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洪捷 等|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笔会)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5月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特别强调,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2022年4月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发表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推动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作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如何理解,又呈现何种特征?教育学如何建构自身的“自主知识体系”?我刊在2023年4月举办的纪念《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创刊十周年暨教育期刊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特邀请专家学者、期刊主编围绕“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这一主题展开交流研讨。会后,我们邀请各位专家将有关发言及进一步的研究成果加以整理,以笔会的形式从内涵、特征、目标、实践路径等多个角度展现对中国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构建问题的探索,以期引起教育学界更多的思考与讨论。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笔会)
陈洪捷 侯怀银 余清臣 谭维智 徐辉富 周川
摘要
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与知识创新密不可分。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知识、新知识体系。中国教育学知识体系体现出教育学知识来源的强烈本土性、知识形态的坚定独立性、知识内容的丰富融通性、知识结构的突出稳定性、知识运用的独特创新性等特征。要在其所在的关系格局中对其“中国性”“自主性”“教育学性”“知识体系性”进一步定位和把握。要从“观点—理论—思想”逻辑关系格局中筹划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预示了教育学知识体系拓展的新趋向,带来了知识生产范式的创新,但不可忽视生成式人工智能背后的意识形态和话语霸权问题。以实践为取向,在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构建中要注重推动实践性知识生产,促进默会知识的显性化,反思借鉴已有的教育理论,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质量。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针对中国教育问题,由中国原创,采用中国的表达方式,对中国教育具有强大的描述力、解释力、预测力以及影响力。构建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也对中国教育学术期刊的发展,确立了新目标,赋予了新使命。
关键词
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知识创新;教育实践;生成式人工智能;学术期刊
篇
目
一
览
2023年第3期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与知识创新...陈洪捷
高等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的
建构与知识创新
陈洪捷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目前在不同的专业领域都在进行关于“自主知识体系”建设的讨论。虽然专业不同、知识领域不同,但所关注的“自主知识体系”问题,却有着共性。那么,什么是自主知识体系呢?具体到我们的高等教育学专业,什么是高等教育学的自主知识体系?
自主知识体系首先应该与“外来知识体系”相对应。之所以有自主知识体系的诉求,是因为我们目前还没有“自主”的知识体系,只有“外来”的知识体系。或者说,我们虽然也有一种知识体系,但不够自主,只是一种依附型的知识体系。所以要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必然面临如何处理自主知识体系与外来知识体系之间关系的问题。
那么,为何要建构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知识体系是用来解释中国自身的现实,还是用来解释天下的(同时也包括中国的)经验?自主知识体系与外来知识体系之间是一种补充关系,还是一种替代关系,抑或是一种融合关系?自主知识体系是关于天下经验的一种中国独有的认知体系,还是一种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知识体系?自主知识体系是建立在“外来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还是完全建立在中国本土知识体系的基础之上?有没有可能脱离外来知识体系而建立一种自主的知识体系?这些都是值得讨论的问题。具体到高等教育学领域,自主的高等教育学知识体系是一种排除了洪堡、纽曼、马丁·特罗理论的自主知识体系,还是在他们的知识体系基础上构建的一种“自主”的知识体系?“自主”的与“外来”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之间是否可以对话?对话的基础是什么?二者有多少共性与差异性?我们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仅仅适用于中国的高等教育现实,还是也适用于意大利或委内瑞拉的高等教育现实?笔者无意也无力回答这些问题,以下谨从创新的角度对自主的知识体系略做讨论。从科学(包括社会科学)发展的历程看,所有“自主”的知识都是创新的结果,有了创新自然就有自主性,没有创新就只能是跟随。创新是自主和引领的前提,科学发展就是一个“创新”与“跟随”互动的过程。创新意味着超越已有,而在创新之前,只能跟随,努力走向创新。在人类科学发展历程中,总会有人率先有所创新,成为引领者,并占据了自主地位。同时也总会有跟随者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做出进一步的创新,由跟随者变为自主者。无论是从全球的科学中心转移的过程,还是从一门学科发展的过程中,都可以看到引领与跟随互动,你追我赶的动态发展轨迹。如果我们承认科学研究(包括社会科学)的目标是追求真理,那么“自主”的知识与普遍的知识应该是一致的。所谓自主的知识体系,无非是能够替代已有知识体系的知识体系,是能够为整个国际学术界普遍认可的知识体系。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如果要构建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意味着必须在现有的知识基础上有所创新,必须能够在研究中国及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构建我们自己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如果我们还做不到这一点,则很难有自主的知识,很难建立自主的知识体系。众所周知,我们的高等教育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理论进口,我们经常会用洋理论来解释中国的现状。这反映出我们还缺乏“自主”的知识和知识体系,但这主要属于机械照搬、使用不当、食洋不化的问题。用外来理论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许有不当之处,外来理论不够全面,难以简单套用于中国,这是可以理解的,因此我们需要进一步完善外来理论,将外来的理论与本土的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简单地抛开外来知识,用我们自己的知识去替换外来知识。每一种理论、每一个知识体系的形成,其实都是创新的结果。没有创新,就没有新知识、新知识体系。创新往往就是新知识的起点,也是这种新知识获得学界认可并被普遍接受的起点。有了知识上的创新,才可以构建我们自主的知识体系。就高等教育学而言,我们应当在研究中国和国际的高等教育现实的基础之上,构建出自己的、自主的高等教育知识体系,用以指导高等教育研究和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且,这种知识体系应当比中国或外国已有知识体系更具有解释力和说服力,这样才能成为自主的而且也得到普遍接受的知识体系。总之,自主的知识体系就意味着知识体系的创新;自主的知识体系不仅意味着自主的构建,而且还意味着能够在各种竞争的知识体系中脱颖而出、被普遍接受。该笔会刊于《苏州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3年第3期,第15-39页。此处省略参考文献。本公众号将陆续推出各篇文章,敬请关注。如有媒体或其他机构转载,请规范引用、注明出处。
图文编辑:王心怡
责任编辑:罗雯瑶
审核人:杨雅婕
苏州大学学报微信公众号矩阵
苏州大学学报
哲社版
苏州大学学报
教科版
苏州大学学报
法学版
您若喜欢,戳戳“分享”“点赞”或“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