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红 罗小丹|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系统谋划
整体性建设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
系统谋划
作者简介
王红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
教授、博士生导师
罗小丹
华南师范大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生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历经百年艰难探索提出的新时代国家命题,指向中国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组成部分,它以高质量教师队伍为根本依靠。高质量教师教育作为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来源,事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推进步伐。教师教育改革要抓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重要契机,从整体性建设面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出发,系统谋划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进而强力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不能停留在理论思辨,而应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为抓手,在充分挖掘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内涵的同时,发挥标准的监督导向作用,以指引和倒逼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实践。
关键词
中国式现代化;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基金项目
202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学重大课题“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及师资供需配给研究”(项目编号:VFA220007)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目录速览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二、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意义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四、加快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建设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五、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尺度”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正式提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指出“我们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动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协调发展,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1]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系统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并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做出了战略部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未来很长一段时期的奋斗目标与前进方向,它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广泛深刻的影响,赋予教育发展以新的内涵特征与时代使命。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石,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放在优先位置。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根本上要依靠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而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有赖于高质量的教师教育。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如何系统谋划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从而助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这是教师教育领域亟须关注的紧迫性问题。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意蕴
现代化肇始于18世纪60年代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工业化为最初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先发和后发的现代化。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现代化属于先发型,伴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与生产方式的建立而席卷全球,推动人类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我国属于典型的后发现代化国家,现代化的起点可以追溯到1840年鸦片战争。当西方列强对外扩张的脚步迈入我国大地并开始殖民掠夺时,我国便被迫卷入了世界现代化浪潮。100多年以来,中国现代化经历了从模仿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到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再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历程,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实现了中国现代化从经验到范式的跃升,也为其他国家探索现代化道路贡献了智慧。
(一)中国式现代化是形成中国特色的根本路径
中国现代化固然经历了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阶段,但中国式现代化绝不是“西方化”,它选择了一条适切于中国国情和时代要求的中国特色现代化发展道路。纵观中国现代化发展历程,无论是洋务运动的“变器”还是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的“改制”,都试图通过模仿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来实现中国现代化。这虽在特定历史时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因为没有开启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而以失败告终。中国式现代化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也更加强调扎根中国大地,着眼于发现和解决中国现代化发展过程中的固有问题。首先,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规模上展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小部分利益集团或小规模人口的现代化,而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式现代化将全面拓展人类社会现代化的范围,前所未有地使得占据世界1/5的人口全面步入现代化强国。[2]这是人类社会现代化历史的重大跨越,展现出中国式现代化在世界现代化版图中的独特之处。其次,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理念上体现了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以牺牲其他国家的发展和损害生态环境为代价,它倡导全世界人民的和平共处、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这冲破了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内在固有的阶级矛盾与社会对抗,既有利于发展自身又能够造福全世界。再次,中国式现代化在现代化发展模式上形成了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不是单纯的工业化、城市化,它坚持整体谋划社会各领域全方位的现代化,并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现代化的精神支柱。中国式现代化要求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文明等各领域全面而均衡的现代化,形成了独具特色且生命力强大的现代化模式。[3]
(二)中国式现代化是从中国经验到中国范式的升华
中国式现代化涉及哲学层面现代化理念的深层变革,它将现代化的中国经验升华为更具精神内涵与本质意义的中国范式。中国现代化经验是中国人民在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过程中所形成的独特经验,是正面经验与反面教训的统一体。[4]从1840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早期探索;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中国现代化完成从优先发展“工业化”到“四个现代化”建设目标的转变;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召开前,以邓小平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要在20世纪末实现“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以及在江泽民、胡锦涛等同志的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断努力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人民通过不断总结与反思现代化实践中的成败得失,积淀形成了中国现代化经验;又进一步立足于中国经验深挖细研出现代化的中国模式,为世界其他欠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提供了操作示范。但无论是经验还是模式,都只是对中国现代化实践探索的总结提炼。从经验到模式的发展虽意味着理论的提升,却仍停留在操作层面未发生根本性的变革。“范式”最早由美国科学哲学家库恩提出,是具有优先性的规范与引导,也是形成共同体的基础。[5]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论述,不仅从实践层面明确了中国现代化必须要走中国道路,更是从理论层面明确了中国现代化的价值取向和判断依据,实现了从经验到范式的升华。正如库恩所说:“一个理论要成为一种范式,它必须优于它的竞争对手。”[6]中国式现代化一经提出便得到各界的广泛认可,它为中国现代化提供了共同信念,使得中国人民不必再为中国现代化以何为基础而困惑或争执,可以由内而外引导和规范人们的观念与行为。同时,也留下了诸多有待解决的中国式现代化发展问题,由此进入中国式现代化研究与实践的常规时期。
