课题组主要成员。先后入选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5年度影响力人物、首批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社会兼职有:全国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理论导师、中国无神论研究会理事、兰州大学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兼职研究员等。

主要成员

宇文利 

北京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宇文利,男,1972 年9月生,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所授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思想政治教育原理与方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英文文献选读》《思想政治教育学前沿问题研究》

代表论著

1.《中华民族精神现当代发展新论》(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论》(专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3.《中国人的价值观》(中、英文版)(专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十二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

4.The achievement and dilemma of politicaleducation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since 1978, Novosibirsk State Pedagogical University Bulletin, 2014.2(18)

5.《社会理论与教育:社会与文化再生产理论批判》,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宇文利 译

6.《教育哲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4月版。宇文利 译

7.《教育、符号控制与认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3月版。宇文利 校

8.《公共教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1月版。宇文利 译

获奖情况

时代出版传媒集团“突出贡献作者”奖(2009)

北京高教学会基础课研究会优秀学术论文一等奖(2010)。

北京大学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征文(学术类)一等奖(2011)。

北京大学第十一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1)。

北京大学宝钢优秀教师奖(2012)。

北京大学第十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2014)。

学术专长: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哲学(课程论),文化政治学(道德、品格、价值观教育与民族精神问题研究)

社会兼职: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特约研究员;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学学会理事;中国青少年研究会理事。

其他信息: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PFI客座研究员;俄罗斯新西伯利亚国立师范大学学报国际编委。

主要成员

李志强

中国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李志强,1977年出生,黑龙江齐齐哈尔人;博士,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研究会副秘书长,北京市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其中20多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等权威检索机构以及学习强国、光明网、人民论坛网等主流媒体全文转载或观点摘要;出版专著3部,并参与多部书稿的撰写;主持并完成多项重要课题;入选北京市委组织部优秀人才培养计划和全国高校优秀中青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择优资助计划。

主要成员

余一凡

南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余一凡,1982年10月生,河南信阳人,法学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党委副书记、本科教学部主任,副教授,美国丹佛大学访问学者。

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基础理论、意识形态理论与实践、理想信念教育

代表性研究成果:

《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人民出版社2012年;

《党、国家、社会关系视角下的中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经验及对策研究》,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年;(参撰)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高等教育出版社2017年;(参撰)

《发挥科技工作者主力军作用》,《光明日报》2020年9月29日第6版;

《开展直通心灵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3月23日第1版;

《习近平关于理想信念教育论述的基本思路和观点》,《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年第9期;

《〈共产党宣言〉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探析》,《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18年第5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思想政治教育》2019年第3期全文转载)

教学荣誉及奖励

2020年,南开大学教育教学优秀青年教师奖;

2019年,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精彩一课”视频公开课大赛二等奖;

2014年,被评为“南开大学青年岗位能手”;

2013年,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天津市比赛三等奖

主要成员

张彦

浙江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张彦,女,1979年生,浙江慈溪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现任浙江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浙江大学妇女研究中心主任、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常务副所长、教育部“学习新思想 千万师生同上一堂课”浙江省宣讲团成员、浙江大学理论宣讲团成员;浙江省青年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中国青年伦理学会常务理事、浙江省伦理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全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浙江省第一批“之江青年社科学者”、浙江省151人才工程入选者;浙江省第十届青联委员、浙江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

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价值哲学、道德教育的理论与实践

主要成员

张 瑜

清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张 瑜,1974年10月生,河南新乡人,法学博士,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研系列长聘副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清华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挂职)、清华大学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办公室主任等。

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理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研究,信息社会与网络文化

主要课题:

教育部2013年人文社会科学规划基金“网络社会发展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课题负责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二五”规划项目“网络社区的发展与管理”,课题负责人

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网络社会的价值矛盾与科学发展观”,课题负责人

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网络思想教育研究”,子课题负责人

奖励与荣誉:

国家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北京市第十二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教育部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研究成果二等奖

全国高等学校第六次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优秀论文三等奖

国家级精品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团队成员

2014年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

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团队负责人

清华大学优秀党支部书记

北京市高校优秀德育工作者

学术成果

《高校德育视野下的校园网络亚传播圈研究》(专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合著),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

《当代大学生思想特点与发展趋势调研报告》(合著),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年

《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与创新研究》(合著),人民出版社,2014年

在《中国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高校理论战线》、《思想理论教育导刊》、《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青年研究》、《思想教育研究》、《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思想理论教育》等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60余篇。

主要成员

陈大文

同济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陈大文,男,1961年11月生,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教育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分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成果鉴定专家、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马克思主义理论系列期刊学术编辑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教学名师。

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法治教育及法治理论研究,在《法学研究》《中国软科学》《思想理论教育导刊》等重要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公开出版教材、专著8部。主持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委托项目、上海市社科规划重点项目等课题10余项。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和中宣部特别委托项目研究。获上海市优秀教材奖1项,省市级教学成果奖3项,主持完成上海市重点课程建设项目2项。

