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字!读懂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
本期导读
向“美”而行
笃“实”夯基
求“效”有为
以“协”善治
“共”富“共”赢
从“美”字看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一
从“实”字看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二
从“效”字看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三
从“协”字看发展方式之变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四
从“共”字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五
美
从“美”字看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一
《 人民日报 》
( 2021年12月05日 第 01 版)
发展为了谁?怎样发展?这是时代之问的必答题。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的习近平给出了铿锵有力的回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新时代孕育新思想,新思想指引新实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引领中国发展更加聚焦“美”,是为人民谋幸福的经济学,在广袤大地绘就美好生活、美丽中国、美美与共的高质量发展画卷。
共享美好生活:“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
百姓欢迎的红啤梨、植物肉,智能咖啡机,手术机器人,美妆“黑科技”……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诸多更具品质、科技含量更高的全球好物亮相,瞄准中国百姓消费新趋势。
从解决“有没有”到挑选“好不好”——进博会的这一幕,正是新时代美好生活的缩影。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出发,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全面小康梦圆,复兴气象激荡。
——美在追求生活品质的提升。当社会生产不再落后,当温饱问题得到解决,人们期盼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
“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习近平总书记洞察深刻。
告别排浪式消费,我国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人们青睐科技和文化含量高、使用方便、看上去更美的产品;衣着更注重品质,餐饮更注重健康,向往“诗意栖居”,出行不再遥远……一张张幸福剪影,构成一幅努力创造“高品质生活”的美丽图景。
——美在增强民生获得感的成色。发展为了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要从人民群众普遍关注、反映强烈、反复出现的问题出发,拿出更多改革创新举措,把就业、教育、医疗、社保、住房、养老、食品安全、生态环境、社会治安等问题一个一个解决好,努力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构建覆盖全民的基本服务体系,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制定民法典保障人民合法权益,扎实推进平安中国建设……在公平正义阳光照耀下,人人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近日,国际权威民调机构盖洛普发布《2021年全球法律与秩序报告》,中国以93分名列第二,排名连续三年上升,成为全球最具安全感国家之一。
——美在精神世界的日益丰盈。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
电影《长津湖》票房突破50亿元,网红书店吸引年轻人“打卡”,更多公园免费开放,特色博物馆走红……各地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绚烂的精神文明之花在全面小康的中国大地上精彩绽放。
“让人民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的话,充满浓浓暖意。
建设美丽中国:“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021年,“大象旅行团”火了。
以此为主题的短片《“象”往云南》,在10月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开幕式上首映,让全世界看到一个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环境美不美,生态好不好,攸关人民福祉和永续发展。
曾几何时,雾霾频发、工厂污染、河流黑臭……2012年,中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11.5%,单位GDP能耗却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
“如果经济发展了,但生态破坏了、环境恶化了,大家整天生活在雾霾中,吃不到安全的食品,喝不到洁净的水,呼吸不到新鲜的空气,居住不到宜居的环境,那样的小康、那样的现代化不是人民希望的。”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就是幸福。
党的十八大以来,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蕴含对生态治理需求的深刻观照,习近平经济思想引领中国开启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变革性实践。
新理念指引美丽中国永续发展——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绿色”成为新发展理念重要内涵,“美丽”一词写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一系列顶层设计折射出中国发展之变。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
掷地有声的话语,闪耀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深邃思考。
新实践坚定走绿色发展之路——沪苏浙交界处,河湖荡漾间,优美生态基底上,占地2400亩的华为青浦研发中心正加快建设。好风景里“长”出新经济、高颜值变高价值……热气腾腾的发展实践,彰显绿色发展内涵。
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还老百姓蓝天白云、繁星闪烁”;
深入实施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还给老百姓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景象”;
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让老百姓吃得放心、住得安心”;
多措并举推动农村环境整治,“为老百姓留住鸟语花香田园风光”……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实施“史上最严”新环保法,建立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9年来,全党全国推动绿色发展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显著增强,美丽中国建设迈出重大步伐,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新境界推动共建清洁美丽世界——美国航天局卫星数据显示,2000年至2017年间,全球新增绿化面积中约1/4来自中国。