(三)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文化自信的世界贡献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与血脉,也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根基。2021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朱熹园时提出:“如果没有中华五千年文明,哪里有什么中国特色?”[7]这一重要论断强调了中国文化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根本性意义。在中国现代化道路探索的早期阶段,一批先进之士提倡学习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文化。如洋务派主张大力引进西方科技文化以缩小中西现代化的差距,维新派和革命派尝试模仿西方制度文化在中国建立现代化的民主政体,五四运动则试图通过学习西方思想文化实现人民思想的现代化。可见在中国现代化的早期探索人们就已经认识到文化的深层力量,但受制于外铄现代化之困而最终失败。这些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开启提供了教训,即现代化并非是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全盘抛弃,而是要更加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传统与现代相贯通。[8]《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9]事实上,中国式现代化已经打上中国文化自信自强的烙印,形成了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文明新形态,也为全球文明的发展提供新的路径选择。[10]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建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之上,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实践探索有机结合的产物;另一方面,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将文化自信作为应有之义,在世界现代化浪潮中以独特的文化气质提升整个民族的自信,为世界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经验借鉴和精神鼓舞。
二、中国式现代化对中国式
教育现代化的指导意义
中国式现代化的特色之处表现在: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从这五大特征的内容来看,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是人的现代化,围绕人的全面发展来展开。[1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其面临的根本问题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展开,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本质要求。中国式现代化内含丰富的教育意蕴,对教育改革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中国式现代化又发挥着最为基础性的作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必须率先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
(一)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走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道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的“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我国独特的历史、文化、国情,决定了我国必须要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教育现代化道路。[12]首先,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着眼于教育人力资源开发的功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保障。无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推进还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乃至社会主义更高发展目标的实现,都要依靠教育培养一代又一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来实现。[13]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其受教育人口长期居于世界前列。根据世界银行最新教育数据统计显示,2020年中国小学教育学生在校人数占世界总数的141%,2018年中等教育学生在校人数占世界总数的12.8%,中小学在校生人数均仅次于印度,居世界第二位。[14]为满足全体人民的受教育需求,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当务之急是要改变教育体系“大而不强”的局面。为此,要在经费投入、基础设施、组织制度、教师队伍等方面增加现代化的因素,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人力资源开发提供基本条件保障。其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不断增加社会主义因素,以缩小教育发展的差距为突破口推动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现社会公平正义。西方资本主义现代化无法持续的根源就在于它以“资本占有”作为核心价值追求,导致阶级差距不断扩大并进一步引发了社会对抗。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应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统筹调配教育资源、汇集多方教育力量,解决教育现代化发展进程中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使全体中国人民共享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发展成果。再次,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建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上,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理念,充分挖掘优秀传统教育思想的时代价值。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视教育的民族,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积淀了一批重要的教育思想。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一方面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培养具有民族精神和民族气质的人;另一方面要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中汲取养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教育文化作为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精神家园。
(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全面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各领域全方位而均衡的现代化,而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衍生概念,自然也绝对不是碎片式的、点状的、单独某一类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要坚持统筹兼顾和全面协调,促进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的均衡发展与齐头并进。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就从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特殊教育、教育治理格局等多个方面,全面阐述了2035年主要发展目标,并将推动各级教育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作为面向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任务之一。[15]《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分别从基本公共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的角度论述了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战略任务。[16]由此可以得知,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发展目标和重要标准。尤其是在当前我国在校学生总规模持续下降和教育经费总投入持续增长的过程中,更应该着眼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全局,通过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从而有条件地实现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17]从系统论的视角来看,一个健全的教育系统内包含着各级各类教育,教育系统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的关系结构形成了教育系统的基本结构,这种结构维持着整个教育系统的秩序稳定。教育系统内的各级各类教育需要协调发挥作用,以维持整个教育系统的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这也就意味着,缺少其中任何一类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都将阻碍整体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同时,也只有使各级各类教育协调为一个现代化发展的整体,才能保证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功能的最大化。
