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原文
其他

刘海峰 | “双一流”建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附视频)

刘海峰 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3-08-28


编者按


(会议详情点击图片查看)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是中国高等教育的百年梦想。2022年4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再次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时代命题,并且强调:“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不能跟在别人后面依样画葫芦,简单以国外大学作为标准和模式,而是要扎根中国大地,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指明了扎根中国大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前进方向,揭示了“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丰富内涵,为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进程确立了新的起点和坐标。为此,苏州大学于4月30日举办了“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开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学术研讨会,特邀九位著名学者围绕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公众号将依次推出专家会议发言,整组笔会全文将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刊登,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探索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新路提供参考。


视频 | 刘海峰教授会议报告


双一流”建设:在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

刘海峰

(浙江大学文科资深教授)


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走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双一流”建设就是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是近年来关乎整个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高水平大学最重要的一个建设工程。高校和学科是否入选“双一流”,关系重大,引起高教界和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双一流”建设的“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之间存在内在的有机联系,两者既辩证统一,又各有不同的侧重。


一、“双一流”是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级阶段


相较世界其他各国,中国在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方面有着强烈的赶超梦想和进取心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心情特别迫切。“双一流”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是中国不懈追求世界一流大学的接续努力和高级阶段。


中国人很早就有建立世界著名大学的愿望。作为现代高等学校的后发外生型国家,高等学校是模仿西方的产物。国子监、府州县学、书院等传统的教育机构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或者被废,或者历经脱胎换骨的转型,变成西式的高等院校。民国时期就有教育家提出要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想法,其中最著名的是身为北京大学校长的胡适在1947年9月指出的:“中国专科以上学校有一百四十单位以上,大家都在吃稀饭,一千年也爬不上去。”他认为高水平大学要集中力量来办,并提出一个十年计划:“第一个五年由政府指定五个大学做到第一等地位……到第二个五年再培植五个大学,以此达到争取世界学术地位,至少要比国外的二、三等大学有地位。”当时虽然有《学位授予法》,然而整个民国时期博士学位仅仅停留在制度的规定上,实际上全国没有授予任何一个博士学位,只要拿到博士学位的中国人,学位一定是外国大学授予的。当时中国在高等教育和学术上依附欧美国家,独立性不够,虽然整个高等教育在全世界排名还可以,但是地位不高。胡适认为,如果我们能够学术独立,就不要依附于欧美国家。所谓“比国外的二、三等大学有地位”,也就是一等大学,或者叫“全世界有名大学”。胡适没有直接讲一流大学,但这是中国人具体提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最初设想。因为很多人有不同的看法,胡适的这一提议在当时实现不了。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有“重点高等学校”或“重点大学”之称。1954年10月5日,中央发布了《关于重点高等学校和专家工作范围的决议》,指定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医学院、北京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6所为全国性重点大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北京的大学有“人、北、清、师”的说法,说明人民大学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到中国人民大学视察,也体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对中国人民大学的重视。


1993年开始出现“211工程”大学,1998年开始建设“985工程”大学,官方文件中不再使用“重点高等学校”或“重点大学”的概念。2015年,国务院发布《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的通知以后,“211工程”和“985工程”的概念也逐渐退出历史舞台。2019年11月28日,教育部官网在回答关于“985”“211”名单的咨询时发表声明:已将“211工程”和“985工程”等重点建设项目统筹为“双一流”建设,即统一纳入“双一流”建设中。统筹,实际上就是取代、替代,但这个“统筹”含义更为丰富,因为“双一流”建设的第一个文件就叫《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专家委员会也称为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专家委员会。


第二轮的“双一流”建设名单在今年2月14日公布以后,立即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我们高教界更是高度关切。次日,在“科举学与考试研究”微信公众号就推出我在《高等教育研究》2021年第1期发表的《“双一流”建设的继承、创新与推进》一文。为什么会推出一年前发表的旧文?因为该文对“双一流”建设的继续推进提出的三个建议具有现实性,在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有所体现。


