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位专家解读: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本期导读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
5位理论名家
如何解读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金民卿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党委书记、研究员
1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强调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出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方针,为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根本指导
揭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主题,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发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要义,展示它在当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整体系统中加以升华,凸显其对增强文化自信的重要意义,充分肯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推动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度结合,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现出持久生命力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沃土之中,深刻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和道德理念,把历史中国与当代中国贯通起来,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起来,把“四个自信”统一起来,形成了中华民族智慧的最新表现和理论上的最新概括,把中华民族的思想水平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范玉刚
中央党校文史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央党校创新工程项目“国家文化战略与文化思潮研究”首席专家
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历史无可辩驳地证明,一个时代的伟大在于提炼出扎根民族文化土壤、弘扬民族精神的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这一重大论断是一种体系性的存在,它以其系统全面整体性的文化观念跃升实现了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大视野、大历史与大格局的统一,在世界舞台上树立了中华文化复兴的中国形象。
所谓党的理论创新的大视野,是指这一重大论断实现了理论创新境界的全球视野和世界眼光。
所谓党的理论创新的大历史观,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和深沉的爱国主义精神以及与时俱进的创新意识,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典范。
所谓党的理论创新的大格局,是指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所蕴涵价值的普适性和胸怀天下的情怀,必将在世界秩序变化、人类文明跃升中发挥方向引领作用,从而使中国的文明型崛起获得广泛的世界认同。
辛鸣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研究员
3
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是一项重大的战略任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了提纲挈领、全面系统的阐述,最大的特点是忠实原文原著,权威准确又高度凝练,充分展现了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于广大干部群众更好地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一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有很好的引领帮助作用。
更好理解贯穿新思想的基本观点。作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光辉典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顺应时代要求,立足中国实践,以“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四个自信”、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新发展理念、总体国家安全观、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等。对这些基本内容,我们不仅要知其言还要知其义,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这就要在系统全面、融会贯通上下功夫。比如,要全面深入领会“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不仅要与中国共产党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联系起来,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我们党要搞好自身建设,真正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一个政党”的重要论述联系贯通起来,还要与“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联系贯通起来,与中国为人类社会作出更大贡献,与习近平总书记讲的“为世界谋大同”,为世界贡献“中国方案”联系贯通起来。只有这样才能把握得准、理解得透、学习得好。
更好感悟贯穿新思想的人民立场。科学思想的背后矗立着的是正确的立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为人民代言、为人民立言的科学理论,是人民利益、人民心声的集中表达。正是人民立场,始终不忘并反复重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讲了这句话;时隔5年,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又强调了这句话。也正是人民立场,从“始终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到“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到“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从“必须自觉拜人民为师”到“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等,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人民主体地位的尊重,对人民深厚的感情溢于言表。我们学习新思想,最重要的是要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感悟到思想背后的立场,话语背后的情感,自觉地坚定正确立场,自觉地涵养真挚情感,并把这种立场感情深入灵魂、深入骨髓,见诸行动、化为实践。
更好把握贯穿新思想的科学方法。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要学习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一系列“过河”的重大战略部署,更要学习贯穿其中的关于如何解决“过河”的“桥或船”问题的科学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中国共产党人的看家本领,把实事求是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领导方法贯穿理论创造和实践创造的始终,以强烈的问题意识、鲜明的问题导向,来回答时代之问、人民之问、世界之问、发展之问。这一思想中所体现出来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环境中保持“乱云飞渡仍从容”的战略定力,在奋斗者的时代里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真抓实干,在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复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新方位上“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等,既是当代中国攻坚克难、抵御风险、应对挑战的重要法宝,又是续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章的锐利武器。我们要在多思多想、学深悟透上下功夫,真正掌握这些重要法宝,切实运用好这一锐利武器,在“四个伟大”历史实践中跨过一道又一道“大河”,走向全面现代化,走向伟大复兴。
刘余莉
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
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会《群书治要》传承委员会主任
4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的公报指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中,很多理念都可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其思想渊源,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理论成果。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对《尚书》中的 “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春秋左氏传》中“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贾子》中的“于政也,民无不为本也。国以为本,君以为本,吏以为本”、《说苑·政理》中的“善为国者,遇民如父母之爱子,兄之爱弟,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等养民爱民、重民利民思想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古人认为,在位者对待人民的态度与人民对在位者的态度如响之应声、影之随行一样自然而然。《管子》中讲到:“人主能安其民,则民事其主,如事其父母。故主有忧则忧之,有难则死之。”反之,如果国君不能使民安乐,则人民就不会为其分忧。如果国君不让人民安居乐业,则人民也不会为他效死。这说明,要想治理好一个国家、深得百姓的拥护,在位者必须要能安其民、爱其民。这些思想对于新时代党员领导干部更好地承担起对人民的责任、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打铁还需自身硬”是对《论语》中的“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礼记》中的“下之事上也,不从其所令,而从其所行”、《政要论》中的“君子为政,以正己为先,教禁为次”、《傅子》中的“立德之本,莫尚乎正心。心正而后身正,身正而后左右正,左右正而后朝廷正,朝廷正而后国家正,国家正而后天下正”等思想的精辟总结,以简洁易懂的语言概括了领导者严以修身、正己化人的重要性。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是结合《论语》中的“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巧言令色,鲜矣仁”、《傅子》中的“听言不如观事,观事不如观行”、《周书》中的“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饰言无庸,竭行有成”等思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一些领导干部中出现的专务言语浮华而不务实干的问题。