三、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离不开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育现代化既是中国教育发展的变革性过程也是目标,需要以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为支撑。在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各级各类教育都应肩负起相应职责,教师教育作为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和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责无旁贷。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一)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应有之义
一方面,从教师教育本身的功能定位来看,中国式教育现代化要求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2021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有高质量教师,才有高质量的教育”[18]。高质量教师队伍是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根本依靠,而教师教育是输出教师的重要渠道,教师教育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和决定着教师队伍质量。[19]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将“教师教育”一词明确界定为“在终身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教师专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对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的统称”[20]。根据这一界定可以得知,“教师教育”是关于“教师”的专业教育,教师教育的首要功能就是培养(广义的培养包括培训)教师。这里的教师不仅限于基础教育的教师,还包括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在全面推进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动力。而教师教育本身作为教育事业的“工作母机”,也势必要科学分析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教师队伍提出的新要求,通过为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供给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支撑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全方位、均衡化。甚至可以说,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直接目的就是使教师教育输出的教师队伍在规模、质量、结构等方面与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高度适配性。
另一方面,从教师教育作为教育系统内部不可或缺的部分来看,实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也必然要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如前文所述,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必须统筹协调推进各级各类教育的中国式现代化,教师教育自然也不例外,教师教育自身的现代化进度必然会影响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推进。这就要求教师教育要能够抓住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历史机遇与发展契机推进自身的优化完善,实现教师教育对中国式教育现代化乃至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力支撑。但需要强调的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绝不能脱离为各级各类教育供给师资的初心使命。目前部分师范院校就大学的“学术性”发展逻辑或教师教育体系的自我优化逻辑自说自话,将教师培养的主业置于边缘位置,使其自身在整个教育系统中陷入尴尬境地。同时,在教育系统内部教师教育与其他类型教育之间的合理关系不是“各自为政”或者“单向支撑”,而是以师资供给和需求为支点的“协同联动”。教师教育通过供给高质量的教师为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支撑,反过来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师资需求也必然会引导和助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从而形成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与其他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的合理对话与交互关系。例如,其他类型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能够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提供指引;其他类型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能够为教师教育提供后备人才。因此,教师教育改革发展要置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框架之下,使其成为适应、满足并引领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二)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战略目标,那么究竟以什么为统领来持续推进教师教育改革创新以实现这一战略目标,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澄清,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只会是纸上谈兵。本研究认为,应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全面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一方面,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是当前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教育事业的重点工作。近年来党和国家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摆在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位置,做出了一系列重大部署。2018年颁布的《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强调“以加强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支撑,以教师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动力,推进教师教育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从源头上加强教师队伍建设”[21]。2019年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提出健全中国特色教师教育体系,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2]《纲要》将“建立高水平现代教师教育体系”作为“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发力点。[23]另一方面,教师教育体系内涵丰富、结构复杂,与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有关的布局结构调整、组织架构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培养质量提升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几乎都能够整合到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范畴内。同时,“体系”本身就是在一定目标任务的驱使之下人为设计产生的,它以实现目标作为最大的驱动力。[24]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为统领推进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在理论和实践上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
