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经典”-- 2008版澳门元赏析
(新博文 2021.5.23)
澳门自中国银行参与发钞以来共发行了两套纸钞,分别为1995版和2008版,当然,95版按年号还分96、99、2001、2003等多个细分版别,但总体还属于一套范围。而2008版则完全是全新版别,中间也存在2013、2017年版号的差异,但票面基本没有变化。
2008版相比前一版有了大幅度的变化,票面没有了边框结构,完全开放式布局,且设计更加与世界接轨,无论是内容的丰富性、构图的立体感、色彩的柔和及多样性等均有较大提升。这版设计、构图、雕刻、印制均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特别是其设计部分,方寸间流露出构思巧妙的平面设计艺术气息。
一、主图景物介绍
正面:妈阁庙--世界文化遗产
背面:澳门中国银行大楼 友谊大桥
规格:138×69mm
澳门妈阁庙
澳门最著名的名胜古迹之一,始建于明弘治元年 (1488年),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妈阁庙原称妈祖阁,俗称天后庙,主要建筑有大殿、弘仁殿、观音阁等殿堂。妈阁庙内主要供奉道教女仙妈祖。
2005年7月15日,在南非德班市举行的第29届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包括妈阁庙前地在内的澳门历史城区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正面:大三巴牌坊
背面:澳门中国银行大楼 莲花大桥
规格:143×71.5mm
大三巴牌坊
大三巴牌坊已有350多年历史,是澳门最为众熟悉的标志,是圣保禄教堂前壁的遗迹。“三巴”是“圣保禄”的译音,又因教堂前壁遗迹貌若中国传统的牌坊,所以称大三巴牌坊。大三巴牌坊的造价,300年前已高达3万两白银,可谓珍贵至极,在当时享誉东南亚。后于1595年和1601年先后两次失火焚毁。教堂第三次修建由意大利籍耶稣会会士斯皮诺拉神父设计,并于1602年奠基,1635年建成,历时33年,是当时远东最大的天主教石建教堂。之后于1835年再次惨遭大火焚毁,仅遗教堂前的68级石阶及花岗石建成的前壁,因貌似中国牌坊得名“大三巴牌坊”。
正面: 岗顶剧院
背面: 澳门中国银行大楼 澳氹大桥(嘉乐庇总督大桥)
规格:148×74mm
岗顶剧院
位于澳门半岛的岗顶前地,原称伯多禄五世剧院(Theatro Dom Pedro V),华人又称“马蛟戏院”或“岗顶波楼”。剧院1860年由澳门葡人集资兴建,以纪念葡萄牙国王伯多禄五世,其后曾多次维修,并曾因白蚁蛀蚀关闭了将近20年,至1993年进行内部维修后重开,整幢剧院的主体建筑基本保存完整。岗顶剧院的新建,令中国的土地上从此有放映电影场地,意大利的普契尼歌剧《蝴蝶夫人》的亚洲首演就在这里举行,当时轰动的场面,成为一时佳话。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为难民庇护所。
正面: 东望洋炮台 Guia Fortress
背面: 澳门中国银行大楼 澳门西湾大桥
规格:153×76.5mm
东望洋炮台
又称松山炮台、建于十七世纪。位于澳门半岛最高的东望洋山上之古老炮台,为澳门八景之一,为中国现存最古老的西式炮台建筑群之一,是东望洋山上三大名胜古迹之一。
炮台上的圣母雪地殿教堂雪白色墙身搭配米黄色边框,再加以红顶点缀,独具17世纪葡萄牙修院的建筑风格, 紧挨着同样风格的东望洋灯塔,看起来就像是一对兄妹。
正面:郑家大屋
背面:澳门中国银行大楼、澳氹大桥(嘉乐庇总督大桥)
规格:158×79mm
郑家大屋(澳葡时期称文华大屋),1869年修建,为中国近代思想家郑观应的故居,位于澳门龙头左巷,面对阿婆井前地。有60多间房,是澳门现存最古老的大型中式民居之一,由于其建筑融合中西特色,故现巳被列入澳门历史城区一部份。
