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专题推荐】大学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特约主持人:覃红霞

(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持人语:2011年,中国首次提出了“命运共同体”的概念,并于2012年中国共产党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向世界宣告与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增进人类共同利益的主张。随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相继被纳入党章、十九大报告和《宪法》中,并被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国际组织所接受。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仅仅是政治理念和政治主张,也是具有重大意义和价值的学术命题。总体来看,目前教育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讨论主要停留在宏观层面和理念层面,缺乏更为深入和具体的研究。2021年,为庆祝厦门大学百年华诞,厦门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教育局(曼谷)等多家单位召开“大学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对大学如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多个主题进行了专门讨论。我们选择了其中三篇有代表性的论文,分别从高等教育扶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人工智能时代高等教育如何促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展、中国与东盟研究生教育合作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三个方面进行了专门探讨,期待引起更多主题更为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专题推荐&摘要一览


Vol.1

高等教育扶贫与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

覃红霞  李政

(厦门大学 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05;宁波大学 教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211)


摘要: 我国高等教育在扶贫攻坚战各阶段发挥重要的引领示范作用,凝结成具有重要推广价值的“中国经验”,即始终坚持党的领导、以教育扶贫政策引领组织共同体;充分发挥高校优势,以科教服务链接知识共同体;坚定人民优先立场,以职教输出构建技能共同体。在工作重心由扶贫攻坚转向乡村振兴的“后扶贫时代”,高等教育扶贫工作面临来自贫困治理主体、贫困扶助对象、贫困扶助路径等多个维度的新挑战。高等教育扶贫工作应采用新的策略和应对路径:加强顶层设计,构建服务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公共政策共同体;注重分类施策,构建服务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创新资源共同体;强化内生动力,构建服务精准扶贫及乡村振兴的学习实践共同体。


关键词:高等教育;扶贫攻坚;人类命运共同体;乡村振兴


作者简介: 覃红霞(1977—),女,湖北鹤峰人,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高等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


Vol.2

人工智能时代的高等教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周玲  李佳欣

(华东理工大学 高等教育研究所,上海 200237)


摘要: 人工智能技术在造福于人类的同时,也带来一系列挑战。面对人工智能时代可能的威胁与挑战,世界主要经济体都采取了积极的应对举措,而最根本的应对举措在于教育。高等教育需要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利益出发,深入思考目标定位,变革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以便培养适应人工智能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


关键词:人工智能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高等教育变革


作者简介: 周玲(1963—),女,安徽合肥人,博士,华东理工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工程教育研究。


Vol.3

“走出去”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与东盟的研究生教育合作

徐岚  王柳  Lidya P.Pranata

(厦门大学 教育研究院,福建 厦门 361005)


摘要: “一带一路”倡议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实践。东盟作为“一带一路”沿线的近邻,与中国在高等教育包括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学生流动、政策互通、平台建设等方面开展了广泛合作。基于东盟各国研究生教育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结构体系各异、国际化程度参差的现状,采取针对性措施,提高双方教育质量、打造留学中国品牌,促进教育资源共享、提高科研效率,拉动双方经济发展、实现互利共赢,实现双方文化认同、助力民心相通。以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为重要目标,未来中国与东盟还需进一步完善在研究生教育领域的合作机制,统一质量标准、创新合作模式,促进在高层次人才培养方面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合作。


关键词:人类命运共同体;东盟;研究生教育合作;一带一路


作者简介: 徐岚(1981—),女,浙江宁波人,博士,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教育政策与管理、研究生教育等方面研究。


本专题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1年第4期,第1~28页。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单篇全文。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专题推荐】大学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