我国现有教师教育体系也还存在诸多不足,难以适应各级各类教育中国式现代化全方位推进的需要。因此,借助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契机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对实现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指出,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对新方位、新征程、新使命,教师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25]。“还不能完全适应”的表述,既肯定了教师教育体系在支撑我国教育改革发展中做出的卓越贡献,也表明教师教育体系仍存在许多问题。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改革探索虽层出不穷,但实际上发展逻辑并不是非常清晰和稳定,呈现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探索集中于基础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师资需求,这束缚了教师教育体系对各级各类教育高质量师资的供给能力。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虽形成了较为系统完备的架构,但距离高质量还有较大差距。面向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在职业教育方面,目前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仅有12所,参与职业教育教师培养的普通本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仅有20多所。[26]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全都是省属高校,这些院校在职教师资培养标准引领、辐射范围、招生区域等方面都受到地域的限制。[27]在高等教育方面,国家的导向是以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为依托,提升高校教师的教学与研究能力。但我国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起步较晚,到2012年《关于启动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颁布后,才遴选出首批30个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28]
四、加快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
整体性建设是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
的首要任务
体系并非是固定不变的,当人们发现历史给定体系已经无法适应当前或未来社会发展目标时,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对其进行调整和重构。鉴于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存在的不均衡、不充分问题,本研究认为,中国式教师教育现代化的首要任务是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三个方面,加快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整体性建设。基于对这三类教育师资需求的准确把握,在优化完善教师教育体系结构要素的同时,还应提升教师教育体系与其他类型教育的协调性,形成一种特色鲜明、生命力强大、可持续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思路。由于不同类型对教师队伍的规模结构、能力素质要求存在着显著差异,对应的教师教育体系各有特点,应各有侧重地设计推进策略。
(一)面向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卓越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
当前基础教育的教师规模总量已经能够满足基本需求,基础教育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从“有没有老师”转变为“有没有好老师”。培养出一批具有卓越教育教学能力的教师,为提升中小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国家创新型人才提供师资保障,是未来基础教育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重点。经过长期的改革探索,基础教育教师教育体系已经形成内部要素结构较为系统完备的体系架构,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培养了大批合格教师。但从当前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整体学历层次来看,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占比低,而只有专科学历的教师占比仍较高。[29]同时,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在东中西部、城乡间分布不均衡,这距离中国式教育现代化对于高层次、高规格教师的要求还存在较大的差距。[30]因此,面向基础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应以“优化升级”为发展方向,建设培养卓越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首先,强化师范院校在教师教育体系中的主体性地位,建立中国特色的师范教育体系。独立设置师范教育体系是我国教师教育区别于他国的独特优势之处,但目前部分师范院校为了追求所谓的“学术性”而轻视教师教育的主业,导致其主体性作用十分有限。未来要进一步加大对师范院校举办教师教育的支持力度,以师范院校为引领推动高水平综合大学参与、教师发展机构体系完善、实践基地规范建设。其次,以教育硕士和教育博士等教师学历提升策略为突破,倒逼教师的职后学习。通过优化教师培训学分转化机制,推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系统性与连贯性,真正实现教师教育职前职后的一体化发展。再次,以教师教育学科体系建设为关键,促进教师教育师资队伍、课程资源、学术科研等方面专业化,推动教师教育体系内部结构要素全面实现优化升级。
(二)面向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工匠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
建设现代化职业教育体系的发展目标对职业教育教师的培养培训,尤其是适应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的教师培养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要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培养多样化人才的需求,为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培养高素质技能人才。当前我国职业教育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处于起步阶段,体系的结构要素尚不健全。职前培养上虽初步建成本科、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的培养体系,但仍存在培养院校数量不足且布局结构不合理、师资培养主体多元复杂且责任不明晰、培养模式设计缺乏与职业场景的深度融合等一系列问题,导致职教毕业生学历层次不高、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并重的能力欠佳。在职后培训上,推动建立了国家和省级层面职教师资培训基地,初步构建起中职、高职师资培训网络。然而由于培训机构资质参差不齐、培训者专业化程度不高、课程设置不完善等,既无法提升职教毕业生的实践性和专业性,也不能帮助行业从教者将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教学能力。[31]因此,面向职业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应以“建立健全”为方向,建设培养工匠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首先,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院校“扩容提质”为关键,鼓励有条件的优质高职学校转型升级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或开办职业技术师范专业,并吸引高水平综合性大学和工科院校加入职业教育教师培养培训的队伍。其次,以“校企协同育师平台”建设为重点,提高职业教师培养与行业发展的联动性。以专业化的培训基地建设为主导,建立专业化的区域职业教育教师培训体系,解决地方职业教育教师培训滞后的问题。再次,以“双师型”教师培育与认定为保障,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研制分类别、分层次的“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明确前进方向。
(三)面向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培养创新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
高等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高端和龙头,现代化的高等教育是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的重要结合点,也是创新型国家建设主要贡献者。[32]面向高等教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要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战略对高原创能力人才的需求。高等学校的教师队伍是我国教师队伍中学历水平和职称等级最高的部分,但是相对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所需的创新型教师还有很大距离。高校教师教育存在培训、访学、研修等多种形式,但长期以来未走向组织机构的规范化发展道路。2020年教育部等六部门颁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对高等教育队伍建设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但是也并没有明确从体系建设的角度进行规范,专门面向高等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教师教育体系尚未真正形成。激活当下以师资博士后培养、高校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创新型科研团队培育为代表的教师教育体系要素雏形,同时强调以创新发展为驱动推进体系化建设,建立面向高校教师培养培训的高校教师专业发展体系尤为重要。因此,面向高等教育的教师教育体系应以“激活创新”为方向,建设培养创新之师的教师教育体系。以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为关键,将高校教师专业发展资源整合到教师教学发展中心,通过其承接新教师培训、组织在职教师研修、提供教师专业咨询、定期开展教学研究等,破解高校教师专业发展缺乏系统支持的问题。以师资博士后培养为突破口优化教师培育框架,加强高校准教师的师德师风教育与教育教学专业能力培养。以创新型科研团队培育为驱动引进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科学家、学科领军人物和青年学者,形成梯队化的成员结构,并建立起完善的传帮带机制。在帮助中青年学术骨干获得持续发展的同时,也充分挖掘硕、博士研究生等后备力量的科研创新潜力。
五、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