建设清洁美丽的世界,需要全球携手合作。
站在人类生态文明发展的高度,2020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作出了实现“双碳”目标的郑重承诺。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同心协力,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话语,展现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携手共进、文明互鉴中实现“美美与共”。
坚定向“美”而行:“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跨越无数雪峰、峡谷、湖泊,连接无数村镇、风情、生灵,蜿蜒在中国西部边境的219国道最新测算扩展至10065公里,堪称“地球上最雄壮”的1万公里。
昔日闭塞的山村打开发展之门,新的边贸城市蓬勃生长,生物多样性极致呈现……这条“至美”的中国最长国道,穿越千年沧桑,通向美好未来。
追求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的进行时。
“需要”不同于“需求”,不受“预算约束”,可以是不断增长的愿望,甚至是美好的想象。
对百年大党来说,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是始终不渝的目标。这是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也是习近平经济思想的逻辑起点。
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归根结底就是做到了“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020年,面对罕见新冠肺炎疫情冲击,我国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在全球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正增长,保护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从百岁老人到新出生婴孩“不放弃每一个生命”……
“人民至上是作出正确抉择的根本前提”——去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总结严峻挑战下做好经济工作的规律性认识中如此强调。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
2021年7月1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发出号召:“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必须团结带领中国人民不断为美好生活而奋斗。”
踏上新征程,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我们需要更加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需要的特点,驰而不息、接续奋斗。
坚定向“美”而行,要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一个抽象的、玄奥的概念,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止步于思想环节,而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各个环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高质量发展,就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
坚定向“美”而行,需要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放在心头”,脚踏实地,久久为功。
“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有梦想,有机会,有奋斗,一切美好的东西都能够创造出来。
(新华社北京12月4日电 记者韩洁、姜琳、于文静、谢希瑶、何欣荣、孙奕)
实
从“实”字看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二
《 人民日报 》
( 2021年12月06日 第 01 版)
这是大国迈向强国的坚实路径:聚精会神做强实体经济这个发展根基,持续放大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的作风和不懈奋斗的精神。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出发,统筹经济学价值与哲学价值,聚焦一个“实”字,是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的经济学。9年来,中国经济的实力更加强大,创造力更加澎湃,运行的内在逻辑更加坚实。
夯实基础:“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从中国空间站开启“有人长期驻留”新阶段,到复兴号高铁列车风驰电掣在青藏高原;从自主建造的“雪龙2”号挺进极地,到“神威·太湖之光”超级计算机在数字世界中不断突破……新时代中国发展突飞猛进,靠的正是实体经济的坚实基础和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
越是宏伟的事业,越需要坚实的支撑。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锚定一个“实”字,把实体经济及其背后的科技支撑,作为民族复兴千秋伟业的坚强柱石,作为应对国际竞争大风大浪的定海神针,带领全国人民一起,扎扎实实干出了新时代历史性成就。
步入新时代,靠什么积累和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靠什么引领和驱动经济社会发展,靠什么抢抓机遇、抵御风险?习近平总书记有着深邃的思考和长远的谋划。
习近平经济思想把经济活动的起点、主体牢牢锚定在研发、生产、制造、流通等劳动活动上,希望企业实实在在地做产品,实实在在提供服务,实实在在提升品质。
梳理9年来总书记考察的足迹和重要讲话可以发现:工厂车间是高频地点,实体经济是高频词。
“实体经济是一国经济的立身之本、财富之源。先进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一个关键,经济发展任何时候都不能脱实向虚。”2018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考察时强调。
着眼“两个大局”,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实体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国家要提高竞争力,要靠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是大国的根基”“实实在在、心无旁骛做实业,这是本分”……
“实”字的源头,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共产党人的立场。劳动价值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说的基底,劳动是价值实体和内在尺度,劳动创造价值。共产党人崇尚劳动,这就要求把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固本培元。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一系列战略部署,聚焦实体经济持续发力,不断夯实中国经济根基、夯实民族复兴的物质基础。