“领导干部不能既想当官又想发财”是对《管子》中的“商贾在朝,则货财上流”、《汉书》中的“古之所与禄者,不食于力,不动于末,是亦受大者,不得取小也”、《周易》中的“负且乘,致寇至”等深邃思想深刻领悟后,对那些以权谋私、官商勾结的领导干部所提出的警示。
“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是在对《政要论》中的“修身治国也,要莫大于节欲。传曰:欲不可纵。历观有家有国,其得之也,莫不阶于俭约;其失之也,莫不由于奢侈。俭者节欲,奢者放情。放情者危,节欲者安”、《汉书》中的“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晋书》中的“三代之兴,无不抑损情欲;三季之衰,无不肆其侈靡”等历史经验教训所进行的深刻总结,并针对党员领导干部中出现的奢靡之风而提出的号召。
“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用人标准的提出,与《典语》中的“制爵必俟有德,班禄必施有功”、《昌言》中的“王者官人无私,唯贤是亲”、《尸子》中的“有大善者,必问孰进之;有大过者,必云孰任之。而行赏罚焉,且以观贤不肖也”等选贤任能的传统一脉相承。
“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对《典语》中的“敬一贤则众贤悦,诛一恶则众恶惧”、《论语》中的“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傅子》中的“明君必顺善制而后致治,非善制之能独治也,必须良佐有以行之也”、《盐铁论》中的“法能刑人,而不能使人廉;能杀人,而不能使人仁”等思想深刻认同的基础上提出的中国特色治国方略。
可见,正是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又一次飞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思想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代表的是古人关于“道”的整全认识,孔子说:“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中国古人无论是在处理人与国家社会之间的关系,抑或处理人与天地自然之间的关系时,都效法于“道”,按照“道”的要求安身立命、经世致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古人形成了关于“治国之道”的庞大而又严谨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体现了古人治国之道的精髓;不仅如此,又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形式对古人遥远深邃的思想进行了符合新时代特点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因此公报中称之为“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至为允当。
【来源:学习强国】
刘宁宁
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5
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是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地位的新概括,也是对其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上重要地位的新判断。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理论成果。从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人就始终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路线,始终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基本观点、基本方法指导中国的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和新的飞跃。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和运用马克思主义,从新时代的实际出发,坚持问题导向,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把握历史发展规律和世界发展大势,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实现了诸多原创性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实际紧密结合。这一时期的显著特征是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突出优势和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将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在实践中用马克思主义有效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展现中国特色,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独特,从而实现了“两个结合”,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从逻辑上看,“两个结合”决定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承载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滋养于中华文化沃土。一个国家走什么样的道路,与这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紧密相关,不同国家的发展道路各具特色,从而形成世界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马克思主义诞生于欧洲,从其诞生之日起,就成为世界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并以其科学性、人民性、实践性指导世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马克思、恩格斯一再告诫人们,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必须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发展。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重要的是观照中国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否则就会陷入教条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泥潭。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华民族所创造和延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支撑中华民族绵延至今,也必将支撑中华民族走向未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丰富价值共识、精神追求、道德理念、政治智慧、历史经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人民至上”“全面小康”“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治国理政新理念都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在建党百年条件下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重大历史关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根基,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不断探索时代发展提出的新课题、回应人类社会面临的新挑战,发挥着凝聚力量、引领时代的作用,彰显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在中华文化发展史乃至人类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孕育于波澜壮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任何一种思想、理论的形成都离不开时代条件,它既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时代特征的理论表达。科学的思想理论是时代精神的精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时代主题,因而会产生不同的理论形态。成熟的理论是同成熟的社会经济状况相适应的,解决社会问题的办法就隐藏在相应的经济关系中。伟大的时代呼唤伟大理论,孕育伟大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等重大时代课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是十八大以来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的重要理论结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性飞跃和创造性升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梦想和追求,凝结着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培育、继承、发展起来的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展现了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具有强大的历史穿透力、文化感染力和精神感召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大地焕发出新的勃勃生机,为中国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
(本文为辽宁省社科基金项目L16WTB02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研究”阶段性成果)
【来源:《辽宁日报》2021年11月18日第7版】
汇编 | 《思享前沿》总编组
来源 | 红旗文稿、学习强国
光明日报、中国艺术报
辽宁日报
汇编仅用于学习研究
版权归原报刊原作者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链接
习近平: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
喜欢《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师友可以扫码实名添加 本号常务副主编个人微信以便于邀请您进入《思享前沿》微信交流群。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