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尺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相关研究成果较为丰硕,尤其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战略目标的提出,更是让“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成为热点话题。但总的来说,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要素结构、机理关系、价值取向等重大理论问题的研究还较为缺乏且分散,尚未形成相对统一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话语体系。[33]这导致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实践缺乏系统的理论指导,呈现出碎片化状态。那么,如何在帮助厘清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要素、结构的同时,又架起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桥梁以切实促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标准”是在共享意义和价值的背景下,使做出的判断和决定适当精确的一种工具,它承载着一定的价值诉求,对实践具有导向功能和规约意义。[34]本研究认为,可以将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作为抓手,开发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评价标准。以产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为导向,充分挖掘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的内涵,并将其转化为可操作的指标,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指引方向和规范行为。
(一)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高度”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不只是评价工具的问题,它事关教师教育事业乃至教育事业发展全局。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承载着国家教师教育方针政策,反映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目标宗旨与发展方向,直接影响着我国教师教育体系的国际影响力。因此,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不应局限于教师教育本身,还要能够跳出教师教育看教师教育,既面向我国教育改革发展大局,又把握住国际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发展潮流。首先,坚持党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的全面领导,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作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的基本立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要以党的领导作为根本保障,将党的教育理念与方针政策融合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框架和内容要素中,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其次,着眼于国家教育改革发展大势,将服务贡献度作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大战略整合作为一个独立模块进行统筹规划,这一部署具有深远的战略考量和重要的现实意义。[35]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必须站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高度进行系统规划,正确理解教师教育与教育、科技、人才的关系,提升教师教育对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服务贡献度。再次,准确把握国际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共识,在国际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创新中发出中国声音。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要能够准确把握国际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共性趋势,对标发达国家、国际组织的教师教育体系质量评价标准,推动建设中国特色、高水平、国际化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
(二)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深度”
教师教育作为一个开放的领域,在与其他领域的交叉融合中迸发出诸多创新性的观点,将教师教育体系的理论知识与前沿理念进行系统整合和深度挖掘,形成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内涵本质更为深刻的理解,这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不可回避的责任。对内来说,高质量教师教育标准体系建设要按照自身的规律办事,澄清标准建设的基本理论问题。一方面,要遵循教师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规律,明确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以人为本”“打造人民满意的教师队伍”的基本功能定位;另一方面,要寻找适切的理论依据,为标准框架结构的搭建奠定理论基础。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是投入、产出还是全过程的高质量,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应该具备哪些基本要素,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着眼于评价监管还是质量改进等一系列基础性问题做出回答。对外来说,标准反映着一定的价值取向和价值诉求,不同时期人们对教师教育体系认知不同,其质量内涵也会有所差别。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把握学龄人口变化、新型城镇化、教育数字化等社会发展新形势对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赋予的时代意蕴,使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建设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澄清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对高质量教师队伍、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新时代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与以往提倡的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有什么共同和不同之处,信息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下教师教育体系的“高质量”又意味着什么等诸多问题。最后,要将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基本理论与时代意蕴融会贯通,建构出既具有理论深度又顺应时代趋势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评价标准。
(三)高质量标准体系建设是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广度”
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作为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指挥棒”,引导和规范着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实践工作,标准设计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直接决定着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覆盖范围的“广度”。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不是面向某一个区域的标准,也绝不是整齐划一的标准。它既要体现我国教师教育体系改革发展的整体特征,也要兼顾教师教育体系建设的区域特色。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形势复杂,东中西部教师教育资源分布也具有较大的差异性,倘若以完全统一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来引导体系建设的实践,势必会导致教师教育体系的“千篇一律”或“削足适履”。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必须进行分类设计,在国家标准的基础之上建立省域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国家标准要重点考虑普遍适用意义,使有关主体在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理念、内涵方面达成基本共识。可以在准确把握我国教师教育体系建设总体状况的基础上,结合对政府行政部门、高校专家学者、用人单位、一线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广泛调研,确定高质量教师教育标准体系的框架结构和一般要求。这不仅能够提升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的信效度和适用性,也能够提升不同主体对国家标准的理解和把握,降低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分歧和误差。各省的标准要重点突出区域元素,扎根本地教师教育现实情况建立起具有特色的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一方面,充分挖掘本省人文环境的教育内涵,让本省的优秀传统文化在高质量教师教育标准中得到充分体现;另一方面,立足本省经济社会发展对教师教育体系的现实需求,结合本土用人单位需求、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等现实数据,建立起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标准与市场需求的链接,有序推进高质量教师教育体系建设。
参考文献
本文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2期,第1-10页。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规范引用、注明出处。
✦
原文下载
图文编辑:王心怡
责任编辑:罗雯瑶
审核人:杨雅婕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