经济底盘愈发坚实,抗风险能力更加强大。中国经济总量迈上100万亿元新台阶,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中国不仅拥有全球最全工业门类,而且正在新能源车、人工智能等领域弯道超车;粮食总产量连续7年保持在1.3万亿斤以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重大工程星罗棋布,大国脊梁更加坚实。我国综合交通网突破600万公里,打造了全球最大的高速铁路网、高速公路网、世界级港口群。大兴机场如同凤凰展翅京津冀,白鹤滩水电站如同白鹤起舞金沙江,南水北调千里奔流,“中国天眼”FAST探测无垠太空……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正是源于我们实实在在的劳动成果奠定了物质基础。大国、强国的‘骨骼’在于实体经济、在于科学技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辛鸣说。
锻造实力:“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
中国经济要实现由大向强的腾飞,要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必须进一步锻造自身的实力和竞争力。
“要深刻把握发展的阶段性新特征新要求,坚持把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作为主攻方向”“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金融要把为实体经济服务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习近平总书记统筹全局、精准施策,着力科技创新,扎实推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为实体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聚焦关键技术,用创新把发展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在一粒米上铣出56个汉字,在一根头发丝上铣出7个字母……不久前,中国五矿所属中钨高新金洲公司成功研制直径0.01毫米的极小径铣刀,实现上机加工。
铣刀的精细度在一定程度上标注了一国制造业基础工艺的水平。“这项新突破将极大助力电子信息、医疗装备等先进制造领域质量升级。”金洲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
实体经济是综合国力的根基,创新是实体经济的根基。
“核心技术靠化缘是要不来的,必须靠自力更生”“大国重器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9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不断强化自主创新。
集成电路、动力电池等国家级创新中心“投子布局”,加快攻坚重要领域“卡脖子”;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762家,提速关键环节“补短板”“锻长板”;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成5G基站超115万个,“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超过1800个……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中,中国从2012年的第三十四位跃升到2021年的第十二位。技术水平进步、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提速,实体经济“骨骼”更强健。
正本清源,把资金和资源更多投入实体经济。
11月15日上午,北京证券交易所鸣钟开市。81家首批上市企业中,87%来自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17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当今世界,一些西方发达国家一边穷尽办法引导制造业回流,一边滥发货币转嫁风险;而中国,一手奋力突破“卡脖子”技术,一手坚决清除经济金融领域的风险隐患。
“把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要把主动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防止平台垄断和资本无序扩张,依法查处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习近平总书记坚决遏制脱实向虚,为金融业回归本源、平台经济规范发展指明方向。
全国普惠小微贷款和制造业中长期贷款余额今年9月末同比增速分别达到27.4%和37.8%,实际运营的P2P网贷机构已经清零,各项政策正在引导资本更多流向科技创新、高端制造业等领域……
激发活力、增强信心,用改革营造实体经济发展良好环境。
坚定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向提升实体经济质量发力、聚力;不断深化的“放管服”改革释放活力、提振信心;科技、人才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激发“第一动力”、用好“第一资源”……中国实体经济正加速从“汗水型”走向“智慧型”。
奋斗实干:“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
劳动创造价值,实干铸就伟业,奋斗开创未来。
踏上新征程,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越是伟大的事业,越充满艰难险阻,越需要艰苦奋斗,越需要开拓创新。
“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强调。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靠实干”“要扭住实体经济不放,继续不懈奋斗,扎扎实实攀登世界高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撸起袖子加油干、好好干”……总书记的讲话振奋人心、饱含启迪。聚焦“实”字谋发展,以实干奋斗赢得实实在在的未来。
以“实”的取向,聚精会神办好自己的事,为民族复兴奠定更强大物质基础。
越是形势严峻复杂,越是要立足实体经济站稳脚跟,越是要锐意进取抓住和创造机遇。
岁末寒冬,各地高质量发展景象热火朝天。
“擎风三号”“擎风四号”——11月中旬,江苏徐工集团对外发布全新千吨级起重机新品,刷新了全球风电安装新高度。
“我们会坚定贯彻落实总书记考察徐工时提出的‘努力占领世界制高点、掌控技术话语权,使我国成为现代装备制造业大国’要求,向全球产业‘珠峰’不断发起冲击。”徐工集团工程机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民说。
11月以来,河北、湖北、云南、深圳等地开工上千个重大项目,包括新型显示研发生产基地、先进半导体显示产业总部等,总投资逾万亿元。“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的“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等目标,正在加速落地。
攻坚克难,要靠改革。从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设到科技体制改革三年攻坚,从深化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到支持民营企业发展等,全面深化改革方向明确、持续发力。
以“实”的姿态,脚踏实地奋斗不已,激发更加主动的精神力量。
新征程是每个人的新征程。劳动创造价值,作为个人,还有自身奋斗的价值,因为劳动而美丽、崇高。
“征途漫漫,惟有奋斗”“幸福不会从天降,美好生活靠劳动创造”……习近平总书记言语谆谆,激励着新征程上的人们奋斗前行。
在劳动中创造,所以气象万千;在奋斗中开拓,方能披荆斩棘。
踏上新征程,惟有脚踏实地、砥砺奋进,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才能创造更加辉煌的历史伟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更为坚实、更加坚强的物质基础。
(新华社北京12月5日电 记者刘铮、张辛欣、申铖、何宗渝、姚玉洁、陈刚)
效
从“效”字看更好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三