一是平衡不同学科入选数量的差距。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各学科数量差距很大,如有30所高校的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以及25所高校的化学学科分别入选首轮一流学科建设名单,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较少,教育学学科仅有2所高校入选。论文建议在下一轮一流学科遴选时,需要对遴选标准加强研究,不断改进完善,使之更为全面,从而平衡不同学科尤其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巨大差距。第二轮“双一流”建设进行了调整,发生了一些变化,如文科中教育学学科入选数量增加最多,新增4所,一共有6所高校的教育学学科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二是理清国际排行榜的学科与中国学科的对应问题。有的国际学科排行榜的学科名称与中国的一级学科名称存在很大的差异。如在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依据国际学科排行榜,复旦大学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入选,然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没有入选这个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的“农学”入选,而华南农业大学的“农学”却没有入选,引起民众的议论。实际上这是因为国际学科排行榜中的部分学科内涵跟我们中国的部分一级学科范围不同。华南理工大学的食品工程学科确实较强,但是欧美的食品工程属于农学范畴,与中国对学科的认知差异较大,所以引起不解。第二轮“双一流”建设中,复旦大学的“机械及航空航天和制造工程”学科便调整为“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学科,华南理工大学的“农学”调整为“食品科学与工程”。


三是动态调整时最好要有一个缓冲期。该文提出,为了避免大起大落造成过度震荡,对于一些评估结果未能符合标准的高校和学科,最好设立过渡期,即类似于“黄牌”处理。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名单中,列有《给予公开警示(含撤销)的首轮建设学科名单》,要求这些学科加强整改,2023年接受评价,如果评价不合格,将调整出去。虽然涉及学科数量不多,但不同于“211工程”“985工程”身份固化,体现出“双一流”建设具有动态调整的机制。


二、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的辩证权衡


“双一流”建设以中国特色、世界一流为核心,是为了追求卓越、世界一流。但是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两者之间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在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需要权衡轻重。总体看来,首轮“双一流”建设更侧重“世界一流”,体现在将国际大学和学科排行榜作为评价依据之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更彰显中国特色,体现在不再采用国际大学或学科排行榜,而是突出对国家的贡献等。


第一轮“双一流”建设中,专家委员会经过比较论证,综合各方意见与建议,考虑第三方评价的权威性、影响力及高校认可度,从我国实际和可操作性出发,确定采用的国内国际评价为:(1)四类国内第三方评价。一是人才培养类,体现高校人才培养水平,涵盖本科生和研究生教育;二是学科水平类,体现高校学科水平;三是贡献奖励类,体现高校学科的社会贡献;四是政策导向类,综合考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需求、重大发展战略布局以及政策连续性等因素。(2)高校认可度较高、客观性较强的国际第三方学科评价,体现各学科点的实力水平及国际影响力。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着重强调了中国特色,体现在强调要坚定正确方向,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心怀“国之大者”;坚持立德树人,突出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坚持特色一流,扎根中国大地,深化内涵发展,彰显特色优势,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建设之路;服务国家急需,强化建设高校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保持战略定力,充分认识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遵循人才培养、学科发展、科研创新内在规律,把握高质量内涵式发展要求,不唯排名、不唯数量指标。


首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和学科遴选标准包括一级学科评估排名、代表最高水平的国家级奖励、国际学科排行榜等第三方评价。但是不同的国际排行榜差异很大,“尽信榜则不如无榜”,如果完全相信并依靠排行榜,将会产生一定的弊端。在第二轮一流学科认定中,教育部有关负责人明确表示“不与各种大学学科排名、论文指标等挂钩”,也就是不与一级学科评估挂钩,与国际学科排行榜脱钩。同时注重“突出质量、服务和贡献”,注重“关注代表作质量、高层次人才承担国家重大项目及成果情况等”。新的遴选标准为一些学科入选创造了条件。从数量上来看,全国共8所高校的应用经济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其次是7所高校的外国语言文学入选,教育学在第二轮一流学科认定中表现突出,共有6所高校的教育学入选一流学科建设名单。如果还是参照国际学科排名或一级学科排名,其中有不少是不大可能入选的。据媒体统计,新入选学科中有22个在第四轮一级学科评估中处于B类,可见第二轮“双一流”学科的认定与一级学科排名没有直接关系。


“双一流”建设是一个新生事物,还处于发展完善之中。一流学科的遴选非常复杂,因为采用认定而非院校申报的方式,就必须使用一个统一尺度来衡量文、史、法、商或理、工、农、医等所有学科,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总之,我们要更好地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就应辩证权衡中国特色与世界一流两个方面,统筹兼顾,深入推进,将中国建设成为拥有众多世界一流大学的高等教育强国。


为方便阅读,全文注释已省略。该文将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2年第2期,最终版本以刊出为准。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注明出处。


下期预告

别敦荣 | 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必须走进世界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