长期参与中宣部、教育部、司法部和国家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组织的法治教育决策咨询、课程设计、教材编写、教材审查、教师培训、国情调研和工作督查等工作。2005-2018年,参与中央马克思主义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历次编写和修订课题组工作,2015年被增补为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担任教育部组编法治教育专册教材主编。

主要成员

陈柏峰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法学院教授

陈柏峰,1980年9月出生,湖北咸宁人,法学博士,汉族,中共党员。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学士(2002)、法学硕士(2005),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博士(2008),香港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1),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2012-2013)。现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才工作办公室主任、法学院教授。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湖北省法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社会学会法律社会学研究会副会长。

在CSSCI期刊发表论文100多篇,其中《中国社会科学》《中国法学》《法学研究》《社会学研究》《政治学研究》12篇;出版《传媒监督的法治》《乡村江湖》《乡村司法》等专著6部。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重点、青年项目,教育部项目,霍英东基金基础性研究项目、中国法学会项目等10多项。获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中国法学优秀成果奖、董必武青年法学成果奖、湖北省社科优秀成果奖等10多项。

参与设计并实施学校法学一流学科建设方案,参与创设社会治理法学二级学科,创新“经典”与“经验”双轮驱动的人才培养模式,开设《当代中国法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与实践》等创新课程。在《人民日报》《法治日报》等发表宣传文章20多篇。

主要成员

彭庆红

北京科技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彭庆红,男,1968年生,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全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会学术委员、《思想教育研究》常务副主编。

主要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高校学生事务管理、青少年社会工作与社会政策

主要著作、译著

1、《失调与变革: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研究》,知识产权出版社,2004年,独著

2、《中国人素质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年,承担知识分子素质篇

主要论文

1、《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求是》,2004.1,独著

2、《高校辅导员素质结构模型的构建》,《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6.3,独著

3、《大学生的生活困扰及其对辅导的需求分析》,《中国青年研究》,2004.3,第一

主要科研项目

1、新形势下巩固马克思主义在高校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途径与方法研究,国家社科基金(2005-2008),主持人

2、中国特色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理论与实践研究,教育部新世纪人才计划(2006-2009),主持人

3、辅导员职业化与专业化研究,北京科技大学“422”人才基金(2005-2008),主持人

主要成员

谢玉进

中央财经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谢玉进,1982年生,江西赣州人,法学博士,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日本关东学院大学访问学者,央视《百家讲坛》主讲嘉宾。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项目等省部级课题6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50余篇。被评为教育部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北京市“首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特级教师”,入选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中青年杰出人才支持计划”、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2016年度影响力人物”。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首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论文”奖、第五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基本功比赛一等奖、首届北京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微课比赛一等奖、教育部第六届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科)三等奖、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中央财经大学特殊贡献奖等奖励。

主要成员

廖奕

武汉大学

法学院教授

廖奕,男,1980年生,湖北荆门人,法学博士。2004年任教,2009年晋升副教授,2014年晋升教授。现任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法学理论教研室主任。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法学评论》、《法制与社会发展》、《政治与法律》、《华东政法学院学报》、《北大法律评论》、《人民日报》、《改革内参》、China Legal Science、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Foreign Literature Studies、Monthly Review of Philosophy and Culture、《澳门研究》(澳门)、《东西方思想研究》(韩国)、《文化中国》(加拿大)等国内外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十余篇为A&HCI、EI、CPCI收录或《高校学校文科学术文摘》、人大复印期刊转载。在国内权威法制报刊及海外媒体发表评论文章,数十篇为各类报刊转载。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等科研项目十余项,系首批武汉大学“珞珈青年学者”。2000年至今,曾多次在我国港台地区和美国多所高校访问、学习和研修。

代表性专著

1.《法治中国的均衡螺旋:话语、思想与制度》,独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

2.《司法均衡论:法理本体与中国实践的双重建构》,独著,武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主要成员

戴秀丽

北京林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戴秀丽,1962年7月生,女,满族,内蒙古宁城县人。北京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为北京林业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科负责人,北京林业大学生态文明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北京高教学会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市法学会旅游法研究会常务理事。

研究领域:思想政治教育、生态文明教育、法治教育

主讲课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专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旅游法规、现代生活与法律。近年主编教材主要有《经济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旅游政策法规》,《经济法概论》等;参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配套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用书、“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基本要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重点难点解析等。

科研项目

(1)全面依法治国视域下大学生法治素养培育研究,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项目批准号20JD710002,主持。

(2)人才培养共建—教学名师项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法治教育专题研究,北京市教学名师项目,2019年,主持。

(3)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精彩教案,201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项目批准号:10JDSZK038,主持。

代表性科研成果

(1)提升大学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量与质,《中国高等教育》,CSSCI来源期刊,2019年第1期。

(2)《当代中国林农法律意识研究》著作,主编,法律出版社,2010年12月

备注:以上专家简介、照片均来自所在单位官网、官方微信公众号等,部分简历有删减。


还记得2018版教材吗?

喜欢《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师友可以实名添加 乔同学个人微信 joe980215  以便于邀请您进入《思享前沿》微信交流群。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