《 人民日报 》
( 2021年12月07日 第 02 版)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纷繁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经济治理方式,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
新时代中国经济创造的奇迹,根本在于遵循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指引。这一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聚焦一个“效”字,从经济规律和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出发,统筹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充分彰显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引领中国号巨轮不断破浪前行。
实现经济治理之效: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
初冬的北京,通用技术集团中纺院中丽制机公司的车间里一片忙碌,一台台口罩机从这里输向全球。去年疫情期间,中国数千家企业迅速扩产转产,让全球见证了中国高效的行动力。
危机是块“试金石”。面对疫情冲击,中国“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
为什么中国经济可以持续复苏,成为世界经济的“压舱石”?
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速度、中国效率,体现了中国经济治理之“效”。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我国经济发展获得巨大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我们既发挥了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人开创性地把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结合,发展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
步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形势、新挑战。如何进一步扫除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思想是行动的指南。这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迈出的历史性步伐——
2013年召开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旗帜鲜明指出了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从“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虽然只有两字之差,但对市场作用是一个全新的定位。
习近平总书记这样阐述其深刻意义: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是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一个新突破,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新的成果,标志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把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关系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关键”;
“努力形成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
理论创新在实践中升华,在实践中得到验证。
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导下,以深化改革激发市场活力的生动景象不断上演,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成效不断显现,让促进生产力发展、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2019年,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国家博物馆有一件特殊收藏品——109枚来自天津滨海新区的红色公章。简政放权改革以来,天津滨海新区将分散在18个单位的216项审批职责归至一个部门,实现“一颗印章管审批”,原有109枚公章就此封存。
从“109”变成“1”,政府“减法”换取了市场活力“乘法”,成为中国进一步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完善经济治理的生动见证。
9年来,中国经济治理能力不断提升,中国经济实现了一个又一个跨越。如今,中国已成为第二大经济体,国内生产总值跃上100万亿元台阶,人均GDP跨过1万美元大关,各类市场主体超过1.5亿户……
“善于驾驭政府和市场关系的行家里手”,正努力让“有效的市场”和“有为的政府”统筹发力,持续激发市场活力、制度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提升改革之效:让市场在需要充分发挥作用的领域都发挥作用
去年10月,改革开放前沿深圳再次按下改革快进键,实施综合改革试点。
一年多来,深圳综合改革试点首批40条授权事项清单中,30条已经正式落地,持续释放发展活力。今年上半年,深圳新登记企业16.77万户,同比增长11%。
改革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而市场配置资源是最有效率的形式。
“通过改革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
“让各类市场主体有更多活力和更大空间去发展经济、创造财富,实现资源配置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精辟论述改革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大意义,指明了新时代改革的推进方向和着力点。
这为开启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提升经济治理之“效”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遵循。
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
9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60多次主持召开中央深改领导小组和中央深改委会议,亲自部署一系列属于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的重大改革事项,在一些关键性、基础性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极大解放了社会生产力。
改革进入“深水区”,碰的都是“硬骨头”,瞄准的是束缚市场活力的条条框框,带来的是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
3年前,中国推出的一项重大改革,让海外媒体直呼“力度空前”。
仅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层面就涉及180多万人,改革后国务院正部级机构减少8个,副部级机构减少7个……
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次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性战役。各方面体制改革需要朝着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方向协同推进。