郑家大屋的土地总面积为3,997平方米,郑家大屋属岭南风格民宅。大宅由两座四合院式建筑组成,并以大内院相连。建筑材料以青砖为主,墙基则由花岗石筑砌。中式建筑特色表现于中式大宅建筑格局与屋顶等;而西方特色则表现于古典建筑装饰风格,可见于部分室内天花、门楣窗楣的式样、檐口线和外墙批荡等。
正面:民政总署大楼
背面:澳门中国银行大楼、友谊大桥
规格:163×81.5mm
澳门民政总署大楼的位置在历史上原为一座中式亭楼建筑的议事亭,为明朝政府宣读政府命令和作为中葡官员会面的场所。1784年(清乾隆四十九年),葡萄牙人购买了该地皮,并兴建具葡萄牙风格的议事公局大楼,成为葡萄牙人在澳门的地方政治心脏,一切市政事宜,以至葡萄牙的集会和庆典,都会在此举行。
2002年1月1日,澳门民政总署成立,取代澳门的市政机构,大楼名称也改为「民政总署大楼」。大楼地下右侧是展览厅,定期举办各项艺术展览;大楼二楼设有一所公共图书馆,于1929年启用,以葡国玛弗拉修道院的图书馆为设计蓝本,装潢和家具陈设具有厚厚的古典气息。现在专门收藏17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的外文古籍,特别是葡萄牙在非洲及远东的历史文献,其中不乏珍品。
二、内容丰富的底纹设计
票面主景相比之前的95版,做了“放大”处理,比如妈祖庙正门明显更大,也更加突出细节,看似简单的变化,蕴含现代纸钞的一个理念的变化,即通过“放大”主图来突出细节,已达到防伪目的。人物头像放大如此,景物细节放大亦如此。
1、主图左侧
每张票面左侧均为主图的正面平面图形式,用类似“简笔画”形式又强化了一遍主图,只不过这个区域还采用了多色彩过渡胶印工艺,色彩进行了丰富化。这部分内容一目了然。
10元主图左侧底纹为妈祖庙的正面
2、主图右侧
主景精细雕刻只不过是这版精彩之处的冰山一角,更加值得玩味的反而是正面的底纹设计。它并非用很多钞票底纹那种简单的几何图形,而是用“内容”去充当底纹,不但起到强化主景内容的作用,而且增加了主景内容的丰富性,同时增加了票面的美观,可谓一举三得,堪称此版设计的亮点之一。
然而,主景右侧的图案可就要费一番心思去寻找了。对于去过实地的人也许并不困难,甚至直接说出在哪个角落。但本人并没有去过实地,只能根据蛛丝马迹去寻找钞票上的景物。虽然颇费力气,但实景图片均被找到,这个过程也颇有成就感。这部分内容之前没有人提及,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
10元主图右侧底纹为妈祖庙内部
票面下部为类似水波纹的图案,原以为是水,看到照片后才知道是地面波纹形的地砖图案。而数字“10”里面的波纹形也和图案相配合,设计成波纹形。可谓考虑到每个细节。
20元为大三巴牌坊的背面,纸钞图案和照片也些不同,本人推测钞票设计时与后期改造有了差异所致。最典型的就是方格形的地面没有变化。
50元右侧为岗顶剧院的内部场景,从票面里座椅、舞台等画面可以推断出来,然后找到图片,算比较简单的一张,但100至1000就不那么好找了。
100的主图右侧图案找了很久,最初认为和灯塔有关,后来又找灯塔边上的圣母雪地殿教堂,也许是教堂里的某个地方,发现教堂内也不符合,偶然发现了一张照片,终于场景对上了,这应该是教堂正门进去反向的一个角度,上面的花型窗户和教堂正面上方的窗形正好吻合。
500元右侧场景为郑家大屋一条廊道,恰好从月亮门的视角正好符合钞票上角度,只不过角度更高一些,左侧带孔的山墙和正前面带檐的大门完全一致。
1000元的场景看图类似一个楼梯和门洞,这种特点不鲜明的信息给寻找增加了困难,在藏友V唐昊的一张图指导下,又找寻了一番,终于和票面里的楼梯,楼梯里边两道短坡以及正面门洞里面的图案等均对上了,它是民政总署里面通向中心花园的一道走廊。
从上述钞票底纹图案显示出,设计师不但描绘主景正面,而且深入挖掘里面不同位置的场景,而且不拘泥于内部主场景,而是廊道、正门后侧、主景地面等不同角度去设计画面,这种附图很好的成为主景内容的补充,使票面内容更加丰富。
这版内容丰富,甚至一些细小的设计彰显设计的精心,比如水印区、缩印文字、背面大桥特点等等,由于篇幅所限,只能下篇再介绍了。