习近平总书记阐明了这项重大改革的深刻意义:
“要减少微观管理事务和具体审批事项,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资源的直接配置,最大限度减少政府对市场活动的直接干预……”;
“努力使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有机统一、相互补充、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推动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引领的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提升了国家治理体系的效能,也进一步提升了中国经济效率,带来了明显的改革效果。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当前,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市场体系还不健全、市场发育还不充分,要素流动不畅、资源配置效率不高等问题仍然存在。
“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造力和市场活力”,去年5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新时代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意见》明确提出。
如何更大限度发挥出、发挥好市场的力量仍是未来改革的方向,这是建设高水平市场经济体制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举。
增强统筹之效:让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形成强大合力
2020年11月23日,我国最后9个贫困县实现贫困退出。经过8年奋斗,我国近1亿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这是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实现发展之“效”的生动见证。
打赢脱贫攻坚战,光靠市场不行,党和政府的作用至关重要。
放眼全球,如何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堪称经济学上的世界性难题。
难题在于:完全依靠市场力量存在局限性和弊端——市场能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但市场有管不了或管不好的领域,也可能失灵。
对于中国而言,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也是考验执政能力的关键问题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前提下发展市场经济,什么时候都不能忘了‘社会主义’这个定语。”
社会主义,自诞生之日就是人类进步的“明灯”。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条件下的市场经济体制,有别于西方资本主导的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发挥政府的积极作用,管好市场管不了或管不好的事情。
2021年秋季,部分地区出现拉闸限电。关键时刻,国家果断出手,深化煤电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加强煤炭市场调控……综合措施立竿见影,煤炭价格趋于理性——这充分体现了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结合的强大效力。
针对资本无序扩张、垄断等违法违规行为,有关部门出台系列监管举措,针对的是“无序”,强调的是“规范”,是有为政府推动相关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务实行动、必要之举。
近年来,我国在构建更高水平的有效市场的同时,不断探索构建更高水平的有为政府。这既为市场运行创造更便利、优越的环境,又能及时防止市场的无序、失灵。
美国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库恩认为,中共实事求是,善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总结经验,这些都是中共领导中国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改革实践,我们认识到,决不能不克服市场的盲目性,也不能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要努力将市场的作用和政府的作用结合得更好一些,这是一个止于至善的过程。
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时代潮流浩浩荡荡。
新时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学的创新理论和生动实践,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和强大生命力,是我国实现经济治理之“效”的根本,也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探索和突破,将继续丰富社会主义的时代内涵,推动中国号巨轮劈波斩浪、奋勇前行。
(新华社北京12月6日电 记者赵晓辉、吴雨、姚均芳、刘慧、孙飞、姚玉洁)
协
从“协”字看发展方式之变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四
《 人民日报 》
( 2021年12月08日 第 02 版)
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观大势、谋大局、虑长远、解难题,统筹兼顾、综合协调,突出重点、带动全局。
习近平经济思想从新发展阶段目标任务出发,统揽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运筹速度与质量、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协”字,道出思想的广度、深度与维度,是为万世开太平的经济学。
协调发展:以理念之变掌握发展中的历史主动
GDP,衡量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2012年,中国经济增长新世纪以来首次回落到8%以下。
“速度再快一点,非不能也,而不为也。”
“我们不再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论英雄,而是强调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立足点。”
立足中国国情,立足新发展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准确把握历史方位,牢牢掌握新时代发展的历史主动。
这是再塑经济发展路径的深刻变革——
面对“三期叠加”复杂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鲜明提出,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凝聚着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深邃思考,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在对局部与整体、历史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深刻把握中登高望远。
以新发展理念重构发展逻辑,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就此展开。
这是打造经济发展空间格局的辩证逻辑——
东海之滨,大江奔涌,书写着新时代江海交汇的传奇故事。
“将支持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并上升为国家战略”,习近平总书记在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人口、资源禀赋差异巨大,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从来都是一个重大问题。
“不平衡是普遍的,要在发展中促进相对平衡。这是区域协调发展的辩证法。”总书记深刻指出。
千钧将一羽,轻重在平衡。
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协同并进;京津冀、粤港澳、长三角打造活跃增长极;西部大开发、东北全面振兴、中部地区崛起、东部率先发展蹄疾步稳……
“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法,善于‘弹钢琴’,处理好局部和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着力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
大棋局接续落子,相连成势,区域协调发展空间布局愈加清晰。
这是兼顾速度与质量、统筹规模与结构的重大举措——
部分行业产能严重过剩,大量关键设备、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一些地方“两高”项目盲目发展……
如果说“失衡”是我国经济结构的痛点所在,那么“均衡”就是结构调整、动力转换的主攻方向。
“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推动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实现整体跃升”“必须坚定推动结构改革,宁可将增长速度降下来一些”……
针对有效供给不足、供需错配等结构性问题,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三去一降一补”为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对症下药。
这是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的战略性布局和先手棋——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环境,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审时度势,及时提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新战略。
“这个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提出来的,是重塑我国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战略抉择”“在新发展格局下,中国开放的大门将进一步敞开,同世界各国共享发展机遇”。
协同共进:以内涵之变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山西大同郊外,从空中俯瞰,两只“大熊猫”格外显眼——这是全球首座大熊猫造型的光伏电站,每年发电量可供约3.4万个家庭使用一年。
大同曾面临“一煤独大”的产业困局,更面临污染严重的生态困局。川流不息的运煤车荡起冲天煤尘,久而久之给云冈大佛披上了一层“黑袈裟”。
近年来,百年“煤都”加速向“新能源之都”迈进,经济更加健康,还换回了年均300余天的“大同蓝”。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具有许多重要特征,其中之一就是我国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这是实现永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环境问题的本质是高资源消耗、高污染排放的经济发展方式问题,表现在产业结构、资源环境效率等方面。
“我们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用破坏性方式搞发展”“应该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式的发展是不会长久的”……
从“两个文明”到“三位一体”“四位一体”,再到党的十八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进入全面推进、全面协调、更具中国特色、引领全球发展方式的新阶段。
一系列重大部署宣示党中央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决心——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绿色发展成为新发展理念重要组成;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一系列制度改革推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重塑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等数十项涉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改革方案相继出台;
生态环境质量成为硬约束: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有效实施;
以制度之力助推污染防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管理、河(湖)长制、禁止洋垃圾入境等环境治理制度落地生效;
发挥绿色经济政策引导作用:绿色金融改革、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环境保护税开征、生态保护补偿等环境经济政策进展顺利。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协同共进,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指明方向,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走出了一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发展之路。
协力齐心:以维度之变选择最有效发展模式,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11月6日,一列和谐号列车缓缓驶入云南大理州南涧县小湾东站,这座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设立的火车站开通运营,几十万群众生产生活因此受益。
经济学中有一种“帕累托最优”观点,指资源分配中达到公平与效率的一种理想状态。这种协调发展模式前后左右相互照应,是最有效的发展模式。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
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和教训,做出正确研判,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
这是惠及人口最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
“协调增进全体人民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权利,努力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强化反垄断和防止资本无序扩张,深入推进公平竞争政策实施;出台教育“双减”政策,规范治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房住不炒”的房地产调控政策……
党的十八大以来,一系列推动行业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行动扎实展开,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这是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务实举措——
11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
“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会议时强调。
物质文明不断丰富促进精神文明领域全面发展;精神文明又成为物质文明得以巩固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我们说的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
这是迈向伟大复兴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提出伟大建党精神,在9500多万党员、14亿多中国人民心中激荡起继往开来、砥砺奋进的磅礴力量。
汲取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首次阐释以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为主要内涵的伟大民族精神,成为推动我国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动力。
“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长久生存的灵魂,唯有精神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这个民族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屹立不倒、奋勇向前。”总书记道出真谛。
(新华社北京12月7日电 记者齐中熙、高敬、赵文君、王雨萧)
共
从“共”字看扎实推进共同富裕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生动实践述评之五
《 人民日报 》
( 2021年12月09日 第 01 版)
治国之道,富民为始。
从“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到“要在新起点上接续奋斗,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指引方向。
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是“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经济思想从社会主义本质出发,统筹效率与公平,聚焦一个“共”字,是共同富裕的经济学,引领全党全国人民深刻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高质量发展中促进共同富裕的脚步更加笃定,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足音愈加铿锵。
共富之道:“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北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六层红色大厅。
2021年6月18日,参观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习近平总书记带领党员领导同志在这里重温入党誓词。
铮铮誓言,穿越百年烟云。从嘉兴南湖红船到巍巍中华巨轮,从上海石库门到北京天安门,让人民过上更好的日子,是中国共产党人矢志不渝的追寻。
“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党的十八大闭幕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与中外记者见面时如是宣示。
红船启航地,续写新时代的共同富裕故事。
一边是苍翠山坡下清澈的溪水,一边是一字排开的美丽民宿,浙江富春江畔的芦茨村里,游客络绎不绝。曾经以“卖炭为生”的穷乡村,如今成了“网红村”。
芦茨村的变迁,是浙江率先在全国探索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之路的缩影。
知所从来,方明所往。
从管仲的“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孟子的“贤者与民并耕而食”,到《礼记·礼运》描绘的大同社会,共同富裕的思想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未来社会中,“生产将以所有的人富裕为目的”。
新中国成立之初,毛泽东同志说: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
改革开放后,在总结正反两方面经验基础上,我们党深刻认识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打破传统体制束缚,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是经济问题,而且是关系党的执政基础的重大政治问题”……
共同富裕是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题中之义,社会主义是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资本主义是有资本才有出路。
对于如何带领一个14亿多人口大国迈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在深邃思考中引领中国坚定前行——
共,是脱贫攻坚战中“决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地区、一个贫困群众”的坚定决心;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民族都不能少”的铿锵承诺;
共,是“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努力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也是不断缩小地区、城乡、收入差距,让区域、行业发展更协调、平衡和包容;
共,是追求全体人民而非少数人的富裕,也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
鼓励勤劳创新致富,提倡幸福生活都是奋斗出来的;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强调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坚持循序渐进……习近平总书记对共同富裕的谋划,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一脉相承,守正创新。
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
高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帆,中国经济航船正朝着推动共同富裕的航向破浪前进。
共同奋斗:“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
宁夏西海固。这一年,黄土地上跃动着鲜活的色彩:枸杞红、黄牛金、滩羊白、大棚绿……
住着宽敞的新房,每年有入股养牛的分红……吴忠市红寺堡区弘德村村民刘克瑞感叹:“这样的幸福生活,以前想都不敢想。”
发展为了谁?这是一个国家最深层的价值取向。
“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掷地有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
通往共同富裕的征途上,新时代中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历史性变革世所瞩目——
近一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历史性地解决绝对贫困问题;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突破100万亿元和1万美元;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实现从低收入国家到中等偏上收入国家的历史性跨越……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让实现共同富裕有了更加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现在,已经到了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历史阶段。”站上新起点的中国,进一步深化对“共”的时代思考——
“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作为为人民谋幸福的着力点,不断夯实党长期执政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如此强调。
这是在“共”的辩证思考中展开的宏大布局:
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三农”工作重心实现历史性转移;
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意见,赋予浙江先行先试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探路的使命;
强调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推动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
这是以“共”为关键参照进行的发展指引:
“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把推动高质量发展放在首位”“要建立科学的公共政策体系,把蛋糕分好,形成人人享有的合理分配格局”,一项项部署,体现价值导向和制度设计的统一,体现“撸起袖子加油干”的过程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的统一。
正确处理效率和公平的关系,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安排,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并提高精准性。“分好蛋糕”的过程中,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推动形成橄榄型分配结构,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这是让“共”成为核心指标的全面发展:
共同富裕,是物质和精神的共同富足。
从“平视世界”激发国人自信,到主旋律影片点燃浓浓爱国情;从网络空间更加清朗,到扶弱助困成为社会风尚……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不断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需求,让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盈饱满。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们必须把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摆在更加重要的位置,脚踏实地、久久为功,向着这个目标更加积极有为地进行努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
命运与共:“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深秋的北京,又一次见证中非友谊写下新的注脚:
中国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中国将为非洲援助实施10个减贫和农业项目,向非洲派遣500名农业专家;中国未来3年将推动企业对非洲投资总额不少于100亿美元……
2021年11月29日,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宣布的“九项工程”令人瞩目,“同舟共济,继往开来,携手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号召振奋人心。
大道之行,命运与共。
“在人类追求幸福的道路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不能少”“各国一起发展才是真发展,大家共同富裕才是真富裕”,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朴实真挚。
从“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到“中国人民不仅要自己过上好日子,还追求天下大同”,这份初心镌刻在中国共产党人的基因里,映照在新时代中国发展实践中。
初冬,重庆,团结村站。
伴随清脆的汽笛声,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开往欧洲。不远处,另一辆陆海新通道班列迎着清晨薄雾向南而行,奔赴东盟。“一带”和“一路”,在中国西南内陆“牵手”。
计利当计天下利。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科技进步的必然结果。让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不同人群共享经济全球化的好处,是这个时代的领导者应有的担当。
“隔离21天,值得!”
为了参加第四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法国智奥会展集团驻中国代表吉娜思提前完成“14+7”的集中隔离、社区健康监测和相应核酸检测。
尽管疫情肆虐,本届进博会美国企业展商数量依然创下新高,约90家来自33个最不发达国家的企业参展。不少外国展商克服重重困难,来赴“东方之约”。
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消博会,四大展会轮番登台,中国开放力度有目共睹。
“我们希望全世界共同发展,特别是希望广大发展中国家加快发展”,这就是中国主张,也是中国行动。
2013年3月首次提出“命运共同体”理念以来,从中非命运共同体到亚太命运共同体,从地球生命共同体到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意涵不断丰富扩展。
“‘共同富裕’和‘人类命运共同体’都是中国古老‘大同’理念的现代阐释。”俄罗斯科学院世界经济与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所长亚历山大·洛马诺夫的话,道出了习近平经济思想所蕴含的天下情怀和根本要义。
建功新时代,奋进新征程。
展望未来,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新时代“两步走”战略安排中,“共同富裕”是鲜明标识。
审视当下,“两个大局”交织激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深刻转化。“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仍然任重道远。”习近平总书记强调。
立志千秋伟业,共创美好未来。
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经济思想指引下,全党全国人民再接再厉、接续奋斗,共同富裕的图景更加壮美,中国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的画卷稳步铺展,与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愿景不断照进现实。
(新华社北京12月8日电 记者邹伟、于佳欣、樊曦、刘红霞)
汇编 | 《思享前沿》总编组
来源 | 新华社 人民日报
汇编仅用于学习研究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思享前沿》微信公众号内容的师友请按“单位+姓名”扫码实名添加 本号常务副主编个人微信以便于邀请您进入《思享前沿》微信交流群
为保障群内成员们的信息安全,未实名的师友将不予通过申请要求
球分享
球点赞
球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